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修札记(四):真正的皈依

(2010-10-03 23:48:44)
标签:

冈底斯山

皈依

大乘佛法

广论

龙泉寺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北京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札记(四)

 

真正的皈依

  10月2日晚上八点,在义工指引下,学员们快速而有序的转移到既定的四个研讨场地,四位带动法师在学员们虔诚的期盼等待中准时出现,在“为利有情愿成佛”的缘念声中开始了这一天的解惑排疑、互动交流的共修研讨。

 

上上发心  下下行持

  在东配楼五层教室,贤健法师带动学员研讨师父今天开示。法师首先领众缘念:三称本师,三遍皈依发心偈。

  皈依发心后,法师说:大家好!念“皈依发心偈”时慢一点,更专注一点,这样皈依心更强一点。皈依之后有学处,试想如佛。阿底峡尊者传中讲到,尊者在印度的时候,在他管辖的寺院里,看到两尊佛像石雕,可摇动对话,石雕说,派尊者到西藏弘法。所以佛像不管什么材质,只要心诚,就是金佛,能够祈求,得到加持。得到多少加持,都是跟个人心有关。南无表示皈依,念多了连我都感到很平淡。但其实南无两个字很不得了,很多咒都有南无。如大悲咒等,很多咒都有梭哈,娑婆诃,其实都一样意思,只是方言不同,是圆满成就,南无是顶礼,为什么咒的顶礼是南无十方常住三宝?宣化上人说过:一念南无,所有鬼神马上恭敬合掌,可见不得了。所以我们念的时候要更恭敬。你本身如法,鬼神也会听话护持你。南无是皈依,今天师父讲的就是皈依,各位同学今天听得很欢喜,有没有忘记?互相帮助忆持一下,下面小组交流,然后分享。


共修札记(四):真正的皈依
  

 

  学员们在事先分好的10人小组里,相互讨论交流了十分钟。大家非常踊跃积极参与,辅导员组织有序,尽量让每一个组员都能有发言的机会。我参与了其中一组的讨论。

  甲:佛法身心合一,戒定慧让我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快乐。我们常常追求外在价值观,我以前是名牌的奴隶,现在知道只是跟随物质流转,向外追求,师父说我们只有增强内在修炼才能降低外在需求。

  乙:听到了师父说“佛法加思维才能有正见”“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是今生福,佛法不但今生还有未来。到西方去,修成正果。念佛是行为,安住是一心不乱。”我谈点心得,听了师父讲的,觉得佛法真好,如果有更多人学佛信佛,国家提倡的科学发展观都不难实现。但绝大多数人都很有偏见,认为是逃避,是不幸福的人学的。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让更多人认识到佛法的好处,落实到信愿行,无论出家在家都要做到。

  丙:感受最深的,师父最后说,当你放下了对外在事物的追求和执着,修行才真正开始。我的感受是每个善知识都对我帮助很大,但真正受益的是内心的变化和改变。

  正在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师父从教室外巡视而过,师父随时关注着大家的每一点。

  讨论时间到,贤健法师让各组分享。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组:师父说正见很重要,世间法是从浅入神,佛法从深入浅,要增强对佛法信心。世间辩论文不对题,佛法辩论符合义理,还要行持做到。皈依,畏三恶道,希求解脱,求助三宝。皈依不求平安,三宝是真正皈依处。修行是对境练心,心安住了才能与法相应。还讲了四念处;艰苦朴素和扩大内需,内心有法才有力量处理事情。放弃对外界外物执着,才是修行的开始。

  第二组:师父讲皈依,说是信佛与不信佛的分界点。还有说佛法是通过理解而得到快乐,当然每个人学佛目的让自己身心解脱。皈依时念的是自己许诺,要信守承诺,不然没皈依意义。学佛的人要有意愿,敢于担当。要安住,一心不乱,念经诵经让自己心静下来,才能体会意义。我本人没有皈依,这次就是想达到一个理想的程度,就不白来山上。

