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月23日龙泉日记

(2010-09-24 14:54:25)
标签:

李丽娜

舟曲

法会

龙泉寺

发心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9月23日龙泉日记

 

9月23日龙泉日记

菩提花叶:时间是个什么东西

  最近常听到一个词,叫做:时间管理。先不说这个词具体所指为何,但就这个名称,就挺耐人寻味。

  时间也可以拿来管理吗?就像是管理企业,管理员工,管理家族?可是这企业也好,员工也好,家族也好,都有具体的对象可以管理,那么时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又如何管理呢?

  时间,就是在那漏壶里不断漏出的水滴所预示吗?时间,就是在那时钟滴的滴答声中所蕴含的吗?抑或时间,就是在那起心动念之顷?在那举手投足之际?还是,时间其实什么都不是,就如同虚空般?

  当在思考的时候,时间,是不是随着思绪在飘荡?当写作的时候,时间,是不是随着笔头在挥舞?当阅读的时候,时间,是不是随着眼神在漫游?当起立的时候,时间,是不是随着筋骨在松动?还有,当步行的时候,时间,是不是随着脚步在前进?

  请问,您能控制这时间,就如同控制自己的思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乃至如同控制自己所处的环境吗?

  看起来有点困难。但,困难,并不是不可能。可能的事情,要通过可能的方式与渠道。可能的方式与渠道,又来源于对源头与归宿的认识。认识了源头,认识了归宿,路怎么走,就随顺因缘了。

  那么,时间的源头何在,时间的归宿又何在?

  可以肯定的是,时间应不是来源于漏壶里不停地漏出的水滴,也不会来源于钟表不断旋转的指针,因为这些不过是用来衡量时间的工具。虽然不是源头,却也能给我们带来启发:时间是与运动相关联的。没有了运动,也就没有了时间。所以,漏壶里的滴水,钟表里的指针,这些运动所衡量的,其实并不是时间,只不过是在比对另外一种运动而已。
那么这种被衡量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呢?

  是人的心念。

  这个怎么体会呢?

  比如说睡觉。

  如果晚上不做梦,那么人的心念是不起的。这个时候,虽然钟表并不会因为人睡着而停止,但对睡觉的人来说,从闭眼入睡的一刹那,到睁眼觉醒的一刹那,中间的历程,尽管钟表衡量是几个小时,但对当事人来说,不过一刹那。这样一来,往往休息质量就很好,人显得精神气爽,好像年轻了很多似的。

  如果一夜睡梦不断,那可就是另外一番场景了。不但长夜漫漫,而且人醒来以后,也显得很困顿,好像老了很多似的。以前听说过人因遇到情感上的打击,一夜变苍老的事情。虽然没有亲眼目睹,对其中的缘由却也明了一二:思虑过多的缘故。

  睡觉如此,清醒时亦如此。

  人在清醒的时候,或专注如一心一念,或散乱如杂念纷飞,这都是相当不同的生命状态。不同的生命状态,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间,由外在钟表所衡量的时间并没有任何不同,但对每个人来说,这时间的尺度却是不同的。

  专注的人,因其心念专一,个体生命的时钟似乎被放慢了;散乱的人,因其杂念纷飞,个体生命的时钟似乎被加速了。因此,同样外在是一个小时,对于专注的人来说,就好像过了几分钟,乃至更短;对于散乱的人来说,就好像过了半晌,乃至更长。

  这样的体验,对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人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总会很全神专注;当人全神专注的时候,时间过的总是很快。其实不是外在时间过的真快,是自己内在的时钟放慢了脚步。当人们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常常会焦躁不安;当人焦躁不安的时候,时间过的总是很慢。当然,这也不是外在时间过的真慢,而是自己内在的时钟加快了脚步。

  当体悟了时间与人生命状态的关联性,那么再进一步谈时间的管理,就变得更加有意义了。因为,此时的时间管理,已经变成了对自身生命状态的管理。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不是空耗,而是过得有意义,并以此提升自身生命品质的话,那么,除了规划在固定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之外,还可以在做每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更加投入一份专注,让所做的事情,成为一种乐趣,并因此而放慢自己内在生命的脚步。

  由此来看,人,可以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单单是时间的奴隶。

  条件是,只要人,学会控制自己的心念。

 

 

心得分享

  一天热闹的法会结束了。

  法会期间供养组的义工们工作已经结束了,收拾好场地,有些要离开寺院,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山上的义工们也基本恢复到平日的状态。

