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龙泉日记

标签:
杨居士平谷小龚张居士龙泉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9月17日龙泉日记
菩提花叶:唯谦下方显高贵
高贵,与其说源自于外在环境的烘托,不如说源自于内在气质的显发。高贵之人,言谈举止,无意之中,都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与受环境影响的一般人不同,高贵之人,能使平凡的环境变得庄严,使庄严的环境富有尊严。
那么,为什么高贵之人能够做到这些?
那是因为,高贵的人,内心谦下。谦下的人,并不希望主宰环境,也不希望与环境对立,而只是,与环境和解,从而,与环境融为一体。
古人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功者,修行之谓也,谦下内心,即名修行;德者,得之异称也,对人有礼,方名为得。若是对己存骄,对人存慢,则无论做何事业,均无半点功德可言。如若知此,怎能不慎?
然而,慎是慎矣,又怎去修那个谦下?
通常人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到的,都是外在的境界。如果不特别注意,人们的思想和精力,一天到晚便会在这些外境界上攀缘、分别、比较、取舍。
在这种状态下,不知不觉中,人内心就会增长很多过失,而自己却毫无觉察。这内心过失之主要者,不过是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生骄慢,因为自己所没拥有的而生怨恨。而这骄慢与怨恨,自然与谦下无关,与高贵无缘。
所以反过来,常常关照一下自己内心的过失,外在的不平,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与外在的不平比较起来,自己内心不平的程度,往往更显得不可思议的离谱。
非但如此,自己内心的不平,还会成为周围人不平的外在环境,从而给他们带来不适与痛苦。有时他们看似不近情理的反馈,只不过是对我们内心不平的少许回馈罢了。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还觉得是环境的问题。
所以心中常存对环境的愧疚,并心存珍惜之情,人就能与环境和解,并自然而然融入环境。
融入环境的人,无我。
无我的人,谦下。
谦下的人,高贵。
尊师重道殷殷情
凌晨4:00,天色还是漆黑一片,龙泉寺的板声准时响起,打破了万籁寂静。僧团九位法师随师父一起去为师公送行。
5:55,送走师公,贤生法师开车送师父到中国佛教协会。
当车子已经进入了中佛协所在的广济寺,坐在后排的师父对他说:“你要不要在这里吃饭啊?”
“师父,这里早饭是几点钟?”
“七点。”
法师一看表,离用斋时间还有一小时又五分钟,就不想耽误时间,决定返寺。
师父也随顺弟子说:“你现在回去还不会堵车。”
在办公室,法师深沉地回顾说:“师父今天问我,特别像爸爸。”他回忆起刚刚考上大学时,爸爸为他叠被子等一些细微的关怀情节。
有人问道,昨天师父当着二众弟子多人加持他的感受,当时那么人都听到了师父说“你是不是又自作聪明了?”旁边的人还担心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法师却由衷地说:“那确实怪我自己而差点耽误了送师公,师父才又派其他法师去送的。”
“那你当时是怎样想的?”
“当师父说:‘是不是开了个好车就觉得了不起了?!’我只是应了一句:‘那倒不是。’之后师父再说什么,我只是在专心地听着。”
当问起:“当着那么多人特别是当着居士的面挨批,是不是感到没面子?”
法师如此回答:“没有。我心里感到很欢喜与感激!”
大家不由得肃然起敬。
法师说:“师父当着僧俗二众的面批评一位法师,应该是绝无仅有的。批评之前,我心虚得绕着师父走,现在又敢亲近师父了。师父批评我,是让我赶快成长,帮我消业呢!”
其实,关怀也罢,批评也罢,抑或恩威并施也罢,不一样的对待,而同样的慈悲,莫不是善知识在教化弟子尽快成长。
谁知盘中餐——
从平谷拉菜回来已经两天了,几位居士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依然挥之不去,每当触景生情时常常让我泪流满面。他们对三宝的信心和质朴的发心,催使我必须拿起笔,用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动来记录,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碗饭背后那鲜为人知的汗水。
