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札记(六):念死门中勤修皈依

标签:
印度佛法皈依三宝开示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北京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札记(六)
秋风习习,晚霞伴着沉香,见行堂院子里静悄悄的,学员大多都受了八关斋戒不用药石,他们或独自思维或欣赏霞光,或悄然散步,几百人一起共修的古寺显得依然那么清净和合,经过两天的精进共修,法会已进入了非常有序的状态,学员们都很期盼晚上的研讨,因为在彼此的分享中能对师父的开示有更深一层理解和补充。
辩论忆师法,活学又活用
东配楼的研讨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开始,贤健法师说鼓掌也是有大学问的,鼓得好就有功德。作为比丘,是不鼓励鼓掌的。因为我们鼓掌的时候心里多数是处于“痴”状。一种是表示同意,一种是鼓倒掌,而另一种是别人鼓掌我就跟着鼓。而从佛法的角度鼓掌意味着随喜别人如法思维,鼓励对方发言。有的时候还表示对客人有好的心态。法师一语提策了我们的发心和动机。
法师今天又带来了新的研讨方式——辩论研讨,师父在第二堂的开示中刚刚讲过此种方法,法师这么快就实践了师父的教授,大家对这样的形式都欣喜不已。法师把全部人员分成AB两个大组,两组分别提问,对方来辩答,法师定下一个原则,师父所教授的辩论不能起烦恼心。
A组先问:请问对方同修是如何对治懒惰懈怠的?师父又是如何开示?
B组同修马上站起来说:师父在开示中说,懒惰懈怠是烦恼,内心没有造善的力量。要对治懒惰懈怠有个办法就是记录善行日记,把自己放逸的都记录下来提策自己。
B组马上回问:请问对面的同修如何做到工作、生活与学佛法不对立。
A组同修迅速反应:师父说,生活是学佛,工作也是学佛,工作也发菩提心,生活也可发菩提心,工作与学佛对立,内心就会四分五裂。这是知见上出了问题。
A组同修如此快地忆持博得了法师的赞许。
A组马上展开第二轮的发问:师父对念死无常是如何开示的,目的是什么?
B组答道:师父说,念死无常要做第一想,要听闻正法,法随法行。其他同修补充道,师父还说念死无常是非常积极的,目的是让我们内心有巨大的善法的力量。
B组紧跟着发问到:如何升起对佛法的渴求心?
A组答道:师父说了要在皈依上下功夫,念念想着三宝,不离三宝,每天做定课,这样就能升起渴求心了。
辩论现场的气氛极为热烈,甚至多次出现学员“抢话筒”回答问题的场面。学员们一边温习着师父的教授,一边又结合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的体会。你问我答,其乐融融,每一个环节都散发着大家共造善业的光彩。
法师对大家热烈的研讨给予了肯定,并赞叹大家听法听得很专注,忆持得非常好。随后,法师对师父今天的开示做了如下扼要提领:
*道次第目标是成佛,整个过程都在解脱,解脱就是把身心上的烦恼枷锁束缚都丢掉,我们当下就能解脱。
*平常我们追求健康、平安、长寿不是我们应追求的,这些都是无常的,佛法的喜乐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
*师父今天讲了一种心态,岁数大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没什么用了,佛法不这么认为,年纪大人生就比较有体会,更容易与佛法相应,同时知见也容易改变,所以,最重要的是在内心上面下手,内心上面用功。
*懒惰是烦恼的表现,对造善业没有力量的表现,内心没有力量就会出现向外攀援,心就会向外跑,内心所缘到的境也就不清晰。外境不应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外在的顺境,逆境都是用来磨砺我们的心的。
*念死无常贯穿修行的整个过程,就可以产生无穷的动力,可以产生积极的动力,我们容易出现偏差,世间人怕念死,而修行人就说“别打扰我,我在念死”就又偏入了二乘。
*皈依后要亲近三宝,亲近善法,戒定慧都如此,吃饭喝茶都要忆念三宝,这一生忆念三宝,这样临终解脱才能靠得住。
*
*如何看待名利
*出离心不是与社会对立,要出离的是我们的烦恼和无明。
*动物考虑的是眼前利益,如果人一样,这不行,人要对暇满人身的理解进行校对,不能跟动物一样看眼前利益。
*佛法要依据经律论来修行,不能假想,决定的事情,要雷打不动。