  第三组:师父说如对方反弹,自己就有情绪,不高兴,不包容。师父说百法的每个法都是破我执。 师父说有的人对小猫小狗都起贪爱心,自己感受给先生取外号,非常后悔,在这里当着法师的面忏悔一下。

  听了大家的汇报,贤健法师总结:

  “随喜大家,师父讲的重点提炼的很全面。我听的大概,师父讲了两个问题:皈依二因和皈依本质。二因是为什么皈依。本质是皈依法。刚才大家提到,皈依为了什么?我想应该说我们体会很多,皈依都很久了,可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或自己听开示有启发的点。我今天听师父开示,我学到新的一点是,师父对我学广论在思路上理清了。以前我有矛盾,以前我想到底我在哪里?如果是道前基础,那有点担心,做了那么多事,还在基础。如在中士道,还凑合,毕竟出家。如果在上士道就有点心虚,如果不在上士道,那我都受了菩萨戒。可如果在上士道,那么菩提心连影子都看不到。

  今天师父讲了建立正知见的重要。然后是佛法两种学习方法:从浅入深,从深入浅。浅从下士道开始,而深从发菩提心的上士道开始。先发菩提心,然后从最低做起。下士道包含很多世间法,上上发心,下下行持。低处修,高处到。师父的话对我在理念上有很大帮助。发心高,但行持低,可以从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开始。”

  法师分享后,请各位学员来分享听师父开示的心得。

  甲:师父对我启发很深就是“安住”,心在哪里。师父说要培养观察能力,能够专注。观察力好,才能安住在道场。把心安在哪里。这两天,初来龙泉寺,住在菩提包,晚上没睡着,对这个问题有点烦恼,心里面不快乐。早上见了周围景色,又心生欢喜,心随相走。师父说内心有强大力量,相随心转。流通处写“安住道场”。感觉这确实是一个很强大的道场。

  乙:我是第二次来龙泉寺。这次来山上来修行,非常感恩。我也住在菩提包,感觉很好。七月时候跟随藏族朝山团队去冈底斯山,他们让我很感动,带着被子,以天为被,地为床,有一天还下雨。我们已经很幸福了,很感恩。我们吃的包括其他安排都很好。我什么都没做,但依然得到了这次学习机会,很感恩。师父开示印象最深的是当你放下了对外的执着,修行才开始。我皈依几年了,但感觉很惭愧其实并没真正开始。

  丙:我很少上山,这次对斋饭很有感触。我一直以为,过午不食会很饿,但不但不饿,还很舒服。平时肚子里不知装了多少垃圾,以前还有很多肉食。这两天很舒服。之前老说活在当下,这两天每次都斋前供养,虽不知道唱什么,但每次吃饭都感受饭在嘴里,心和饭在一起。

  丁:我是第一次当学员,以前做义工。第一天诵经就困,猛烈祈求,观想跪在师父面前忏悔。诵经时观想佛在带诵经,一定不能瞌睡。结果从昨天到今天都没有困。供养给大家,刚上山的同修肯定会困,希望大家在明天诵经时也祈求忏悔!

  戊:法师请教一个问题:宿舍里师姐打呼噜很响,我们都睡不着。您能给我们解决一下吗?

  一学员马上站起来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你把对方的呼噜声当作念阿弥陀佛。(众笑)

  法师:打呼噜有她的原因。一个是累了。另一个是跟睡觉姿势有关系。枕头低了也可能打呼噜。需要我们关心一下。

  己:师父说要以下士道进行行持,以上士道发心。我想到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云在青天水在瓶等,终于知道什么意思了。生活无处不道场。补充一点:师父讲了物质世界都是光明的,我们为什么都看不到,因为我们无明,我们总是在做加法,佛法让我们做减法,放下得到的,这样才能证入自性光明。也就是报身圆满。

  法师:刚才大家发言都很踊跃。到庙里来大家的善根善业都启发了,发言和没发言的都造了和合的共业。没人听,鼓掌,赞叹,发言也就没意思了。造业离不开双方。

  最后给大家留下两个思考题:什么是真正的皈依?什么是佛法的价值观和世间的价值观?谢谢大家。法师带领大众回向。愿大家一天比一天增上。明天更欢喜。

 