11日早晨参加完僧团每天例行的缘念后,贤前师拉住我问愿不愿去平谷拉菜?两个月前去摘过莴笋,那世外桃源般的秀丽山水仍历历在目,大家在空气清新的山脚下,踩着刚下过雨的泥土,把一颗颗硕壮的莴笋从土中拔出来时,翠绿的菜叶伴着久违了的泥土清香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在大楼中生活惯了的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自然。那份与天地交融的体会促使我爽快的答应了贤前师的邀请。
缘念发心
佛菩萨常常示现不同的境界让我体悟佛法。如果上次的经历收获的是喜悦,那这次应该是沉淀了。
亦然是张厚生居士开小红面包送我们去,八个人挤进去是显得拥挤了许多。张居士向我们道歉:“法师们先委屈会,15分钟后到了高速路口,我们会与杨彪会和,他车上还可以坐几个。”不知是谁笑着宽慰张居士:“没事的,我们可以增进业缘!”逗得大家哈哈笑,又有人说:“上次摘菜就是杨彪居士开的车,和他还真有缘。”张居士边开车边解释:“前天文化组也去了平谷拜玉米,那天车少,还有一车玉米没拉回来。这两天工程用车也紧,一直抽不出车来,又担心玉米烂到平谷,于是请杨彪帮忙。”
车很快到了高速路口,张居士让大家稍等。他指着路边的一片简易板房说:“杨彪家就住这。”看着类似民工住的工棚,我很诧异的问:“杨居士不是抬头村的人吗?怎么住这?”
张居士:“杨彪老家是河北的,2002年辞掉工作后,带着妻子来北京跑运输,就一直住在这,他还有一个女儿在老家读私塾,杨彪卖力的挣钱,就是为了把女儿培养成金凤凰。”正说着一辆熟悉的半旧货车开了出来。杨居士停下车向法师们问好。他是个典型的北方壮汉,为人直爽诚恳。见我们人多就主动邀请法师坐他的车。带队的贤前师安排包括我在内的三位法师坐杨居士的车,然后在高速路口皈依发心。就这样带着满心的欢喜赶往平谷。
法师们都很珍惜时间,一上车就各自用功了。有的持咒、有的看书。我本打算看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但看大家都在用功,又想起禅兴法师说过,高速路上司机容易犯困,旁边最好一个人陪他聊天,帮他提神。于是我就接着张居士的话问一些杨居士的生活和工作。
杨居士:“在北京自己干是辛苦些,可钱挣的也多些。就好比师父讲的,在极乐世界修行稳当,在娑婆修行辛苦,但成就快。”他还能时时于佛法联系,真让人随喜!
我问:“举一些你辛苦的例子吧?”
杨居士回头朝我笑笑,不好意思说:“法师啊!还真有些不容易。你看我这个样子,还有这个车,灰土土的,我这跑运输,天天和石头砖块打交道,这活又脏又累,货都是自装自缷。为了拉活,就是半夜电话来,也得马上就去。最近二环不是要换马路牙子吗?车只能晚上九点进,那么大的石头块,我和爱人装车卸车一直忙到天亮。前天下雨,路边积了一尺深的水,轮胎暴了,我就躺在水里换胎,头还要高高的抬着,要不水直往嘴里灌。那可是苦啊!不过学了佛,明白这都是前世悭吝感的果啊!所以我就发心修布施,一有空就上山帮忙,还同大家一起供斋,昨天的馅饼法师们都吃到了吧?味道还行吗?”
我赶紧应道:“好吃!好吃!那你昨晚是不是又出车了,今天该休息啊?”
杨居士打断:“休息了,没事的。这不是北配楼赶工期吗?寺里的车都投入工地了,在博客上看到师父说等工程完了,就开戒学班,这个事大,我也要随喜,来世也像你们一样年轻轻就出家。出家多好啊!这两位法师一上车就学习,这么年轻就这样爱学习,我也要向法师们学习。”杨居士质朴的语言就是最有力的佛法体悟啊!一个居士尚且对师父的心愿—创建戒学班如此支持,这份心情就像一根鞭子,鞭策我作为出家人深研戒律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接着问:“那你平时还坚持学《广论》吗?”
杨居士:“没断过,还有博客,我给手机办了个上网业务,一月五元,足够看博客,这个不能断。现在觉得做人还不够,也想发心学学《弟子规》,先把人做好了。” 语气中略带些自责,面对居士的疑惑使我想起了师父关于僧俗学修的开示。师父说,僧团是核心,只有僧团稳固了,居士的学修才会持久。所以师父才如此费心建道场,先把出家人的身体安顿了,或者生活都成问题,心灵成长是不可能的事。师父还说,我这二十多年跑遍了全国的寺庙,大殿建的金碧辉煌,可出家人普遍住的差,他住不好才会乱跑。所以我发心在龙泉寺要把出家人当成宝,房子建的好些,让大家安住,只有安住了,学修才能按部就班的逐级提升,僧团稳固了,居士的引导才有持久力。有人问师父:“你此生期许的最大成就是什么?”师父平淡的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师父目前所做的不就是在兑现他的诺言吗!有幸跟随这样的师长是多幸福的事啊!唯有依教奉行才是最大的报恩。
突如其来的一起交通事故打断了我的思绪。一辆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上了从岔道上冲出的机动三轮,大卡车的一个轮子和半个车厢都被撞丢了,机动三轮被直抛到路边的沟里。这样的无常谁敢保证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是我,我又凭什么作为临终得依靠哪?多少时间被白白的浪费在人我是非之中,又有多少时间是在思维与实践利人及利己的大乘佛法哪?

