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佛教的社会的责任(系列连载之一)
(2009-11-19 09:07:22)
标签:
宗教师父佛教法师庄勐日本 |
分类: 随师行记 |
——随师父参加第十二次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见闻记(一)
这次自己被通知随师父去日本,参加第十二次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会,内心很欢喜。随师父一起出国,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有不少新鲜感。我给自己的定位:好好训练依师轨理。一同去的还有贤甲法师。师父通知,下午四点随他一起出发。
以前跟师父到其他地方,总是因为准备行李要折腾好几天,弄得很辛苦。这次外出,自我感觉,显得轻松多了,也许是跟师父外出几次累计了一些经验。至少在心里方面没有往日那么紧张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外出时带的书常常是原封不动的再带回来,因为整个团队的时间安排都是很紧凑的,还有要常常跟在师父身边,把握学习的机会,很难抽时间看。抉择了一会儿,决定只带两本精要法语摘录。小册子内容不多,但都是我自己平常亲近师父等诸位师长时,内心比较感触的法语,随时记录下来的内容。以期在参加交流会的过程中,对自己随时提醒策励。
外出前,还有一件事是我比较担心的。前两天我有些受风感冒了,到现在还没有好,而且有加重的趋势。想起上次有一位法师去泰国,回来时在机场,因检查出有感冒就被扣留了。自己也比较担心发生意外,于是就加重药量。每次喝两包感冒清热颗粒冲剂,吃四片维C银翘片,以期望赶快好。甚至自己也试着问师父说:“我感冒了,目前还没有发烧,是否就不能去了?”师父回答说:“没大问题。”随师父出国参加活动,高兴归高兴,这样一折腾,高兴的心情也就消弭了。转念一想,其实这样也好,病是死因,它提醒我,要随时提策生死无常,皈投三宝,勿皈投世间的种种盛事。
自己得到通知,上午七点,师父在德尘居丈室客厅里召集全体书记及乙丙丁班班导及助理法师开会。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缘起,可以做为这次去日本的前行开示。以下是师父开示的主要内容:
法语甘露润群生
今天召集各班班导来开会,商议僧团有序管理的问题。过去我们人少,有序管理不是很必要,现在人多了,问题也多了,就必须做有序管理。
我们时刻要有危机感!现在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不好,我们的管理必须慢慢来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想,从出家到现在如何?今天到未来又应如何?比如5年以后,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团体应该是什么样?佛教应该是什么样?必须要有对自己的期许!
人的心到,行到,果才能到。心不到,想都不去想,不可能有果。贤甲师说,他现在觉得出家就像过日子一样,大家是否也是这样呢?内心没有动力,不向上去缘,就必定向下掉。心就像水一样,不向上就向下,不可能自己保持平衡。懒散、无组织、无纪律是出家人长期以来的毛病。常师父《广论》的开示是为了对治汉传佛教出家人的毛病,建立清净、和合、增上的僧团,不是为了让大家学秘密法,一般人不知道意趣所在。
我们在寺里,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事情怎么能做得好?要有发心,还要有正确的知见,行为还要跟得上,业才能改变。没有发心,或者知见不正确,行为跟不上,业就改变不了,肯定到处障碍重重。
现在我们要慢慢组织居士团体,出家人不做事,如果没有修行,又没有真的见地,怎么来引导别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虽然好心出家,最后很可能会一事无成。以前我曾经讲过,学业、道业、事业,至少在一个方面要有成就,学业、道业、事业都是善业,天天去坚持,就是善法。
为什么有很多人,佛法的道理讲到最后讲不下去了?原因是自己不实践,讲到最后没有意思了,就讲不下去了。“十一”法会中居士的心得有人发给我看,论坛上也有,他们的受用很大,开始的时候有些乱,后来渐渐安静下来。僧众是否也一样呢?很难说到底谁与法相应?
