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札记(三):高处着眼 知见圆满 低处着手 行持笃实

标签:
天台皈依三宝北京龙泉寺安立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北京龙泉寺2010年十一精进共修札记(三)
师父十一精进共修第二讲法语集萃
*正见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正见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发心就不可能那么真切;修道的过程当中,也会反反复复,也容易一直在迂回,在曲折的道路上徘徊。
*世间善法本身是非常的多,如果我们从世间善法开始修起的话,可能这一辈子到死,我们顶多只能说做些好事,积一些好的业。我们大乘佛法,一开始就是要从甚深、圆满的佛法开始着手——愿心,但是我们落实的时候,是一步一步去落实。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讨论过程当中,带有一定的情绪,这本身就不对,有很大的问题。我们跟人家讲佛法;或者跟人家讲佛法人家不理解,反问你,或者不接受,我们就容易反弹。这样子就不符合慈悲,也可能造恶业,因为对方不听或者不接受,那么我们语言当中可能就会带嗔心,语言当中可能就会出现对对方的不包容、对对方的不满等等这种情绪。我们要去特别的注意。
*学佛法是要来破除我执、法执,而不是要增长我们的执着,这是一个根本的地方。
*如果我们对皈依的因没有搞清楚,我们就不可能得到皈依的果。没有因就没有果,所以在因的方面非常的恳切,因的方面非常的圆满,那我们修学过程当中得到的利益就会很大。
*实际上面,你在哪个地方皈依,是皈依的师父为你做证明你对三宝许下的诺言。
*不是说我们念了多少卷经,念了多少卷论,做了多少善事,后世或者说未来能够换来多少的快乐。那都是世间上面做生意人的交换的心态,都不对。把做生意的心态带进佛门学习佛法,只有不断坚固自己的执着,肯定不行。
*佛法上面得到的快乐不是像世间法一样要把外境搞得非常的舒适、优雅,从外境上面来获得快乐,佛法可以通过对法的一种相应,然后得到快乐。
*不是说你在一个庙里或者在家里,佛堂多好呀,没有什么事情做,或者说天天有经典看,有录音带听,你就能安住。这是不可能的,这些都是外在的助缘。真正能不能安住,看我们的心能不能缘在法上。
*我们在庙里面做事,让你做一点小事,你的条件一大堆,一大堆的条件就说明你的内心不圆满,内心有缺陷,内心有求。
*虽然说你对他也没有发怒,也没有发脾气,或者是没有骂他等等,但是你这种嗔心,这种无明,你对外在的人和事,你这个心就打不开,烦恼就把你障碍住,你就没办法,你的力量就发挥不出来,这种惑解除不掉,障碍就去不掉,就不能解脱。
*一个人只有停止了对外在事物的追求和执着的时候,修道才能够真正开始,我们才能够真正觉察到,自己的执着,才能够真正觉察到,自己对外在追求不到的一些痛苦,一些悲哀,一些焦虑,以及世间上面由此引发的种种纷争和冲突,才能够感受到。
僧团研讨
高处着眼
还记得师父昨天讲了什么吗?今天一开始,师父就给大家做了一个回顾:
“我们昨天谈到了,无论是汉系的佛法,还是藏系的佛法,还是南传的佛法,无论学哪个宗派,哪部经,哪部论,或者说我们平时听法,平时自己的思维——正见的建立是最重要的。我们如果正见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发心就不可能那么真切,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会反反复复,容易一直在迂回,在曲折的道路上徘徊,因为我们只有得到了佛法的正见,才能够用无分别心,用无所得的心,用诸法的无差别的相来认识世间,才能够不会被世间所有的名和相所困惑。”
音控室
是啊,正是因为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昨天晚上班级研讨的时候才会起烦恼。本来是研讨师父开示嘛,可有位同学给大家讲了半天对“无所求”的个人理解。“真够自我的!”我想到,“这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嘛,正经东西研讨不出来,我怎么写汇总啊?”观过和焦虑让我眉头紧皱。我问他:“你这是师父讲的吗?”他说不是。“有经论依据吗?”他说没有。我的眉头皱的更紧了。
哪知今天师父上来就用辩经来举喻。师父说:辩经是为了让佛法的义理更加明了,更加清晰,在此过程中,你的义理和行为都要符合佛法,有这种严格的要求,来让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能够符合佛法。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讨论当中带有一定的情绪性,这本身就不对。我们给人家讲佛法,人家不理解,反问你甚至质问你,我们就非常容易反弹,这样就不符合慈悲心的特点了,我们的语言当中可能就会带瞋心,可能就会有不包容,不满等情绪出现。我们的各个学佛小组的讨论带动当中,也是要注意这些问题。我们一开始就要把动机安立的比较正确,然后时时刻刻去对照。
动机如何安立,对境又如何落实呢?