通过法师这样新颖的形式同修们都受用匪浅,再次忆持了师父的精彩开示!法师最后幽默地说,让我们再鼓一次掌,随喜一下,研讨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分享师父讲法功德
五观堂的学员研讨,由贤然法师带动,法师首先提策大家:“连续几天集中诵经,修行,在我们一生中不是每年都有的机会,这两天我们诵广论,从无常讲到业果,从无常上来讲,假使明年龙泉寺还有这样法会,你发愿‘我一定参加’,但明年还有多少人能来,不好讲。一年前我们也想不到自己能坐到这里。从这个角度思维无常。从业果说,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而刚才在院里,有很多人没有进来,都是业决定。寺院外有人在过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节日,不会来这里。大家有这个福德,因缘,善根,在龙泉寺一起修行佛法,希望大家珍惜机会。”
接着法师请了几位学员复述了一下上午师父的开示,分享了学法体会。之后,法师特别利用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了师父的功德。
法师:“大家听了开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很受益。我说一下师父功德。我自己也是从开始说学佛,莽莽撞撞,受业力牵引到了龙泉寺。我走了很多弯路。首先工作中我们都接触大量信息,是这一代人共业,是大幸也是不幸。上学时听到信息时代,觉得很恐怖,目标是让人掌握大量信息。10年来的发展,城市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比起10年前多了很多。但是,古印度时,人觉得最珍贵的是想法,是念头和心,他们认为很宝贵。佛为什么降生到印度。因为那个地方讲究这个。比如奔驰豪宅不令人羡慕,但有新奇想法大家都崇拜,是那个时候古印度的社会环境。
师父上午开示,如果是古代非常有善根的人,听到了,去做,那就是很高量的人。很多信息对我们来说,我们已经无法分辨哪些能接收哪些不能。比如大家听了开示,实际接触了很多信息,比如认识了这个人那个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师父讲的重要性,这些话是佛当初舍掉头目脑髓求来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丧失了这样的能力。把这点指出来,想帮助大家认清这个开示多重要。”
法师特别让大家回顾,师父针对我们当下的一些问题和错误认识是如何开演的,如别打扰我,我念死,大多数人追求健康长寿平安等等。宗旨立住了,生命必然一生比一生好。师父讲了很重要的是把念死和皈依结合到一起。广论每一个法类都是一个道次第,中间都有关系。皈依的二因:三恶趣苦,求助三宝。皈依修不好是念死修不好。因为我们注重眼前目标,注重现世安乐。广论如何判断下士,以希求后世为主。如果不是希求后世,我们做的一切连下士道都不是。师父说如果我们皈依尽形寿是生生世世,大家是以前都发了这个愿才有因缘坐到这里,否则就与佛法擦肩而过。所以师父融合了皈依和念死两个法类。
紧接着亲近善事,法随法行。学习经律论,戒定慧。这里师父破了个邪执:比如有人讲法师我又上山了,不工作了。在他心里工作是一码事,修行是一码事。实际上这个心相很细微,大家都有。这点也要好好考虑。不要把学佛和生活工作对立,佛法是心法。学佛是明白道理,修正自己生命,是本来就应该做的。
出家人也是这样的次第。开始学习,以后也要做很多为众生服务的事情。每天出破劳动,建筑设计,材料,与世间做的没有区别。但有不同的是。生命有两种力量引导,一种愿力,一种业力。对初学者谈愿力太早,基本都是业力牵引,师父是靠愿力。意乐主导业力,所以修意乐。同样搬砖,不同意乐结果不同。参加法会每个人意乐也不一样。种因感果就不同。可能有人感智慧果,有人就没什么意义,跟自己的专注、发心有关系。关键在于意乐。所以,回归,不要把佛法与生活工作分开。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生活形式,是悄悄改变内心。功不唐捐,自己要好好努力调整内心。正确发心的果报是非常好的。不要排斥别人不学佛,要包容才是佛法。大家好好思考。
师父还讲到只有皈依佛法僧才受益。如果大家产生一点点法喜,随喜自己功德,回向给周围人都沾染。如果说亲近人不支持我学佛怎么办?但他肯定支持善法,不要挂着佛法牌子。把好事情与对方分享,他不愿意听就不提佛法,善法的本质是心。师父破了我们邪执,常说哎呀跟家人讲佛法太难了,我把这么好的东西告诉他,她不接受,太没善根了。如果佛这么对我们,我们有今天吗?
