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月4日龙泉日记

(2010-04-05 12:37:03)
标签:

宗教

威仪

法会

慈悲

北京

北京龙泉寺

日记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4月4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4/nEO_IMG_IMG_5351.jpg

 

佛门威仪与传统礼仪

  4月4日,龙泉寺法华法会第二天。今天的活动日程更加丰富,除了日常的早晚课和中午拜忏之外,主要活动有诵经、上大供、仁爱基金会的讲座和报告会。

  参加法会的人越来越多,法会就像是一个大熔炉,把社会上各种各样不同的人聚到一起,磨练、融合,熏染佛门的清净芳香。走在金龙桥上看到很多新鲜面孔,大家或是朋友结伴、或是老幼牵手,也有不少是全家动员来到寺里。平时寺里的义工彼此大部分都认识,去上早晚课的路上打招呼或是合掌几乎不断。而在法会期间则完全不同,寺里见到更多的是不经常来甚至以前从没来过的人,像是高山上吹来的一阵海风,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

  受这阵海风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常住义工们。平时生活规律,工作和学习有序,法会期间除了人来人往,为了完成法会期间工作任务的奔忙也造成了不大不小的紧张和慌乱。看到了平时很少见的奔跑的脚步,不经意间说话速度变快,手势也多了起来。

  相比之下,法会期间经常见到的师父和法师们则是依然故我,没有什么变化。师父仍然笑容满面,不慌不忙。法师们也是威仪依旧、步履从容。无论在诵经、上课、过堂用斋,无论是坐是立,或者出坡劳动,都让人看到后感觉内心清净、心生欢喜。

  威仪这个词经常听到,今天特意查了一下。威仪是佛教用语,包括行、住、坐、卧四威仪,泛指举止动作的种种律仪规范。《戒本疏》中对“威仪”做了定义,“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就是说,目的首先是为了行善,然后在行善的过程中要遵循的种种轨则和标准就是威仪。“威”是形容词,形容摄持人心的力量,“仪”是名词,指的是规范标准。

  也许您会纳闷,行、住、坐、卧也要规范,会不会有点儿小题大做?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体会,不难发现这个“小题”的重要性。拿“行”来说吧,如果您正悠闲地在公园小路散步,欣赏美丽的日落,突然几位游客从对面狂奔而过,脚步掀起的尘土冲进鼻孔,遮住眼前的美景,咚咚的脚步声撞击着耳膜。这时您会不会心中一阵烦躁,或许还会嘀咕“真是没有规矩”。这里,所谓的“规矩”其实就是规范。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5/nEO_IMG_DSC_6326.jpg

 

  一个走路迅速无声、站立笔直、坐姿端正、卧相庄严的人肯定比一个走路啪嗒啪嗒、站时歪歪扭扭、坐时软软踏踏、睡时七仰八叉的人要更让人欢喜,至少不会给别人增添烦恼。可见,行为的规范在我们的生活中尽管好似没有,其实是像水一样润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在佛门里面谈到威仪的时候,说得更多的是内在的慈悲。慈悲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而是基于内心尊重、诚意的爱。自古以来佛门弟子们孜孜以求的是慈悲与智慧,一切学修课程也是以达成这两种品质为目的。学习和按照威仪行、住、坐、卧也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周围的人,乃至所有众生得到快乐,远离痛苦。

  威仪是发自内心而与外相配合,信于中而行于外。出家人的仪态表现出内在修行的功夫。而外在的庄重又会慢慢影响内心的状态。《论语》中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说君子要庄重才会有威严。内外互相影响,尽管有些佛门中的威仪还不明白,像用斋时要止语,但是只要坚持去做,就会逐渐发现在这种熏染下自己内心的变化。就像一个小孩子,如果按照 “出必告,返必面”和“晨昏定省”的传统礼仪去做,就算开始不理解,慢慢去做之后就会养成好的等流。

  高僧大德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不同的威仪,也许我们开始学习的时候会四不像,后来有些相似,再后来就会慢慢得到其中的神韵。

  儒家讲“礼乐”,佛教讲“威仪”;儒家尊“大爱”的圣人,佛教礼拜“大悲”的佛陀;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讲“自利利他”。两者都是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在生活中落实,最终爱达天下。

