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龙泉日记
晨起缘念时,学修部通知8:30全体义工到见行堂,听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的讲座,8:10排班集合。因为昨天潘教授到寺里来访时,义工们已经从侧面了解了一些潘教授的情况,还有的义工以前参加法门寺活动时,听过潘教授的演讲,一听说潘教授要来演讲,都很欢喜,寺里各部组为了让义工们能够参加讲座,都把工作安排进行了调整。
上午8:10,义工在见行堂前很自觉的按顺序排班,现在寺里义工上殿、听法、学习、受戒、用斋等集体行动都要排班,并且要止语,因为很长一段时间的熏陶,慢慢这个最初的规定,不知不觉融入了义工们的生活中,近二百名义工,几分钟就在见行堂前排好了整齐的三队,一队一队换鞋进入见行堂佛堂,依次在拜垫前站好,僧团的法师、沙弥、净人也是排班进入,时间还早,法师请大众在原地就坐等待,出家众黄色的海青,义工们黄色的义工服,与地上黄色的拜垫辉映,一片宁静的祥和。摄像机已经在固定的机位上架好,投影仪也调好了,两块幕布垂下来,一边露出来一排万字图案;最近摄像组的义工经常晚上到见行堂调灯光,刮大风的天气也一直坚持,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要去加班,他们说:不知道,法师安排的。当时很奇怪,最近又没有什么活动,为什么这么急呢?坐在佛堂里,对无常有了更新的体会,缘起法,因缘随时变化。师父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中讲道: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要有序,无心会造成过失,无计划是一种愚痴。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0/21/nEO_IMG_IMG_8666.jpg
佛堂里坐满了僧俗二众,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佛堂里静悄悄的,静坐默默地思维:这次师父专门安排大家听这场讲座,一定有良苦的用心,要体会善知识的心,从中受益。http://www.longquanzs.org/b/wp-includes/js/tinymce/plugins/wordpress/img/trans.gif
潘教授将是在龙泉寺这个新落成的见行堂佛堂里,演讲的第一位在家众。
8:50,师父陪同潘教授来到见行堂门口,大众起立迎接,师父满面笑容,潘教授很谦恭的一边向里走,一边向大众合掌。到了讲台上潘教授一直等师父坐下后,才入坐。
师父主持整个讲座,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师父是非常重视这个讲座的,在见行堂还没有落成的时候,师父就有提到,等硬件条件好了,会请很多名家专家来寺里做讲座。作为弟子,要用心体会师父的用意,才能得到更多地收获。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0/21/nEO_IMG_IMG_8702.jpg
师父先向大众简单介绍潘教授,师父说:“因缘非常的殊胜,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校长,来到我们寺庙,要给大家做一场报告,潘校长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法方面有很深的修学的体会,同时呢,在学术界,也有着崇高的声望。大家今天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因缘,很难得,下面就是请潘校长为我们讲课。”
尽管身在香港,但潘教授对国家政策把握得非常透彻,并把佛教思想与国家政策的契合点阐述得非常清楚,令人赞叹。潘教授说国家号召的“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旨在积极倡导诚信、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在提升经济、国防等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改善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软实力。而佛教是心灵觉醒的教育,因此佛教是促进精神文明及和推动和谐的重要力量。这清晰地指出了佛教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家,潘教授特别提到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极为重要。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0/21/nEO_IMG_IMG_8686.jpg
潘教授不仅是知名学者,接触佛法后,有感佛教不单是宗教,更是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即作深入钻研及身体力行;曾到台湾佛光山参加七日短期出家,又到台湾法鼓山及缅甸宣隆寺参加禅修集训;在佛法的学修上有很多体悟。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融合了很多佛教思想,比如因果、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师父在百法开示中反复讲到的,今天潘教授生动的分享让僧俗二众又得到了一次串习和回顾的机缘。
整个讲座过程中,师父始终陪同,体现了师父对潘教授的尊重,以及师父为人谦和的风范。而师父最后做的简短总摄,更体现了师父的功德。首先,师父概括了讲座的四大板块,然后,师父抓住潘教授讲座中的重点思想予以赞叹。接着,师父说:“潘教授积极在世间宣传佛法,我们也发愿培养100个佛教传教士,欢迎潘教授加入进来!”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最后,师父借用潘教授话结束:“今天我们种善因,一定会结善果!”短短三四分钟的总结,真诚热情、轻松幽默,善知识与众生广结善缘的慈悲与智慧真是让人赞叹不已!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0/21/nEO_IMG_IMG_8693.jpg
