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佛法慈善·弘法利生
——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访龙泉寺
(10月31日 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佛教文化艺术与管理”培训班30多位学员于10月28日下午参访了龙泉寺。一行人对这座千年古刹之僧团学修、寺院管理等方面做了了解,对感兴趣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提问,认为龙泉寺在佛教文化、慈善事业与僧俗管理制度上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参考。

清华美院学员来访
领队余主任介绍此行目的时表示,主要想了解一下龙泉寺在寺院管理、僧团学修等方面的做法。余先生首先介绍了清华“佛教文化艺术管理高研班”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趋向:“主要侧重在佛教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希望通过这个班能够提高佛教界在家、出家人士从文化艺术方面来探索佛教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提升大家的综合素质,使佛教文化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清华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我觉得它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来推动中国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使民族文化瑰宝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弘扬。”

在经书结缘处,一位法师认真的看《法炬》
余主任说:“这个班的学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寺院方丈、法师、企业家,我们也希望各方面的支持。我们一方面有很好的学术与理论雄厚的基础;同时更要借鉴一些管理好的寺院管理模式,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佛教目前面临很好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使佛教事业更好地得到发展。以前和大和尚交流过,觉得龙泉寺的管理模式和做法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龙泉寺虽然庙不大,但我觉得庙不在大小,而在于它内在的东西,它传播的是文化的精神和价值。佛教要发展,需要内在的支持。我们要深刻了解佛教文化艺术精神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召力,以及我们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播者应该肩负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这是我们在办学理念中一直贯穿始终的主导思想。”

寺院巡礼
简单地寺院巡礼之后,清华学员一行与龙泉寺僧团、常住义工代表四十多人,进行了四个小时的交流座谈,研讨气氛相当热烈。座谈会由负责网站的贤甲法师主持,僧团主管教务的两位法师分别介绍了龙泉寺僧俗学修管理体制、师父弘法利生的思想理念,并由文化、慈善事业体的义工代表说明具体落实情况。
培训班的法师们对师父“与时俱进”,透过博客、书籍、光盘与网站等多媒体弘法管道和方式很赞叹,特别是对“龙泉之声”网站“以佛法为核心,儒道为两翼,涉及整个传统文化,辐射社会方方面面”的理念表示肯定。清华学员认为“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沟通中西方思想的对话”是佛教界一个大有可为的“弘法”平台;至于仁爱慈善基金会则是一个广利有情的“利生”的平台。仁爱基金会常年在居民区施粥、二手衣捐赠、孤儿助学等公益事业引起学员们很大的兴趣和关注。基金会的理念是“人人都能慈善,仁爱触手可及”,宗旨是“弘扬慈善精神,传播慈善文化推动扶贫救助”,既可救灾济困、福利众生,同时又可以弘扬、传播和普及佛法,是居士培福修慧的增上环境,是接引大众学习佛法的平台,同时又是护持僧团的坚实力量。通过两年的公益实践,参与项目的义工近万人,与几十万位善心人士结缘行善,受助乡亲通过感受仁爱与慈善,体会到佛教的慈悲济世的情怀,
义工们得到了心灵成长, 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三宝的功德,让接触到的民众感受到佛法在每位义工身上真切的体现。