  无论是佛门威仪还是传统礼仪,无论是办法会、诵经、拜佛、普佛、超度,还是慈善助学、奉粥、捐衣、倾听热线,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登堂入室,好像繁复纷杂的外相后面其实只为救度众生。

  师父曾经在法音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文章谈到:“诸位来到寺院里,会觉得寺院不同于自己在世俗的家庭。寺院生活,也不同于在世俗时的家庭生活。这些“不同”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是戒律。戒律是规范所有出家、在家佛弟子生活的具体要求。寺院里除了戒律以外,还有很多清规、制度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佛弟子在寺庙中能够如法修行。我们要有超越于世俗生活的境界,就要在戒律的守持上得到验证。出家法师要持很多戒律,在家居士来寺院里,也要遵守居士戒律和寺院规矩。戒律和规矩生活化了,不知不觉就会改变一个人的身语意三业,使之向良善的方向发展。”

  在佛门里,行、住、坐、卧,接人待物,都要有一定的规范。我们看到龙泉寺就非常注重威仪,从师父开始,到法师、净人们,都是威仪具足。与世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世间的东西常常带着张扬、做作和不清净的内涵。而佛门的威仪是清净、自然、无有杂染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5/nEO_IMG_R0016838.jpg

 

  法师们看上去都是那么的洒脱,具足了慈悲和智慧。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师父、法师们的眼神里,你所能看到的,就是清澈得能涤荡你的心灵,无有杂染而让我们更加阳光自在,慈悲和睿智能够驱散我们久积在心底尘垢的那样一种精神的力量。很难描述这种精神的传递有多么美妙,请大家在各自的用心的时候,多多地体会吧。

  看到一个个进了僧团的师兄,内外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感慨佛门里这不可思议的精神的力量。

  说到小的时候,妈妈和老师们对我们的举止有过很多的规范,记得最清楚的是:“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食不言,寝不语”。妈妈要求我们姿势要端正,站着的时候不要有扭着腰的样子,那样非常不雅观;走路的时候,腿脚要正,不能左右摇摆;坐着的时候一定不要翘二郎腿和叉开腿。还总帮我们纠正、端正姿势,似乎还真的有些苛刻。家里吃饭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出大声音的,特别是吃面条时,那种吸进去的声音是绝对不能够有的。

  家里特别对待长辈和客人时的规矩是绝对不能破坏的,不然一定要受到责罚。规矩太多,所以我们家来客人的时候,小孩子都是躲到自己的屋里去。当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自由,没有约束,有时羡慕,有时也难免流露挑剔的眼光,还是比较复杂。

  现在学佛了,对于这些规矩又有了新的概念:人的威仪与心是极其相关的,先从外在端正行住坐卧,接人待物,然后心随之慢慢的就有力量了,也才能更加深入的去挖掘内心深处所具有的慈悲和智慧。

  师父也曾在早斋开示十五讲《广结善缘》里说过:“在人的威仪方面,也是能够广结善缘。一个法师也好,一个居士也好,如果我们威仪非常好,大家看了生恭敬心,君子不威则不重。若威仪好,在一个团体当中,在一个公共的空间当中,就会给人家一种稳定稳重的感觉,安稳的感觉。如果威仪很轻浮,就说明我们内心很散乱,在日常生活当中,开会、工作,沟通交流时,这些威仪都是很重要的。”

  一次次的法会过来,觉得我们的居士队伍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今天早上看到了辅导部的周韶毅师兄,得知他们辅导部的人都很忙。基金会的活动需要很多的人配合,所以辅导这块力量就比较单薄了。但是学员们经过了几次的精进共修,已经逐渐理解了有序的益处,越来越注重各方面的行仪。

  比如,现在在佛堂里上早晚课,大家基本在法师进来之前,会提前来到佛堂恭候,在各种场合里,大家都尽量自觉的保持止语,见到法师也都会恭敬合掌问讯。这样一点点做下来,大家的脸上都多了许多善意真诚的微笑,真正的体会到了修学佛法的快乐,不再认为是被寺里的规矩所束缚,而是体会到了这些规矩带来的益处。