师父原话说:“刚才我们潘教授为我们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非常生动的佛法报告,潘教授,在世间法上面、佛法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刚才谈了4个问题,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平衡,佛教帮助我们提升软实力,佛教与科学,佛教的人生观。潘教授还谈到说,佛法是心灵觉醒的方法,佛教是心灵觉醒的教育,告诉我们要修心,种善因,广结善缘,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下手处,也帮助我们对正信的佛教,对佛法正见的培养和树立,很有帮助。潘教授在学术界,在佛教界、教育界,都是非常受尊重的,退休之后,一直从事于弘法的事业,这种精神,不亚于基督教的传教士。(掌声)那么我今年开始发愿,也要培养一百个佛教传教士,(掌声)所以我们也希望潘教授加入到我们这个传教的行列(掌声),我们的义工,出家的法师,也非常值得学习潘教授的这种弘法传教的精神(掌声),今天也可以说得上是,种善因、广结善缘,今后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掌声)好,我们再次感谢潘教授。”(掌声)
仁爱基金会的义工温锦华,听后不仅从潘教授的演讲中受益,而且还对师父和自己的义工工作有了新的体会:师父这些年来呕心沥血弘扬佛法,借助网络、图书、光盘等各种形式传播正法,也是为了帮助人们净化心灵,让大众身心安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联想到了仁爱基金会今年专门针对青少年设立的仁爱孝德奖。这个奖项的核心是知恩、报恩,由感恩父母做起,进而将这种真实的感情扩大到身边更多的人,逐步培养报效国家、报效人民之心。自己的内心中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师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国利民。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0/21/nEO_IMG_IMG_8695.jpg
文化组的义工黄瑞龙,也是义工讲师团的成员,谈到听讲座后的体会时说:听潘教授用他的语言和科学观来讲佛法,让自己开阔了眼界,原来佛法是可以这样讲的;还有潘教授的证量,潘教授演讲的风格很幽默灵活,这些自己以后在带课的时候都要试着去学习,听了演讲,感觉自己以前在带课时,讲的语言太佛法化,太广论化,这样范围就很窄。
刮了几天大风的山上,很干燥,然而有佛法的浸润,相信心灵永不干涸,永远清新明亮。
栗子园的义工们,用过早斋就到菜地搭大棚,主力洪亮没有到,张治平、郭立强等几名义工就先准备好东西,蒋於殷高兴的拉着昨天参与接待的义工,不停的问来问去,看搭大棚主力洪亮没到,不能开始自己没事做,急得在菜地的沟畔上转来转去,梯子、木条、钢筋架刚备好,洪亮出现在菜地入口的台阶上,菜地的义们学着洪亮的声音,发出一声欢呼,逗得洪亮哈哈大笑,几大步走进来,二话不说蹬上梯子,张绍先老居士指挥剩下的几名义工在下面配合,在地面上固定的两根钢筋、中间和顶部上画好标记,把弘形的大棚架固定好,洪亮一手擎着焊工面具,一手握住焊枪,灼热的焊花飞下来,有些擦到张治平的脸上、手臂上,连声叫道:“啊呀!好烫啊!”脸上却挂着微笑,洪亮在半空俯下头安慰道:“张师兄,坚持一会儿,马上就好,我们治平可是勇悍无惧的,小心点就好啊!”,几分钟大家就立好一根钢筋,十八根钢筋8点前全部稳稳的焊接好了。老年组今天上午是照例的念佛活动,为了参加讲座,把活动调到了下午,义工丁桂莉组织念佛的居士们排队,因为下午要念佛,又细心的为不住在寺里的居士安排中午休息的地方,中午还和居士们一起到居士楼的教室里诵经。工程组则是把工作安排好,留了少数几个值班的,其他义工全部去听讲演;大寮的义工没有去听讲座,他们要为大众和客人准备斋饭,自从大寮搬到见行堂,已经越来越机器化了,面食间的压面机,在负责面食义工的操纵下,压出了第一顿面条,整个操作过程也像面条一样顺畅,吃起来很柔软、细腻,大寮的义工总是这样,默默的安住在本位做关护持工作。
这次翻译组在昨天美国客人来访中,是一次实力大展示的锻炼机会。在代表团参观网站、基金会、DVD组、编辑组时,都由各组的组长用英文向客人介绍自己的部门,旁边则有龙泉寺专业的英文翻译在背后“助阵”,以备遇到特别专业的、难翻译的词句时“救场”。陪同客人参观的几位法师也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随着客人的参访,整个龙泉寺到处都能听到英语的会话。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0/21/nEO_IMG_IMG_8707.jpg
还令人非常欣喜的是,翻译组在不断地增添新鲜的血液,以前常住的英文翻译只有梁师兄和可做英、日、法三种语言翻译的杨师兄。而这次又来了一个常住的李师姐,李师姐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英语系,做了几年的英语教师,由于家里母亲学佛,自幼熏陶,现在发心到山上作常住,做寺里的专职英文翻译。昨天,在接待美国宗教联合代表团时,对翻译组进行了两场英语介绍,展示了她扎实的功底。
龙泉寺的翻译组成立于2008年,其成员由两部分组成。即:生活在寺内的长期义工和在工作之余从事翻译的义工。他们来自于大专院校等单位,其中有硕士、博士毕业的;有在国外工作、学习生活多年的,涉及的语种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等种语言。
翻译组的主要工作是翻译师父的开示及在公众场合的重要讲话。每篇开示和讲话的译文,都要经过法师和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审定。法师从佛法的角度检查译文的理解是否有误,国内外专家从语言文字上加以润色,以此力求达到对原文理解得准确,同时,又能把握他国语言的风格特征,将一篇篇饱含法意、语言地道的译文呈现给国内外的读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