 

圆满知见  勤修皈依 

  在庄严的佛堂里,禅兴法师亲切的关怀着大家的身心状况:下午连续诵三卷经,累不累;法会课程安排紧不紧;休息时间够不够;昨天的研讨方式大家觉得是否合适?……

  有同学回答,时间紧,中场休息时间不够,法师回答往后休息时间可能会做调整。针对着有同学反馈的昨天研讨时间太短了,法师笑着回复,今天研讨时间会充足些。随后响应同学们的祈请,法师带着大家开始回顾上午师父的开示。

 

共修札记(四):真正的皈依

 

 

  首先师父说道,我们学习佛法建立正见,即正知见是最重要的,发心就会很真实。正见是指什么,我们的发心又是什么,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学佛发什么心。这个比较难回答。大家可以先想我们发什么心。我们学佛法,师父说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浅到深,一种是由深到浅。发菩提心是从深到浅,但是我们现在一般人做不到,我们要从浅入手。有依靠,有人管我们,叫从浅到深。可以马上可以体会。比如和同学相处,和家人相处,以前说话很硬,现在会柔和一些。那么师父后来总结说,先要从最深最圆满的地方建立起来,但是落实要从最基础的地方一步一步落实,去行持。有句话“高处找点,低处落实”。广论就是这样。后面师父说了关于听经,讨论,辩论,怎么去学习佛法。特别讲了辩论。世间辩论和佛法辩论的目的不一样,世间是把别人辩输了,我们辩论时为了让内心对佛法越来越强大,不是为了赢。不增长漫心。一切法无我,最终就是把一切法归结到无我。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无我。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破除我执,法执。大乘佛法,就是菩提心,就是利益众生。

  怎么样建立圆满的正见,怎么实践,最低的地方是哪里呢?就是皈依。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进入佛门,就是看有没有皈依。师父让我们看了《广论》皈依内涵,那皈依的二因是什么?一,畏怖三恶苦;二,相信三宝可以救我。有因才有果。看我们后世,是积攒到后世。师父特讲了一个比喻。一些动物很可爱,很快乐,我们是不明白三恶趣苦。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想现实的事;二我们对三宝体恤不足。比如到处跑道场,内心就没有升起来。

  皈依的对象是什么,是三宝。天魔外道也轮回。第一是皈依谁;第二皈依目的;皈依不是为了现实的目的,为了后世不堕入三恶道。内心有佛法,我们就会平静,就会安详,是从内心里和佛法相应,就可以得到快乐。世间的快乐是从外境上获得。仔细想是有问题的。我们做了很多好事,是为了世间的福报不是皈依的目的。不是为了现世,是为了后世,这才是最重要的。打个比喻,我们出门旅游出去住旅馆,不会去装修,只是住几天而已。这和现世希求是同一个道理。可能这辈子是亲人,下辈子就是冤家,这辈子是冤家,下辈子就是亲人。求家人可以理解我学佛,这是对的。但是求上大学等,单单求这个是不对的。