  特别是今天中午走进斋堂,因为今天实在是没有人手了,所以就决定不行堂而是让大家自己拿碗筷,添了饭菜后,再端着做到座位上去,本来以为会很混乱,但是大家都非常自觉地按着顺序就坐,安静的用斋,比平时行堂时的秩序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心里一阵的欣喜和莫名的感动。

  师父讲求的有序,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渗透到大家的心里面,我们这个团队的力量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在加强,佛教的影响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在传播开来。

  从外在的束缚,到内心的调柔,然后自性的慈悲和智慧就会启发出来,就会使我们内心充满力量,这时外在的威仪就会和内心的力量相融合。圆融无碍,慈悲自在,清净无染的威仪就会自然的显现。

  两点多的时候,师父由几位法师陪同,又视察了东配楼的进展情况。

  下午将近三点钟,师父由一群法师陪同从大台阶走了下来,一看这架势,知道师父又要出门了,赶忙跟了上去。本来要拍师父和法师们飘然走过金龙桥的壮观景象,但是一直没有缝隙,能让自己溜过去。

  忽然前面一阵骚动,师父停下了脚步,借着机会就挤了过去,见到的是杨英师兄带着坐轮椅的妈妈,师父慈悲的询问着妈妈的状况,杨英师兄激动的满面泪水,哽噎着回答师父的问话:“妈妈拜佛的时候,一直在祈求能够见到师父,真的就见到了。太神奇了!妈妈真有福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5/nEO_IMG_R0016878-2.jpg

 

  师父出山门上车走了,杨英师兄还沉浸在幸福的感动中。大家都为杨师姐兄的孝顺而感动,更为师父的慈悲所震撼!

  杨英师兄华严法会时就分享过她的惊奇:“我妈妈得病后,恢复的不是很好,可是这次我上山来参加共修,保姆就说妈妈状态特别好,手都能自由活动了,回去就没有我在山上好。”大家就劝她常上来,几天前鼓励她带妈妈上寺里来,今天她果然带妈妈来了,而且在将要离开寺里的时候就遇到了师父,真的是太有福报了!

 

千手系一心

——仁爱慈善基金会三周年汇报会

  下午一点,仁爱基金会在见行堂佛堂,举行2009年汇报会。一部由志愿者制作的15分钟短片,把仁爱的成长历程,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主要项目,得到的认可在屏幕上闪现。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在发言中讲,三年来,仁爱基金会,响应政府的号召,做政府的好帮手,扶危济困、服务社会,明确了以提高全民慈善意识为基金会的发展方向,打破了“救济资源转运站”的角色,社区关怀、捐衣、助学、奉粥,都是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实现流程细致化、多一分用心、自利利他;让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秉承师父给基金会的教诫“做慈善事业,是自己实践善行,不是救济工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一切功德在众生分上获得。”慈善是心不是钱,志愿者在一项慈善活动中,与受助者是平等的主体;“人人享有慈善,慈善触手可及”慈善是什么?慈善是对别人的一句问候,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是风雨中的一柄雨伞,是暗夜中的一盏明灯------ 最后,林秘书长说:从今开始,成绩归零,我们回到新的起点,珍惜每一个时空因缘,去凝聚一切爱的力量,共同承担,因为利他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4/nEO_IMG_IMG_5369.jpg

 

  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首都慈善联合会办公室主任程立岩女士到会,并做了发言。

  “每个人都是有善根的,只是没有机会,善根被埋没了。如果有好的环境,好的外缘,内心的善根就会得到启发,要让大家的善心、善业显示出来,利乐世间。”这是基金会成立之初,师父给基金会的开示;三年来,基金会这个慈善平台,让2万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间接启发了多少人的善心、善念,无法统计。

