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札记(七):僧团心得:走向解脱

标签:
三界开示僧团北京龙泉寺《法华经》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北京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札记(七)
僧团心得:走向解脱
己班班导贤峰法师承担诵经的维那,嗓子比较疲劳,晚上委托贤龙法师过去引导己班研讨,这是贤龙法师第一次和己班的同学们见面,我也跟随法师来到了己班,看看这里的研讨氛围。可能是因为上山时间不长,加上有些拘束,大家能够回忆起来的不多,有受用的点也很少。想想去年夏安居的时候师父讲百法,那时同样是准净人的我们还不一样是大眼瞪小眼。
这两天负责对僧团这边研讨心得进行统稿,接触了僧团各个班级对师父开示的不同领会程度。有时候看看居士们研讨得很热烈,大家受用的点很多,因为在世间生活久了,对各种境界的体会也多。
怎么感觉一到准净人的己班,反而没什么响应呢?我想,这恰恰是他们已经,或者说正在迈出解脱的一大步的表现吧。发心离俗,世间的往事,世间的心态已经决心摒除掉,转而开始尝试向内用功。而此时看看自己的内心,一团漆黑,外在又是一个全新的境界,一个个不同的“软件系统”,一时有点茫无头绪。两年前刚刚上山时的自己,就是这样的状态。
下午抓到一个戊班的同学,访问了一下。他说听师父开示很舒服,很爱听,就是记住的不太多。那具体的受用有没有呢?他说有。是什么呢?他说自己着火了,恐怕还会烧到别人(他是指师父在今天开示中引用的《法华经》中“三界火宅”喻)。能不能说个具体的例子了?他眼睛滴溜溜乱转,半天也没落实出个例子来。
戊班的同学进入僧团有小半年了,活也没少干,他们每个人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就像师父在今天的开示中讲到的,我们修学佛法需要一个清净的所缘境,需要师法友团体的提策、扶助。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才有利于我们放下世间时的种种颠倒的追求与观念,慢慢让心开始与佛法相应。但这只是开始,所以开示能听清楚了,道理也能听明白了,而对于自己身心的状态,还不能随时地观照清楚。因此这位同学也还不容易抓到自己的现行吧。再问下去看他要冒汗了,还是把他给放了。
相比而言,沙弥丙班和丁班研讨起来又更深入一些,尤其是进入僧团更早一年的丙班同学,开示的理路听得清楚,能够抓到自己的现行,也能够结合上师父的法来对治,更有当下就实践的(比如昨天登高体验“怖畏”的贤仁师)。
再往上甲乙班的比丘法师们,负责着龙泉寺的各个重要的岗位。“我承担,我成长”。尤其是前面的法师们,他们各个都是龙泉寺的顶梁柱,肩上的担子很重,对师父的法的受益也大并且扎实。看看他们在引导居士们研讨时那些对师父开示的阐述,句句都是掷地有声的。记得有一次师父赞叹贤立法师,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为龙泉寺的建设无私的付出,这样将来他讲出来的话才有分量,才容易让人信服。
看来解脱也是有大小和次第的。像师父今天开篇时说道:“道次第的目的就是解脱、成佛。成佛是究竟的目标,解脱是整个的过程。解脱痛苦、解脱烦恼、解脱习气毛病、解脱我们不如理的思维,这些都是属于解脱的范畴、解脱的过程、解脱的支分。我们与佛法相应,就能够当下得到解脱。解脱就是把我们身心上这些多余的、杂染的、有障碍的、不需要的东西把它去掉。我们背着很多的枷锁,很多的束缚,要把这些一点一点去掉、放下来、丢掉,这就是解脱。除此之外,没有另外的一种什么解脱。”
对于我们初入佛门的人来说,第一步就是要解脱痛苦。
己班的研讨会上,贤龙法师提醒大家要牢记自己的初发心,大家的缘起点不同,自己为什么来此出家?法师接着谈到,路往下走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那么当自己心力低的时候,就要去回想自己的初发心。我想,大家的初发心里一定有一个共同面对的东西,那就是苦多乐少的世间吧。大家已经发心上山了,那么想要进一步在内心解脱世间的苦,首先就是停止攀援外境,不再懒惰懈怠。
贤龙法师给同学们三点教诫:1、少说话。2、多做事。3、勤忏悔。这是当年法师做净人的时候,更前面的法师给他的教授。法师说那时他刚进僧团,一听讲座就瞌睡,向上请益时,上面的法师说一句他就回两句,法师说两句他就回三句,后来法师不再说了,而是给了他上面的三条教诫。少说话,就是少造口业。多干活就是多积资粮。勤忏悔,这决定了将来别人说话你是否能够听得进去,师父说话你是否能够听得懂,你是否能够在这里呆得长。
有这样一个道场,能够让我们认识自己内心潜能,让我们生起信心,给我们力量,这实在是殊胜难得,可不能让自己的业和烦恼将自己断送。
丙班一位沙弥分享到:“父母来庙里看我,住了三天,今天刚走,从他们的身上我了解到,在庙里面修行是多么的殊胜和难得。父母也在家学广论,但学得困难,迫于环境,很多事情只能勉强去做,完全按照广论上所说的行持,是很困难的。但随顺世间,又不能……所以心思一直在世出世间这两个空间的夹缝里周旋。所以说这多的居士能有在庙里面共修的因缘是非常难得和殊胜的。”