  寺院开放五周年回顾短片,让大家了解五年来寺院的变化,也从中感受到寺院今后发展的方向。

  来寺院参加法会的义工,也趁着这个机会总结一下自己。寺院在不断地改变,做为义工也一定会有一些成长的心路历程,把这些分享出来,一方面也是对自己过去的反省,哪些是值得肯定,哪些事是需要改进,一方面也可以供养大家,能给同行一些经验或信心。

  义工杨志宏分享,昨天一整天的活动后,自己一晚上都没有睡着。觉得人应该有点压力,如果没有压力就会往后缩,听昨天师父的开示,给自己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师父对大家的期望特别大,希望大家发广大承担心,所以自己以后也要勇敢承担。

  陈菊玲,一个家庭主妇,家里有一点小买卖。05年皈依,06年偶而来一次,觉得穿上黄马甲挺好,发愿也要当上义工。机缘终于在09年春节成熟了,来了就赶上法会,还有演出,气氛很活跃,不是自己原来想的那样。因此发心,一年中所有的法会都要来参加。于是组员做起,承担组长。原来觉得手机和电脑是消耗品,自己平时就不用,短信也不会发。法会中承担,由于不会用手机,耽误了一些事情。所以通过这些事情认识到自己的执着,以后要回去好好学着用手机,和大家多沟通。

  下午在东配楼出坡,李丽娜、白莉等几个人在干活中相互分享昨天法会中五周年回顾的感受。

  李丽娜说,看那个回顾短片,有几处很感动。刚进驻龙泉寺时,师父给贤佳法师、贤立法师、贤健法师等的寄语直接就是“落地生根,发菩提心”,绝对就是因为师父看他们量够了。法师修行那样好,但都是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比如贤佳法师说,那时自己不会做饭,慢慢学着做。贤立法师、贤因法师他们去掏厕所等。其实从法师身上就可以看到师父的功德,每一位弟子可能就代表师父的一种功德。

  白莉,前天从山东赶过来。家人没有来,也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以前家人在没有听过师父开示的时候,就会对自己信佛学佛这件事观过。后来家人听了师父的开示就说,不是信佛学佛这件事错了,师父讲得非常好,而是你们这些人做得太差了,没有把师父说的做到。所以现在也常常反省自己。

  自己一直坚持来寺里参加学习,参加法会,也是不愿放弃也不愿离开这个团体,在团体中自己一点点熏习佛法,内心也会有一点一点的改变。

  宋致宏,去年中秋节也有个龙泉寺四年的回顾,当时看那个的时候就是觉得自己来得太晚了,什么都没做。现在来了,就要去承担,努力赶上大家。所以今年来了就一直很愿意去承担,受益挺大的。承担做事,才会明白师长让我们做这些事为的是什么?过去听到那些事情的时候,也挺感念师长的恩德。今年做了一些事情,再去忆念师恩就和去年听别人讲不一样了,内心非常深刻。

  昨晚看节目时,不是去关注节目的好坏了,而是觉得每个人做事都挺不容易的。彩排时知道,有的节目也就准备了几个小时,还有很多义工因为承担没有来参加。

  自己这半年时间一直在法会跟着贤生法师,越来越感受到法师的那种智慧。法师说,师父就是这样带领僧团的,所以从法师那里也感受到师父的智慧和慈悲。真的,那种感觉不太好用语言表达,处在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感觉。

  每一个人的起点不同,承担不同,在做事中,同样用心去体会师长的用意,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每一点心得的分享,都是成长的足迹。师长不舍不弃,做为弟子更不能停下的脚步。

 

 

我要投稿:对于昨日中秋法会的思考

  中秋法会,千众欢腾。古老寺院沐浴阳光,处处充满节日的气氛。

  就我这个小小的个体而言,这个节日过得可真是不平静啊!

  首先是对我的搭档的观过。下午1:30“龙泉寺开放5周年回顾会”就要正式开始了,可直到12:30了,还不见人。在多次“严厉”催促下,他才在1:00左右姗姗而至,而且手中拿的主持台本居然连结束语都没有!我内心恼火极了。其后跟他商量怎么主持,提议一个被他否定一个,提议一个被他否定一个。当时想,这个家伙怎么这么傲慢?!这么自以为是?!这么难以合作?!真想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自己一个人去主持吧!!!

  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大傲慢——在没有得到所谓“尊重”、处处与自己的设想背道而驰时即被激发出来。我还分明看到了自己的不能宽厚、包容别人;一旦情况不如意,即生排斥、报复、伤害别人的心。虽然看到了,但要让心从这种氛围的缠裹中挣脱出来,那可是不容易的事!!!幸好,“回顾会”前半部分的那段“5周年回顾”视频帮了我的忙!在感动、感慨和惭愧等百感的交集中,我的内心气氛开始趋于正面和积极。尤其是当那句“发菩提心,落地开花”铮铮想于耳际时,我的心最终回到了宗旨和愿力上来!

