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月21日龙泉日记

(2010-01-22 08:08:08)
标签:

考研

僧团

法师

佛法

文宣

龙泉

日记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月21日龙泉日记

 

僧团故事:在僧团里到底学到了什么

  出坡提水,遇到居士,问:你们在僧团里都学到了什么?快跟我们讲讲。

  答:随众。

  问:不可能啊,就这个啊?

  答:是啊。

  问:不会的,肯定不会的,肯定会有一些秘密东西。快讲讲吧。

  答:真的,就是随众,大众诵经的时候,你不要跑去干活,大众干活的时候,你不要独自看书,大众用斋的时候,你不要独自去睡觉,大众睡觉的时候,你不要独自去听录音。总之,不要自己搞一套。

  问:就这么简单啊,那还不如不问,你是不是不愿意跟我讲啊?

  没办法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又问:我老是观人家的过怎么办?哎呀,观的可难受了。

  这个问题也是没有办法回答。很为难。因为最多也就回答一句,哎呀,那就靠观功念恩来对治啊。如果人家问,哎呀,你对治了吗?

 

  只能老老实实回答,哎呀,我就是嘴把式,做是根本做不到,观过观的和你一样凶猛,你没发现当下就在观你的“过”呢。都这么回答了,还不信,还追着问。

  要观功念恩,不要观过。估计这个回答不知道有人讲了多少遍了,要是起作用,就不会再问了,说明没起什么作用。以前,贤佳法师讲过,与人相处,要在沙子里面找金子,不要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这句话因为很生动,有的时候能现起来,能对治一些事项中的现行。但,真正改掉观过这个毛病,最自己来说,确实还有十万八千里。

  当天晚上,上课的时候,法师讲起了以前师父曾经讲过“毗婆舍那”,十讲,留有很珍贵的影像资料,可是,法师讲他听不懂,就跟听天书一样,里面太多的法相名词,实在是太难。

  看来,要想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手上能做的做起,比如前面讲的观过,对治方法估计山上人人都知道用观功念恩来对治。天天看人家的恩德,优点,天天看,看啊看啊,就看的爽了。

  可是啊,哪有那么容易做到的啊。

  连随众都难以真正地做到。尽管天天讲,天天讲,但,就是不容易做到,做好。

  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特别艰难的事情,难的就是坚持。在僧团里,确实就学了很少很少的东西,但是所学的每一样,都需要一样最可贵的东西去支撑,才会有真的受用,那就是坚持。

  从进僧团里,学习了写日记,前后用了两种方法写,第一种是先把一天的事项写下来,从早晨起来开始,一直写到晚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也不复杂,只是叙事,简单地写写就行了,做到一天的事情都能够忆持的起来,不要稀里糊涂的过,然后,把一天中1、做好的事;2、做偏的事;3、没做到的事;4、做坏的事。这四样事情找出来,一一记录在案。

  做好的事就是做的比较顺手、成功的事。大小不限。

  做偏的事指的是原计划如此,但做着做着就走样了。

  没做到的事是想做,但由于种种原因没做到。

  做坏的是就不用说了,搞砸了,大到开车碰了电线杆,小到关门掩了脚后跟等等。

  全都记下来。

  这个好像没有什么难的啊,可是,难就难在坚持下去。要是用文字讲讲这么写日记的好处,讲也讲不完,讲也没有用,坚持下来,就有体会。不坚持就没有体会。

  这种写日记的方式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法师引导,换另外一种方式。写三个部分,1、善行;2、反省;3、观心。

  善行,就是当天做了哪些利于别人的事情,大小不限制。

  反省,就是检省出自己一天当中做的不对的、不好的事情来。

  观心,就是观察自己内心的起伏变化。

  有次第,有顺序,看起来简单,可是照着做了,就不简单。

  有时候会想,人这个东西,还是笨一点的好,笨一点心思就不那么多,就不会想东想西的。在僧团里,第一个写日记的方法是坚持下来了,包括外出等等,只落下了一天,是因为日记本一时找不到了,后来准备了两个本子,轮着写;第二个写的方法到了现在就开始松懈了,理由很多,有时候会觉得腻烦了,有时候会觉得老这样写,有什么用啊。看别人好像也都耽误了,没怎么坚持,自己也就不坚持了。

