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月15日龙泉日记

(2009-10-16 06:33:55)
标签:

义工

寺院

法师

沙弥

董立强

大寮

龙泉日记

分类: 龙泉每日

1015龙泉日记

 

10月15日龙泉日记

 

 

    晨起缘念,僧团当值贤健法师通知今天有一项重要的接待活动,接待市佛协组织的寺院巡访团,有30多位领导及各寺院的负责人前来参观交流。

    从今年年初,国家宗教局就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这是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今天的活动是北京市佛教协会刘燕梅秘书长等以及各寺院的代表,有和平寺、天宁寺、通教寺、朝阳寺、延寿寺、广化寺、密云龙泉寺、云居寺和雍和宫的相关负责人。

 

    8:45分,见行堂三楼的座谈场地和四楼的用餐场地已经基本布置完毕,非常庄严,一路走去,一切非常整洁、有序。这次是客堂组承担起了接待任务,七点多接到通知,九点多客人就要到,义工们立即开始准备,洗杯子、打开水、洗水果、摆水果、摆干果、装奖品、擦桌子,不用法师分配,都自觉去做该做的事情,一个多小时全部布置好,法师看后很满意,特别是水果,是上次接待客人时, 师父亲自教义工的,按照师父教的方法摆出来后,特别漂亮;倒茶时贤珂师亲自过来指导,茶叶提前放在杯子里,什么时间倒水,什么时间上茶,上茶时应该怎么行走,都一一交待。

10月15日龙泉日记

 

10月15日龙泉日记

 

    9:00,贤健法师已经等在山门口,法师正在忙着联系跟巡访团及景区的联系,有几位法师提前到达;之后,刘燕梅秘书长及各寺院代表陆续到达,一行人在山门前的小停车场汇合。随即,贤春法师邀请大家到小接待室喝茶小聚,继续等候其他团员。有的寺院主持,到了后就去寺院里各处参观,因为他们的寺院也正在建设,想看了一下龙泉寺的建设作参考。

 

    9:50分,雍和宫的马管家等三人到达,开始参观,刘秘书长讲:这次来学习,把应该学的东西都要学到手。

10月15日龙泉日记

 

    贤健法师等引导客人参观基金会网站组。沿路法师向大家介绍千年银杏树,金龙桥的悠久历史。在基金会赈灾分捡衣服的帐篷前,贤启法师等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基金会开展的各项慈善事业,大家都很受触动。之后参观“龙泉之声”网站”后,有客人讲:我们回去就准备设备要上网。

10月15日龙泉日记

 

10月15日龙泉日记

 

    接下来参观西跨院;见行堂的佛堂,参观见行堂。有客人一语惊人:以后就在这里挂单了。什么时候再来啊。

    有客人指出,虽然没有看到出家众的行谊,但是从居士的自在生活,内心所呈现出的欢喜的状态,寺院科学的管理,开展的广大事业,感受到非常的震撼。一位客人感慨地表示,大和尚用现代化的手段弘扬佛法,令他感到非常振奋,看到了佛教的希望。

    11:10简短的座谈会。宾客互相介绍。过后用午斋;大寮为客人准备了斋饭,沙弥和净人因为有客饭也到大寮来出坡;剥出来的栗子、白果都是寺院里树上结的,义工们烙馅饼的馅也是寺里菜地长的,贤炳师又过来亲自准备菜,今年开始寺里的客人比较多,但每次做客饭,大家还总是那么用心。

10月15日龙泉日记

 

10月15日龙泉日记

 

 

    12:30客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寺院。最后采访了一下贤健法师:这次活动有什么意义呢?