一个人如果心发起来了,一定能够做到,一个庙也能够管。就像田老菩萨,扫地又去刷瓦,其实就是菩萨示现,她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人为造作的,所以才能坚持。出家也是一样,必须发自内心,才能面对一切困难,才能长久走下去。
因此正知见的建立、体会和传递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可以把个人的知见往下去传,这样会导致混乱。
另外,为了团体的利益,必须要做到忍辱,六度中就包含忍辱。儒家讲“士可杀,不可辱”,学佛法就必须要修忍辱。出家人有时候像温室里的花朵,不能被人说,经不起八风。祖师大德们,不论是汉传的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印光大师,还是藏传的班禅大师等,都不是简单的人。不要抱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观念,以为几生就能成佛。一个居士前几天给我说:十六生可以成佛。我对他说:“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常师父常常讲自己“我毛病很多,我很差,这一生耽误了很多时间,我要下一生再来修行等等。”我们不能错误地传递一些观念,诸如即身成佛等,否则会眼高手低。
今天要落实加强僧团管理的事宜,从出门请假开始。我们现在是给机会让大家锻炼成长,承担越多,成长越快。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前我让法师们承担是为了与居士们结缘。我们寺院必须发展,否则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佛教。我是有思考而做的,现在我们有寺院,有条件这样做,要有信心,积极主动承担,要有配合意识,这很关键。大家要学习与别人配合的方法与能力,否则事情做不成,这些都需要时间去锻炼。
我们做事,不是为了扩大势力,一切都是有因果的,事实会证明一切。要非常珍惜现在的平台,以及来之不易的条件,我们搞出这些事情,都是有因缘的。最初我并没有想收徒弟。我是为了成就别人出家,成就佛教事业,不是让别人来照顾我,像打水、泡茶这些事都需要别人来做,我们出家有责任成就大家。龙泉寺重要,但与整个佛教相比只是一个点,中佛协的工作更重要,是全局。我们如果不做,对不起佛教,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我们的信仰!
必须张弛有度,这样才有带动力。带动的人不能与下面的人对立,你们是代表常住来成就大家,要把下面的人当成朋友,不要当作学生。当作学生的话,人家一不客气你就会受不了。我把你们当做同行道友,以前我曾经说过,亦师亦友亦学人。做执事的人一有分别心——“我比你高”,就会起慢心,功德就没有了。
正知见的建立,对未来的信心,危机意识,这几点都是很重要的,个人、团体、整个佛教任何时候都是不进则退的。中国佛教在六祖大师和马祖的时候完成了本土化,在近代太虚大师的时候又完成了现代化,现在和今后要完成国际化的进程,佛教不可能孤立存在。
我们僧团骨干要落实实际的工作,必须层层落实。很多东西要去用心体会,比如在莆田广化寺,找人必须去客堂,政府找人必须去办公室,因为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很重要,场地不同,代表的缘起就不同。如果在路上讲,人家就可能当成耳边风,在正式场合讲话就不一样。又比如我们去日本访问,在宾馆住宿,我们去见日本朋友与日本朋友来见我们不一样,谁是主人谁是客人就有所不同。我们去见日本朋友,他们就是主人,我们是客人。如果是日本朋友来拜访我们,我们就是主人,是客人中的主人,他们是主人中的客人,这里面都有很深的学问。在礼节上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友谊就会建立起来,如果一次做砸了,就完了。接待居士和接待政府官员是不同的,个人修行可以不管这些,做佛教事业的话就必须清楚这些轨则,否则人家会认为你不遵守公共标准、公共秩序。在泡茶、送水等小事上也都能够体现出来,比如你到一个庙里,去不去客堂,喝不喝茶都是有讲究的。
我要说的意思是,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行行皆学问。昨天贤炳师做了1600个包子,很不容易,要充分体会他们的辛苦,鼓励他们。搞管理必须要鼓励下面的人,多去随喜赞叹。纠正别人的毛病必须建立在关心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关心的话,别人就会以为你是在找麻烦。对下面人承担的工作应当多去鼓励肯定。我常常去工地,大家见了就很欢喜,否则有些人可能早就跑掉了,这背后是有用意的,这就是佛法。当然到处走走看看也可以知道有没有闲人、捣乱的人,总之要有关心庙里事情的意识。我们这次搬家时,东西乱扔,体现出我们整体意识不强,宣导得不够。
我不会随便说话,十六个字很重要,我们以后长期会按照这个原则来办寺院。当执事的人绝不能怕麻烦,否则内心会越来越没有力量。我的观点是,别人来找我,说明我有用,如果别人都不来找我,我就完了。就像社会上,以前一到春运的时候就害怕,现在不同了,变成了商业机会,它与人的思想有关系。人都有无穷的动力和潜能——它就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佛性,我们一定要去开发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