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国之旅随笔(V)

(2010-01-30 09:37:53)
标签:

宗教

随笔

泰国人

标准体系

爱因斯坦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泰国之旅随笔(V)

 

  在一个相对的世界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是通过比较产生的。

  然而,要进行比较,就要有比较的标准。那么,标准何处而来呢?

  通常来讲,标准来源于我们各自所能够经验到的世界。先经验到的,往往本能地成为后经验到的标准。

  问题在于,每个人先经验到的往往不一样。这样一来,每个人衡量外界事物的标准,也就自然不同了。

  不同的标准,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往往意味着矛盾与纷争。

  于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别扭与痛苦,也就这么产生了。

  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圣哲们,毕其一生努力所追求的,无非是希望明确一些众人都认同的标准。

  于是,所谓的经典,也就产生了。

  而这经典里所描述的,无非是能在最长远的时间里,并能为最广大人群所接受的一些共同的标准。

  佛经如此,圣经、古兰经也是如此。当然,我们熟知的儒家经典,及道家经典,也不例外。

  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你可能会问。

  坦白地讲,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好问题。或者说,你问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那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上的问题。

  具体一点来说,如果我们不能用这些经典中稳定的标准,来不断修正我们自身观念中不稳定的标准,那么,我们就没有资格做出任何的比较。

  如果努力这么做了,就会发现,所有经典中所提供标准的共通性,要远远大于它们的相异性。其间的区别,也自然了然于胸,又何须绞尽脑汁去计量。

  似乎有点抽象。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物质世界的情形,或许有所裨益。一谈物质世界,就要谈到科学。

  为什么在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之后,科学体系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并在全世界得到快速的普及呢?

  这是因为,从一开始,那些顶尖级的科学家,就开始着手建立一系列的标准体系,用以度量时间、空间、质量等物理量。

  细究起来,不难发现,这一系列的标准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尽量避免一切主观因素。

  那么,为什么这套标准体系,对人的主观因素是那样地深恶痛绝呢?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的主观因素再摇摆不定的了。而整个中世纪的欧洲民众,因此而遭受的苦难,已经是够多的了。

  以一系列的客观标准作为衡量万物的基础,科学曾一度赢得了几乎所有地球人的信赖。而对于整个科学体系做出杰出贡献的著作,则被世人奉为经典。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笛卡尔的《笛卡尔几何》,自然都是榜上有名。

  近年来,对科学信念的动摇,恰恰源自于科学自身的发展。先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从而使原来所谓的客观的标准,也具有了某种无法避免的相对性。对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特性的认识,更使得所谓的“客观”,成为了一种理想中的存在。

  人们开始注意到,具有主观意识的人,总是通过各种莫名其妙的渠道,在深深地影响着周围的物质世界。现在,当人们再谈论所谓的离开主观的客观存在时,就如同谈论所谓的离开客观的主观存在一样不可理喻。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科学的共通的标准,又如何建立呢?

  这真成了一个大难题。

  尽管难,却不是不能解决。怎么解决?回到源头,寻找智慧。

  毕达哥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孟子说:正己而物正。

  佛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细细品味这些古圣先贤历久弥新的话语,一种淡淡的感悟就会慢慢升起:要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就要先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和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果给自己的定位都是错乱的,那么对这个世界的定位,也注定是错乱的。

  如果对自己的认识都是模糊的,那么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注定是模糊的。

  那么,人,又如何认识自己呢?

  我觉得,这便是所有宗教与文化经典的价值。

  可以这么说,如果科学经典,是教导人们如何认识外在的物质世界的话;那么宗教和文化经典,则是教导人们如何认识内在的生命世界。

  现在的科学家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过去物理学的巨大缺陷在于,在研究外在物质世界的同时,严重地忽视了对内在生命世界的关注;而现在的宗教家们,当然也没有理由不在关注内在生命世界完善的同时,重视外在物质世界的变迁。

  单单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都难免遭受爱因斯坦所说的瘸子或者瞎子的悲惨命运。

  以上是关于标准问题的一点思考。

  之所以会想起这么个问题,还是这次泰国之行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发的,那就是泰国人让人不敢恭维的时间观念。

  记得第一天的执委会议,原计划上午9:00开始,我和园慈法师、张主任等一行8:40便到了会场。之后,参会人员也陆续到来。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到了开会的时间,不但下面仍缺席不少主要人物,就连会议主席也没有到场。

  这种状况竟持续到上午9:35,比原计划开始时间足足推迟了半个小时!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第二天语言中心成立仪式上。正式开始的时间,也比原计划推迟了近半个小时。

  “泰国人的时间观念就是这样。”看着我满脸疑惑的表情,在泰国留学的乾净法师笑着说,“当然,他们也有充足的理由,就是因为堵车的原因。”

  如果是在泰国首府曼谷,说是堵车的原因,还能让人接受;但现在是在大城府,一个并不算太繁华发达的城市,怎么会堵那么长时间呢?

  后来才了解到,一般南亚国家的民众,时间观念都是如此这般拖拖拉拉,而以印度人为最杰出的代表。

  再看看世界上时间观念比较强的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就不难发现一个潜在的规律:越是工业化、现代化比较成熟的国家,其时间观念越强;反之,时间观念也就越淡。

  这个规律,留给人非常广阔的遐想空间。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工业化及现代化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为保证的;而在南亚这些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则仍旧保留着浓厚的传统宗教氛围。

  现代人,大都崇尚物质追求和世俗享受,因此对工业化和现代化无不充满热切的向往。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时间通常被看作像黄金一样宝贵,节约时间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就像印度人和泰国人那样。

  前者应该好一些吧。守时应该是人有素质的体现吧。你可能会这么说。

  究其实,这也只是你的一种认识而已。君不见,现代人越来越忙碌无暇的身影,早已使人异化成机器一般。本来用来衡量外物运动的钟表,现在成了衡量人力劳动的枷锁。

  闲暇,文化的基础。德国著名天主教哲学家约瑟夫·皮珀竟然如是这般总结到,而当时的时间是1947年,也就是世界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后。

  闲暇,抑或工作?忘却时间的束缚,抑或成为时间的奴隶?或者,走出一条中道来?

  这个,完全由你自己决定。当然,要想做一个恰如其分的决定,总需要智慧与勇气。

2010年1月29日深夜于西四书斋

 

 

 

相关链接:

父子心间的那根线

心的距离何以消弭

无疆大爱你怎回报

孝悌心的扩散机制 

和书生习气说再见

人生因不同而精彩 

随感

 

泰国之旅随笔(I)

泰国之旅随笔(II)

泰国之旅随笔(III)

泰国之旅随笔(IV) 

泰国之旅随笔(V)

  

重续未竟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