  皈依真正的目的是得到佛法的快乐。从闻思修,止,指关注;观,就是观察;认真地思考观察。觉受。觉悟世间是无常的。比如今天法会很快乐,但是七日就结束。现世的兄弟也是一样的,过几十年就走了,很多职位,万贯家产一样。心念也是有变化的,一念起来,一念下去,每个都是无常的。我们认真思维无常,就可以和佛法相应,才能得到佛法的快乐。内心很专注,就不会觉得很累。比如在工地劳动,如果很专注的话,那也不累,自己可以体会一下,如果内心散乱,就累了,如果专注了就不累了。内心不专注才会乱。结论就是这样一个结论:佛法的快乐是和内心相应的。做事要讲条件,如果没有,就做不了;把事情交给我吧,没有条件我想办法,内心没有抵触,这是佛法。别人不配合,就会观过,就不干了,这就是世间的心态。佛法的心态就是你没有条件,我就创造条件。遇到顺境逆境都从内心去观照,很坦然,就会把事情做好。越要求别人越痛苦,而要要求自己。发心是很重要的,不发心再多的力也使不出,再多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比如贤立法师,先在工地做,从楼梯上摔下来把腿摔断,后做监工,工作第一位,承担,报答师父,报答师父。内心真正发心的话,就会不断涌现力量。怎样对待外界的人和事物,这是他真正发心的体现,师父也很赞叹他。从他身上,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和佛法相应。第一正知见建立,一开始就要从最深最圆满的地方建立。从最低的地方实行。第二皈依。内心得到佛法的快乐、力量。不堕落恶道。怎样能得到佛法的快乐。就是止观。

  接下来是提问阶段,法师准对学员的问题一一回答。

  甲:法师好,同学好,我分享自己的感受:“觉悟之道”,认识我们自己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完善的过程,怎么样才能建立,就是需要佛法,才能为我们实现人间净土。

  乙:广论中黑夜和白夜不懂,但是十二因缘图中有黑夜白夜各自一半?

  法师:黑夜和白夜是一半一半,还是哪个多?这个问题只有自己才知道,观察自己每天起心动念。起的善念,白夜就多,反之恶念多,黑夜就多。

  丙:贤立法师是一个大菩萨的再来。很多菩萨都为佛教承担,但是为何他们却以伤病示现,但其它教却修行修得红光满面。

  法师:第一他本身的功德,按照众生的因缘来示现的,大菩萨是有菩提心的,所以他在任何状况下都会发心。

  丁:请法师谈谈对广论的体验?

  法师:一开始学的时候,会有欢喜心,非常殊胜,非常幸运。有师长引导。但是广论中只有小部分有体会的,大部分是不懂的。第一,对广论的理路,整体的框架越来越清楚;第二,会越来越深入,就有体会,比一开始的内涵更真实一些。

  法师很用心,每次带动学员研讨都列出提纲,法师的认真值得我们效学。

 

 

皈依是承诺

  学员们非常喜欢研讨这个环节,在五观堂,今天贤立法师带动研讨的方式与昨日不一样,法师非常关心大家身心,给大家提供充分发言的时间。大家分组讨论,讨论进行得非常积极热烈。之后法师请各组学员分享。

  甲组:师父上次讲树立正见,学习从深到浅,修行从浅到深,师父讲到皈依二因,皈依是承诺,念诵是增强我们的念知力,观法无常,诸法无我。

  乙组:外境不圆满是内心不圆满的表现,第一次上山做义工,感觉环境不如意, 法师教导观功念恩,而我自身还是容易观过,今天听了师父讲法后,想到这是师父愿力体现的法会,应感恩师父的恩德。

  法师:第一组总结师父开示,第二组谈出自己体会,山上条件紧张,大家就当作净除罪障的修行。山上条件与家里条件相比,不能自由行动,内心不能适应,立刻能看到内心的问题,个人的行为暴露在大家的眼光下,僧团要在一起生活,就是不放逸,这是修行的保护。以前广化寺法会条件紧张,湖北的居士参加法会,自己铺稻草睡觉。内心调控喜悦的力量越强,外在的环境影响得更少,古代大德住在山洞里,就能得到佛法的喜悦。

共修札记(四):真正的皈依

 

 

  丙组:无论教理行果还是见修行果,都讲皈依,因种得深,果才会圆满。修行的快乐通过与法相应得到的。讲到观察念知力,感到自己念知力很差,不能很好记住师父讲的法。

  法师:师父讲受用一句话就不错,如果能忆念受持一点,就不得了,一定要讲求念力,一种念知力。这辈子修善行换来对法相应的快乐,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世间法做什么事得到相应好处来讲,求这样、那样的果报是做生意的心态,师父讲不能用做生意的心态来修行,应是与法相应的快乐。出家前有居士对我说,修法这一生用1万,下辈子得到10万,下一辈子用5万,则下下辈子可以得到100万。这样观念错在哪里?追求的现世安乐,追求的是物质,世间法的心是重物质,而不是重心灵,心灵提升非常有价值,树立正见,这是非常严肃的修行话题,

