共修札记(十一):调服烦恼寻找本心

标签:
福田善知识开示皈依随喜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北京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札记(十一)
调服烦恼寻找本心
10月5日上午9:00,师父开示《觉悟之道》第五讲,开篇就引用普明禅师《牧牛十颂》的偈颂,来形象说明我们的烦恼就犹如野牛一般桀骜不驯,怎样驯服烦恼?师父通过童子牧牛给我们开演了寻找本心的过程。整场开示生动有趣,精彩纷呈,大家听得也无比欢喜,下面让我们跟着四位法师带动学员的研讨再回顾一下这精彩的法语甘露。
修行的次第 学佛的过程
在佛堂里,禅兴法师先带领大家回顾了师父的开示大意。
师父的开示非常的精彩,讲了牧牛的比喻,大家都非常欢喜。师父说我们学习佛法要有慈悲心,就要依止善知识。有魔障我们就无法修行。师父带我们念了172页广论,我们要和烦恼斗,我们就要知道烦恼是怎么开始,怎么对治它。认识烦恼对我们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的烦恼都和我们的心有关系,禅宗用了牧牛的故事,讲了十个层次,一共十个偈颂,每个偈颂的意思师父都讲到了。第一个偈颂说的是家有一头牛到处乱跑,践踏庄稼,也就是代表着我们人到处造恶业。这是没有学佛的原因,不知道烦恼,一天到晚随着烦恼转。
第二步,开始给牛鼻子拉绳,就是说开始学佛法了,但是还是需要人来拉,就是这个童子,这个小孩子就是我们内心提策的力量,很强的力量,绳子,就是我们对待烦恼的法门。绳子必须要拉牛鼻子才有用,就是说我们的这些法门要正对治才有用,就像烦恼,靠压是压不住的。这里师父插了一个是顿悟,还是渐修。顿,是顿中渐,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比如无常,然后渐渐去修,如果不去修的话,这个也会忘了。开悟的概念是,渐中顿,每天我们都在做功课,哪一天突然开悟了。这两者是辨证的关系,这两者不是对立的,真正修行其实我们这两种境界都需要,我们在法会听了很多道理,回去不修习,工作一忙就忘了;在平时修习中,比如做义工,做着做着,可能就突然明白了。
我理解师父为什么要插这么一个,是师父想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佛法,必须要不停地用功。牛的劲很大,一不小心,就跑了,也就是说我们一点都不能松懈,一松懈,马上就有很多烦恼。蒙昧心要有力量的话,就要内心有力量才行。怎样让内心有力量呢,就是每天都要有定课,每天都要做,不一定很长,贵在坚持,时间再忙,不会没有时间吃饭,上厕所。所以越忙的人越需要定课。在山上的义工,每天就是有很多的定课,对善法的坚持很重要。
第三步,牛慢慢驯服,但是童子的绳子一点都不能放松,我们烦恼虽然有点少了。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够放松。
第四步,牛开始回头,它慢慢知道了主人的意思了。我们的心慢慢开始回头,安住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不能放松,还得绑在树上。
第五步,牛已经驯服了,可以放在草原上,让它吃草。这个说的是我们的烦恼已经在调服的状态了
第六步,牛可以很自在,牧童也不用怎么操心了,不用提策。这时候,说明什么呢,我们的烦恼调服得更好了。
第七步,牧童已经可以睡着了,就是说牛和人都很认命,比喻我们自己都很清楚,不需要别人盯着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个时候善知识不用太操心了。自己已经能把自己管好。但是这个时候也可能出问题,就是我们可能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个境界上了,发脾气了。这说明烦恼还在,还有发脾气的机会。
第八步,看见正见和烦恼都是虚妄的了,都是忘形,都不是真心,都不是本心。
第九步,我们自我也没有了,看见牛和小孩都没了,这个时候,灵光一照不需要刻意去找他们,但是这个时候,正念还在,还有回光返照的机会。
第十步,这就是究竟的境界,人我两亡,大智慧,大圆满。
师父说这个就是讲,修行的次第,学佛的过程。这里是说各个阶段我们的状态。我们现在有没有拉住烦恼的力量呢?可以对照这个比喻来看看。树桩也就相当于我们的团体,不会让我们偏离很多,我们修行越高,对烦恼的调服就越好。如果调服不够的话,那这个绳子就需要更紧一些。
这里面可以体会的点非常得多,可以体会佛菩萨是这么提策,加持我们,还有师长对我们的关照。
后面一段师父对开示做了一些总结,我们学习佛法如不是为了众生的话,我们的菩提心就发不起来。如果我们发了,没有实践的话也是不行的。我们的初发心,往往是用功用得比较好,但是久了后,也会出很多的问题,也会观过,但是如果我们用功的话,慢慢就会调服好,自觉性越来越高,做事情就会越来越圆满,但是我们做事不能一下子做得十全十美,我们不能老看别人过失,我们要看到人好的地方,多随喜功德,对我们集资粮是非常好的。但是要从内心真正随喜,而不是流于形式,动不动就随喜,动动嘴皮子,没有真正善心,这是随喜不来的。
随喜心真发起来了,对治我们的慢心,嫉妒心。这样我们的心才不会僵化。
我们念死以后才会皈依,皈依三宝,根源是佛,僧是修行助伴。后面师父讲了大白牛车,学佛是精神上的追求,体会圣者道,提策心里的圣洁。
回顾完师父的开示后,法师留下半个小时时间学员提问谈感想。
提问1:念死无常的问题,在临死之前,怎么把握念头,在生的时候,如何锻炼?
