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受菩萨戒

(2009-06-26 21:09:00)
标签:

菩萨戒

誓愿

阿昀

香港

北京龙泉寺

戒子

香港西方寺

杂谈

分类: 僧众弟子

2009现代僧侣求戒之旅系列报道之二十八

戒会第二十二天:正受菩萨戒

——2009年西方寺传授三坛大戒见闻(20090425)

正受菩萨戒

 

    今天是三坛大戒的最后一坛——菩萨戒的正授了。

    从早上开始,天就一直下着雨,这也是最近下得最大的一次。

    因为天气和场地的缘故,原本是所有新戒参与的引请三师仪式,仍旧是由班首九人作为代表,前往方丈室引请三师。当我们来到丈室时,师父、道海律师、宽运律师已经庄严地等待着我们。

    在请师入坛、礼敬三宝之后,是正请菩萨戒法师为授菩萨净戒。当时师父做如下问:

    “汝是菩萨否?”平时师父说话的声音很柔和,声音也不是很大。但当时,我们听到却是铿锵有力、声如洪钟的问话。

    “是菩萨!”众人齐答,深受师父的感染,戒子们的回答异常坚定有力。

    “汝发菩提心否?”师父又问,声音有些拖腔,也留给我们些许回旋的空间。

    “已发菩提心!”众人又答。受菩萨戒可能是我们这次戒会中,戒子表现“心最齐”的一次,大家发愿的声音可以说是上冲云霄!

    是啊!既是菩萨,应发菩提心,并念念不舍菩提心。想想连日来,陆续受了沙弥戒、比丘戒,现在又在受菩萨戒,人生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沙弥、比丘和菩萨,都是梵语的音译,意译分别为息慈、乞士和觉有情。所谓息慈,即息恶行慈,息世染而慈济众生;所谓乞士,即上向如来乞法以资慧命,下向众生乞食以资色身;所谓觉有情,即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

    沙弥有十戒,重在远离世俗染污习气,以清除障道违缘,同时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具足入道顺缘。因此,沙弥阶段重在树立志向,净罪集资,调柔心性。比丘有二百五十戒,重在破除烦恼,以解脱生死轮回之苦。因此,比丘阶段正入解脱之道,以八正道为内容,修习戒定慧三学。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重在于一切受苦有情,念念不舍,慈悲救度。因此,菩萨阶段正入成佛之道,以六度四摄为内容,修习摩诃止观。比丘以出离心为依,方能持受清净比丘戒;菩萨以菩提心为依,才可持受清净菩萨戒。而菩提心又以出离心为基,轨成自他的出离,究竟成就佛道,方名菩提心。

    因此,简而言之,身为沙弥,当离世俗心;身为比丘,当发出离心;身为菩萨,当发菩提心。而三心之中,又以菩提心为究竟,前二心为前方便故。方便者,通由之路也。无此方便,则目标终不至也。在明末以前,三坛大戒常分授,每坛时隔两年左右。自从明末见月律师重制传戒正范以后,便开始了三坛大戒一起授受的传统。在佛法昌盛的年代,僧团学修环境好,分授三坛,步步增上,稳扎稳打,如此较为合理;但在佛法比较衰败的年代,僧团学修环境不好,三坛集中授受,则容易得受清净戒体。但受后更当系统学习戒律、持受戒律,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

    与前两坛沙弥戒及比丘戒不同的是,菩萨戒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自来给我们做得戒和尚;文殊师利菩萨做我们的羯磨阿阇黎;弥勒菩萨做教授阿阇黎;十方一切诸佛做我们的尊证阿阇黎;诸大菩萨做我们的同学同伴。这给人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是诸佛菩萨亲自来给我们授戒啊!

正受菩萨戒

锁定主席台

 

    受戒时,现场的气氛十分庄严。可能是由于诸佛菩萨的加被吧!戒子们表现得十分整齐。在念大悲咒净场时,我们所有人在法堂里以像游龙一样的队形穿梭游走,大家一动全动,那个阵势由于有了佛法的内涵而显得非常庄严,很有气势。我看到很多戒子脸上都显出由衷喜悦的表情。

    得戒的经过:主要在发十四大愿时,自己整个人是用尽全力去发愿。到最后发四弘誓愿时,我突然想起弘一大师的教授:四弘誓愿除了第一句是“自己”众生无边誓愿度以外,后面的三句开头皆应加上“众生”二字,应是“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佛道无上誓愿成。”想到这里,顿时心里产生出一种觉受,是要让法界的每一个众生都成佛!是要让众生的烦恼誓愿断……众生的佛道誓愿成,而不是自己一个人成佛。我能感到自己当下的心是缘着法界的有情,而不是缘着自己,这也是一种突破吧!总结下来,整个三坛大戒受下来,都可以归结到这个发心上。

    受完戒后,戒子各自回寮房,做简短的修整之后,便上大供。没想到等我们再出来,外面已是大雨滂沱,因提前没有准备好雨伞,等我们来到法堂时,个个淋得像个落汤鸡似的。

从下午开始,戒子们又开始了一项新的任务:排练扣钟偈,这也是为了参加几天后香港佛教界为庆祝佛诞公众假日十周年文艺汇演做准备。对于佛诞公众假日的申请过程及其意义也需要在此做些简要的说明。

    在十九世纪中叶发生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大清帝国均因战败,分别将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香港因此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基督教成了民众普遍的信仰。到目前为止,在香港的公众假期中,与基督教有关的节日就有五个,分别为耶稣受难节、耶稣受难节翌日、复活节星期一、圣诞节、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香港佛教联合会作为香港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佛教组织,从三十多年前在会长觉光长老的带领下,便开始向当时港英政府及华民政务司,提出申请佛诞公众假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佛联会更积极发动广大佛教徒及社会人士响应,收集得到二十多万个签名,再次向政府提出诉求。回归前夕,觉光长老被邀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员,在长达四年多的起草过程中,长老把握每次机会,提出争取佛教假期。另一方面,香港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立法会议员、六大宗教领袖都能公开表明支持。终于在199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立法会通过,1999年开始正式实施,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定为公众假期,成为全港七百万市民的共同假日。在两岸四地中,这是绝无仅有的佛教节日,也是佛教在香港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获得广泛认可的一个标志。可以说,这不仅在香港佛教史上是一个创举,在中国佛教史也将记下光辉的一页。

 

 

戒会第十七天:发心与智慧的交汇

戒会第十八天:一份珍贵的礼物 

戒会第十九天:正受比丘戒

戒会第二十天:丰收的一天

戒会第二十一天:来自同行的加持

戒会第二十二天:正受菩萨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