最后,师父总摄:种种法类,怎么能真正迈入门槛。一个字:信!信为能入。我不敢说信佛,只能说学习佛法。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舍三宝,不舍团队。我们怎么办?护持道场!比如为东配楼搬了一块砖。意乐决定业果大小。实实在在造好业,靠业力拉回三宝身边,容易升起皈依之心。
在生活工作中如何与佛法不对立
在佛堂研讨现场,禅兴法师首先带领大家一起回忆了师父上午的开示,回忆最后法师总结道:“皈依是一生一世要做的事情,要受戒,先皈依。佛法是我们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的事情。我们皈依要做的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多做善事。我们内心有了佛法,不论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三宝。念死也好出离心也好,是给我们动力,不是对立。佛法是积极,是光明的,是去帮助别人。佛法是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让我们用慈悲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我们就不会看到周围人一大堆的毛病,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毛病,不能化解的话,就是我们内心的慈悲智慧不够。所以学习佛法,是我们从对立中解脱出来。学习佛法,是用慈悲,善巧方便去帮助别人。皈依以后,就能增强我们的慈悲心。”
今天法师留给大家提问的时间比较充分,七八个学员就自己生活、工作当中的一些困惑提出来,法师结合着师父今天的开示予以解答。
甲:学习和生活不能分开,让心四分五裂,如公交司机和文字工作者怎样在修皈依和工作中统一起来?
法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在社会上工作是有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工作前缘念,还是在家里做比较好,时间长,可以多做,时间少可以少做。一定要有定课,有定课,内心才有力量。在定课里,就应该包括皈依,包括祈求。希望我们能给大家一个学佛者的风貌,或者让别人看到我,就会升起欢喜心。结一个善缘。公交司机也是可以这样:今天我碰到的乘客都有因缘接触佛法,有佛法的因缘,发愿让他们都乘上佛法的大车当中。做文字工作的,我觉得应该认真负责,比如做报道,应该客观,要扬善,现在的新闻都是在猎奇。如果我们做这类工作一定要用心,负责任。至少我们要负责,多造善业,对于同事、领导、家人,应该发心多给他们祈求回向,让他们同沐佛法。
乙:今年2月份学佛以来,有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做工程暗箱操作太多,我现在都不上班了,在家学佛,今天师父说佛法和工作不能对立起来,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很矛盾,困惑了几个月。
法师:我觉得这个看情况,师父说的是一般的情况,一般居士工作和学习不能统一起来。如果说搞一些很肮脏龌龊屠杀的行业,恶业确实比较重,你自己可以掂量掂量,可以考虑选择其他职业。
刘居士补充道:我也是搞工程的,08年以后,师父告诉我要皈依祈求,不再暗箱操作,请客吃饭。到今年结果就来了一个业务。
丙:修忍,我们常常想办法压住自己的怒火,是不是和佛法不相应?