水厂一角
临近11点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这是一个不太兴旺的水厂,水厂的主人供养给庙里30亩地,还分别开出三个房间作为男女宿舍和厨房,以方便来摘菜的法师和义工。一直发心在这种菜的某居士早已在门口等候。来一趟不容易,为了多干活,车刚停,贤前师就先安排两位法师做饭,其余的全部装玉米。负责做饭的贤炳师遵照禅兴法师的交待:不让居士破费,就地取菜的原则,就带着贤前师去菜地摘菜了。特别卖力的贤悟师提议大家剥下玉米皮再装车,免得回到寺里还是剥。
杨居士疑惑的问:“这么一大堆一下午也剥不完啊!”
贤悟说:“那就晚上接着干。”
杨居士更是疑惑:“那今天不回了?”
贤悟:“明天还要摘菜那。我们计划就是在这过夜。”
杨居士:“我以为就是来拉车玉米那,可我今晚还有活啊?”
看来又是中间沟通出了问题。等贤前师回来后,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先装玉米,下午再摘些茄子,保证杨居士下午三点往回赶。达成一致意见后,大家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水厂剥玉米
正当大家埋头剥玉米时,一个熟悉的面孔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就是一个月前在大寮里消失的小龚,没想到跑这来了。一个月没见我们的小龚,见了法师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干脆用一种最直白的"顶礼法师"来表达他那种错综复杂的欢喜和仰望!小龚黑了许多,也有些发瘦。见了我们即腼腆又欢喜。经同行介绍才知道他已发心在这看菜园一个多月了。他在大寮承担时,时常接触从平谷运菜的居士,了解到这里的菜常被周围的群众“光顾”,为了给当地人结善缘,也没太说什么,后来竟发展到成群结队的拿着麻袋,光天化日下来“扫荡”了。

守护菜地的小龚
于是小龚就发心守护菜地,一方面保护寺产,一方面防止群众因为贪小便宜而犯下盗三宝物的重罪。小龚很有善根,08年到广济寺看到出家师傅后就很想出家,他就要求见方丈演觉大和尚,保安看他一个普通的小伙子,自然没让他见。虽知他倒挺有一股倔劲,就跪在门外,一跪就是40分钟。他的诚心和决心感动了保安。大和尚了解他的情况后就推荐他到龙泉寺找学诚大和尚出家。这才有他前一段大寮的承担。独身一人从龙泉寺辗转来到120公里外的平谷菜地。当地群众见白天有人看,就改成了晚上“光顾”,尽职的小龚于是24小时留守菜地。晚上没有床,他就爬到菜地的树上睡。我不知道在树上是否能够睡着,当我问起他的时候,他笑着打岔:"别人看树上有人也就不敢来了。"

菜地全景
后来被种菜的某居士知道了,心痛得不得了,赶紧给他找辆半旧的白色面包车,把后面的座位拆掉,铺上褥子就成了小龚的床了。床上有一支被小龚从路边捡来的遗弃的坡脚小狗。而前面的驾驶座和副座被小龚整理成一个简易的佛堂,挂着佛像,放有经书。座位的后背贴着一张白纸,小龚自己写的:“取为佛教,取此原则,取其戒行,取志断金,终舍其命”我问他为什么写这些,他说出家人同在家人的区别就是戒律,不守戒就是个光头俗汉,人家也不会尊敬,佛法也就完了,他要提醒自己“以戒为师”。就这样一个面包车被小龚改造成了他的"闭关房",一个人坚持上早晚殿。高低不平的车板并不好睡,一起来的张居士曾经有幸体验过一次。那一晚他和小龚就挤在这里看菜,憋屈的很,横竖睡不着,就半夜起来摘菜拔草,摘困了再回去睡,难受醒了再摘菜,一个晚上折腾了三次。张居士还说,早期给菜地浇水,小龚每天不知道跑多少趟从三里外的水厂担水。一月前正是酷暑,我坐在教室里吹着电扇还汗流浃背,可以想象烈日下瘦黑的小龚从三里外担水的场景。

