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法门之光”系列:师长访谈,答疑解惑

标签:
宗教贤空法师明净法师道伟日本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 第五届“法门之光”福慧营“规划人生 建设人生”系列:
师长访谈,答疑解惑
继“幸福人生论坛”之后,法门之光福慧营于7月21日下午又一次组织了法师与学员的互动交流活动,主题是《师长访谈,答疑解惑》。法门寺诸位法师及近日来寺参访的中国佛学院法师们共十位,端坐台上,以轻松、亲切的方式回答大家的各种提问。营员们或写纸条,或直接提问,整场活动气氛热烈,法师们妙语连珠、睿智善巧,同学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鼓掌声、笑声伴随着欢呼回荡在法堂,所有的人都感到心灵交流的快乐和感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8/8.25/nEO_IMG_IMG_8110.jpg
首先是贤空法师做会前发言。法师说:“佛教里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佛法不是迷信,你有什么困惑、疑问、看法,都可以交流。在两千多年的佛教史上,佛教从来不用武力、不用暴力,不用欺骗、恐吓、强制的方式,佛陀指引大家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走,就能得到快乐、幸福。如果不按照这条路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多少人在经历过许多人生的碰撞之后,才感到释迦佛所说的教法是真正的、完整的生命教育。今天为大家请来十位法师出席,希望大家敞开心扉,通过交流,点燃心中光明的火炬!”
主持人:有一张纸条的问题是这样的,“沟通很难,顺利的沟通更难,我们应该怎样与不同的人沟通呢?请圆诚法师为大家开示。”
圆诚法师:我想沟通比较难,主要是由于“我执”比较重,如果我执能淡一些,就会更容易一些。佛法当中最重要的修行就是修慈悲心、菩提心和智慧,如果通过修行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开发内在利他的心、慈悲的心以及对诸法空性的道理有所认识的话,我们的胸怀就会非常开阔,这样就能打开心扉,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处处就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不管跟谁沟通都比较方便了。
主持人:一位大学即将毕业的同学问:“面对社会种种压力感到很茫然无措,许多大道理也懂,但面对生活时还是很困惑。请道伟法师赠送一句锦言,指引我们奔向更美好的未来。第二个问题是,假如有机会去日本,应该怎样拜访您?”(众笑)
道伟法师:我觉得一个人不要执着于当前自己的所有,要向前走,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把自己的内心做大、做强,这是我对他赠送的锦言。还有如果大家到日本可以来名古屋,这是一个靠着太平洋的海滨城市,相对于东京和大阪,它是一个非常悠闲自在的城市。我本人也有一种很浪漫的业习气,所以我选择了名古屋。希望你来玩,我们山上也有住的地方,但是那里非常艰苦,有时会看见蛇,晚上睡觉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枕头上有一只大蜈蚣,如果你不怕的话,就可以过来。欢迎你来我家玩!
主持人:如何看待中国传统中所说的“慎独”?请贤空法师解答。
贤空法师:有个台湾作家叫李敖吧,记得他曾说过,不赞成慎独,因为如果一个人独处时还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人生太痛苦了?他这种观点可能在社会上,也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想法。我认为,宗教和道德、法律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律是在一个人犯罪已经成为事实后才能生效,信仰和道德是在一个人的犯罪行为或伤害人的行为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能够让它当下停止。其实一个人的时候不容易干坏事,往往几个人在一起时容易做坏事,这就说明大家内心深处都有烦恼,都有想要破坏、想伤害别人的动机。如果独处时很谨慎,和大家在一起时也很谨慎,那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我希望大家还是“慎独”!
主持人:有学员想问圣悦法师:“我好心帮大家做好事,刚开始大家很感激我,可后来出了问题却把责任都推在我身上,我很委屈,请问怎样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恨?”
圣悦法师:正因为好事难做,才有功德;菩提心难发,才能成就佛道。好事如果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就能做,这个好事的质量就很低了。(鼓掌)做好事,不是为了让别人称赞我们,也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肯定,我们做好事是为了报众生恩、为了回报社会。所以做好事首先要把心态调整好,心态如果老是患得患失,即使做了好事,也不会很快乐。做好事,要把心放大,心放得越大,我们的成就就越大。
主持人:请道伟法师回答:寺庙里经常看到“止语”的提示,人如果长期止语会不会影响与人沟通的能力呢?另外想请法师谈谈自己闭关的感受。
道伟法师:短时间止语没问题,几天或几个月;如果三年或更长,出来以后的确会不太懂得怎么跟人沟通。但他会用人性灵世界心与心的沟通,眼神与眼神之间的沟通是非常直接的,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来沟通。我们的上学下诚师父有一次在日本对我说,有个修行人闭关出来后就丧失语言能力了,但他的眼神却很明亮,和没有修行过的人完全不一样。以前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就靠心灵的沟通,随着文明的发展、物质的发达,我们的心灵其实是变得越来越无能,不能体会到直观世界。拿我个人来讲,我在日本山上闭关九天或十天,最长是三个月,感觉下来以后,看到地铁里的人面相挺怪的,觉得这个社会有种很明显的病态。倒不是说我讨厌这个社会,而是会有一颗更加敏锐的心。另外就是精神很旺盛,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读书、行住坐卧都不会感到累。不过闭关一个星期,这种感觉只能持续三四个月。所以我们的修行需要每天精进,锲而不舍,学习也是一样。
主持人:请问贤空法师,您怎么看待80后出家的问题?
