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92,519
  • 关注人气:66,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第十三讲)(中)

(2009-06-21 21:06:27)
标签:

佛法

挫折感

法相

大乘

百法明门论

北京龙泉寺

学诚法师

心的世界

分类: 学修笔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十三讲)中篇

(6月21日)

 

乙三、判断自己是否具备正知见

【判断标准】

    我们的念头是不是正念?我们自己的心念中所认知的对象是不是正知?

    所谓正知,是指我们非常清楚自己能认知的是什么、所认知的是什么。

要正念而住、正知而住。

    如果我们有正念、正知,就可以互相印证:我们学的东西有没有错,我们学的东西能不能忆持、受持。

    受:领纳;持:不要让它忘失掉,执持。

    这样的话,我们知道的东西,我们心里的东西可以互相印证。

    如果我们所了解的、学习的佛法或佛法的名相,不能和自己内心的正念互相印证的话,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知。

 

【陷入误区的外在表现】

错误现行一:有些人学一学,一年、两年、三年以后,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学到佛法,似乎自己内心中空荡荡的。

    这就是说我们学的东西不能变成我们的正知——能知、所知;我们心已经忘念、散乱、失念,没有正念。

    没有正念,学的东西又不是正知,就是没有正知正念。

    没有正知正念,我们人就在烦恼状态。人在烦恼状态的时候,过去学习的东西忘失掉了,此时此刻起不了现行。虽然学过,但是种子放在仓库里,起不了现行。

 

错误现行二:有些人学了佛法以后,看了几个法相名词,自己跟自己不能互相沟通,这也很麻烦。

    为什么不能互相沟通呢?比如念咒、磕大头、持戒、念佛,他认为这个最好,这才符合自己的根性。念了几天后,觉得这个也不灵验,就不愿意去磕、去念了。

    这就是很简单的,我们学到的法相名词自己跟自己无法沟通。就是这个法类与那个法类不能互通,这就很麻烦。

    喻我们进到佛堂,如果旁边这个门没有开,我们就进不去隔壁的房间,虽然有门,但是门是关的,进不去。这个门开了,那个门关了,进去以后又到不了外面去。

    这就是把佛法学死了,处处障碍。不知道说,我们上课的时候,门都要打开;下课,大家回去,这些门都要锁掉。平时没有用的时候门都要关掉,这个才是对的。

    因为我们佛法学不好,此时此刻我们内心呈现出来只是一个法相,别的法相都被这个法相挡住,起不来,内心没有。

    他会认为说:只有我这个门才是对的,大家都要走我这个门。

    你的门是开的,他的门还是关的,他怎么走得进来呢?只有先把他的门打开,才有办法走进去。

   “百法明门论”,悟了,明白了,就是“明门”,知道这个门在什么地方;迷了,不清楚了,就出不来,就是“黑门”。

 

乙四、出现种种错误的根源——我执:常,一,主宰

    诸法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

    学法成迷、学法成执,(都是错误的),(诸法)都是无我的。

    我们常说:学佛不要学我。学我就是执着,就是常、一、主宰,常、一、主宰就错了。

    释迦牟尼佛所悟的道理就是这些:一切事物、现象都是虚幻的,生老病死、春夏秋冬,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住灭,都是变化、都是无常。人的情绪、烦恼,也是无常的。因为无常,产生种种问题、误判、对立。

    实际上,如果我们用佛法来体会、理解、观照,无常反而会变成一个善法。

    世间上不学佛的人,你说无常他就很怕,怕得不得了,觉得要死了。尤其岁数比较大的人或生病的人,你问他“什么时候无常?好好念佛,准备无常。”他就非常怕。

实际上无常是善法。

 

甲三、有方法有次第,如理修行

    乙一、如理认识修行——“学语言”喻

【认识修行的对象:心】

    我们人的情绪、心所,五十一个,何止五十一个?法是不计其数的,八万四千,无量无边的法。非常多的法,非常多的情绪,我们是认识不到、认识不了的。世亲菩萨把它概括成五十一种心所,是主要的,而不是我们人只有这五十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的,再分的话,可以分得非常多非常多,是分不完的。

 

【随举二例体会心所的复杂微妙】

例1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他很高兴,你会不高兴。为什么呢?你平时对这个人看不惯,或是怨家,你说:“他今天得到什么好处,这么高兴?”你看到他高兴,自己就变成不高兴,会起烦恼。

    这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遇到。

 

例2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应该要不高兴,应该要起烦恼、生气,才对。“我这么去说他,骂他,作弄他,这么多人讽刺他,他怎么不生气呢?”对方不生气,你自己反而生气。

(比如)我们这里的法师,你再怎么说他,他都不生气;反而说他的人,自己说一说会生气。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你说这种心态在心所里属于哪一个?都不好说。

    人的这些烦恼、情绪,是非常不可思议,也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他为什么这么反应,都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说不清楚,或我们悟不到,所以就给他加了个名字叫“无明”。

无明,就是说不清楚;明呢,就变成“明门论”。

    但是好多修行的人非要把它搞清楚不可,一定要找答案。

 

【教授:注重过程,踏实用功】

    实际上,答案是找不到的,只有去找过程。只有注重过程,最后才会有答案。

    为什么有些同修修行的功夫这么好?你说好的事他也不会高兴,说不好的事也不会起烦恼。你去猜他有什么原因,猜不出来。

    这是修行的过程形成的一种功夫,不是故意做的。装是装不了的,一天、两天、三天可以,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一个月就不行了,绝对受不了。只能在我们心里去用功,才有办法。

 