  丁组:师父讲到树立正见的重要性,对皈依的因有正确的认识,对三恶道有真实恐怖才有真实的皈依,皈依是一种承诺。

  法师:师父讲话都是有因缘讲的。我们内心的缺陷,要求条件是有缺陷的表现。我跟师父时间长,体会深,与大家分享。父母供我们学习,对我们是不是有条件呢,是不是学习不好就不让我们上了,不会,这是父母的慈爱。菩提心就是对众生的责任心,跟随师父的弟子很多,这完全是被师父悲心愿力所摄受。师父为众生做没有讲过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师父从来没跟我们讲过他的难。你愿意承担不要讲条件,想办法克服,说问题多是我们条件不够,把沟挖掉,护坡挖掉,硬着头皮干,最后也干成了。感受有困难就不会干了,真的做就会有信心。学佛法是追求快乐,我们都是远离困难,接受快乐。

  戊组:我有72岁,来了很不容易,感觉在宫殿里一般。刚才说讲条件不好,来这里有600人,看到这里人才很多,很不简单,大家学得非常好,言谈举止都很有修养,帮助别人。来到龙泉寺,看到了佛教的未来。

  法师:年纪大的人看到年轻人学佛非常的高兴,龙泉寺五年来的发展不简单,未来还有很大空间,我们庆幸师父年轻,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为何又讲相法,末法,因为众生根器差,根据众生的条件,大学教授只能在小学生面前表现小学生水平,否则不明白,佛菩萨是众生业力的展现。我们发心学习,而且要传播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在佛菩萨,而在于我们自己,看我们愿不愿学,觉得没时间就是在与佛菩萨讲条件。

  己组:师父讲到光明,闭上眼睛能否看到光明?小组讨论皈依三宝,内心圆满就会看到光明。

  法师:不是身体的感受,内心的欢喜感受就是光明。今天讲的是皈依二因,对三恶道畏惧,畏惧未来要在哪里,而不是这一生感受,二是坚信三宝能救我们,要正见正行依止。将末法转正法,要靠众生,靠众生才能让佛展现。不在佛,在我们自己。

 

 

心住于法   纳法为业

  在居士斋堂里,贤启法师以简洁而谦和的开场白拉开了研讨带动帷幕。

  法师:今天已经是法会第二天了,剩下来还有五天,大家一定会有比较大的收获。我自己也非常感谢大家。因为大家一起形成了非常好的修行的环境,大家能够用心祈求,专注,思维能有很大收获。大家对师父的开示、广论有什么心得问题可以交流。

  甲:我今天很欢喜,因为听了师父开示之后,内心皈依了。第一天看到师父走进来,我的心很不安稳。今天上午我们一起来的走了六个。我也想走,惶惶不安。下午就恢复了,留了下来,现在我觉得我留下来是对的。心静下来后反复想,这又有师父的开示,又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很欢喜,谢谢大家!

  法师:在前行会上,悟光法师讲到的万缘放下很重要。前两天在抉择要不要走,说明还没有做好准备,静下来了,就万缘放下了。

 

共修札记(四):真正的皈依

 

 

  乙:我挺有感触的一点就是感恩,有这么好的环境修习,特别感恩!去东配楼用早斋,新楼特别干净整齐,这要感念师父的功德。法师们经常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劳动。看到粥,也很感恩。觉得感恩心经常有,就能心生欢喜。谢谢大家。

  法师:还可以把感恩心拓展到父母,学校,单位的同事,乃至整个社会。政府都在尽全力维系我们社会的稳定,所以大家才能安居乐业,很好地上学工作。一个点是靠很多因缘支撑,共业成就的。那我们在这个点上,就要看到我们下面所存在的这个大厦,我们造业的动机里有了这份认识,资粮就多一些。就不容易堕落到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因为宿生的善根现在站在这个大厦上,如果不能知恩、念恩、报恩,就等于说是在白白消耗我们的福报。广论也讲了,佛跟有情都能帮助我们成佛,所以都应该恭敬。非常好!