另一位同学分享到:“听了师父开示,我觉得自己就是处于那种中性的境界中,就是说反思我们的心象,说是有法,但是烦恼与妄念纷飞,说没法吧,但是心里面还老想着修法,自己也处在一种三宝的环境当中,出于这种中性的境界中,比较无名,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和提策,才能从这种中性境界拔出来。”
那善知识今天给我们的引导和提策就是“念死无常”的法门。
带动丁班研讨的贤威法师说:“师父曾经自己说过,对念死有很深的体会。我们为什么老没动力,为什么师父叫我们多吃点苦啊,死亡对我们现在的人生来说就是最大的痛苦。我自己过去心力非常低的时候,对佛法的信心开始动摇的时候,就想这个问题。这世间人好像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整天忙的热热闹闹,吃喝玩乐,当官,结婚,生子,他们不谈这个事情,你静下心来想想,非常奇怪,非常颠倒。藏地有位大德他分析这个事情说,我们其实内心都知道会死,我们非常害怕死,又知道无药可救,所以我们就不断地用一个事接一个事去掩盖自己的恐惧,世间人为什么越来越忙,就是在用各种世间的目标来掩饰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佛门里的念死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念死能够让我们提策更加强大的动力来行善、积累资粮。师父说这是我们走向解脱的强大的推动力。
这阵子丙班的《广论》课正好讲到“念死无常”的部分,这个方法非常好,但是需要你去“念”的。一位同学分享到:“挺感恩这次共修的,让我觉察到自己在诵经时的一种状态,念头一跑,就会念错。这让我想到了这几天刚学到的念死无常,其中有一个善知识呵斥说:‘说思已未生,汝何时思,昼日散逸,夜则昏睡,莫说妄语。’平日里头,做一件事情,老是念头纷飞,根本不能很好的专注,怎么能够有满意的结果呢,而我们的现行是怀疑自己修的法是不是有问题,为什么没有成效?或者把问题归咎于其他外在的人、事、物上面,其实是自己内心,没有认真、如法地去修习。”
正像师父今天所说:“我们平时要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要在自己的心念当中感受到佛法的作用。皈依,学佛法、修行、用功,不是空话、也不是口号,它有很多实际的内涵,有很多行为的要求,必须要跟得上去,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如果我们的行为跟不上去,生命改变不了,只有越来越愚钝。”
那么面对自己无始以来所串习的惰性,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行为跟得上佛法的要求,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行为配得上“佛子”的美名呢?谁来时时提策呢?其实有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道场中承担。它逼着你改变,逼着你进步,不给你喘息之机,否则问题就没办法解决好。
关于这一点,我想现在担任龙泉寺当家师的禅兴法师体会的一定最深,龙泉寺上上下下大事小事都汇集在他那里。晚上法师给我整理好的师父开示提纲时对我说,师父今天开示结尾谈到慈悲,智慧,善巧方便那部分,非常精彩。我相信法师的话,并且试着站在法师的角度上重听了这部分,果然有了更深入一些的体会。
师父说:“我们必须要用我们所有的时间、精力、注意力去深入认识自己的心。从而消除我们的心与外在的人、事、物,外在种种境界的距离、围墙、藩篱、障碍、隔阂。有隔阂有障碍,你对外境就认识不清楚。有一个方面有障碍,这个障碍就会影响到我们整个心的思维体系。
所以我们需要用慈悲心去对待一切,要用智慧去对待一切。用慈悲心去对待一切我们就不会说这个人无理啊,那个人胡闹啊,对你不好,那个人不用功啊,就不会有别人一大堆的缺点和问题。如果在一个道场当中看到人种种毛病,内心不能化解,就说明你的慈悲心不足,你解决不了,你只能说我们的智慧不足,善巧方便不足。这样子要逐步逐步去增长这方面的能力,这方面的功德。所以需要从种种世间当中的名言安立的物欲枷锁当中解脱出来。”
说到底还是一种解脱,而这已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解脱,它需要有更大的境界来磨练,来成就。
一直以来,师父正是瞅准我们的水平和能力,不失时机地将我们扔到一个又一个相应的境界中去,时机一到再给我们关键性的引导和点拨,一切莫不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打破枷锁,走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