【以学语言喻来体会学好佛法的不易】

    学佛法,用最简单的例子来做比喻。比如学外语,你会念字母、念音标、念单词,甚至一篇文章读得下来,乃至一篇文章背得下来,你敢讲说我的英语学好了吗?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不要说学外语,就是学普通话,学中文,学一辈子都很难说我们学好了。你写一篇文章看看?不一定写得出来,至少是写不好。

    学佛法更是如此,那么容易佛法就学好了?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读一篇文章,中文也好,英文也好,一个中文的老师给我们读,他的语感就不同。我们刚刚开始读外语的人,语感和外国老师的语感就不同,人家听了以后感受也不同。我们学中文也好,外语也好,就包括这些内容。你要说话,就存在语感的问题;你翻译要准确,就要去记很多单词、很多词语,这样才有办法翻译,才有办法把文章写通顺,把我们内心世界完全表达出来,或者说表达得更好一点。

    但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我们自己认为比较亲切的佛学名词,就认为这是最好的,我们这样就可以,这就很有问题。

    百法都是法,最后的目的都是汇归到无我。

    它是从一个法又一个法,一种心相又一种心相来破斥的:这是我们的心相,这些心相为什么会产生?产生后我们怎么办?从一一法上来认识:这个法的自性是什么?业用是什么?名言是什么?

    例如:定、慧、贪、瞋、痴,都是名言,有什么作用,自性是什么,都讲得清清楚楚。

    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这个法有什么功能,有什么性能,叫什么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才能多多少少感受得到,不然的话,我们无法表达出内心中的种种感受。

    这些感受,用我们自己的、世间的语言体系不足以表达,不足以把我们内心这么复杂、细腻、深广的境界表达出来,表达不了,一表达都是支离破碎的。

 

乙二、了知自身修行状况:我们是否学得对路呢?

     丙一、听法很欢喜,实际上并没有领纳受持——“爱车喻”

    如果我们认为得到了什么东西很好很好,很欢喜,会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所得到的这一句佛法,我们自己没有真正领纳、受持。

    我们认识到这句佛法很好,怎么没有受持呢?

    因为,这句佛法,你认为它很好的时候,还没有汇归到我们的自性,没有通达二空,还没有真正起观照。

    喻:我们看到一句佛法名言很好,就如我们看到一样东西很好一样的道理。会照照片的,看到一部照相机很好,心很欢喜;会开车的,看到一部好车会很欢喜;喜欢读佛经的,看到这部佛经很好,心生欢喜。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同一种状态。

    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消化,如果完全消化,是不会改变的,一句能顶万句,真正能够顶一万句。因为通,触类旁通。

 

丙二、内心常有失落感、挫折感——“晚会喻”

【失落感】

    又一种状态,有时自己觉得我们学来学去,不仅欢喜心没有,没有得到什么佛法上的成就,还会觉得很失落。因为没有得就(觉得)失,所以心里感觉到很失落。

    失落,实际上内心是非常空虚、没有力量、低落的,犹如生病一样,(生病时)我们人身体的机能是很差很差的。

    很空虚的时候,就会很注意别人对我们怎么看,就会非常在意。非常在意自己的虚荣,别人说:“这个人很不错,有进步”,就会很高兴。如果法师说:“你学这么多年了还是老样子,一点进步都没有!”那就完了,他永远爬不起来,正好印证了这个法师的话。

    名言是很不可思议,很厉害的。

    实际上都是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一个心态。

【挫折感】

    喻1:我们看到一场法会做完了,一个晚会办完了,下雨了,办不成,我们内心中就好像受到挫折一样,觉得辛辛苦苦排练这么长时间,挖空心思想了这么多台词……突然下雨,内心就非常有挫折感。

    喻2:这个同修非常好,大家也很用功、精进,正知正见,过一段时间他不来了。(你心里就会嘀咕:)“他怎么不来了?什么原因?”心里就很难受,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一样,也有一种挫折感。

    不知不觉(总是)在熏习失落感、挫折感,人就会很麻烦。积累负面消息的感受就会越来越多。

    这都是不通达无我、不明白无常的道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肯定要散的。法会办得再好也要结束,晚会,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五个小时,也会结束。这都是果相。

    果相也是因缘和合,众缘和合,也是无自性的。

 

【错误原因:不通因缘,只看果相】

    我们看到果相存在的时候(产生)成就感,看到果相分开的时候,因缘分离的时候,人就有一种挫折感,这就是对因缘、缘起不通达的表现。

    晚会办得成是有因缘的,办不成也是有因缘的。如下雨了,缺少一个因缘,气候不行,办不成;停电了,没有光明,也办不成;没有话筒、扩音器,都办不成。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要探讨什么问题呢?我们要探讨的人、事、物都是跟我们的心有关。

    我们看到这些果相的时候,如何来认识它的价值?即:和合的时候,如何来认识和合的价值;分离的时候,如何来认识分离的价值。这是很重要的。

 

【不通缘起的其他现行】

    如果反过来,那我们的用心就会有问题。

    怎么反过来呢?

    喻1 如大家在一起,互相观过、障碍、排斥,一个事情自己想做又不好去做,别人去做了,我们看别人做不好就观过,观过的话,就种下分离的因。这样一念一念的熏习,熏习到最后就完了,你一直在观过。

    喻2 有时,某位法师或哪一位讲师讲课讲得很好,忽然间不讲了,就很难受。如果他天天在上面讲,你就会想:“他怎么天天讲这个内容呢?”又会有另一种心态。人的心都是非常无常的。

    喻3 有时,过去有的东西现在也有,不容易接受,如“怎么天天都上课?”;过去没有的东西现在有了,也不容易接受,例如“过去没有这么做,你现在为什么这么做?”

 

 

相关链接: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第十三讲)(上)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系列(第十三讲)(中) 

 

 

 

 

 

 

学诚法师系列讲座视频链接: 

《感悟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苦乐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认识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信仰与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心的世界》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