  丙:法师好,今天师父讲有人打坐,在佛堂里能,出去就不行。还有讲要培养皈依的因,不断串习。两者联系是什么?后面师父讲认清了才能超越不被束缚。怎样才能做到认清不被束缚?

  法师:师父讲的佛法的快乐是从内心与法相应得到满足。那怎么得到满足?是通过止和观。止,就是专注,观,就是观察、慈悲,通过止和观让内心满足。那相对来讲,世间的快乐要靠很多外在的因缘条件让自己得到满足。初学佛法的人,要看着佛像,听着梵呗,靠外在的条件让自己的心能够专注在佛法上面,让自己内心比较平静。

  我理解的师父讲的意趣是说,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慢慢的对佛法的串习越来越成熟,任运的,慢慢对外在的依赖越来越少,即使不在佛堂,即使不听梵呗,内心也能够专注,去如理思维,内心能够安住在圆满的、平和的、宁静的状态,这时候就能够做到像以前说的‘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是佛法学习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初学在家,经常到三宝地学习,就是靠好的环境,能够训练观察和专注,让内心得到满足。等到像学校毕业以后,才能到社会家庭历练。所以先要入学,毕业以后才能广行菩萨道——六度万行。我们今天诵广论也讲到了说,大小乘的区别不在于行,而在于见,菩提心,那怎么在广大行时专注,如理思维?最开始的时候,还是需要好的、封闭的环境,把如理作意的思维方式培养出来之后。才能去面对任何境界,才能任运的显起来。大概就是这样的过程。

  丁:今生碰到师父很开心,听完师父的两堂开示感触也非常深。昨天和今天是一个系列。昨天师父讲到立宗,要统一知见,举例子说计算机如果里边其他软件高,即使一个不高,其他的无法运行。今天接着讲统一知见,首先提出正见。统一到佛法的见解上来。师父昨天一直强调皈依,而我们经常是嘴上皈依,心未皈依,所以到处跑道场,炫耀自己皈依了。皈依二因也讲到了三宝是我们真的依怙。我觉得师父讲得非常好,期待着师父明天继续给我们讲。

  法师:非常感谢。师父的功德太多,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领纳,和大家分享。谢谢!

  戊:大家好。我觉得师父开示的觉悟之道就是给我下了很好的一道治疗心灵的妙药。不明白师父讲的心住在法上的层次是什么?道次第修心过程可否理解为心住法上?还有师父讲到皈依的实质是承诺,是要照三宝的行持自己去做,是一个诺言,没理解。

  法师:很随喜有这些体会。刚才讲到心怎么安住在法上。我自己的理解是,所谓的专业词汇就是结合相续,纳法为业,或者讲在这类事情上自己的思维方式上是如法的,纳法为业。对物质金钱的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已经是符合佛法标准的,在这件事情上我的心就能安住在法上,不会被世俗的知见所影响。

  刚才您讲到学习道次第是不是心安住在法上?还是有学习和纳法为业的区别,学习道次第是我们的学习过程,能否变成我们的等流还要靠我们的串习,通过认真的思维,不断地串习,变成自己的等流后才能叫安住在法上。

  第二点,师父讲皈依,皈依佛法僧,从自己的角度来讲,皈依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承诺。以前善知识讲过,从凡夫到成佛前的一刹那都要修皈依。我们的信心是从杂染到慢慢纯净、净化的过程。金刚经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我们信心清净的时候,实相——一切事物本来的真实面貌才会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不是像发誓,下赌注一样,逼迫自己一定做到。我自己的感觉是不容易。需要靠大量的祈求、闻思、净罪集资,慢慢对万事万物看法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越接近佛法的规律,这时候对佛法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才是自然真实的,那这个信心坚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自己的体会是这样的,供您参考。