  现在许多人愿意参与到仁爱基金会的慈善事业中来,不过仁爱基金会成立之初,却是经历了一番困难曲折。

  张威是仁爱基金会的老义工,林秘书长和他说:“你去做粥铺这个项目”于是当时在外企工作的张威,开始在北京找开粥铺的地方,一找就是半年,房子不好找;不是没房子,是看好了房子去谈,人家一听说开粥铺免费给人喝,立即不租了说:“你们这是好事,不过我们这不行”;怕粥铺免费给人喝粥,召来一些无业游民,影响小区的治安。 如今名为“心栈”的粥铺项目,已经有北京红莲东里、建外SOHO、清华创业大厦,奉粥也走上街头,进到北京西客站广场;三里河中学的学生,分享参加仁爱基金会奉粥活动体会,到了奉粥点,捧着粥不敢去奉,看到有人走过,捧着一杯粥,哆哆嗦嗦的说“叔---叔叔---”话还没说完,人已经走远了,后来还是心栈的站长鼓励大家要微笑,跟着老志愿者,慢慢进入状态,接下来的奉粥就顺利了;最有意思的是参加腊八节三天奉粥,有一次给三位西班牙人奉粥,刚说了一句“Hello!sir”忽然想起不知道“奉送爱心粥”怎么说,回头问同学“奉粥,英语怎么说?”谁知没等身后的同学回答,其中的一位西班牙人说了一句“昨儿腊八吧?”奉粥前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同学们认为感恩离自己挺远的,而且自己年龄这么小,不着急进行这样的教育;参加奉粥活动后,发现爱心很简单,就是一句问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4/nEO_IMG_IMG_5393.jpg

 

  助学组的孝德之星方吕情,与太湖县教育局汪礼江副局长,也从安徽赶到北京,去年仁爱基金会在安徽太湖,举行的评选“孝德奖”活动,不仅表彰了品行优秀的学生,还推动了当地的德育教育。

  基金会的专职义工王璐分享了承担慈善的心得《生命的意义与归属》:“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有过欣喜与振奋,也有过痛苦与迷茫。有过幸福与快乐,也有过孤独与彷徨。我常常地问自己,你在寻找着什么?当在一次次受挫的时候,说心里话,我也想到过放弃,可我却说不清要放弃的理由。是低落的情绪?还是工作的不顺利?难道就这样的离去吗?不,我不甘心。我也真的舍不得这些善良的朋友的兄弟姐妹。

  我怎能忘记,在四川赈灾的时候,是我们手拉着手,走在泥泞的废墟上,勘察现场。在我们的车辆缓缓行驶在悬崖边上的时候,是团队的伙伴,给了彼此无穷的力量。在我们守候着仁爱课堂上的孩子们的时候,是北京的伙伴,带着真诚的问候,看望我的父母。

  在安徽的雪灾现场,为了看望被困在大雪中的乡亲,我们冒着风雪,清理着路上的一块块大石头。

  在内蒙古赤峰,我们为了给偏远地区的乡亲们送去一袋袋衣服和大米,颠簸在乡间小路。我们为了寻找一户受助的乡亲,而翻山越岭。

  在安徽太湖,两百个孤儿得到了我们的救助。

  在北京街头,我们披星戴月,历经酷暑奉送爱心粥。

  我们的足迹遍及了河北的赤城、张家口、海流图、易县、顺平,四川的绵阳、北川、汉旺、江油、绵竹、青川、德阳、什邡、都江堰,安徽的绩溪、百里、北中……这一次次历尽艰辛的经历,把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我刻骨难忘,真正地感受到,是我需要这个团队。

  恰逢基金会三周年汇报,让我有机会静静地回味和咀嚼这一段难忘的历程。我突然发现:只有重新回到师长的心愿中来,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原来这一切都来自于师长对我们规划。感受到师长搭建慈善平台的重要作用。领悟到了一点点慈善的精神,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师长的良苦用心。这段经历,已成了我生命当中非常宝贵的财富。此刻,茅塞顿开,在心灵的残垣断壁上架起了与师长同心同愿的心桥。

  回顾这段经历,我真的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有的是能够真诚供养给大家的教训,因为我体会到了,慈善不仅仅是做事,而是在回到对每个生命的关注,和对他人真正的需要的了解。这才是我们真真正正的发慈善心。

  作为仁爱志愿者团队中一个小小的领军人物,究竟给这个团队带来了什么?通过这次的总结,重温师长的教诲,才让我明白师长所说的慈善的是,慈善的本意是让自己的这颗心变得越来越慈悲,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细腻和体贴,越来越意识到他人与自己同体不二。才知道自己因为误解慈善的真实意义,凭着自己的强烈执着,不经意间对自己和他人乃至于对那些我们曾经帮助的人们带来怎样的不安或者伤害。才明白不仅是做慈善事,而是要有慈善心。