    法师回答,这是北京市佛教的一次联谊活动,意义在于凝聚共业,促进各个寺院互相交流管理经验,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10月15日龙泉日记

 

 

10月15日龙泉日记

 

 

 

    见行堂北边还未完工的方形建筑,样子像个矗立在地面上等待发射的运载火箭;这是正在施工的锅炉房,主体已经基本完成,建好后将为见行堂、东配楼供暖、供热水;负责基建部的贤立法师不愧是搞设计出身,锅炉房的布局科学合理有序;从外部看只有两层的锅炉房,里面却是进行了巧妙的分隔,地上的三层,第一层不大的 空间,却有两种功用,一边是升降机的通道,一边要安放水龙头,有锅炉里开水用的,还有是净化后直接饮用冷水的水龙头;地上二层要做物业办公室,法师笑着说:又是“水深火热”;现在工程部的设计办公室,在居士楼锅炉房的上面,因为锅炉房里是水火相融的地方,所以工程部的法师和义工,都笑称他们的办公室为“ 水深火热”,法师说:好的地方都分出去了,就剩这里了;又转身和工程部的义工说:靠着锅炉房和水塔,冬暖夏凉;说的义工们都笑了;第三层因为采用的是仿古式结构,表面看起来像是屋顶,却是一个类似闭关房的小禅房,不过这个小房间从锅炉房上不去,在这个小禅房和见行堂之间,会修一个连接的天桥,从见行堂进入 这个相对独立的小禅房,可以完全不被打扰的静修;安装锅炉一层的设计独具匠心,安装好的锅炉占了一半地方,因为锅炉的空间高度标准是5米, 所以这一层的只能按要求保证高度,剩下的一半空间,那么高的高度,法师觉得太浪费,于是就把另一半做了个两层设计,上半部被利用做开水间在地上,下半部有通往见行堂和东配楼的供暖管道,还有消防用的冷水管,这些管道都是在地下,但是因为合理的安装设计,看上去一目了然,将来检修时人会很方便,站着就可以操 作,旁边还有一点半封闭的空间,打算在那安装发电机,如果出现停电,可以自己发电;还有烧煤在最下面的一层。

 

    锅炉供暖烧水,运煤是个大工作量,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法师说:煤用翻斗车运到锅炉房,通过预留的通道,把煤卸到下一层的储煤室,再从储煤室通过升降机传送带到二层,随时供应锅炉用煤,锅炉中燃后的煤渣,再通过升降机传到地面处理;在锅炉房这里到下寺之间将要修一条路,不久就要施工,昨天机动已经把场地清理 出来了,到时运煤的车,就可以从这条路直接开到锅炉房前;看来这个设计是花了一些心血和功夫的;法师也笑着说:这个锅炉房是聚集了多人的智慧设计出来的。

10月15日龙泉日记

 

 

    选用的锅炉也很先进节能,锅炉炉膛分为三层,煤从顶层加入,小块落到第二层会继续燃烧,烧剩下更小一点的,落到第三层,再进行最后的充分燃烧,这种燃烧方式,让燃料不浪费,起到节省能源的作用;锅炉能量很大,可以提供一万平方米的供暖,完全可以解决见行堂和东配楼的供暖;还有一个小锅炉是提供饮用开水的;昨天锅炉运来后,贤立法师立即来到锅炉房开始发挥他搞科研的才能,研究怎样安装使用,怎样把这个锅炉最大的功效利用出来。

 

法 师说:锅炉会产生大量蒸汽,锅炉房南面几米的地方就是大寮,这些蒸汽可以和大寮配合利用起来;上午法师到大寮详细了解了大寮做斋饭时,锅灶的使用情况,还到烧火间问了炉灶的使用情况,蒸馒头需要多长时间?蒸米饭多长时间?现在有多少人吃饭?一天得多少米饭、馒头?大寮的义工开始不明白法师的意思,法师又问 米饭和馒头可不可以放笼屉中同时蒸熟?义工们都认为不可以,直到法师问了一句:你们知道蒸箱是多少千瓦?义工们都不知道,法师说:十二千瓦啊!我们可以利用锅炉的蒸汽蒸馒头,法会时人多,到时候就到这边来蒸馒头,大寮可以腾出蒸馒头的灶来炒菜,缓解大寮的压力;去大寮时贤立法师看到,大寮里备用的菜都堆在 居士斋堂和僧团五观堂上下层楼梯旁边的过道上,取暖后室内温度高,而且这种室内开放的空间,菜放在里面很快就会腐烂掉;于是法师又琢磨利用锅炉房北和护坡之间的一块空地,借助锅炉房的一面墙,为大寮设计一个冬暖夏凉适合储菜的地窖,还寻问了地窖储菜的温度要求,叫了大寮的老义工常洁民一起去看地方。

