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四)

标签:
观世音菩萨中国龙泉寺大慈大悲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弘扬清净之法,如是法门龙象
——2010年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四)
20日上午十点,开始第二场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讲。这场总共有四位法师,分别是来自药师寺的弘净法师、密云龙泉寺的果静法师、圣泉寺的如是法师和海淀龙泉寺的贤龙法师。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四位法师,法音宣流,如灵山狮吼,威严具足,而且非常巧妙的是,四位法师的法名及排序:弘净、果静、如是、贤龙——弘扬清净之法,如是,就是,就是这样的佛门龙象(众人鼓掌)。
温教授谈到自己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感受中提到,我们众生最有缘的,香火时最旺的,当然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什么重要?为什么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它是观音信仰的主要经典,它表达了寻声救苦,有求必应。早期佛教主要推宠的是佛陀十大弟子的功德。后期佛教,菩萨信仰开始兴起。中国出现了四大菩萨、四大名山。到了明清以后,朝山拜佛变成中国民众主要信仰方式。以悲、智、愿、行,来彰显美好人性。所以有人认为,观世音是佛陀大悲心的展示。称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可以救三灾八难。千处求助千处应,才有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成为中国千年观音信仰的传奇。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才会有‘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的说法。
当年的法显大师,65岁高龄西行求法。可说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然,莫测所指。行程15年,带回大量经典,在回国途中,遇到了黑风大雨,恶人要加害他。法显大师默念观世音菩萨,最后风平浪静,安然返回。唐玄奘孤身一人,西天取经,水袋水漏掉了。在大漠中没有水,意味着什么?但大师“宁向西行一步死,不向东去半步生”。在默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得到加持下,战胜了干渴,战胜了黄沙,战胜了死亡。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大悲力,成就了许许多多人的心愿。
我们读诵《普门品》,到底要干什么?最后,温金玉教授分别以“恨世人不懂似懂”、“反披衣服倒穿鞋的观音菩萨”、“求人不如求自己”三个小公案,来说明要效学菩萨六度、万行。
德雷莎修女说,我是上帝的一只笔,用它画出最美的图画。我们要做观世音菩萨的一只手,一只眼,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发出耀眼的光芒。
你方唱罢我登台
第一个上台讲经的是药师寺的弘净法师。他从修行佛道所必经之四种过程——信、解、行、证四中的信、解来讲。他讲到了什么是“广大智慧观”。在回答居士提问什么是“品”时,他用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善巧地加以解释。
接着登上讲台的,是密云龙泉寺的果静法师,他从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来源;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功德等四个方面来讲。只是他结束讲经后,没有人提问,主持人宣布休息十分钟。
快要重新开始时,问将要登台讲经的贤龙法师有什么感觉,他谦虚地说:“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比我讲得好!”
中场休息十分钟后,继续开始下半场的讲经,第一个上台的是圣泉寺的如是法师。刚一结束演讲,前排有位法师就提问:大、小乘经典,是不是都是佛陀说的。如是法师如是回答:我没有参加当年的结集,只能靠自己理解了。这时,台下听众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龙泉贤龙讲经“辩经”
10:45,海淀龙泉寺的贤龙法师上台讲经。法师主要开演了两点:如何依靠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如何效学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
“大家都知道,我们如何依靠观世音菩萨救自己,光凭自己绝对救不了。我们只能依靠佛菩萨的愿力和悲悯。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不依靠佛菩萨依靠谁?只能依靠佛菩萨,他会示现种种事相哪怕我们身边善知识,同行,善友,家庭,妻子,儿女,都很有可能是佛菩萨示现。印光大师说得好,末法时代,天灾人祸相续而至。现在的社会跟过去比,像火灾、水灾、非典等等,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我们佛教徒以后走的路非常非常的艰难,我们身上的担子非常非常的沉重。为什么,我们要去救度众生。为何要救度众生?菩萨是饶益众生的,他这种悲心这种愿力是要普度众生,所以我们要去效学菩萨。《普门品》里讲的好,只要你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都可以得度,哪怕我们五逆十恶的罪都可以消除。但怎么来‘一心称念’?我们能达到‘一心称念’,也就达到佛菩萨的境界了。”