  坚持,这个起先立起来的信条和心愿,完全被抛到脑后去了。

  人,看起来聪明,其实就是这样成为笨蛋的。

  在僧团里,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思维方式的改变,还有仪轨制度强制将习气死死摁住的功能,让自己能够做到坚持。

  有人讲,这个东西叫“磁场”,有人讲叫“气”。

  这个比较玄,搞不懂,自己能感觉到的就是大家都在坚持,你不好意思不去坚持,习惯了,感受到道场的加持,就坚持下来了。

  师父讲,坚持二十年上早晚殿,就能成大德。

  大德不感奢望,能改掉习气毛病就是目标,早、晚殿从7月份开始,已经坚持了半年,除了特殊的承担以外,都没有耽误过,那么,还有十九年半。

  坚持吧。咬紧后牙槽坚持下去。可能到后来就不是坚持不坚持的问题了,肯定有比坚持更好玩的东西。但那是后话,现在肯定是靠坚持。坚持出乐趣出来。

  又听不懂毗婆舍那,又有这么多习气毛病,又不能坚持,那还能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咬牙切齿,坚持一条是一条,佛陀开出了八万四千法门,在法师的引导下,做到一条,好像就成了。

  最近在诵《大般涅槃经》,里面尽是些小故事,非常有趣,舍利弗教两个弟子,一个数息,一个白骨观,搞了很久都没搞出名堂,这两个人就急了,说,是不是上当了啊。世尊听说了,跟舍利弗讲,哎呀,你搞错了,你让两个人调一下,原来数息的去搞白骨观,原来搞白骨观的去数息,就行了。

  两个人换了一下,果然,就成就了。

  这个故事看着简单,但是还是很深很深,这两个人首先要做到相信,然后就有了行为,有了行为,要坚持,坚持啊坚持。再经过正确的引导,最后就成了。

  正确的引导是道场和法师的事情,自己要做的是坚持。要是数息管用,就豁出去数下去,要是白骨观管用,就豁出去观下去,念佛管用就念佛,随众管用就随众。

  依然是讲,坚持地行持起来,真的是要横下一条心的,想一想,还真是,要不怎么能叫出家呢。

  快要过年了,有一次,问一个上座法师,法师啊,过年了,我们怎么吃饭啊?

  法师说,怎么吃饭?跟平时一样啊,过堂用斋啊。

  问,啊?过年也这样啊?

  法师说,啊?这你都不知道啊?我们要这样过一辈子的啊。

  我们一听,灰溜溜地走开了,不过,一问一答之间,心里还是有一些感受的。还确实明白了一点点。

  以上两千三百六十二个汉字(算标点符号)权作向关心僧团生活、学习的同行们汇报在僧团里的体会和感受,严肃认真。祈求一起受用,一起成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21/nEO_IMG_DSC00194.jpg

 

 

俗众学修

  早晨缘念后,贤启法师到编辑室与义工们,一起讨论编辑室出春节节目的事情。

  法会处上周就开始征集“龙泉寺2010年除夕茶话会”的节目,主要是面向僧团、山上各部组义工、法会各部义工、学佛小组和居士;取材是在团队生活中的实际感受;每个节目时间为10分钟以内;今天特别鼓励有创新的原创作品,有佛法内涵,形式轻松活泼。

  有的部组早就开始准备了,像客堂节目的剧本已经出来,演员也都确定下来了。

  文化部、弘宣部忙着校稿、排版,准备的比较晚;倪居士、杨芳居士提议以编辑室的一天工作,作为主线展开构思,董居士被大家看好为编剧,都说由他执笔一定很精彩。

  贤启法师的精进修行与工作热情被全寺上下称为“不休息菩萨”,法师的慈悲在寺里是出了名的,温和自省的态度,总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一旦一个问题被解决,脸上马上会露出孩子般的纯真的笑靥。他的慈悲和热情感染了大家,剧本被分成几大部分,每个人也进入了撰稿状态。这里安排好之后,法师又步履匆匆的直奔制作中心和网站组继续研究春晚事宜。工作中间休息的半小时,编辑室的十个同学相互配合流水作业,把师父的《认识人生》简介装入光盘内,完成一系列的完整的装帧,一会儿便完成了整个过程。有人发现大家最近越来越像小孩子了,心越来越简单,但却很幸福。