交流座谈现场
基金会林秘书长还介绍了十一月中旬即将在北川开展的捐助大米、棉鞋等救灾活动,多位参加参访的法师现场慷慨解囊,余主任代表培训班全体学员捐赠班费,委托基金会义工为北川人民捎去温暖的帮助。
在双方轻松愉快的互动当中,清华学员就寺院学修管理体系的建立,佛教文化、慈善事业与佛法弘扬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法师现场慷慨解囊
演极法师对龙泉寺的这些义工们没有薪水很好奇。龙泉寺法师介绍说:“龙泉寺一开始从法师到居士,是一分钱都不拿的。经常有人问我们一个月单资多少,我们很多法师都不知道单资是什么意思。居士在这里也都是义务的。因为大家本身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而来寺里,并不是借佛吃饭。像林居士、金居士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他们放弃了荣华富贵,做半个出家人,本身把物欲看得很淡了,追求的重心是佛法的学习和受用。”
演极法师又请益寺院招募人才是怎样一个过程。龙泉寺法师说:“大和尚有个理念:靠事业凝聚共业;靠共业推动事业。龙泉寺过去一开始是两个法师,从2005年到现在,算上净人和常住义工已经有一定的数量了,这最关键的是靠佛法的力量。在这里,吃得简单,住得简单。如果没有一颗真诚为法的心,肯定待几天就跑了。龙泉寺之所以能一直凝聚人,是师父一直把握这个关键和核心,也就是靠佛法的力量。来我们这里要求出家的人很多,我们要考验一两年才允许剃度。”

妙清法师
妙清法师请基金会林秘书长和网站金总编谈一谈,是什么力量让自己来这里做义工?义工们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基金会林秘书长首先回答了妙清法师的问题,他说:“我以前做企业,一千三百多个员工,已经上市。(鼓掌声……)一个偶然的机会到福州一个寺去拜佛,看到有一张广化寺的《法炬》上有师父的照片,觉得那张照片很吸引我,当时我就起一念心,有机会我要认识一下这位和尚。于是就参加了第二届“福慧之旅”为期五天的一个活动。参加那个活动以后,感触很深,感觉原来佛法非常好。于是就产生一个想法,觉得这么好的佛法应该广弘,而广弘就应该有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所以我对和尚说我要做一个基金会,他便要求我上山学习,并编了一个课程,要学一百天。我想,我们哪有时间可以在山上待一百天啊。但我们还是上山试着听一下,上来学了三天,就再没有下去。在三个月的学习中,体会到没有佛法的学习这一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保证,所以就这样一直继续了下来。”

林秘书长与金总编分别做介绍
网站金总编辑也谈了自己学佛及做义工的缘起:“我现在北大哲学系学习,能来龙泉寺做义工也是因缘不可思议。感触最深的就是刚刚贤某法师说的,因为里面有“法”。当义工面对种种境界,历事练心,有“法”就能待下来了。我从小是基督教的背景,来到一个佛法的殿堂,在很多入口处、思维习惯和文化方面都不一样,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很多方面真的是互通的,而我发现佛法在解决人生问题是没有极限的。在科学或是其他知识领域中,总觉得学着学着也就应该到顶了,但是不够究竟,没有办法解决很多人生中的问题。后来机缘巧合来到龙泉寺,这里的学习氛围很浓厚。我们一直希望在信仰当中找到经典依据,山下也组织了一些班级,学《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听说寺里有法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就几次上山参访。这边的法师威仪让人印象深刻,僧团文化水平高,他们走上这条路,本身也是值得探索的现象。结缘之后,我们也不能出家。大和尚很慈悲,给了我们发展的空间,他对人才这方面的观待缘起非常不可思议,而他给出的方向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们。本人一直想做传统文化这方面的事情,可又觉得遥不可及,后来接触博客法门,发现有很多事情可做。本人非常幸运能有善知识的引导,越来越理解大和尚对佛教何去何从的用心,这也是跟我人生的一些目标很契合的。无论佛法、世界和平还是慈善等事业,都让我觉得人生更加有意义。”
演极法师是在座的高僧大德中最活泼、阳光的一位,也是提问题最多的一位。他说,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小居士,和他们相处得像朋友一样。看到龙泉寺里有很多年龄不大的义工,想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演极法师的问题大家也都很感兴趣,引起了会场上一片开心的笑声。
在场的一位义工作为代表谈了自己的感受:“我是中国中医药大学本硕连读的学生。读到大五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昏迷了三天,当时就是梦中被一个出家人领到了寺院里,然后一个法师剃度。后来偶然来到龙泉寺,一进地藏殿,看见周围都有壁画,就是在地狱里受苦刑的壁画,其中有两幅跟我生病时候梦中所见一模一样。当时候心里面就咯噔一下,难道真的有地狱?往大雄宝殿走,里面供着有药师佛,因为本人学医,看到药师佛不知道什么原因看到就跪下,然后痛哭流涕了半个小时。出来之后就象一个小孩和父母失散多年后又找到了的感觉,当时在庙里面一站就是一个晚上。从那之后每隔一个礼拜就要上一次山,学法的心情极其高涨。周五一上完课不吃饭就倒三次车,坐两三个小时的车,到晚上九点多才到山门口,景区门口守门的人都认识我了。就这样反复上来,慢慢接触法师,听师父开示,参加法会,最后就留在山上了。

