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札记(十):驯服内心的“疯牛”

标签:
燕琴扇形广场广论三宝开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北京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札记(十)
师父《觉悟之道》第五讲开示法语集萃
我们必须要依止三宝,依止善知识的教授、教诫,才能够生起信心,生起正见,才会改变。这样我们才有办法远离各种各样的魔障。反过来说,有各种各样的魔障出现,就是我们的心无法与佛法相应,所以我们要常常去忆念三宝的功德。让自己和他人得到快乐就是慈心,让自己和他人远离痛苦就是悲心,这就是慈悲心。
修行是顿中渐,开悟是渐中顿。什么是顿中渐?就是你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比如说你明白了无常。明白了说护持三宝的功德有多大,加持力有多大,感应有多大,跟一个没有这样一个渐次过程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法是我们内在心里面的一种力量,心里有力量才能有办法让我们的烦恼止截住。心如果没有力量烦恼就会现起。与烦恼斗是与自己斗,我们常常和别人斗,不和自己斗。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修行到一定时候他是没有嗔恚心的,忍辱度嗔恚,别人内心有嗔恚,与他相应不了,他就伤害不了你。你有业障,你内心有烦恼,就非常容易与别人的烦恼相应。
正念是无常的,烦恼也是无常的。我们的自性当中,自心当中,我们自己虽然用功,但自己的心还是会变的。这就是说,我们的正念,我们的证量,我们的如理象烦恼一样,它也是妄心,它不是真心,不是本心。
“见”空了就如我们看到蓝天、白云、流水、小桥,看到万物,内心当中就是智慧,灵光独照。它不需要刻意去作意,也不需要刻意去查找烦恼,完全智慧现前。
精进是对善恶来讲的,对治恶的行为名为精进,善的行为让它保持着,没有善法的行为让它生起来也就是精进。断恶修善是靠智慧的力量才有办法。精进是无有间断的,这样我们的善才能持续,恶才能够止息。
随喜功德是培养我们为善的等流。随喜功德就能对治自己的攀缘心、分别心、嫉妒心,自己的我慢,种种的毛病都能得到对治。随喜功德是别人做好事你随顺,你赞叹,你鼓励,不是要显示出自己好像很有修养一样。我们出现很多的问题就是不能随喜别人的功德,别人做多了,做好了,你心里难受。没有随喜心、感恩心是我们学佛人有毛病的一种心态。
不仅要随喜还要回向,都要回向到无上甚深菩提,回向到成佛。这样我们的所做所为,一切的善心才能够趋向菩提,才能够趋向佛果,最后才能得到佛果。
我们学佛法的人是在生命、生活的这种层面感觉到佛法的层次,精神上面的层次,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受用,在精神上面让它丰富起来。修行用心是慢慢慢慢让自己感到自如,非常的任运,只有精神层面认识到了,你的行为才会有意义。
世间上面价值的追求是在功利,是在物质利益的层面。佛法所要追求的是心灵的层面,心灵层面的产生,心灵层面的净化,内心烦恼的驱除,合理性的增长,这就是说我们对物质世界有经验之后,慢慢让精神的世界也有经验。对凡人的世界有经验之后,慢慢对圣人的世界也有经验。
我们发心是需要时间,然后我们的生命才能慢慢薰习这种圣贤的气息,一步步才能向圣贤的路上迈进,这样我们才能够成圣成贤。
学员听法心得—— 驯服内心的“疯牛”
学员甲:没学佛时做什么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比如说,明明是为别人好,为人家付出,也不会考虑人家接不接受,需不需要,反正是为你好,你得领情接受,自己搞得很累,人家也不快乐。不如自己意的人和事肯定不接受或排斥远离,不考虑对方感受,也不懂得怎么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生活总是烦恼,内心很不快乐,感觉世间无地容身。学佛后发现问题都在心怎么思维,面对好坏境界你怎么看待很关键,别人处境不能改变时,我们改变自己的内心,问题就好解决了。起烦恼是过多在乎自己的感受了,多为别人考虑烦恼就会少。
学员乙:今天听了师父的开示,使我心中豁然开朗。它像透视机,把我的心境全部映像在眼前。贴切的比喻(把烦恼比喻为一头疯牛)和制服它的方法,使我们轻轻松松的懂得了怎样对治烦恼的方法。有了师父的引导,让我们把心中的这头“疯牛”驯服,利用龙泉寺这棵稳固的木桩,拴住这头“疯牛”,直至驯服它,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清明,直至菩提。
学员丙:自己平时心意太散乱对什么事情都只是三天热度,因此产生烦恼,不能牵住心中的疯牛,便被它四处噬掉自己的资粮,所修善业也在无常中被偷去,不能时时忆念三宝,不能想起定课、诵经、礼拜,破除自己的烦恼。所以自己便不能生起对三宝的信心,这样给自己的修行带来很大障碍,并且在修行过程中还要用心随喜他人的功德,而自己有时只是口头禅,逢人欢喜,做得好便说“随喜”,而不是发心,以后要用心去随喜他人功德,自己也能积资粮!
