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在时代潮流的浪尖上

(2009-10-21 08:27:49)
标签:

宗教

师父

佛法

佛教

潘宗光

龙泉寺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站在时代潮流的浪尖上

——2009年10月20日原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演讲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0/21/nEO_IMG_IMG_8704.jpg

  

    潘教授对龙泉寺僧俗二众的讲座从8:50正式开始,10:40结束。因为11:00就要从龙泉寺出发前往首都机场,现在也只剩下二十分钟的时间了,不过师父还是请潘教授来到见行堂三楼吃碗面条。

    潘教授:“希望今天的讲座不会让他们失望。”刚坐下来,潘教授就很谦虚地说。

    师父:“讲得很有道理!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讲佛法,会有更强的说服力。”

    我:“昨天与美国宗教代表团座谈,他们谈到在美国人们是如何看待佛教的。其中有两个观点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一是他们普遍认为佛教与科学是相融的;二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佛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此信仰基督教的人,也可以成为佛教徒。”

    潘教授:“是,佛不是神。”

    师父:“佛教徒不信仰神。”

    师父:“这位小沙弥,《四书》、《老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都会背诵。”正说话的时候,服务生贤甲沙弥进来倒水,师父指着他说。http://www.longquanzs.org/b/wp-includes/js/tinymce/plugins/wordpress/img/trans.gif

    潘教授:“那很厉害!”

    邓瑞芬:“他很年轻!”邓女士是潘教授随行秘书,因此很难得听她讲句普通话。

    师父:“是!我们这里的小沙弥天天背书,背完默写,熏习传统文化。”

    潘教授:“学问很高啊!我们在推广佛教的过程中,也尽量避免一些争论。在很多学校讲传统文化可以,但讲佛就不允许。甚至有的地方,标题不能带佛字,里面的内容没关系。”

    我:“看您讲的内容,一般也是将儒释道的思想进行了贯通。”这让我想起来,潘教授在刚刚的讲座中提到的“佛家叫明心见性,儒家叫修心养性,道家叫识心见性,都离不开‘心性’二字”的概括。

    师父:“儒释道都是修心。”师父用更为简洁的语言进行提炼。

    师父:“贤乙法师现在是我们的当家师,原来是河南大学的讲师。”看到贤乙法师进来,师父向潘教授介绍到,感觉到师父正有意识将每个弟子介绍给潘教授,其背后用意颇耐人寻味。

    潘教授:“每个人的学问都很高!”

    我:“在潘教授面前,我们都还是学生。”看到两位被介绍时都没有吱声,我忍不住说到,以示对潘教授赞赏的回应。

    潘教授:“我年纪比你们大,但不等于学问比你们高!”听了我的话,潘教授连忙说。

    我:“道行和学问也都比我们高!”这当然是个不言自明的事实,但该说出来的时候还得说出来。

    师父:“他们是学校出来,也因此特别崇拜校长。我们下一步准备培养一些讲师,以更好地传播佛法。”

    潘教授:“缘分到了!”

    师父:“您来给他们结个缘!”

    潘教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用佛法来改善人们的心态。”

    师父:“只要我们自己的行为比较得当,做得比较有序,国家就会支持,社会就会认可。”

    潘教授:“留下我的名片,将来可以跟我联系。需要我做什么事情,只要是与佛教有关的,都会接受社会的嘱托!”

    师父:“支持佛教!”

    我:“潘教授四处弘法,不如在这里培养人才!”

    师父:“佛教传教士!”

    潘教授:“其实我对佛法的了解还很肤浅。”

    我:“这种跨学科的理解很深刻,单方面就不容易做到。”

    师父:“知识分子需要有知识分子的语言,才更容易接受,一般的语言不容易生信,尤其是对于高知。”

    潘教授:“从长远来看,还是通过教育来影响大学生。”

 

http://www.longquanzs.org/b/wp-content/uploads/2009/10/nEO_IMG_IMG_8670-ppp.jpg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的功夫,二十分钟就所剩无几了。潘教授已经准备要离开了。

    师父:“不如带几个饼在路上吃。”担心他们没有吃饱,师父建议他们带些龙泉特制饼。

    潘教授:“不用!不用!不用客气!”