翻看仁爱杂志
培训班里除了法师、道长,也有几位企业家,网站金主编对几位企业家提了一个问题:“清华有很多管理培训,为什么会选择佛教艺术班?”针对这个问题,清华美院许总回答说:
“我是90年代初和佛教结缘的,和佛学院一起发行了《藏传佛教修法密典》。佛教对世界观的解释,我们没办法穷尽,佛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不能不学。作为出世法门,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作为我们现实中的人,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法师有法师的任务,但作为世间人也有传法的任务。《心经》所表述的意愿,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和世间所提倡的都是相反的,那我们翻过来看和世间就是着相的。我们要感受佛学,因为我们需要方法论。佛教的世界观是一种大乘的,包容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学。至于为什么选清华,这是清华美术学院办的。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提升,而不是迎合,这是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说有它的辨理性。”许总也谈到了对龙泉寺的期望,“我们龙泉寺有两个很好的平台,一个是合法的道场,一个是合法的基金会,希望大家一定要利用好这两个平台。”
客人中有两位女道长,她们也谈了自己的感受。道姑甲说:“佛道虽是两家,但知识并无教界,只要受用就可以。在清华培训的过程当中,我们感悟到佛教和道教有许多内在的东西是可以相通的。这次来到龙泉寺,受益匪浅。给人的感觉,这里不仅是一个古朴神圣的庙宇,而且还是一座文化的殿堂,各个角落都蕴含着文化。”
妙清法师也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说:“首先,很感谢清华大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也感谢龙泉寺法师们的热情接待。遇到善知识是我们一辈子的福报。我们要有两心,即感恩心和真诚心。有了这两种心,佛菩萨就会加持我们。大和尚的思路很开阔,龙泉寺也是个非常殊胜的道场。我们龙泉寺的法师很有法相,是佛门龙象,我们由此看到了佛教的希望。”

大合影
客人中只有印盛法师一位比丘尼,法师以前搞管理,但现在觉得教育最重要,所以选择北大学教育管理,不久将被派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学外语。法师说:“我和这个寺院很有渊源,以前来过,这次来看到变化非常之大。刚才两位法师的介绍中也提到,大和尚的三大理念不仅对本寺,对整个中国佛教未来的发展也指出了方向。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做佛教教育。佛法是什么?就是教育,智慧的教育,学诚法师有篇开示就是《佛教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我选择教育,是希望对未来中国的寺院、佛教发展多做一点贡献。在今年上海举办的2008外语佛教讲经交流会上,我发表了题为《对大陆佛教教育模式的探讨》的演讲。大和尚这样以文化为基础,更利于弘法利生。尤其你们网站以传统文化为主导,可以让更多人更愿意接近、走近佛教。龙泉寺有很好的条件,交通方便,那么多的都市人,在这里找到归宿、找到方向,更多地来认识自己,回归自性”。法师不时发出爽朗的笑,“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感觉自己有责任,应多做一点。”
最后带队的余教授总结说:“佛教文化要去实践,不能坐而论道,把简单的问题,搞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当下佛教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希望这次活动能让大家感受到佛教文化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对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贡献,让佛法的弘扬走入现实,这样对民众了解佛法才会很有帮助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