学员丁:师父说贪嗔痴睡眠等“五盖”将我们自心光明覆盖,只有靠精进的力量才有办法对治。我们在家修行,善法的力量很难生起,大多随烦恼和习气流转,学佛修行不容易见成效。我们总是期望说等什么时候有空了再好好学修,但如此永远都不会有空。所以还是要按师父教诫主动提起精进,将“精进共修”的等流力量一直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学员感想——下半生交由业果
时间过得真快,不经意间“共修”已过半程,正午仰望湛蓝的天空以及背后清晰的山景,心旷神怡。不由感慨:这天,这山,这人,这境,四天的修持,已渐感身轻心安,法喜充满,收获良多:
1、作息规律,饮食无择——身体健安,体力丰沛;
2、师父教化,法师引导,同行携伴——时时沐浴在佛法中,无量法喜,“极尽奢华”;
3、断绝外援,心不外驰——定课每天超量高质完成,意乐不断提升;
4、读诵《广论》,从被动到主动——开启学习《广论》的新征程,下山后即开始结合日常法师讲授,要持续、系统、深入学习并依之践行,争取早日按师父、法师要求尽快上山常住,把自己供养三宝;
5、渐渐适应了简单的生活,没有前呼后拥的浮华,少了养尊处优,指手划脚的机会,内心多了一些平和、平静,为摒弃世缘,潜心修学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中场休息,排队接水
6、师父关于皈依、依师的开示令我不时审视自己的发心、人生价值和修行方式,不断冲击内心对世间最后的执着,新的人生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阶段;
“内心有缺陷,外境不圆满”,牢记师父的话。
“把自己下半生交由业果,供养三宝”。七天共修将成为一生的转折,感恩!
微微秋风吹拂心湖,泛起微微波澜,虽不平静但也澄澈清明。法喜充满的一天,突破自我的开始……
学员日记——如果明天我就死了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我还会一如现在吗?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我还会懒惰、懈怠、放逸于这仅有的一天吗?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所有我喜欢的,不喜欢的,还会去执取吗?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对所有的不平、不满,我还怨恨吗?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我会像往常一样给我的家人打个电话,叮嘱他们注意身体;对我的朋友说,不要被乌云挡住眼睛,太阳总会出现;跟我的老师说,您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感恩您!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我会对所有的人微笑;也为陌生人祝福;对花草小动物轻声低语。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我应该不会哭,因为此刻眼泪是种奢侈;也许我会笑,因为笑会让我更美丽;我还会摆放师父的照片,播放师父的视频,用心感受师父的存在。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我愿带走世上所有的疾病、痛苦、灾难和不快乐、不幸福。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才发现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如果明天我就死了,才发现活着的意义和快乐。
……
只是明天,我还记得我就要死了吗?
学员心得日记摘录——严守戒律紧用功
学员甲:哎,今天还是昏沉。第一卷经刚开始就不能自已的睡着了,迷迷糊糊抬起头,睁开惺忪的双眼,看到一个人在走来走去。揉揉眼,仔细看,贤益法师拿了根棍盯着大家,不时还用棍戳一下某个人。再看,棍上还有字,只是写的啥就看不清了。不敢再看了,怕法师也拿棍来戳我,赶紧拿起经本,埋下头来了。这感觉怎么像古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我有了做学生的感觉,又像家中扮演黑脸、红脸的父母,我有了做孩子的感觉。这个大家长,还真让我又爱又怕呢!好好诵经吧,他又过来了!
学员乙:虽然去年的十一精进共修也参加了可是没有入心,感觉只是跟着大家读诵了一遍,其中诵的内容都没有记得。今年这次学修,能把师父的开示同《菩提道次第广论》融合到一起去诵了。以前诵到皈依没有生起更多的解信,通过师父的开示,使自己对为什么要皈依,皈依的二因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是念死无常,对生死轮回、三恶道苦产生怖畏;其次是深信三宝能够救度我们;诵到深信业果,师父再次给了我们开示——师父说“念死是贯穿整个修道过程的”,这让我对无常的生命的本身有了更多的了解。几天来诵经诵得越来越心生欢喜,师父他老人家把整部《广论》的精髓都串联了起来,结合现代环境的种种状况,契合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性给我们开示。师父是那样慈悲,善巧,给我们引路,救度我们,感恩师父!
诵《广论》前,我拜了韦陀护法尊天菩萨。诵经时诵的非常殊胜,一点儿也没有犯困!
学员丙:听师父的开示不昏沉了!近两个月的咳嗽好多了,看了业障消了不少啊!