贤空法师:请明净法师吧。
主持人:有请明净法师!
明净法师:我来到这边对我个人来讲,是个意外。(众笑)自从坐在这个台上,我一直很忐忑,生怕这个话筒传到我手里。我很感恩佛菩萨保佑,让我一直坐在这里很安全。(众笑)贤空法师出现了,我就不安全了。(鼓掌)我想现场的同学80后、90后的很多,既然大家有心来到法门寺,发心学佛、参与活动,就能逐渐发现佛法可以解决我们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再能“未生善令生长,已生善令增长”,我想,我们出家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我们曾外出讲座,他们看到我的简历,16岁就出家,便说:法师啊,您那么年轻就看破红尘、跳出三界。我说,您说的很好,但不是事实。我出家啊,是稀里糊涂,一不小心、误入佛门。(众笑,鼓掌)所以很多缘分有时候真的说不清楚。说不清楚、无可言说的时候,比如对某个人的评价,我们会说“很可爱”。(众笑)在我们生命中很多事情说不清楚的时候,我们会归结为一个词——因缘。(鼓掌)所以无论是70后、80后、90后,还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们,只要因缘到了——这个因缘千差万别、错综复杂,我们不用担心没有出家的后起之秀。只要法门在,就有这样的后起之秀来“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鼓掌欢呼)
主持人:这个条子是这样写的:请最西边的闻君比丘尼法师回答。女子出家一般都很困难,因为女子很脆弱,有很多的放不下。我们女子应该怎么想,才能放下一切,遁入佛门?
闻君法师:首先我要感谢这位提问的学生,阿弥陀佛!我就知道是你,因为你一直在我前面对我望着,看来我们缘分很深啊!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你说女子容易放不下,其实有什么放不下呢?放不下又如何呢?是不是?因缘成熟了,就出家了嘛。出家的因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上辈子的愿力来出家的。我可能是有这个因缘吧,也有一点福报,所以就出家了。众生没有闻到佛法是很苦的,所以要发菩提心,出家是现清净幢相,我那时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好的工作也放下了,好的家庭也放下了。我希望你能放下,因缘成熟的时候,出家吧!(众笑,鼓掌)
主持人:常言道,家庭是幸福的港湾。但据调查,现在有85﹪的家庭都是在维持的状态,这种维持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凑合式的,第二种是冷战式,第四种是分裂式,第四种就是离异式的。现在有这样的提问:我的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处于冷战和尴尬的状态,作为女儿我应该怎么办?有请道学法师开示。
道学法师:我们每一个凡夫,无论用什么方式,都会向往幸福快乐,但它是建立在什么方面,其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刚才谈到的家庭生活,一般女的什么时候是最幸福快乐的?我觉得可能是步入婚姻殿堂、戴戒指的那一刻吧。一个小小的钻戒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么珍贵的礼物就戴在那么小小的手指头上,应该是很幸福的。但有个女居士告诉我,她的幸福比别人多一倍,因为她是二婚,戴过两次戒指。(众笑)一般女性大概30到40岁之间是最快乐的,因为30岁之间都想着怎么结婚,40岁之后就想着怎么离婚了。但是从佛教的角度,尤其是出家人,是把幸福快乐建立在精神上的,通过修行让自己的烦恼净化,内心宁静祥和,这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一般人所说的快乐是什么?是很快就乐完了,就简称为快乐。
法师答疑解惑时间比平时过得还快!主持人宣布交流和提问到此结束了,有疑问的同学可以登录法门寺网站的法语论坛,或者去学诚法师的博客提问。散场后,学员们彼此分享、思维法师回答当中的哲思妙趣,每个人法喜充满,各得其所,似乎都找到了相应的答案。
第五届“法门之光”福慧营“规划人生
【20】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佛学院19位学僧参访“法门寺佛学院”
【22】佛教信仰与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