    我:“龙泉特制的饼还是很好吃,别的地方买不到的。”说着,我还是示意贤甲师去拿个打包的饭盒。

    师父:“不一样的口味。”

    贤乙法师:“潘教授上午的讲座很精彩,这是大众对教授的一点心意。”看到潘教授快要走了,法师拿了个红包献给潘教授。其实想一想,老师传授道业的恩德,又怎能用这微薄的礼品来回报呢?不过为了表达感恩的心情,这么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师父:“路上买点茶!买点茶!”师父说得很轻松,有效地缓解了现场严肃的气氛。

    潘教授:“不要!不要!应该是反过来才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礼品让潘教授感到左右为难,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潘教授:“好好!感谢!我们就算做精进基金吧!”感到盛情难却,潘教授智慧地想起了他的“精进基金”,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处理方式了。

    上午11:00,师父再一次将潘教授送到山门口。看着潘教授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虽仅是两次短暂的接触,但潘教授的音容笑貌似乎已经深深地埋藏在自己内心,而这千年龙泉宝刹,也因为潘教授的到来,更沉淀了一份迷人的内涵。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0/21/nEO_IMG_IMG_8728.jpg

 

    上午11:50,师父也走出了德尘居,踏上了返回佛协的征途。

    师父:“你看潘教授的讲座,从分析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然后提出佛教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价值,再进一步分析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就这么一个思路下来了。”

    我:“思路很明确。这样讲与社会不脱节,而且有一种导向性。”

    小刘:“这些学者讲座的内容,将来也是一笔财富。”

    师父:“是!全部都有录像。像许嘉璐和潘宗光,都是我们华人当中,至少在佛教和传统文化领域中是一流的人物。”

    我:“许先生来几次了,还一直没有讲座。”

    师父:“原来没有场地啊!你总不能让人家露天来讲!”说到这里,我们都笑了起来。是啊!先要搭台,才能唱戏。这台子没搭,戏又如何唱呢?

    我:“单是这些文化讲座,就可以出一个系列了。”

    师父:“有这么想。但是现在我们先要把人员素质提升起来,组织不好,又讲给谁听呢?讲完了就浪费了。请人家来,也是欠人家的人情。”师父对很多现实状况的考虑总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看来自己想很多问题都过于简单、过于理想化了。

    师父:“以后每个月能讲上两次,这样山上整体的素质就能慢慢提升上去。”

    我:“是。思路也就开阔了。要不佛法学久了,就很容易与世间法脱离。”又想起六祖慧能大师的著名偈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师父:“最后都成了邪知邪见,越学越固执,就很麻烦。”记得师父曾说过,学习佛法就是要破除我们的执着,结果佛法学了,原来的执着没有破掉,结果又加上了一层佛法的执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真是苦上加苦,结果是苦不堪言。

    小刘:“那就看自己了。”

    师父:“与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我:“现在想想,佛教刚开始在汉地之所以能扎根,是与当时很多优秀的人来研究佛教义理有关的,这让当时佛教的义理比同时代儒家和道家的还要深刻很多。”

    师父:“这样人家才会来学啊!如果不比人家好,人家又学什么?”

    我:“记得师父曾经提过在民办高校中,将佛法与各学科进行结合。我觉得确实有这种必要,佛法要与时代最尖端科学结合。在一个尖端科学领域,如果没有一种哲学思想来指导的话,要想做出一点成绩也不容易。必须有一种哲学思想来支撑,否则不太可能做出大成果。”

    师父:“现在物理学的研究也将要走到了一个尽头,再往下研究,研究不起,成本代价太高了。这样一来,要有新的发明,就很不容易。”

    我:“是。影响现在物理学研究的要素之一,就是仪器的先进程度。”

    师父:“仪器先进,就意味要投入大。如投入不起,就没办法做研究。这已经不单单是个理论问题了,而是实力的问题。如果要想更进一步的话,那就很难,投入不起。”

    小刘:“这就变成国家行为了。”

    师父:“问题是很多国家都投入不起。”

    我:“所以为什么北京正负离子对撞机的改进,都能成为国家级的科技新闻。”

    师父:“再往下突破就很难。”

    我:“这就成了一个方向选择的问题。”

    师父:“要转行,转到对太空的研究,对基因以及对心灵方面的研究。国务院最新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现在做文化产业刚好符合这个时代的潮流。在经历了三十年政治的变革、三十年经济的发展之后,现在已经开始了新一轮三十年的文化发展。这样的话,中国就能够引领世界潮流。”

    师父:“现在山上是不是越来越有序了?”

    我:“是。特别是现在义工,整体的素质明显在提升。”

    师父:“包括上殿、过堂、上课等整个的秩序,也都在逐步改善。”

    小刘:“主要是现在硬件也上来了。”

    师父:“没有硬件不行!过去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师父:“你看潘宗光今天讲‘悲智愿行’,最后也是注重‘行’,如果只是注重‘悲’而没有‘行’的话,说不定最后都成了废人。”

    我:“潘教授创办‘精进基金’,估计也就是这么一个意蕴在里面。”

    师父:“通常的法师讲不到他这个水平。”

    我:“没他这个视野,没他这个高度。”

    师父:“是。讲的都很局限。”

……

    世事的无常,不可避免地导致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同的时代,往往有着它特定的语境。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每个个体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存在着。这语境恰如浪潮,是成为浪潮儿,还是成为随波逐流的人,这个并不取决于浪潮,而是取决于自己。潘教授离开了龙泉寺,却将宝贵的启示留给了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