今天,我特别要感恩师长、三宝、同行善友。这次本想好好地做个合格的学员,可是第一天下来,我就败下阵来——因为早起,我一天都有气无力,无法完完整整地读诵经论,于是晚上向辅导员请假第二天不上早课。第二天有精神诵广论了,而且很欢喜。可是今天又没有了气力。于是,想退出全程学员。当方文昭了解到我的这种怯弱之心时,很郑重地跟我说:翁老师,您不要想那么多,不行了就休息,然后再去诵,不能有那样的想法!于是她拉着我一起走!到了现场,团体精进共修的氛围把我裹得很紧,借着这股力量,我的体力、心力开示慢慢恢复,跟上了大家读诵的速度。一卷下来好个顺畅,心里洋溢着胜利的微笑。当时,我心里诵出了一句话:好感激方文昭师姐啊!师父的教诲又一次真实地得到了印证!
学员丁:今天的早课同前几天一样。其实早晚课,我觉得很殊胜,尤其是听到回向文时,觉得普度众生,我佛慈悲,就觉得佛陀的教育如此博大精湛,非俗人所能想象。唱经的部分,我非常喜爱。当然,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痴,但是听到每一个经文和着节拍,我觉得那种精妙好像从头顶直灌全身,流向心田,就是一种享受。昏沉的大脑在佛乐、佛经中变得清醒,感恩法师!感恩师父!感恩传播佛法的诸位。诸位法师唱经时,虽然我不太能跟诵,也不能了其中深蕴,但是那些咒,佛祖似乎不用让我理解便把它的胸怀、它的慈悲、它的精深、它的庄严蕴含其中了。只要去用心感受,如沐春风,这就是我每天早课的感受。
学员戊:师父的“菩提之道”的系列开示,《广论》诵读的深入,让我对学佛的次第越来越明晰,有了师父的开示,《广论》对我而言不再是“天书”,是“至宝”。内心充满对师父的感恩,对诸佛菩萨的感恩!我想依次修习,在菩提路上,我们会越走越稳,越走越欢喜,直至成佛!祈愿同学们都能法喜充满!
今天身体觉出累了,腰酸背痛,腿也懒得动了。突然想起《忏悔歌》中的词,就用来鼓励一下自己吧:“不管身心有多疲惫,求生净土愿不退,往事皆忏悔,学佛不怕累,弥陀永相随!”
学员己:今天进入精进用功的第四天,也是最难过的一天。早上两位辅导员师姐就开始策励我们,教我们严守戒律,如何用功。两位师姐在生活上关怀照顾我们,在学习上督促提策我们,非常感恩!
今天,法师为督促我们用功,扛着长长的戒尺来警策我们,好可怕呀!但法师是很慈悲的,对纪律差点的同学,他手中的棒子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目的只是提醒我们端正身心,感知当下。
辅导员风采——燕琴的故事
在很多学员眼中,辅导员就像组里的大家长、主心骨,看到他们,内心就会生起踏实感。其实,在来参加法会之前,很多辅导员也许与学员并无很大差别,只是他们愿意历练自己。29组的辅导员燕琴自认为平时很少想到别人,总是喜欢缘自己,当初报辅导员就是为了提升待人着想、关心他人的能力。
“组里有位学员报名时没有领《念诵集》和《广论》,第一天上早课时才发现,已经来不及了。用完早斋,我赶紧到扇形广场的报名处询问,义工说要让学员本人来领。我又跑回去给我的组员写便条说明,可她说之前报名处要辅导员去领。诵经马上就要开始了,我看他很焦急,二话没说,拉着他又往报名处跑,终于结缘到经本,回去时刚好赶上诵《广论》。这件事让我体会到要把学员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自他相换,尽快解决,令学员欢喜。看到对方满意的笑容,我真高兴。”
当辅导员必然会遇到境界,也会有烦恼。有一天,休息的时候,组里的三个学员聚在佛堂里说话,燕琴就做了一个手势。一个学员当时就起烦恼了,可能觉得不让说话受不了。那天刚好风很大,他就跑过去重重地把门关上,把帘子也拉上,还趴在燕琴耳边说了句什么,好像是说,风这么大,你也不去关门,太不会照顾大家了。“当时我也没有表示什么,但内心还是不太舒服,觉得跟他有一点点距离了,心想,算了,反正七天完了,大家也就散了。后来,又想到,觉得这位组员状态一直不太好,《广论》也诵不下去,可能心情确实不好,很想排解一下。”
第二天,这位同修床板出了问题,燕琴赶紧帮他安排别的床铺,帮他搬行李,抱被子,安慰他。“这个时候,我们两人的心都打开了。”
燕琴在与这位同修相处的收获是,应该包容别人。原来自己总是觉得别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现在则会想到对方肯定有苦衷,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正如师父说,平时我们容易活在假想当中,会给自己编织很多故事,越想越觉得这些故事还很对。”
共修刚开始的时候,燕琴觉得和组员内心的距离有点远,觉得自己被安立为辅导员,就是比大家知道的多。“现在我觉得自己未必比别人学得好,是大家互相陪伴着一起成长。如果组员带给自己境界或者烦恼的话,那也是帮自己练心。从这个角度来说,组员就是自己的善知识。”
在问到这次共修之后,自己有什么期许时,燕琴脱口而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