  才知道三年的奔波劳累,是奠定了与师长同心同愿的基础。懂得了修行的道路原来是这样铺就的,没有这样的三年,师长的话,是不会听得懂的,所以我们所经历的没有对错,只要能够回归到师长的心愿上,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资粮。原来觉悟并不难,难的是要弄清要要跟谁学,学什么,怎样学,并且真正老老实实地去实践,而不是迷信。在消除烦恼和痛苦的道路上,我真正懂得了师长的重要,一个清静团队的重要。此时此刻,我的心充满了光明和力量,因为我心里装上了师长的教诫和社会大众的需要。对一切生命的关注是如此的强烈和真实,我要在自修利他的善行实践中潜心用功,把师长的心愿当成自己的心愿,把他人的苦乐当成自己人的苦乐。把慈善的精神内化为我的思想,从自心做起,人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我坚信,慈善必将成为社会的和谐的力量,唤发出时代的异彩。”

  活动最后一项是传灯。先由禅兴法师做总结开示: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志愿者:

  今天下午是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2009年的汇报会。今天上午我们听了王振耀司长非常精彩的慈善方面的讲座,下午大家在汇报会上分享了自己参与慈善事业的的心路历程和心得感言。那么今天恰恰又是北京龙泉寺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那我想各界的朋友一起能在龙泉寺相聚,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殊胜的因缘。仁爱慈善基金会在于2006年龙泉寺方丈亲自创导之下,由一群拥有虔诚佛教信仰的佛教信徒共同发起成立的这样一个组织。从06年至今,已经走过三年很不平凡的经历。就像刚才王璐居士发言讲到的这些。那我想我们更多的志愿者,他们能够走到今天内心都是有很强的愿力在支撑着他们,这种力量就是大家所分享的,最主要的是靠一种信仰的力量,对佛菩萨对师长三宝的信心,也就是内在自己一种慈悲愿力的驱使,我们才能够把这样一项事业一直进展到今天。即使我们仁爱基金会目前所开展的更多更多的项目,每一个项目最初的确定开展落实遇到一个个这样的困难,这些困难的突破解决,都是在方丈学诚大和尚的亲自关怀指导之下而进行的。这些核心的志愿者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说离开了佛菩萨、师长三宝的慈悲愿力,都不可能承办这样的一种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是我们基金会走到今天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4/nEO_IMG_IMG_5409.jpg

 

  今天在汇报会的最后要举行这样一个传灯的仪式。传灯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说灯代表一种智慧、光明代表一种慈悲和温暖,代表我们内心本来就应有的一种觉悟的力量。那么我们佛法讲觉悟,觉悟些什么?就是说当我们人通过自身的修养不断的提升,最终获得这种觉悟之后,他能够超越所有的对立,能够超越心和物的对立,能够超越人与人的对立,能够超越人与自然社会的所有对立。那我们所以有很多的痛苦都在于我们内心中有种种的对立但我们通过佛法的修习最终超越了所有的对立之后,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就能够得到彻底地解决,同时我们自性当中本来拥有的这种慈悲、智慧、光明的力量,就能开显出来。那这种力量不仅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也能够把它传递出去散发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那我们一会的的传灯具有这样一种象征的意义。通过我们每个人手里这盏小小的灯,象征着我们自己在善知识、佛菩萨的指引之下,通过佛法的修行,内心自身修养的提升,那我们能够一步步获得这样的觉悟,同时也通过我们的灯一盏一盏的相续传递,把我们内在的这种觉悟、光明、力量能够传递给所有的人。这个就是我们传灯的基本意义。因为时间有限先与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4/nEO_IMG_IMG_5417.jpg

 

  接着,传灯活动正式开始。禅兴法师在佛前点燃莲花灯,再由法师传给台下的林秘书长等所有在场的义工、志愿者,一盏盏灯亮起“点一盏明灯,燃希望之火,照亮黑暗的每一个角落”。三年慈善路,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各有收获;这条充满慈悲、善良的爱心之路,会一直延续下去,爱会像一盏盏明灯向远方传递。

 

http://218.57.142.173/blog/2010/4/4.4/nEO_IMG_IMG_543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