法师:一个方面,真正临终的时候,如果能够送往生的话,最好在寺院,有同行善友帮我们助念;另外一方面,在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多加修行,应该持戒,布施,行六度,广集资粮;第三,无垢净念,发愿决定着我们去的境界,和我们平时发的愿有很多关系,我们在平时的时候,就要想好,多修行,多发愿,珍惜暇满人生,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能等临死之前,再来考虑这个问题。
分享:非常感恩师父的开示,我真正明白了师父讲得念死无常。皈依师父三四年了,这几天才觉得真正在皈依师父,内心非常感恩师父这几年对弟子的拉拔。这两天脑子里常出现一个词:佛恩浩荡。
提问3:今天师父说我们不能牛,牛了就有烦恼,但是和我们自信心有点相矛盾,在生活方面怎么把握?
法师:师父说我们不能牛,牛就傲慢。你说一直反省,越反省,就没有信心了。师父这句话,其实是对那些慢心高的人说的,对那些人提策说你要低一点。但是对一些谦下调柔的人,要积极往上扬。对有慢心,心往下;对自信心偏弱的,就是要往上扬,要多培养自信,多修皈依,培养对佛菩萨,对善知识,对自己的信心,多修正念。最主要的就是要有善知识摄受,有善知识摄受,我们学佛法才能往上走。
提问4:今天师父讲了野牛的比喻非常好,就像我抽烟,当我冲动想揍人的时候,但是没有揍是不是都是野牛的状态?法师您是出于什么状态呢?
法师:这说明你对烦恼有控制力,你没有揍他。我觉得在善知识的提策下,我现在处于调服状态。我们的习气毛病,在善知识指导下,和同行善友慢慢磨就像磨土豆一样,越来越好。所以依僧,依友非常重要。
提问5:学佛一段时间后,自己好像有点看得开了,但是在精进的时候,很多很细微的烦恼涌现出来,现在观察到了,好像更多,会不会在临死的时候都出来了,很猛烈地出现,蛮恐怖的,想请法师开示一下?
法师:说明对我们内心看得很细,很多很微细的烦恼在共修中就发现了,在早晚课上,冒出来了,这说明我们的心态越来越宁静,不要害怕这个状态,这说明你已经在用功。至于临终前,会不会冒出来,这个和我们上面说的一样,首先由同行助念,还有就是平时的修行,每天每天不断地用功。
提问6:好像承担了很多事,但是好像都没有做好,在世间怎样才能正确依止善知识?
法师:这个要看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能做多少做多少,首先把一件事情做好,慢慢参与,培养信心,做多少事情,要自己把握,如果不合适,要向一些法师请教,这个度要把握好。
提问7:怎么去发愿?第一暇满人生,还有西方极乐,还有成佛,但是我是一个初学者,我不知道我临终前怎么把握那个,是不是在中间可以调换发愿啊?