  忙完组内的事,董居士又去请益悟光法师,在山下带太舟坞学佛小组时,一些居士提的问题,比如:怎样令初学佛法的人能够慢慢建立起佛法信心,进入良好的轨道。

  悟光法师开示说:“他们问的很多问题,往后面学,为什么要皈依,慢慢都知道了。佛法的真谛,就是真理嘛,到底是什么?有很多答案,看你利什么东西。问什么问题就给你解决什么答案。佛法的真谛最究竟的就是缘起性空,我们要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离苦得乐。佛法最究竟的真相就是性空现缘起相。但是一开始你不要给他讲缘起性空,讲了他也听不懂。你就告诉他,如何能让你更好的生活!”

  “你把他现实化,就是个方便说。你无法给他讲性空缘起,他根本也听不懂。为什么要学佛?你问他,你苦不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因为我们需要它。你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比如说,现代人普遍越来越追求外在,但是发现单单这个满足不了自己对于快乐的追求,还是感觉少了一些什么东西。”

  “为什么要皈依?皈依就是向佛学,当然这个也不能死板。这个也看他的条件决定,就是苦才皈依,因为有可能他能解决这个问题。向我们跟着老师学习一样,他能解决这个问题。”

  “皈依什么意思?归投依靠。就好像孩子依靠父母一样,举一些比较简单的喻。怎样发心?就跟你摆地摊,卖烧饼一样,就是发心,为啥你每天起那么早?没有发心你能做得到吗?你就举一些他自己能够关心的话题。叫做方便说,慢慢学得深了,再究竟说。”

 

结行中的分享

  精通日文的朱老师刚刚来到寺里,就开始翻译师父的开示了。他真不愧是搞学术研究的,整整一天都在非常认真地翻译着,那份超常的专注力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大家都非常地随喜。她分享到:“来寺院有很多的感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的,日后会整理成文字呈献给大家。”

  翻译中心的贾晓园师兄分享道:“由于自己承担的工作比较杂,以前也没有积累有效地利用时间的经验,本来计划中应该完成的工作,总是由于各种原因拖延下来,所以每天常常是完不成计划内的工作,时常感到很沮丧。

  比如说今天:处理师父开示的俄文翻译稿,然后上字幕。开始的时候,因为面对着陌生的俄文字母,真的是很“头疼”,尤其是听到制作中心的同学,找图片也找得“头大”的时候,“头疼”得越发厉害了。后来强迫自己安静下来,专心地做下去,状态真的好起来了,就想一气多做一些,结果一直做到了四点多。别的工作就耽搁了。大家分享体会的稿件还没有整理,不得已也就豁出去了,晚殿请假,被法师加持就忏悔吧,份内的工作必须完成,不能让交稿的同学们失望。”

  最近翻译中心的李会师兄被借调到制作中心排版组帮忙,由于他来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感慨万分:“在排版的同时,也看到了寺院的发展历程。看到同行们都已经学了很多的经论,也真是无比地羡慕。要是更早一点来龙泉寺就好了。”

  可以称得上元老级义工的曲师兄慨叹道:“自己参与《龙泉日记》的排版工作,常常会遇到技术性的难题,也会因为进展缓慢而着急,更多的是在这历史瞬间中忆起过去寺里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欢喜也有感伤,很多情景都历历在目,好像失去的又被抓回来了。身在其中的自己,当年、当时造的是什么业呢?如幻灯片般在眼前闪过,令人回味。

  扪心自问:在生命的历程中,在这殊胜的三宝境前,我都做得怎么样呢?这次有了一个更好地让自己反省的机会。

  我可以真心的对佛说:做事上,自己对得起常住,造下了善业,为未来种下了正因,感恩过去几年里,师长的宽容,回顾历史更让我珍惜当下!”

