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龙泉日记

标签:
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7月23日龙泉日记
沙弥日志(49)
这是出家以后第一次出远门,可能是从小就习惯四处奔波,也可能是出家后对什么都不怎么牵挂了,在法门寺吃的香,睡的好,读书也正常,打坐也正常,一切都很正常,第二天就适应了这里上殿的唱诵。
这里有很多老修行,岁数很大的老和尚,一起上殿,一起过堂,他们对我很照顾,感觉很好。
法门寺建立了一所佛学院,通过这种方式将佛法在西北地区传播,未来有可能全国招生,也可能会招收居士,培训居士弘法人才。
福慧营的事项很忙碌,同行去的居士每天要承担很多事情,主要是采访和写稿,我则没有什么事情做,一切都是别人安排好,到时候往那里一坐,主要的功能是供别人观赏,配合是天经地义的,不然对不住承担者。
最长的一次端坐了一个半小时,出家人嘛,这个时候正好可以修心,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它又在搞什么新的花样。是不是在搞分别。
外境乱,尽量让自己的内心不乱,压也要压一压,实在不行就咬牙。但久了,对这个状态就有一点点畏惧。有一天,该我出去见人,但是可去可不去,就想,算了,别去了,我不太喜欢这种场合,喜欢清静。
嘴里叨叨了一句,被法师听见,他说,你喜欢清静和喜欢凑热闹其实是一样的,就如同一张饼,你从这边咬跟从那边咬,没什么区别。关键的问题是您有饼。
这就有点明白了,中道和随缘,这都是嘴上说的,还是要落到行为上,看你在一个人的屋里和黑压压的人群中是不是一样都能观照到自己的呼吸,观照到自己的念头,外边什么样,是不搭界的。
事情很快就结束了,当地有个居士要带我们去见一个老和尚,叫无相法师,我想一定是个大和尚,跟着就去了,到了一个小院门口,我以为是那个小院,没想到是小院门口的一个水塔,水塔的底下有个很小的空间,直径也就不到两米吧。
无相法师就住在这里面。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nEO_IMG_IMG_2561.jpg
无相法师的住处
这里面没有床,只有一把破凳子,对面放着一个架子,架子上有些杂物,正对门放着阿弥陀佛的像,旁边有一本《菩萨戒戒本》和《四分律比丘戒戒本》。
老和尚就在这里面生活、修行,据说,专念楞严咒,已经三十多年。
看“屋”里的陈设,老和尚是不睡觉的,每天能坐着。我们去的时候,没碰上他,带我们去的居士说,他应该在大殿门口扫地。
居士介绍,法门寺有的是房间,但老和尚就愿意住在这里,可能这里更适合修行吧。
等了一会儿,没等到。就去办别的事情了,我不甘心,过了一会儿又去了一趟,拍了些照片,还是没有等到老和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nEO_IMG_IMG_2566.jpg
这张椅子就是法师每天坐着的
到了午斋的时候,路上又遇到一个老和尚,问他无相法师是不是会去用午斋,他说会啊。然后就慈眉善目地带我去了斋堂,告诉我谁是无相法师。
我径直到无相法师跟前,鞠躬,问老法师,可不可以给他照张相,老法师很惊讶,仿佛是被打扰了他的清修,又不好拒绝我,犹豫了片刻,他拍拍自己的脸,还揪起一块来,说,我太丑,太难看,不用照了吧。
没敢再打扰老法师,再鞠躬,赶紧一边用斋去。
用完斋后,回头看斋堂里的老法师们,还是很想把无相法师介绍给别人,因为,他给我的内心带来的冲击是很巨大的,以前在书里、在别人的嘴里听说的那些事情,现在真实地就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这个行为,我想我可能学不了,但是他的气质和道心是可以学习和效仿的。
出家以后,我一直在对治睡眠,苦干了大半年,才减到五个半小时,诵经还会有些困。
老和尚连睡眠都没了,就这么坐着,有这样的道行,什么修不起来啊。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nEO_IMG_IMG_2569.jpg
猜猜哪位是无相法师?
修行的传奇故事以前都是听说的,真的见到了,对内心的影响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虽然很想拍一张老法师的照片,但看老法师的态度,知道不妥。
但还是顺手拍了一张斋堂里用斋的照片,里面就有无相法师,当然,您是看不出来的,其实,看出来,看不出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有无相法师,真实地存在在法门寺,存在在我们的身边。
重要的是看到了一个出家人的道心。
烦恼长什么样?
在龙泉寺,搬家对于出家法师来讲已是件平常事。以前经常听法师们讲,搬家可以让自己烦恼减少,因为东西越搬越少,有人柜子里空空,只剩个箱子,拿起来一转身就搬完了,搬家还可以适当调整心态,同时检验自己对境时的内心状态。对在家居士而言,搬家同样也是门修心的功课。
今天是居士寮房大调整的第二天,大部分已进入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大家很欢喜这样的调适,在一个地方睡久了,就会耽着这张床是我的,耽着周围熟悉的环境和人,同时也会集聚很多非必需的物品,搬家的过程就会减轻这样的耽着,处理掉一些物品,同时与更多的人结善缘。
下午,客堂的贤宏法师与居士,就换床过程中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和大家交流了一番,很受启发。
居士:有的居士在搬家的过程中,会遇到对床位不满意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起烦恼,您是怎样看待的?