法师:我觉得你可以多学学道次第,多承担,在实践上要加强,就象师父说的发了菩提心,但是没有实践是不行的,还有就是,临终前是来不及的。还有在入门比较浅的时候,还是应该多修行,多承担,等到一定程度上再确定下来,确定了就坚持下去。如果学到一定阶段,就去承担一些事情,如果自己一个人,可能就不容易了。所以要跟着师法友团队一起走比较保险。
师父实修的教授
五观堂的研讨同时进行,贤然法师开场道:师父讲的法是非常实修的教授,所以这五次开示,慢慢感到是一个次第,开始是信心的培养,信为能入,然后接触到一些法类,最后是禅宗经典的十牧的方法。
接下来法师回答了大家的问题。40组胡秀梅从95年开始学佛,她问“师父说修行的话皈依是必须的,但我们实际在皈依时有时会修成依赖,请法师开示如何如理皈依?”
法师回答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有内涵。我们不仅仅在修皈依过程有依赖感,而且在修依师法时候,都存在这个问题。如何皈依三宝?依止善知识?法师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甲学员没有正面回答但是提了新问题:“藏传佛教皈依形式很多,外皈依内皈依等。但禅宗六祖慧能讲自心皈依就是皈依。我有疑惑,到底怎么皈依才对?”
贤然法师问现场学员谁能解答他的问题。
乙学员:我觉得你的重点不是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净罪积资。要做,要行。
法师:“我做净人的时候,法师老是考我们,很怕答不上来没面子,另一个法师偷偷跟我们说,‘我教你们一个招,照这个回答肯定对——不管问什么,你就说我业障深重啊,要磕头忏悔,资粮不够。’(学员们笑)。所以乙学员也算解决了问题。(大家笑)佛制戒律为了规范僧团,大乘佛法更注重是起心动念,在心上做功夫。比如有人问我,法师我跟这么多人一起皈依,能有皈依体吗?我举个例子,师父和所有法师给他一个人做皈依,请问,那个人一定有皈依体吗?(学员们回答:没有!)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吗?
乙学员回答:还是要发心。
法师:如果你有正确发心,所有的仪轨都会策励你,内心没有如理作意,就没有皈依体,藕益大师年轻的时候,他觉得没有4名比丘能给他授戒,他就自己授,最后感得梦里地藏菩萨给他亲授。
回到刚才的问题,修皈依时容易修成依赖,我也常这样,看师父像亲人一样。我常想,这是皈依还是依赖?依师过程中同样有依赖。这个问题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我们宗旨目标修得不够好?为什么依止善知识?目的为了成佛对不对?(学员们回答:对!)成佛路上,不能盲修瞎练,要靠善知识引导。我们和善知识是这样一个关系——善知识是重要的成佛助缘。因为要成佛,所以一切身语意供养善知识。善知识的一切语言行为都应成为修道的助伴,而不应成为烦恼助伴。广论里讲,佛让阿难做侍者,阿难提了几个要求:佛吃过的饭我不吃,佛穿过的衣服我不穿等等。我们在承事善知识时常常烦恼,会嫉妒,要求。如果善知识言行让你产生烦恼,就要检点自己的心。
第二,这是人的惯性。我们的心永远向外,佛法是内明,是将外界一切境界转到内心化掉。放牛就是放自己的心。当我们对三宝做了一定功德和承担后,比如有的老居士说我为三宝做了很多事情,内心开始不知不觉增长了要求,他不知道自己的思想自相矛盾。举几个例子,有居士给阿弥陀佛搬来两箱苹果,阿弥陀佛跟你说他要吃苹果吗?居士是为了增长自己的功德。三宝是无上福田,真心供养,传播善法,好的业果肯定会到。但是奇怪的是,他做完了这些,就要求佛给点什么。他家的恶业要感果也得感。但善业做多了重近串习,先感果,把恶业排后面了。又比如有的居士看到师父,想,师父真庄严,又这么有悲心,做了这么多事情,慢慢产生了崇敬,供养了很多,为山上做了很多贡献,慢慢就觉得山上欠她的。要求师父这个那个。师父常收到这些短信。师父也没办法。依师是为了让我们进步。清楚认识自己所做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让其增长广大,而且随喜自己,这是我们该做的。
修习六度,先从布施开始。看破,放下,自在。先看破。佛说做不到这个,就从最简单和外面的东西开始做。举个例子,佛为求法舍头目脑髓,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我们做不到,就找些能放下的放下。比如我兜里有三块糖,拿两块来供佛。或者所有都拿出来供佛,这是可以做到的。修布施完了以后一定要彻底忘掉才有效果。如果因此而产生了权利欲,那就修错了。布施度做到了,可以舍弃了,下一步就放下习惯。按照佛说的习惯和行为去做,就是持戒。从一点点改变开始,渐渐趣入自在圆满境界。
接着,法师结合着自己的体会带动串习师父今天的开示提纲。