师父说大乘佛法从一开始就要从甚深的、圆满的佛法着手、用心。但是我们落实的时候是一步一步去落实的。由深到浅。关于这一点,禅兴法师用十六个字来概括:“高处着眼,知见圆满;低处着手,行持笃实”。
有了这样由深到浅的方法,还要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皈依。
药石前碰到师父,谈到上午的开示,师父说:“为什么我们皈依的心不容易生起来,就是因为皈依的原因不清楚。没有去强调的话,人的印象就不深,所以就要不断去强化。”
真正皈依的两个根本原因在于:“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
因为我们不能对恶趣生起怖畏,师父给我们举了一个喻:半夜三更独自一人去爬凤凰岭最高峰,是不是比较恐怖,担心呢?我们对三恶道的怖畏应当远甚于此。对此,丙班的贤仁师决定实际体会一下。晚上诵经结束后,他一个人跑到见行楼五楼天台上面去了,那里没灯,不远处也是山,有点那个氛围。
贤仁师说:刚上去外面风很大,突然一个东西(吹落的树叶)打到我脸上,吓得我掉头往回跑。跑到楼梯,我想,这正好可以体会“怖畏”,于是又回去了。一个人站在上面,挂的衣服被大风吹得像张牙舞爪的怪兽,墙角堆成的砖块也让人不寒而栗,尤其透过窗户,那漆黑一片的禅堂,更让我汗毛直竖。我就给自己打气,为什么这么怕呢?下面就隔两层楼,近百名出家人和六百多位居士正在研讨佛法,我还怕成这样,不正是师父说得,对三宝没有建立真正的信心吗?如果坚信三宝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时刻在我身边,方圆几十里没有不好的东西敢来,那我还有什么可怕的?慢慢就不怕了,还在天台走了一圈。
我也想起来夏天的时候,那时北配楼刚浇好基础不久,一天早斋后跟着悟光法师去工地转悠,法师就蹲在土崖边上向工地看去,下面就是很多竖起的钢筋,我提醒法师太危险,往后退退吧,法师向下看了一眼说:“是挺危险,掉下去就穿到钢筋上面去了。”然后法师又简短地补充了一句:“堕地狱就要受这样的苦。”这种任运现起的思维给我印象很深。
丙班的沙弥们来寺里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佛法学的也一直比较扎实,所以尽管带班的几位法师都在法会有承担,他们还是自己组织了一场十分有序的结行研讨。
说道要谈听开示的感想,贤坤师欢喜踊跃,以至于大家破格叫他提前发言。他说:“师父今天讲的皈依就是对三宝的承诺,我感觉太好了!我现在的问题是遇到困难就想逃,想推掉。师父也说过我,把问题都推给上面的人,那自己怎么能成长?可今天听到师父讲“承诺”,我就意识到,安立我为典座,那其实就是对师父和大众的承诺,既承诺了就要承担下来,要勇于面对。”说到兴奋处,一时说不出话来,他倒自己给自己鼓起掌来,大家在他的带动下也都活跃起来。同行们觉得他一定是在承担中集了不少资粮,才有听法时一触即发的法喜。
法会,法会,与法相会。
在法会中,有两种方式能够与法相会,一种是当学员,一种是做义工。当学员就是止语,诵经,收摄身心。当义工,就要跑前跑后,遭遇人事境界。一静一动,体会很不一样。
师父说:皈依了,就要持续不断地去用功,才能让内心升起佛法的力量。那我们念诵,就是培养我们观察思维的能力,培养内在的专注。只有通过前面这些皈依、用功,很多基础的训练,我们的心才能够安住,安住在法上。
戊班的一位净人同学就在体会这种专注,他说:“诵第一卷《广论》时,从归敬颂开始,全身发热,内心体会到宗大师和传承祖师广大的悲愿,开始流泪,后来因为心中有挂碍,专注力减弱,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时体会到贤世法师说得,不要求觉受,专心去修。下午诵的时候主要是在随文入观了。因为广论讲座听过一遍,诵到一些地方,一些教诫会现起来。”
相比而言,另一种与法相会的方式,就显得更加生动,强猛,也更历练人的身心。那就是承担义工,护持道场。从普通义工,到带组辅导员,到部组长,再到召集人。他们在与上位下位的沟通交流中,在工作安排中,在无常来临时,在人与人的碰撞中,得到的境界一定是相当的丰富,鲜明。那师父也在开示中为他们特别准备了佛法的大餐。只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用心了,那么这一餐就一定能够吃到,而且一定比别人更能领会其中的味道。要不怎么都说做义工成长最快呢。
今天师父对“历事练心”法门阐述得极其精彩,我忍不住要将这部分摘录一下了,对有承担的人来说,这可是不轻传的“武功秘籍”啊!