10月15日龙泉日记

 

 

    一个小小的锅炉房被这样的合理安排、配合使用,每一个设计都是要在现有的缘起点上做更多的事,每一个念头都是怎样去利益更多的众生;可想而知在寺院的建设这么大的工程中,花费了法师多少心血。

 

    因为这个锅炉房十一月初就要投入使用,工程的机动组,今天又开始涮瓦,坐在路边瓦堆中的吴志超依然是一身迷彩服,因为瓦上涮下来的灰尘很大,她带上了口罩和手套,其他几位义工王丽华、林仕祺、田素兰也都戴着口罩手套,近中午太阳光强,林仕祺还戴上了草帽;吴志超介绍说:北京市内是十一月中旬开始供暖,山上比 市内温度低,师父慈悲一般十一月初就给大众供暖了,这个锅炉房也就要赶在十一月份前完工,封顶用的瓦要快点涮出来,这几天天气好多涮些,过两天如果天气变化,在室外这个活就不好干了。

 

    居士楼的锅炉房也开始整理了,中午基金会把存放在锅炉房的东西,从锅炉房里搬到云水堂下,下午工程部的义工开始检查居士楼里的暖气管道,看来已经在做取暖准备了。

10月15日龙泉日记

 

 

    温和的晨曦变为喷勃的朝阳霞光,把栗子树叶染的金灿灿,刚出头的菠菜叶上挂着露珠,栗子园的义工陆续到了菜地,清晨地面上有爬出来的蚯蚓,离缘念时间还有几分钟,义工们看到了,把它们送到路边,避免被人不小心踩到。栗子园的组长张绍先站在金光里组织义工们缘念,栗子园现在也开始正规化管理了,分配工作前义工 们先是点名签到。要建在山坡上的茅棚现在被栗子园义工称为“栗园精舍”,今天又往山上搬水泥了,五十公斤的水泥袋,一开始由两个义工一起抬,蒋於殷和董立强抬一袋很费力,明显觉得作为女众确实不具备“大力具足”,当她看着水泥袋正在踟蹰的时候,义工董立强、张春峰、包括近六十岁的张绍先老人不约而同的一人 搬了一袋,他们将水泥袋架在后背上,双手一扶,就往山坡上走,急的蒋於殷直喊:“等等我啊!你们这样太累了,我们一起抬吧!”把张绍先老人逗笑了:“你歇会儿吧!这活还是男众干吧,别逞强了!”义工张春峰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平常话很多,今天竟然不说话,来来回回扛了好几袋水泥,连手推车都不肯用,让他休息一下也不肯,只回答:“集资粮嘛!”,将近四点的时候,僧团到栗园出坡,贤日师带领新剃度的沙弥一起来搬水泥,女义工担心她们掺在里面干活,沙弥们不方便,退到旁边做下手,为出家众护戒已经深入龙泉寺义工的心中了,几位沙弥没有带手套,义工们就把手上的手套递上去,沙弥们配合的很默契,车下搬运,车上整 理都很有序,一会儿一堆水泥就搬完了,贤日师笑呵呵的把手套递还给义工说了声:“谢谢”,沙弥师们走后,义工董立强不禁感慨:“和出家人一起出坡真好啊!”

 

 

    仁爱基金会仁爱网的开发合同要签署了,义工们忙着做签署前的技术与内容准备。要发往青海的两万件衣服,前天开始分拣装包,山下的义工们接到电话也上来一起出坡,到今天已经装好三分之一了,远远的就能听到分拣衣服的帐篷旁,依衣组的组长王蕊爽朗的笑声。十·一太湖助学活动圆满后,文宣组要整理总结材料,以便下次活动借鉴和存档,现在基金会发展的很快,许多东西都要存档,毕竟现在走过的路,以后不会再走,记录下一个团队发展成长的历史,是对过去总结,也是对未来负责。林老师带领部分义工,到龙泉热线学习研讨师父百法讲座的第十四讲。山上义工安排有固定的课程,龙泉热线工作地点在回龙观,义工们因为承担工作,没办法按时上山来参加学修,林老师就到山下去带义工们学习,让大家都能跟上团体的脚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