“师父开示先要我们升起慈悲心。要怎么做?依止善知识,否则有魔障。因为烦恼和无始以来的业障积累。我们修行就是与烦恼斗,与自己斗,不是与别人斗。心向内指,不向外。别老看人过失,看别人就想斗争,我们在社会中与无数人有接触,如果老觉得对方有毛病,那烦恼无穷无尽,永远解决不了。我分享一个法门:经常检点内心,每天要求别人多少次?反省一下,是不是都是别人的错误?现在想想,你遇到的烦恼的原因,是不是对方造成的?(丙学员回答:是!大家笑)。你说“是”我很高兴,直心是道场。这个心不太容易转变。这是根本问题。师父既然讲实修法门,我分享的这个法门,那大家不妨就按牧牛十个步骤去对照一下。
修行与自己斗,我们不太愿意这样,要数数串习善法力量才能与牛达到平衡。
师父说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这句话我认识了两三年。很随喜大家,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连自己都欺骗。以前我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这么差这么多烦恼的人,我习惯伪装成好的。后来我被迫接收自己就是这样的差,必须要改。内心的东西很狡猾,我还没完全发现,现在我天天在纠察它。所以大家别轻易感觉已经认识自己了。甚至还有的人说她很有善根,还有的说她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我只能随喜他们(学员们笑)。
师父说烦恼与心有关,讲到了牧牛。
第一步,未牧。这个牛开始是很残暴,到处乱咆乱叫。大家想象我们的心有没有像猛牛一样乱咆乱叫。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造恶业,这一点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业果了,至少不会步步犯佳苗。但对不知道佛法的人,比如屠夫,每天都杀生,但他自己不知道这里边的因果,只有临死很多人抓他才害怕。没学佛的人心很粗,因为无知而造恶业。
第二步,初调。西藏大善知识奔公甲,刚出家路过看到有人分奶酪,排了很长的队,轮到他就不一定有了,他就想啊前面人少吃点吧。当他觉醒到这个念头后马上把碗扣上了,排到他时人家问你吃不吃?他说不要了,那个家伙(牛)已经吃了。师父说了顿悟和渐悟的问题。如理修行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产生智慧。明白道理,数数串习,才形成自己的证量。明白道理是顿悟,但修行还是要一点点改变自己。比如刚才说遇到烦恼说我没问题,是对方不好;逐渐作意我有点问题,对方也有问题;然后认识我错了,到最后认识到跟对方完全没关系,都是我的责任。“所言修者,令心安住,于善所缘。数数串习,将护修习所言形象。”在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顿悟产生,一个个火花产生,懂一点就修一下,一直到最后终极顿悟。之前有长久的慢慢修习,才有最后的结果。
第三步,受制。牧童每天很累。龙泉寺里写博客的法师,在过堂时为吃1个还是吃2个还是一个半包子烦恼,记录下自己当时的起心动念,写了2000字的博客。一个老大妈在网上评论说:儿啊,你吃就吃吧,吃个包子还这么费劲,怎么出家人这么磨叽。(学员们笑)。调伏牛的过程很煎熬。比如之前那位学员说,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他错怎么是我错了呢?明明就是她打我,是他先惹我等等。牛的力量大于你的力量。反正她错了,你就不管了,这样人生就不会进步。
第四步,回首这个过程讲得很细,日久功深,牛调柔了,心在法上,牧童还是不能离去。
第五步,驯伏这里的重点是牧童不用使劲牵了。
第六步,无碍。这个图你们找找看看很有意思,牧童骑到了牛背吹笛子,那时候没有烦恼让你辗转反侧,你和心是好朋友了,她知道你干什么,你也能控制它。你想让她高兴就高兴,想学习就学习。现在是心不知跑哪里去了。
到了第七步,放牛了,不问管牛。牧童在山石睡着了,牛在边上看护。
到了第八步,这个境界太高,我猜测不到,没法举例子。直到第十步,人牛都不见了,虽我无体会,但在教量上,广论各种法类目的是让你放牛,但是最终是牛是假象。牧童也是假象。所以对应的舍弃人我执、法我执。那是最终阶段,大光明,大圆满,大菩提。人我双亡。在修行过程中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大家一定按照广论走到底,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体会,有了觉受就得到了定和止,得了空性。“你”还存在怎么有空性?你在车上的时候推车,怎么推?古代高僧大德每个人得到这个感受都不一样,而且都无法用语言表达。虚云老和尚是跌了杯烫了手,他很想告诉我们这个境界,但没办法,这个感受我们感知不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梨子好吃不好吃,要自己尝。
