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与师公

标签:
北京恩德肯定与否定表扬批评文化 |
分类: 僧众弟子 |
师父与师公
说起了师父与师公。
师公将来北京一事,在师父心里,早已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二十七年前,师父年方十七岁,便在师公门下剃度出家。
想起了出家,心里竟升起了一种感动。人,能来到这个世上,这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能出家,这生命,是师父给予的。
父母的恩德,重如山;师父的恩德,深似海。
以前一直以为,这个世界上,能用整个生命来爱护自己的,恐怕只有父母了。因为这份爱,也让自己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现在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爱。这爱,是那样的深沉,深沉的几近于平淡。这深沉而又平淡的爱,即是来自于师父。师父,是老师,也是父亲。
回到师父与师公。
师公抵至北京,已是深夜。师父率数弟子,前往迎接。接时如此,送时如此。夜幕来时,夜幕接;晨曦离时,晨曦送。
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身临其境,方体会什么叫做诚意;情处其中,方晓了什么叫孝心。
人难的,就是那片诚意;人难的,就是那片孝心。
从小到大,所受的表扬远多于批评。乃至于在父母那里,批评也被爱意消解。于是慢慢地,对批评失去了免疫力,对表扬失去了警觉感。人,开始生活在自我构建的虚荣王国里。
遇到了师父,虚荣的王国,便不再虚荣。生活的重心,便不再是表扬与批评,也不再是肯定与否定。从此,不希冀表扬与肯定,也同样不再排斥批评与否定。只是开始,学习着真诚地面对自己。
当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时候,才发现,有一种恩德,永远无法超越。那就是,帮助人找回他自己。师父在弟子生命中,所扮演的,便是这种角色。
恩德,既然无法超越,那么报恩,也就没有尽头。
回到师父与师公。
平日里,很少听师父谈师公。不理解的人,以为心里没有。 要不,怎么不说说呢?
其实,这个世上还有一种思念,那是无言的。古人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母在的时候,贵在立其志向;父母不在的时候,贵在笃其行持。这里没有说的,就是听其说什么。
有时候,人的一生之所以会空耗掉,并不是出于多么大的缘由,常常是大话说得太多,空话说得太多,没有意义的话,说得太多。
遇到了师父,才发现,自己的话原来是那么多。常常是,没话,找话说。每每这个时候,就会碰冷丁子。后来意识到,话多,反应的,不是口才好,更不是渊博,而是,内心的不寂静。
心不寂静的时候,说话,并不能平息寂静,而只能是增加不寂静。心不寂静,说的话,都成了废话,不可能兑现,也不可能对人有什么利益。
于是,慢慢学着体会,体会师父心中的所思所想;慢慢学着践行,践行自己所能体会到的。然后,一点一点向前走。
回到师父与师公。
才发现,生命,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