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4日随师参加“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负责人
(2009-11-18 07:36:16)
标签:
师父汉传佛教药石法师徐远杰龙泉寺 |
分类: 随师行记 |
生命中难遭难遇到的财富
——2009年11月14日随师参加“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负责人读书班”结业典礼
为期五天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负责人读书班”今天就要结束了,师父将于中午12:00再次出发前往养怡山庄参加结业典礼。
中午11:10打板声一响,本能似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搭衣来到斋堂。11:15开始行堂念供,不经意间向正中法台上看了一眼,没想到师父正端庄地坐在上面!这又让我想起早斋时师父和大众一起过堂,并为大众开示的场景。师父最近两天刚从德尘居搬到见行堂,便和大众一起过堂用斋。这看似很平常的一个举动,背后却又蕴藏着多么不平凡的意义啊!
师父早斋时开示到:在丛林里面,上殿过堂是两项最基本的修行功课。在这两堂功课里面,可以培养人两种最基本的素质:一是集体观念;二是时间观念。一个人长时间不上殿过堂,也就无法做到随众,这样也就很容易游离于集体之外,集体观念淡薄,将来又怎能领众,怎能成就大事?没有集体观念,也就很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习惯,缺乏时间观念。而这两种观念都可以在每天看似平常的上殿过堂中得到加强,逐渐培养一种良好的等流习气,并自然而然带到做其它事情上去。
对于上殿过堂的意义,师父的这般解读可谓是很现代化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却非常实用,而且我发现,这也是师父外出参加活动所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能够观顾大局,这是集体观念的直接结果;二是凡事都备有余量,这是时间观念的最好体现。我想,一旦具备这两点,师父外在所展现的自在随缘的面貌,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11:30,快用完午斋时,一抬头,发现师父已经不见了。师父的用斋速度由此可见一斑,我也不敢怠慢,草草收场之后,到水房快速将碗钵洗好,放回斋堂,便和贤轲师来到见行堂三楼会议室,穿上黄大褂,请贤轲师帮忙带上相机、录音笔、笔记本和笔,就往四楼方丈室赶。11:40来到方丈室门口等待,一边给小刘打电话确认是否已到龙泉寺。几分钟后,师父从丈室出来,我也舒了一口气。最担心一种让人尴尬的状况出现,那就是让师父等。我想,这也是师父所说时间观念的一种具体体现吧!
“贤佳法师他们四位今天要回来了吧!”师父还没走出丈室门,就说到。
“是!”我说。贤佳等四位法师到法鼓山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习,截止到今天,日期圆满,也该回来了。这让我想起几天前,师父在佛协就开始时不时提起他们返回的事情,乃至于提醒我要注意打扫房间的卫生,以迎接他们的到来。唉!善知识那颗忆念每位弟子的心啊!如果不去用心体会,又怎能感知?!
“现在房间宽敞一些了!”快出来时,师父又回头看了看新丈室。
“就是!格局决定结局。”忽然想起师父的一句名言,竟然莫名其妙地用在这里了。
“放物品的总空间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重新组合了一下。”师父的话总耐人寻味。这也就是观待缘起的智慧了。我心里想,但没有说出口。
从见行堂走出来,几位法师和同学看师父又要出门,便随同出来送行。负责丁班的贤地法师趁这个机会,又不失时机地向师父请教如何引导带动丁班的净人。师父只是微笑着听他讲,却很少说什么。负责工程部的贤立法师虽然腿脚不方便,还是默默地跟在师父身后,直到将师父送到车上,看着师父离去。我想,这也是作为弟子的一种基本的礼节吧!不是必须遵守的规范,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流露。
“现在搬到见行堂来住,感觉怎么样?”上了车,师父问我。
“宽敞多了,也整洁多了!大家也越来越有卫生观念。我们寮房的贤龙法师已经容不得地面有明显的土迹,随有随扫。后来发现贤月法师因为烧锅炉的缘故,总会带一些土过来,他还专门就这件事向贤月师提意见。”我饶有兴趣地向师父说着寺里同学们的新气象。
“饭菜呢?”师父问到饮食。