法师:你去观察,第一,烦恼多的,物品就多。物品是我们烦恼的化现。第二,烦恼重的人住什么样的地方都不满意,烦恼轻的人住什么样的地方都容易满意。满不满意和你搬到什么样的床关系不大,这与你的心有关系。福报大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样也行,那样也好,怎样他都能接受。住这里是天堂,住那里也是天堂。学佛有没有进步,看你的烦恼有没有减轻就知道了。
居士:我们搬完后,要落实居士规约,您是怎样看待的?
法师:居士规约是怎样变现出来的?是烦恼。那么多的规约,条条框框,都是根据我们的烦恼变现出来的。烦恼产生后我们会观过,你观过的心理状态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大家都观过时,就开始逐步订立规约。有人干一天活回来很热,想洗个澡,已经睡觉的人就会反映,晚上洗澡打扰大家,就要立规约。实际上你试想一下,在家里你已经睡觉了,父母兄弟累了一天回来洗个澡,你会不会觉得被打扰?你一定还会给他们倒杯茶,嘘寒问暖。住宿舍也是同等的。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状态是相互影响的,我内心快乐的因素比你多,我就会影响你。反过来,你就影响我,相互的影响就形成共业。学习了佛法,人应该越来越自在,哪里会有这么多的规矩,大家都相互包容,既会关照周围不去打扰别人,也会包容别人,内心不容易被外界打扰。烦恼如果没有调服,我们寺里再多的规矩条例都没有用。
居士:这次搬家,居士们普遍很欢喜。一开始大家选床号的时候,听说您特意找来花篮,用漂亮的包装袋把床卡装好,把整个换床的过程中会产生的紧张,担心的环节,轻描淡写的就化解了,最后都轻轻松松的接受了这样的结果。
法师:这是与人应对的方面。这就是当人有烦恼的时候,先要让他开心。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他的内心是有障碍的,会产生排斥的。
他们的谈话或许可以为住宿舍的人提供一些新的解读视角。
上午9:00—11:00,在德尘居佛堂,仁爱慈善基金会的12名专职义工参加了由基金会副秘书长曹丽清老师带动的培训课。曹老师以一位同修遇到的困惑为案例,现场剖析。帮助大家分析我们遇到问题时回避,不自信,找理由等习惯,从而积累困惑而不自知,应该学会直视,接受,面对,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长达两个小时的梳理,每个人都亲手擦了擦自己这面镜子,发现镜子中的我变得清晰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5/nEO_IMG_77.jpg
仁爱培训课
晚上7点,贤生法师带行堂义工招开行堂例会。主题是要珍惜在团体里的因缘,努力集资粮,这样才能对付自己的烦恼,才能安住道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7/7.25/nEO_IMG_DSC02583.jpg
行堂例会
7月23日玉树前线报道
今天,仁爱志愿者在军分区驻地开会,讨论这两次访问活佛、堪布的问答记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总结整理。
经过前两次的访问,总体感觉问题的设置还是不够集中、聚拢和全面,访问结束后总结起来有一些困难。在今天的讨论中,大家首先明确了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以及需要采集何种目标信息,并将我们的调查范围锁定在三方面:灾前藏传佛教对民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地震初期佛教思想在赈灾中起到的作用、灾后恢复期佛教思想起到的作用。希望通过这三部分,能够从整体上、较全面的了解在这样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地方,宗教在民众一生中的关联和作用。
根据锁定的调查范围,志愿者们在原有修改版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置了访问题目。
几位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来玉树之前,对于藏传佛教、藏族文化等是从一些书籍或别人讲述中了解一二的,但是来到藏地,跟本地的出家众、在家众接触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有很多都是片面或不正确的。其中主要体现在对于藏传佛教思想、教理、教义上的某些认识。基于这样的体会,志愿者们感觉到我们这段时间所作的调查和访问,非常有意义,因为通过我们的访问和如实记录,能够给更多非藏族地区的人了解藏传佛教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大家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到藏传佛教的思想、习惯等;同时,通过访谈交流,也能够把汉传佛教徒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传递给他们,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来到玉树以后,发现藏族和汉族同胞彼此之间或多或少还是有着一些不理解和误解,但是往往相处一段时间后,这些不理解和误解就很容易慢慢消除。传递善业是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个佛教徒的职责。
王卫今早肠胃犯了毛病,去方舱医院打了吊瓶回来歇着,大概是昨天吃了凉的东西。林老师关切地要大家买来生姜泡热水驱寒,“冬吃萝卜夏吃姜”,并提醒大家注意饮食搭配。
其余的几位志愿者则各自做工作相关的电子文案、表格等。今天一天没有外出工作,活动范围比在龙泉寺里还要小。一提起龙泉寺,几位志愿者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