小龚的“闭关房”
知道小龚的故事后我惭愧的无地自容,在庙里呆久了,闻板吃饭,还有人给打到碗里,这一切好像都是天经地义的一样。真是不当家不知油盐难啊!一碗饭背后竟有这么多人付出。佛经讲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我看一点都不假。当我再捧起碗筷时,小龚烈日下担水的境头即随之升起,食到喉头是难以下咽啊!真的是“信施难消”。我问他苦不苦?他说自己业障重,来这里正好消业。一直看守菜地的他,因为我们的到来,那一天他从菜地跑回来七趟,最后一趟已是晚上十点了。当张居士留他和大家一起休息时,他兴奋的满口答应,刚躺下又想起菜地的小狗还没有喂,他又跑回菜地抱小狗。张居士等他走后说,他那是贪这个床铺啊,一天跑回来七趟,是想在法师身边多待会啊!小龚虽然辛苦些,但人缘还不错,许多居士都很关心他,前几天谢一元居士特意带衣服来看他。还有菜地前面的那家夫妇,跟他特投缘,对他像儿子一样,一天三餐“供养”,时常帮他洗衣服。听到这欣慰的消息让人宽慰了不少。半小时后小龚抱着小狗回来了,看着他精心的为小狗准备晚餐,我似乎明白了那对夫妇为何像对亲孩子一样照顾他的缘由了——对待遗弃的跛脚小狗尚且如此精心照料,自然感的也有人关心自己。

摘茄子

装车

用斋前供养
不忘出食
那天晚上小龚睡得很香,还打起了鼾声。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倒不是小龚的鼾声,而是在想:“如果我再对饮食挑剔时,我就想象烈日下担水的小龚;如果我再因为疲累而不想上殿时,就想想睡在树上的小龚。”真心祝愿小龚早日尽除业障,出家的心愿尽早圆成!
9月17日玉树前线报道
9月16日,仁爱社区板房施工完成了框架结构,,快到中午的时候求松和诺布老师找来一辆装载机,让司机从河边挖沙子回填地面,填好之后求松老师让学生们把地面弄平,学生们唱着团结就是力量的藏语版,都很用心去干,没有一个偷懒的。求松老师很感动,因为学生们开始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把为社区做事当作自己的责任而不去偷懒。有很多次学生们过来抢老师手中的工具让老师去休息,有的学生还跟求松说:“我们做这么一点算什么,老师和爱心人士们付出的更多,希望大家能早日搬到新的教室。”求松老师、诺布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干,他们想用行动来教学生,为社区做事大家都有责任。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0/4/nEO_IMG_1.jpg
一起建我们的板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0/4/nEO_IMG_2.jpg
求松校长时刻站在第一线
下午彩霞、青梅才仁、玉米三位老师也过来帮忙。玉树的太阳现在还是很烈,但学生们没有休息一直干到下午5点,几天的工作量在一个下午内就被完成了。旁边的消防队队员们都很佩服学生们的干劲,直夸他们能干。求松老师很为同学们的行动高兴,他觉得学生们开始长大懂事了,特意让诺布老师买了肉和水果,犒劳他们。虽然辛苦了大半天,但学生们都说不累,还想接着跳舞,老师欣然答应了。学生们开开心心的跳起欢乐的舞,消防队队长派来几个士兵让他们跟孩子们学跳舞,还邀请6位学生18号到他们的总部演出节目。
经过一整天的施工,到十七号傍晚下班的时候,社区的板房西侧的一排已经有模有样了,几位工人真是辛苦了。前几天被狗咬的那位工人师傅也一直坚持上班,他昨天打了第二针狂犬病疫苗,希望他能够尽快痊愈。
社区西侧建起来的板房
护士黑妹帮助孩子们修理自行车,但是苦于没有应手的工具,修理起来非常费劲。有一个孩子的自行车后轮内胎已经面目全非,黑妹答应等她的一位朋友过来以后帮忙贡献一条内胎给这位同学。之所以要强调她的护士身份是因为她看上去就是个性格不羁的女子,完全没有大家印象里医院护士的那种外形。每当说到这里,她就会辩解,“我不做护士好多年!”彩霞老师看黑妹一路的照片——越南、滇、川、藏、青海,彩霞老师很是羡慕黑妹一个人在路上的自由生活,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上路,希望她能愿望成真。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0/4/nEO_IMG_4.jpg
护士黑妹和彩霞老师
晚上徐大夫提议大家一起去外面吃点东西,也聊聊天。谈笑间,他聊起旅美期间的生活,大家听得都很有兴致。彩霞老师尤其兴奋,问了好多的问题。吃过便饭大家回到营地,还是没有电。徐大夫想打打牌,于是我们就在烛光下打起了“争上游”,也就是“单扣”,有两个藏族学生学得非常快,不一会就心领神会,配合得非常默契。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0/4/nEO_IMG_5.jpg
栩栩如生的钳丝作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0/4/nEO_IMG_6.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0/4/nEO_IMG_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