  “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

  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

  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一场“回顾会”渐近尾声,我又开始渐渐“不爽”了。根据我的“扫描”,在我参与和投入精力最多的两个部门的法师、义工的回顾中,本人几近“人间蒸发”;反倒是参与较少的慈善部,我倒还惊鸿一瞥地在舟曲救灾图像中被露了一小脸!

  坦率地讲,我被沉重地打击了!

  真的。

  这种打击之所以沉重,因为它是内、外双重的打击——外,是对法师的严重观过,“哼,难怪这个部留不住人才;你们就是这么人走茶凉的!?对人不用心,焉能留住人?!”内,则是分明观照到自己干了这么多年,那颗求肯定的心动都没动!自知这是一个与法不相应的心,是一个大烦恼的心——但却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更深刻地打击着我!

  知痛思痛,痛何如哉?!!

  这时,我感觉到有一双热切的眼睛在看着我。回首间,正是法师。他的眼神,我解读为——“歉疚”。我把头快速而坚决地别过去,以免和他眼神相触。

  摸着良心说:以我对法师的了解,他绝不是故意的;他是真的——把我给忘了。

  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我在他的、他的、他们的内心中是没有位置、留不下印象的?

  是因为我不爱抛头露面、耻于作秀的等流习性?也许。

  但是,为什么像王殿生、单纪明、苏清现等等这样的义工,会常常被法师、同行挂在嘴边?是因为他们喜欢抛头露面、长于作秀吗?这样说是不公正的。

  应该承认,他们确实具备一种一旦开始、就尽职尽责、坚持到最后的品质!俗话说:实在。

  漆山,你虽然常常发心、发大心、发勇猛的心,但你的发心大多不能持续啊!因为发心不能持续,所以发心大多易坏、易动、易转!发心坏了、动了、转了,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浮于表面,造业不实!心不实,所以将来的果必定也不实啊!

  漆山,你是一个难于付嘱、难以让人真实依靠的、游行虚空的仙人啊!!!

  那,我的发心为什么难以持续呢?

  因为,发心的动机不清净,所求不清净。

  5年的回顾,对一些人来说,是收获、检视自己所收获的法的时候;对有一些人来说,是收获、检视自己所得到的尊重、肯定和地位的时候。我不想成为后者。

  善知识说过,“实心求法,起行不虚”。

 

 

心是什么?——法师的分享

  参加了昨天的五周年回顾会与中秋晚会的一些年轻的义工,今天与法师相聚做了一个交流分享,其中有一位同学提问,心是什么?心这个概念是在什么层面上用的?什么意义上用的?仔细想想还是有点混沌的感觉。比如说,这个心到底是生理上的血肉的心,还是精神、意识层面的心?就是精神、意识上的,也有很多讲究。比如:佛教唯识宗里面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莱耶识这样的分类法;还有《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也有儒家的“本心”、“有限的心”;还有西方哲学中分理性、感性——理性又分实践理性、理论理性……佛经中,按照牟宗三先生的说法,还有分别说,非分别说……我想请各位善知识,对“心”要么有个明确的说法——要么给出定义的说法,表权法;要么给出《金刚经》式的说法,择权法,非分别说……

  法师回答说:我给你解决这个问题。你说是学习中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学习要从认识了解定义和概念开始。比如:你讲的心我不知道,这需要有一个安立。你想认识这个心,想需要通过一个形相来认识。其实这个心,它是无形无相的,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为什么禅宗有那么多的公案,大德有那么多的开示?开示的目的,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教的心,最核心的思想是菩提心。菩提是什么呢?菩提是觉悟。觉悟是什么呢?首先要有慈悲心。那慈悲心又是什么呢?是方的、圆的?长的、短的?搞不清楚。智慧,智慧又是什么?黑的、白的?胖的、瘦的?还是搞不清楚。我们用语言能表达的,是很有限的。心的层面,我们所有的沟通是帮你认识了解,但是没有办法给你描述一个心。我们通过一种方法、方式,来认识心。一个人的行为,表示心的一种状态。比方说,有人给你端一杯水,你说:这人心真好!如果这个人过去“啪”给你一耳光,你说:这个人怎么这样恶毒!这个人说:你脸上有只蚊子,我帮你赶一赶,你说:这个人这么慈悲。怎么认识心,刚才讲到了学习的次第。可能你读了很多的书,但如果没有放到一个次第里面,你是混乱的状态。每个人都对心有个认识,只不认识的深浅、广窄不同。我也特别想明白这个心到底是什么,但我现在也解释不清楚。只能给你讲这些了,阿弥陀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