法师:我们内心如果发脾气,硬要压是压不住的,只有对治,看到别人我们要用佛法的办法,在我们内心熄灭这个火,这个要看火怎么起来,比如说自己受了伤害,被偷了东西,这是业感果,这是正常的,世间的心态是别人对我不好。知道是自己恶业感果,就要去忏悔,这才是真正的办法,如果我们继续冤冤相报下去,就又会造恶业。如果是别人的毛病或者不对的时候,想想我们做为一个佛弟子,应该怎么办?比如佛菩萨看到我们的毛病,会不会生气?就如父母看见小孩子发脾气,都会教导他。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教导,让我们的心放大,放大。如果一下子做不到,就去拜佛求加持,不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压。
丁:我们对陌生人都会有慈悲心,但是就是对最亲的人关系处理不好。
法师:最亲的人,也许就是最有冤的人,这是宿世业力比较强大,这是需要花时间的,一个我们要多祈求,祈求佛菩萨加持。再一个多为家人做回向,不要让成为一个障碍。努力给他回向,每天都回,把善还给他。还有就是靠自身的行持去感化他,我们要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他我们学了佛法,更好,更能理解体谅,内心有很大的转变,脾气变得更好。不把这个看着是一个障碍。同时宿世的业力冤情,在心里回向化解,这是最重要的。
在道上共同精进
在居士斋堂,贤启法师先让大家交流分享了师父上午的开示,然后就居士的种种问题加以解释。
甲:克期取证。我这两天试图这样去想,这种心提不起来。接下来几天怎样更加精进。
法师:若生命只剩下两天了,怎样有更大的收获。师父今天提了无常,最为殊胜无常想。现在大家起得很早,到佛堂,可以慢慢拜佛,思维这一生过了多少年,有哪些收获,对父母、家人、社会尽了哪些义务,生命有哪些成长。自己非常苍白,内心没有力量,对父母亲朋好友没有很真实、很有力的回馈。我自己的生命特别需要成长。一个是无常,一个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可以透过一件很具体的事情,比如我们小的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怎样废寝忘食地连夜照顾我们,把我们放在非常重要的,自己各方面都不顾了,舍弃一切辛苦地照顾。现在自己稍微诵诵经,就觉得累,和父母的付出怎能相比?
我们确定几天以后就离开这个世间,这一生就结束了,我们能不能利用最后这两天多的时间,很殷重得去做早晚课,念诵,破除无明,学到佛法,把体会到佛法的功德,回向给家人,报恩。最主要的就是思维父母恩,另一部分就是祈求师长佛菩萨加持。靠思维的力量,靠很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
乙:师父讲过皈依、无常、暇满、精进,从哪个开始修?
法师:从自己最有感觉的法入手就可以。我们多生多劫都是同行善友。不要轻视后来人,说不定和我业缘更深。多生多劫一起修行。大家串习的法类、修行的法门都是不一样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进入佛法的大门,从哪个门进入就是修心的要点。从自己比较有感觉的地方下手。从哪个法类契入,都能涉及整个佛法。
丁:师父上午提到出离心过头就偏到二乘道中去了。什么样的法相是出离心过头了?
法师:舍世间心,发菩提心。舍世间,出舍对世间的贪嗔痴,我们内心里对世间一切的贪嗔痴。菩提心,对如母有情,离苦得乐的责任扛在自己身上。出离心过头,把自己对世间外物的贪嗔痴的出离,用在对外在人事物的弃舍和出离上。否则就和菩提心、慈悲心相违背。
戊:怎么诵经嗓子不疼,声音不哑?
法师:这可能跟每人天生的素质不大一样。我们同行善友,诵经比较悠扬,嗓子也不疼。我对乐感不大敏感,靠使劲诵。但是自己感觉这些方式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用心。条件好的,自然能够专注诵经。容易昏沉的同学,还要刻意地用很大的声音去念诵,来提策自己的心力,让脑子清醒,不要昏沉。这些方式不用特别执着。
己:诵经时候身体不大舒适,如何如理作意?
法师:诵经本身就有很大功德。一个居士是练气功的,穿西服感觉像被绑住一样。他最喜欢披块布裹在身上,气脉就非常通畅了。西服对气脉是有影响的。他很敏感,所以能体会到这一点。我们一般人气脉不通畅,对外在没什么感觉。诵经时候我们内心比较专注,经文的加持力使得我们的身心能够清安,身体不舒服的地方就容易显示出来。通过诵经消除我们的业障。中间有空挡时间,可以多拜佛,观想供养,念佛号。既然来到三宝地,目前安立自己三天以后就要死亡,用佛法一心一意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