“给大家举个公案,发生在我身上的,我在受戒的时候,曾经发生这么一个公案。三百多人住在一个禅堂里,虽说很大,但人还是太多了,床上地下都睡满了人。我是第二天受戒的,第一坛,刚吃过早斋马上必须去登坛,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三百来人一起要去到厕所,要用这个厕所,当我回来的时候偏偏晚了一点,然后禅堂维那师傅说,你为什么回来这么晚。我刚想解释,只听见一声巨响,发现一根香棒安安稳稳地实实在在地落在我的肩膀上,发出一声巨响,当时因为我是凡夫,内心那种烦恼马上就现起,幸好转念。因为临来受戒的时候,家师曾经说过,他说记住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萨的示现。当时我就想,很多人都说,受戒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戒杖,那这一香板打下来,好,我绝对我敢保证佛菩萨加持我,我可以肯定我受戒一切都顺利。这么一转念,因为平时还是念观世音菩萨比较多,所以就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咦!奇怪的是,我出家最开始因为时间很短,一年多的时间,我从来没有找到感觉佛菩萨加持的感觉,但那天短暂的瞬间,我终于找到了,我有这种感觉了,我亲身体会到了。所以短短几分钟下来,我受戒非常非常欢喜。回来之后,同行就问,那我们中间有佛像他在旁边,说,我看不到是谁,发生什么事情,怎么这么一声巨响。我说,我被加持了,被一个大香板加持了。他说哇,真好真好,换成我,我也会很高兴地。哎,他这么一句话打破了我那种欢喜心,然后随之而来的微微的这种烦恼心又逐渐升起。这就是什么?就是平时自己的功课不够,达不到一心念佛的境界。”
“我想阐述第二点是什么?菩萨我们如何依靠菩萨的愿力,我们如何去效学观世音菩萨这种大慈大悲。那观世音菩萨大家都知道,是以大慈大悲为体现。这种慈悲是从他内心流露,发自内心的流露,看到众生的苦,看到众生的不乐,他很想让众生离苦得乐。但是众生知不知道,众生也知道,那就看我们想不想离苦得乐。如果你想,佛菩萨不会放弃我们,他会把他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法告诉我们,然后我们依法行事。这样我们最终都会走向成功之路。那迈进一步,那就是我们最好最好的一步。”
“我们怎么去效学菩萨,从经上也好,从论上也好,从戒典也好,我们能把里面一些东西,我们能从佛菩萨那里学来的,我们展示给大家,展示给众生。每个寺院都会举办法会,他举办法会的目的是什么,绝对不是为了钱,绝对不是为了名。因为我们要学菩萨去做,因为菩萨怎么做,我们众生就怎么做。开法会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说宣导佛他想说些什么?他想给众生带来什么?我们众生需要什么?每次法会都是这样,但有很多很多居士也好,包括外来的一些大德也好,他们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很多很多的难题。来问谁?那当然问出家人。因为他相信出家人是佛的一个幢相。因为佛已经不在世了,但他的精神,他内在的东西,他所说出来的法还在。因为佛讲的法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说的人不一样而已。我们开法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饶益众生。菩萨也是这么做。”
贤龙法师又举了唐朝皇帝吃的哈蛎里面现出佛像的公案,说明一个问题: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尤其观世音菩萨,他就是一个大慈大悲的人。《涅般经》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必定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言说,是故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为什么没有成佛,因为我们没有证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要照着佛陀的指示、意愿,我们慢慢地去做,因为慢慢修来,快快到。
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没有成佛。与正法时代相比,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出家人。我愿意检点自己,持戒修行。都说佛法,赖僧弘传。我看到来讲经的,都很年轻。观世音菩萨是以大慈大悲、千手千眼,我们只要照着佛菩萨教诲去做,终将成就。
贤龙法师作为龙泉寺第一位亮相的法师,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佛陀的教法、证法结合自己行持公案,引起大家的好乐。法师给人予一种很稳重很实在的感觉,全场很安静,能感受到大家很专注地在听。讲经一结束,台下就有位法师提问:如何示现普化众生。假如我是一个乞丐,菩萨如何度化?
很难得的是,法师在解答的时候,对方又开始追问,两人你来我往,突然之间越来越热烈,颇有些藏传佛教辩经的味道,大家笑声掌声不断,将上午的演讲推向了高潮。
记得去年在杭州的全国讲经交流会上,有位法师曾提及,现在开展讲经,就是要形成一种不断问答,甚至辩难的氛围,以便让讲师们对经典的诠释能够深入,让听众能从辩经中获得最多的受益。所以,看似在台上“刁难”提问,其实何尝不是一番苦心呢。
2010年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 系列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