“与以前相比简单多了,只有罗汉菜一个,没得挑。”谈到饮食,我的回答里略带了点挑剔。不过说句实在话,这样一来,无论大寮的同学,还是行堂的同学,都减轻了不少负担。乃至于对于用斋的同学,也能够很好地用上功,真可谓一举三得。记得师父在一次讲法中,还特别赞叹古代祖师的智慧,发明出大杂烩的罗汉菜来。现在想想,还真是。
“但搭配菜的种类并不少,做菜的火候也比以前更到位了。”师父说。
“是!菜做得的确比以前进步很大。”作为一个出家人,其实吃也好,住也好,本身都是没有多少讲究的。但要作为一个寺院的方丈,就不能不关心这些事情了,因为这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僧团,乃至整个居士团体稳定的学修。
“估计以后洗澡还是个问题。七八十号人,只有两个热水器,洗澡的空间也很小。”昨天洗澡时,还是发现美中有不足之处。
“夏天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天冷了使用电热水器,够用是够用了,只不过长时间开着,还是有些浪费电。”师父看待问题的角度常会给人以警醒。
“冬天太阳能热水器不用,里面的水也要放掉,要不会冻坏。”小刘补上一句。
“不知寺里(太阳能热水器)的水有没有放掉?”听到小刘的话,师父马上问到,“你问问贤立法师。”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师父接着说到。
我马上给负责工程的贤立法师联系,结果电话没人接。真急人!怎么办?反正不能就这么不了了之。于是,我又接着给贤威法师联系。幸好接通了,便告诉他师父的意思,请他转达给贤立法师。挂了电话,心里才踏实了一些。不过通过这么一桩看似很小的事情,对于师父所讲的行动力是怎么一回事,心里有了这么一点点感觉。
“他是北方人,应该知道这一点。”小刘说。
“知道归知道,但能不能想起来,那还不一定。”在对待具体事情的处理上,师父从不是以一种想当然的态度,也不会留下丝毫含糊的地方,“庙里的很多事情,都要有专人负责。”师父又补充了一句。
简单的对话结束后,师父又拿出讲话稿,修改起来。下午的结业典礼上,师父还要做总结讲话。
上午12:40到达养怡山庄。13:10,一百六十多位学员,分成五组,交流几天来大家学习的心得。师父参加了第五组的心得分享。14:00,分组交流结束。紧接着是读书班的结业典礼。参加结业典礼的领导有:国家宗教局一司徐远杰司长、王哲一副司长、刘威副司长,国宗局培训中心丛国庆主任,中国佛教协会,除了师父以外,还有永寿、觉醒两位副会长,以及蘧俊忠副秘书长、教务部宗家顺主任、国际部张开勤副主任、办公室张厚荣主任等。在结业典礼上,五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向大家汇报学习心得;之后,师父和徐远杰司长也分别讲话;最后是领导为各位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师父参加第五组交流
台下学员
徐远杰司长讲话
师父讲话
“现在龙泉寺采取的是传统丛林清规与现代管理制度的结合,僧团是传统丛林清规,居士是现代管理制度。”快到龙泉寺了,师父有意向两位法师介绍到。师父的提炼概括,总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曾尝试着僧团也采用现代管理制度,发现行不通。”看来师父的结论都是长时间观察实践之后得出来的,其对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快到景区门口了,我忽然想到需要给寺里打个电话,要不两位法师来寺里,没有人接一下,怎么说都过意不去。马上拨通贤威法师的电话,希望他能到山门口接一下两位法师。
“现在才打!”电话刚放下,师父就用略带严肃的口吻说到,“前行工作没做好!”“前行”这个词几年前就已经很熟悉了,而今天,在此时此刻,我才真正领受到这个词很不一般的内涵。
16:40,到达龙泉寺。下了车,走进山门口,看到贤威法师也正从金龙桥走过来,不禁舒了一口气,看来还不是太晚。唉!这种侥幸的心理啊!真是无孔不入!不过在师父面前,它也只有稍纵即逝的份。
“他们住在哪里?”师父的问话,让那颗刚刚放下的心,又给提了上来。是啊!安排他们住在哪里呢?“德尘居有一间房可以住,不知道有没有开门?”看我犹豫不决的样子,师父及时建议到。
“你先带两位法师到德尘居。”我如是告诉贤威法师,一边与贤健法师联系有关钥匙的事情。
“这些事情做不好,都会影响客人的心情!”尽管两位法师来自法门寺,看来在师父眼里,他们仍旧是贵客。既然是客人,就要有待客之道。看来,师父是在借助这样的因缘,教我待客之道。只不过,这个代价太大了!不是吗?毕竟,很多事情,一旦发生,就无法挽回,更不可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