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永远没有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魏敏“龙泉文化之旅

标签:
宗教文化之旅北京中医药大学佛教龙泉文化 |
分类: 寺院报道 |
路永远没有脚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魏敏“龙泉文化之旅”感悟
http://218.57.142.173/blog/2010/2/0202/nEO_IMG_IMG_9829.jpg
佛教对于我来说,似乎一直都是构架在艺术欣赏高度上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美术生,但也在教学、教科书上接触了不少关于佛教的知识,比如被描摹千遍的佛教壁画、被顶礼膜拜千年的佛教雕塑、被祈求千载的佛教信仰,佛教就是从这样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角度呈现在我的印象中的。偶尔的“临时抱佛脚”,也没有怎么和佛法联系上去,只觉得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总体来说,我是不信佛的,有时甚至觉得那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但我坚信很多佛界的理念,比如“善有善报”等等。如果,再说一些别的感触的话,就是佛理故事了。印象中比较深的,比如菩萨开示迷失者: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刚刚为了净化一下自己,下山后被俗尘杂事扰乱的心,翻了一下结缘得来《仁爱》一书,看到《桃花心木》的文章,也令我感触颇深。
第一天上山,也是第一次走进佛门清净地,沿着蜿蜒而上的石道一步步走上山去,真有点儿要归隐山林、采菊东篱的感觉,特别是当我看到路边有竹竿扎成的篱笆的时候。
体验僧侣生活的第一天,在师父的带领下诵经、回向,讲到很多的前世今生,再一次想起很多很多自己曾有意无意忽略的细节,自己当做而没做的事,当讲而没讲的话。(记得上次产生这么多的感慨是在高三,至今记忆犹新,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消散,或许是因为离别太容易唤起我们对往昔被忽略的细节的关注了吧,没想到一入佛门清净之地,对我心灵的触动也这么的大)时常念叨“粒粒皆辛苦”、“报得三春晖”,可真正的想起做到的却不多,习惯于将接受视为理所应当的我们,此刻的忏悔、感恩诉予谁听,不知佛祖能否听到、能否传达、能否原谅?
斋堂里清新而不清冷的味道,让我感觉很舒服。晚上洗漱之后,一个人走在洒满星光的路上,忽然有人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真的很感恩。
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幸得入眠未深。踏着星光、月光、灯光,走在清清冷冷的石板路上,凉意侵袭入骨却让人精神气爽。那夜空、那星光,真让人沉醉,山下一排排整齐的路灯连接着我们刚刚逃离的尘世,一个看不到满天星光的地方。曾经我们多少次的迷失在其中的奔波之中,现在看着是那么的渺小。一串串的街灯,一片片的楼房用灯,是那么的界线清晰、整齐划一,在它的照耀下的是那么多的匆匆行人,或为生存或为生活而忙碌奔波,无所谓停息,无所谓理由,甚至不知道尽头在哪儿,似乎穿行只是一种程式化的生活。无数次的擦肩而过,也只是陌生人。看似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不夜之城,繁华而喧闹,却遮掩不住那一颗颗孤独无助却拼命掩饰的心,像抬头看到的夜空,无数的华灯遮掩了那漫天的星光,只留一轮时圆时缺、阴晴不定的月亮,那么人生还有什么“纷繁”可言?倒羡煞了这山上的夜空,漫天的星,看似杂乱无章,却相吸相引、彼此绕转,组合成不同却稳定的图案,为你指明方向,为你照亮前程。真怕,在烦扰的城市里生活的久了,自己真会迷失在一片熟悉的陌生之境,迷失在自我的找寻之中,到山上来找寻,回归一下自我,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晨钟暮鼓,颂唱早课,每一次的鸣鼓都清晰而辽远,撞击着心灵一块脆弱的地方。
再接下来的一系列讲禅、开示、游览中,不断地接受佛祖的教化。登上凤凰岭之后,回望才发现,原来将山踩在脚下了,才会了解走过的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那么陡。人也只有走得足够远、足够高了才能看清自己来时的路到底是什么样子。路永远没有脚长。不要等到自己再也没有走下去的力气的时候,才了解到自己一直碌碌无为地走了没多远。有位法师教导“活在当下”,不沉溺于回忆,不执着于幻想,我想大概就是要我们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的意思吧,偶尔回望一下,也未尝不可,只有总结才会有收获吗,就像现在我不停敲击键盘一样。
走到山下,手里已经抱着厚厚的一摞结缘而来的普门品、经书了,参观了工作人员办公室,才了解到,那么多精美装帧、精细排版的书籍,竟都是由义工来完成的,还有仁爱爱心粥、衣+衣,那么多庞大而系统繁杂的工作,竟然全部都是由义工来完成的,或许有偿服务都不可能办得这么好,让我不禁感叹人间大爱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曾有好友给我讲她参加的一次以“让爱传递”为主题的公益蓝丝带活动,当时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今天发现自己竟来到了活动的源头,不知这算不算是一种缘分?
临行,一位法师讲到,佛法让他获得“真正的快乐”,大概是“静了群动”的一种洞察力,“空纳万象”的一种包容性,给予人的一种快乐之感吧!或许我的理解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但是不长时间的与佛文化的接触,让我也很快乐,因为我静了不少,也空了不少。
“龙泉文化之旅”就那样的在满屋的茶香当中结束了,但交流继续,情意长存,遗憾的是,有几位我十分想和他们交流一下的学长或师长,因为车来车往急匆匆,人来人往挤拥拥,也没个很好的交流机会,甚至连姓名都不知道,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见面,随缘吧,即是佛祖指引我们相聚,就一切随佛缘吧。
回来的路上,渐渐降下的夜幕中,突显着几盏寥寥的灯光,宁静而辽远。身边的同学告诉我,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或许,空灵灵的环境总让人想起生命之处的纯洁与美好,想到回归。我想,这和当人看破红尘俗事,便想要皈依是一样的道理吧。我们总是想找到我生之初的简单与快乐。
一颗繁杂的心,刚刚静下来,却又为俗事所扰,本就只是片段的思绪,现在更是支离破碎、杂乱无章,行文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附:1、鄙人才疏学浅,初入大学之门,受佛教文化之熏陶未深,高考类八股之形印犹在未泯,见识浅显,文采不足,还望包涵。
2、吾对佛家之称谓、礼节知之甚少,用词不当,言语不妥之处,还望海涵指正。
3、诚感诸位同行尊长学识渊博、言论精辟,得望拜读大作,不胜感激,望师傅不辞以劳烦,转以其文,交流思想,提升境界,圆吾之心愿,免吾之遗憾。
4、诚感师父苦辛,忠祝广增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