十步完了后,师父讲了很关键的一句话: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就发不了菩提心。但如果发了菩提心,如果不在生活中实践造作,日久会退失发心。将来我们在学习菩提心的时候会详细讲。
刚才驯牛是个法门,但不是每天做这个事,还有许多助缘,师父昨天开示提到的阳光、雨露等,就是忏悔,断恶修善,善根弱的对治烦恼,努力,发心,多修随喜,回向,念死。最后师父讲了《法华经》的大白牛车的喻,比喻心灵力量很强。
刚才我所说的法门(检讨自己,找自己的责任)贯穿到驯牛中去,癫狂和观过的心就慢慢降下来。所有问题都转化为自己的过失,而且解决掉。首先做到这一步,才能发起菩提心。不然你老觉得别人欠你的,怎么帮她?怎么成佛度众生?我们学习佛法得到了利益,对方还不知道,我要告诉她,让对方不烦恼了,大家心灵一起提升,一起过和谐生活。广论里八因三缘讲得很清楚。牛驯服了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心性平和,看待问题都能正确对待思维,生生世世增上生。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牧牛图的十个修行次第
贤健法师带动的小组研讨在东配楼准时开始。
一开始学员们都以为还是延续前两天辩论的方式,结果法师演示无常。今天没有双方小组对辩,直接引入正题。
首先贤健法师总括了这几天师父开示的内容,前面是讲皈依,而后讲念死无常,今天讲的是修道的次第。也就是说,对治烦恼修道的过程。接着法师详解师父开示里提到的禅宗法门——牧牛图。并结合“牧牛十颂” 讲说与修行的关系。
法师概括说师父今天的开示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师父主要讲了:修行干什么?远离痛苦就是悲心,得到快乐就是悲心。法师说,师父讲了大家都知道,是不是师父不讲,大家也都知道啊,大家严肃的情绪渐渐随着法师的引导,变得轻松起来。修道会有魔障,为什么会有?因为有烦恼和魔障。并引导大家思考烦恼和魔障的区别,业果和因果的区别。为什么会讲魔障?因为要让我们认识烦恼的过患。不要等烦恼起来的时候才去听法,要主动出击,去对治烦恼。
第二部分:法师主要带大家一起回顾了牧牛图的十个修行的次第。首先告诉大家,牧牛图是讲禅宗修行用功的心法,历史上曾有20位高僧大德为牧牛图做了偈颂。师父是以朴明禅师的偈颂为主讲的。法师通过童子牧牛给我们开演了寻找本心的过程。
1.未牧。偈曰: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未牧就是没有开始修行时的状态。一般没有学佛的人,自己的烦恼不能做主。牧,就是在管理我们的心。
2.初调。偈曰: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以牛为喻,就是说我们的牛脾气,还有倔强,(学员积极抢答说,我们的心难以调服)。师父今天讲到“念佛、诵经、参禅、都是法门。我们的内心要发愿。修行用功不能松懈。”法师还讲了师父以前坐电梯的时候还在念咒用功的。师父在福建的时候,每天念108遍大悲咒,加起来念了上百万遍。法师分享师父的功德,也是善巧策励我们时刻要精进,慎勿放逸。
3.受制。偈曰: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受制就是受制于人。烦恼被佛法治住。这个过程是渐调渐伏的,有个过程。手要牢牢地把绳子牵住,一旦放开,烦恼仍然是要奔驰的。
4.回首。偈曰: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这个时候,牛的特点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持戒,把心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回首就是暮然回首。要慢慢地知道主人的意思,要靠“如理作意”,而不是“非理作意”。
5.驯服。偈曰:
绿杨荫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烦恼是能够被调服的。法师分享说,僧团有些同学看着他马上要起烦恼了,但是一会儿他又不烦恼了,什么原因啊,就是自己调服了。禅宗讲觉照,反省就是在事后,当你回过头来看,就知道是自己错了。观照要用正知见来时刻观察我们的心。实际上禅宗里觉照的心是非常美妙的。这里不仅有“照” ,而且有“觉”。照就是指智慧的力量。觉就是觉悟。内心要记着“无我”,不能执着。