  己:我诵经没什么感觉,老跟不上,但今天五点半以后,突然想去平台上,秋风吹过来,远处阳光穿透云层,照到都市大厦,突然间有种辽阔的感觉,恢弘的历史画卷。那一瞬间画卷的感觉特别震撼我的内心。今晚到第九卷就突然能感觉到诵经行云流水的美。原来还可以诵到这种情况,还挺高兴的。

  法师:随喜您。以前我们打佛七的时候,主七的法师说我们平时就像被魔咒咒住了一样,脑袋晕晕乎乎的不知道在想什么。怎么样让晕乎乎的状态突然有点感觉?就像经论里讲的,我们的善根能像闪电一样,刹那闪电极明显。善根能突然间见点亮光。法师教给我们的办法,不是去想象一个境界,而是一心皈投依靠,去念诵,拜佛,休息的时候不散乱心,眼睛盯着地上,还是一心的皈依祈求,就像焖饭一样,尽量不漏。让心专注,越来越专注。也就是师父今天讲的止和观,在止观上很专注的下功夫,让心凝注,心凝聚到一定程度,我们平时散乱的业力就能够靠专注的力量透出一点亮光。

  我们以前的经验就是靠着倒计时来逼着自己,所以今天过后也就还有三天多,不到四天的时间,一定要逼着自己要克期取证。累了还是要休息,但醒的时候,一定要能够经常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能散乱。比如别人问你事情,必须要回答的事情回答完了,你就多说几句,对自己心念就处于失控状态。要专注、宁静、思维、祈求,让自己心平稳下来,才能感应道交。

  庚:什么是大乘佛法?大乘经典有哪些?如何能正确、全面、完整地把握佛法的意思。

  法师:我的所知有限,试着回答。

  什么是大乘佛法?今天诵的广论有一章,入大乘门,唯有发心。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佛法的标准。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的教授,只有发菩提心才是大乘佛法的最主要的特征。

  第二个,哪些是大乘经论?龙泉寺每年的法会,师父会挑一些大乘经典来诵。春节诵《华严经》;五一,十一诵《楞严经》;二一九,六一九,九一九三个观世音的法会诵《妙法莲华经》,还有七月十五诵《地藏经》,至少这几部是我们法会我们经常诵的。僧团经常反复诵《瑜伽师地论》,偏深一些的还有《大般若经》,《大般涅槃经》。这些都是大乘的经论。

  第三个,如何能把握大乘佛法的意趣?昨天师父讲的,要把握教法,还是要靠善知识,现前的,活生生的善知识,带领我们解读大乘经典,帮助我们领会核心意趣,才可能不发生偏颇。

  辛:法师好,大家好。师父讲的由深入浅学和由浅入深学,没听明白。我曾经听说《广论》不是人人都能学的。我们这边学《广论》,那到底什么样人可以学,什么样人不能学?

  法师:师父强调学佛最重要的就是正知见。学佛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由浅到深,就是从世间善法做起,慢慢的接触到佛法。第二种模式就是由深到浅,先建立正见。大乘佛法就要一开始要从最深最圆满的地方建立知见,一步一步去落实。比如以前师父讲百法时讲一切法无我,那所有佛法都要落实到去破除我执法执,不能增长自我,那从深到浅就是一下子建立起最圆满的知见,但是做不到,就是在长期的修行过程中,真正把知见建立起来。师父今天提倡的就是大乘佛法这种从深到浅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都有佛性,能不能学习到佛法自己不清楚,要靠善知识指点我们。师父讲了不管是钝根人,利根人,理入,行入,都要靠善知识拉拔。师父既然鼓励我们,从最圆满的佛法的知见——《广论》去学习,那我们就应该用心的去深入学习。不要像《法华经》中提到的穷子,父亲给了很多财产,但他觉得自己是个乞丐,自己没有那个信心,所以我们要鼓励自己,要相信师长能把我们从凡夫带到成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