师父说:“我们学佛法,都是要在行、住、坐、卧中来体会佛法,来落实佛法……我们遇到一个事情,起心动念,你是用智慧,还是用知识,还是用经验,还是用烦恼来解决,是不同的。我们学佛法的人,是用智慧来判断的。智慧来判断就是说我们怎么做,才是从义理上符合佛法的标准,从行为上面符合佛法的标准。
所以我们常常说‘不能急求果相’,我们不是要来追求眼前的结果,我们是要来改善自己的内心,改善别人的内心,让我们的心越来越善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圆满。这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那我们更多的情况下,是在比较,在比较就会有苦恼,就会有高下,就会有美丑,就会有种种不足的地方,种种的障碍都出来了。
……有时候我们在庙里边做事,做一点小事,条件一大堆,我要怎样怎样,那么有一大堆的条件就说明你内心不圆满,内心有缺陷,内心有求。也就是说你需要这些条件,才能够成这些事,那实际都是我们内心有问题。有些人做事,说某某做什么事,他什么话没有说事情就办好了,那这个心态是完全不同的,他能够想办法把这个事情办好,他知道怎么办。有些人就不一样,他遇到麻烦了,就说:你要给我想办法。他不去做,那么怎么会有力量呢?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感觉到自己内心是圆满的,事情就会做的圆满,一个人觉得我自己需要很多很多的条件,他内心就是有缺陷的,有缺陷即便把这个事情做出来,那也是不圆满的。世间法因为它注重的是外在事项的成功,那佛法,是在外在的事项上来磨练自己的心。
一开始我们就是菩提心,一开始我们内心就是一种圆满的境界,那内心是圆满的境界,外在的自然而然慢慢也就圆满了,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道场当中,护持的整个过程当中,遇到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应该从内心来关照,而不能去指责外在的环境,或者说埋怨外在的人跟事,那我们内在的这种缺陷弥补了,我们就会很坦然,我们就会很有力量,知道怎么样来组合各种各样的因缘。
内在有缺陷,人与人就非常容易对立,非常容易分别,别人就不容易给你帮上忙,所以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们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能够保持觉察的力量,觉悟的力量,当下都能够很好地如理作意。我们能够如理作意,这个事情才能够符合佛法,如果我们非理作意,那么事情做成了它也不符合佛法。”
只要做点事情就不会少了境界。药石前正在客堂办事,忽然听到打板的声音传来,离我咨询好的药石时间六点还有五分钟呢,这是谁这么着急地替我打上板了?联想到昨天晚上刚刚忘了打板,隔天马上又出错,又是在这么多人参加的法会期间,我的头马上就大了。
急匆匆回来一看,哈哈,正是昨晚研讨中我观过的那位仁兄。昨天觉得他自我,你看怎么样,今天就又自作主张瞎捣乱了。气不打一处来,我质问他:“谁叫你打的?”又咄咄逼人地追问了好几句,那已经不是询问了,而是一种指责。
师父刚刚讲的法都被忘到九霄云外了。遇到境界我们应当怎样起心动念呢?应该考虑的是:“我们如何来改善自己的内心,如何改善别人的内心,如何让我们的心越来越善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圆满。”我完全弄反了。
其实他这样做在他来讲是完全说的过去的,这阵子他一直和我学打板,今天虽然没弄清楚时间,但是一来他是怕我忘了打而好心帮忙,二来他也的确向别的法师咨询了时间。可能是为了让我加深印象吧,晚上研讨的时候他重点提到了师父讲到的包容和无我。
晚上研讨结束后找他去道歉,反省了自己的问题。感恩他让我对师父所讲的做事中用心有了一次失败但却是印象深刻的经验。下次我如果将这个心用好了的话,那一定和这次的经历是分不开关系的,和师、法、友的每一环都分有联系的。等我能够更好地用心之后,一定能够更好地去承担师父的事业。
就像师父在开示的最后所说的:“我们学佛法是培养一种更大的力量,让内心当中更加圆满,内心当中更加祥和,更加快乐。我们有这种力量,有这种作用力,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圆满的世界,人间净土。所有的这些,都要回归到佛法的本意,都要回归到佛法的原则,回归到佛教的基础。回归到一真法界,六道轮回,恶道的苦,以及对三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