6.无碍。偈曰: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馀。
无碍就是圆融无碍。当心的习性被调服了,就不用再操心了。牛就很温顺了。
7.任运。偈曰: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春波就是春天的水波。淡烟就是一种淡然,放松的态度。然后躺在石头上睡觉呢。这时法师分享了他受戒持戒的体会,让学员都觉得忽然离僧团更近了。原来出家比丘的这么的清净庄严不是生来就这样,让我们高不可攀的,而是真实的,是通过精进的持戒修出来的。法师说就像大家学开汽车,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手忙脚乱的,慢慢的修下来,发现不用特意去持,你都不会犯了。大家都是一边学一边用功的。师父今天在这个部分讲到,牛呢,它知道白天和晚上都在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8.相忘。偈曰: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相忘于江湖。白云常在白云中是说白就代表善法,白牛、白云,都是白色的就表示说心不会去分别。内心都是善法,心是宁静的。一开始图里的牛是黑的,慢慢就变成白的,最后就变成一个圆圈了。白牛在白云中看不出来了;“人自无心牛亦同”,“心”是指分别心,人不去分别了,看到佛像就供香,不会想佛像庄严不庄严;“月透白云云影白”,内心的念头都是善法,“白云明月任其踪”,牧童与牛谁也不打扰谁,心就很宁静了。师父今天讲,人和牛都是很虚妄的,心里有正念,就会如理作意。参禅的人会认为黑狗白狗都是狗,都会咬人。正念也是妄想,妄与真相对,真心就是真如本性,但这个心还是妄心不是本心。
9.独照。偈曰: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障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牛去哪了,不知道,牧童也闲,一片孤云,拍手高歌明月下,尤有一重关,还没有开悟,所以还有一关。智慧独照,不需要刻意去寻找烦恼,烦恼没有了,但还要努力,没开悟,一念觉悟下一念又迷了。师父说,当自我没有了,灵光独照就会显现。在这里灵光独照即是智慧。
10.双明。偈曰: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人我双明,人和牛都不见了,已经禅定进入忘我状态,明月:大千世界只有明月的光一样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憨山大师,入大定,看到整个世界是大圆镜光明,里面什么都有,圣因法师,看到虚空粉碎,大地沉,是比喻人的感受,提一句“念佛是谁”,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全跑出来了,再提“念佛是谁”,识种崩裂了开悟。
第三部分:总摄
师父今天讲法大的思路就是修行魔障,对治烦恼。实际上我们还没有能力按照牧牛图的次第去修行,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就是发菩提心,但即使发了菩提心的,也容易退转。所以就要知道佛的功德,忏悔业障。特别要忏悔的是:障碍别人行善,打妄语。
我们要把握初发心,中间及后的状态,初发心:有新鲜感,警觉能力高,易相应。中间:慢慢时间长了,习气就出来了。但不要因为自己退步就泄气了,要提起心力。有句话说“退步原来是向前”。进三尺退两尺,继续努力总会走上去。
最后师父讲到随喜,修随喜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为善的等流,可以对治攀比、嫉妒、我慢,就会积到资粮,否则会损失资粮。
发愿消恶业 随喜大功德
繁星点点,虽静默却照亮了整个夜空,这正如贤启法师带动研讨的风格,清净和合却处处闪耀着法的光芒。
研讨开始,法师先策励大家将心得贡献出来,请大家与同修分享,把握好动机便是大功德。学员们在法师带动下纷纷踊跃分享。
学员甲:忏悔明心,绝不再造——学员甲作为辅导员,对师父今天所开示的“忏悔业障”非常受用,师父说,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业,会阻碍我们修行的路,所以忏悔非常非常重要,忏悔能升起善法,能成长善法。学员甲结合自己的实例说心得,自己今天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做到过午不食,都是业障,自己非常忏悔,其实,法会的每项安排都有深刻的用意,只有严格地遵守和行持才能得真受益,才能觉察到自己的心,心定了诵经就会跟得上,就会明义,下次法会自己一定再来,一定好好行持。