  年纪最小的姜涛师兄说:“2010年1月20日下午我坐在办公桌前,翻看着这几天排过的日记文章以及图片,心里不免有很多的感触,遗憾的是:在同样的时间段里,大家在跟着师父造善业,而我却在另一个无明的地方做着无明的事情。幸好为时不晚,再过一段时间,现在也将成为历史。希望这些书能和更多的人广结善缘,也希望下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能在心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并且生根发芽……”

  新来的义工,要控制住那新鲜、好奇的情绪实在不容易;老同学,面对着记录着自己经历过的岁月,充满了温馨的文字更是爱不释手,这的确是个练习专注的好境界呀!

 

 

专业培训

  下午两点,弘宣部的金老师给各部组的特约记者们,做了文宣系列培训的第二场讲座。首先,检查上一次留的作业,检查背书的情况,大家都很踊跃的举手背书,最后,背得最准确的反而是上节课没有来的工程部的苏清现居士。

  这节课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介绍新闻的概念、新闻种类、新闻来源,以及作一位社会观察者的要求,数字化时代下多媒体的发展。另一个是新闻采访,主要再次强调了5W1H,以及新闻的观察、调研、来源,采访的基本规则,以及确保准确无误。

  首先针对大家来自不同的组别,必须了解我们的平台。

  在160年前,就已经有新闻的概念。大家可以想象当时是怎么做的?如果你要把文章发给大家,你要做什么?放鸽子。160年的英国,在鸽子的脚上绑上纸。那到了现在,很有可能放出去的鸽子会被射下来,就回不来了。那我们做的文宣的载体是什么?

  什么叫新闻?新闻有什么题材?来源是什么?是做新闻的观察者?还是提供者?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具备什么?什么因素决定一件事有足够的“新闻价值”而得到刊登或播放?

  一堂内容丰富的培训课下来,感觉一下子充实了很多,因为大家都是义工,即便是正在做文宣工作的,也都不是专业,可以说,现场除了老师是专业的,所有的义工都是非专业的。但即便是非专业的,也可以在不断地实际磨练中,可以积累到很多经验,如今再经过这样一个专业的培训,相信很多自己摸索出来的东西可以得到诸如印证一样,只要用心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爱!先给最需要的人

  早晨七点天还黑着,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推着粥车来到西客站南广场,爱心粥温暖传递区;今天比前两天又冷了许多,红莲心栈栈站陈慧居士带领志愿者缘念,“仁爱无限、善愿承办”清亮整齐的声音,在寒冷的西客站广场回响。

  做准备时,很多志愿者提出,在奉粥时会有人喝完一杯粥后,排队还想喝第二杯,第三杯,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送还是不送?陈居士没有直接告诉大家应该办,而是发挥了“民主”机制,让志愿者轮流发言,把内心理性与感性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结果是大家达成几点共识:首先,爱心粥应该给最需要的人。其次,按一字形排队,尽量依次序奉送。第三,在寒冷的清晨,到广场上来排队拿粥,他就是最需要的人。第四,如果我们因为几杯粥而损恼最需要关爱的人,也有损我们自己的初衷与宗旨。最后一点,在这过往的行人中、我们志愿者有时面带微笑,双手捧粥,口诵爱语,主动奉送时,对方都不接受,就说明他暂时不需要。爱是双向的,我们不能过于勉强;所以既然他来排队就说明他需要!

  西客站所面对的奉粥群体,比较特殊,很多是刚下火车,或者是在车站里候车滞留的旅客,对北京不熟悉,早晨能有一杯免费的热粥,对他们来感受的是一方人的关怀和温暖;仁爱基金会奉送的是爱心粥,他们真正的需要,我们不奉送给他们又奉送给谁呢?

  这个共识,对志愿者们在奉粥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具有指导性,不论什么问题,只要按这个理念一衡量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随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