学员乙:别问宝山有多少,只看你能拿多少——学员乙说,听师父开示感受最深的是为什么要修学佛法,自己在学校做教务工作,总会教导同学们要有远大的目标,自己学佛法就知道世俗中的远大目标与佛菩萨的悲心愿力相比实在太小了。三宝地,就如同一座宝山,别问这宝山有多少宝,有多少宝取决于你能拿多少。师父一直讲授我们要与佛菩萨的悲心愿力相应,怎么相应,我们组的义工有好多是工程部的常住,他们外相朴实但都是大菩萨,几年来都在默默地奉献,我们今天能有这样殊胜的修学环境都与他们的付出相关,这就是与菩萨的心相应的表现。
学员丙:只有佛祖是我们的亲人——学员丙是位72岁的老菩萨,这位老菩萨跟大家分享自己在很小时就承担全家重担,自己也没什么文化,遇到师父自己才真正找到了家,老菩萨动情地说“只有佛祖才是我的亲人,不管我们佛子走到哪儿,都得给师父争气,保证我的一行一动,别看我72,我像18一样生活!”老菩萨的心力正如师父所开示这就是善业的心力,这种心力会让生命从新有生机。学员们都被老菩萨这种信心,这种愿力所感染,很多学员眼里都充满了泪光。
法师在听到大家的分享后,说“非常随喜大家”,一句随喜不禁又让大家想到师父今天关于随喜的开示,师父说“随喜是培养我们善的等流,是对治自己的我慢,对治自己的分别心,从心里随喜,就是积资粮,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出现很多问题就是不随喜。”
紧接着法师回答大家的提问,学员丁提问“作为法会中的辅导员内心会受到干扰,请问法师为别人的付出与自己用功该怎么协调?”法师回答道“这让我想起曾经有法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说在法会上怎么才能得到大功德,是做法师讲法功德大还是去大寮包包子功德大?有位法师教授说,从法会中任何一个岗位都比法会整体功德小,但是加起来就是整体的功德。如果自己能安立好自己的岗位,就像机器一样,做好自己的岗位,随喜整体功德,这样得到的功德最大。师父说过,集体的事情是第一重要的。所以我们分享,也对大家都是一种激励,是大众的力量,都是功德。”
学员戊提问“如何净除业障?”法师答道“广论中说,忏除恶业要靠发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就是发菩提心,对一切众生发慈悲心,每天发愿,靠菩提心的愿力就能净除最大的业障。发愿消恶业,努力造善业。师父在今天的开示中说‘我们要升起慈悲心,就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教授才能远离各种魔障,不依止善知识就会有魔障,就无法同佛法相应,要时常忆念三宝的功德。我们要跟烦恼斗,跟自己斗’。师父在《感悟人生》中有专门一章开示‘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大家可以去看。”
随后,有学员说对师父今天开示的牧牛图没有很明白,法师用精炼的语言扼要地阐释了师父的这段开示。法师说,牧童代表我们的正念,正知见,控制自己的烦恼,牛就是我们的烦恼,牧牛图是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就是完全不管牛的状态,第二个是别牛串上绳子,第三个是用绳子把牛拉住,第四个是牛慢慢地知道主人的意思,第五个是可以把牛绳绑树上了,让牛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第六个是可以把牛放心地放草原上吃草,不用特别操心,第七个是任运的状态,但牛还是说不定哪天会吃庄稼的,第八个是说牛、牧童都是本心,真心的呈现,第九个是因为有正念就会有执着,一旦执着就有牛,有烦恼;第十个是彻底觉悟。
听完法师扼要的提领,大家对牧牛图完全清晰了,一位学员分享“师父说,你说你很牛就有问题了。我们都很难意识到我们自己内心的牛,比如我们来参加一两次法会,觉得收获很大,但不要以为一两次法会就能消除烦恼,这次法会很多老菩萨都是学佛小组的,小组持续学,修行就比较坚固。师父说就要跟烦恼斗,但自己得知道什么是烦恼。”
法师也很随喜这位学员,研讨最后贤启法师殷切地勉励大家好好珍惜剩下的一天半,并现身说法,说自己以前打佛七,打了很多天,一位法师呵斥他说打这么多天一点眼泪都没有打出来。贤启法师说自己业障重,不可死心塌地地修,内心散乱,心没有受触动,希望大家在剩下的时间里不要散乱好好用功,这对自己,对家人,对众生,对师长都是回报。
法师的带动如同泉水,静默流淌,润泽身心。法师,没有更多的言语,只是依师说法;没有空洞的教授,皆是自己所受所感。如果你用心听,就能听到慈悲,就能听到法益,就能重温师父法语,就能真实受用研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