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理念课要点(二十九)

(2008-10-12 00:00:09)
标签:

佛法

理念课

笔记

文化

北京龙泉寺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闻法

分类: 学修笔记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理念课要点(二十九)

(10月11日  上)

 [课堂笔记之二十八] 

三、如何培养能够感得八种圆满异熟功德果报的习气

(一)怎样不为佛法名言所束缚

1、刚才谈到我们从世间名言进入了佛法名言,我们刚才的讨论就是在往八种异熟功德果报里面套。那学佛的人是自私的吗?学佛是为了得到这些果报吗?

2、让大家讨论,大家很老实地往里面套,很机械。通过讨论发现这八种因很难造圆满,因为不会善用其心。真正会用心的人,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能造集圆满的因。

3、我们讨论的只是一种期许,我们所做的事怎样真正成为我们所期许的那样,就看我们怎么用心。

----比如早起洗漱,洗干净一点让人看到生欢喜心、洗干净一点去恭敬上殿,在这种正念下将来就能感得形色圆满,若是顺着习气,收拾打扮自己,爱着自己的容貌,没有正念,就是轮回的业。

----这只是一个例子,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相,就看你怎么去用心。 

(二)做事的三个层次:勉而行之、利而行之、安而行之

做任何事情,也就是造业的状态,不外乎三种情况:

1、勉而行之即勉强去做,自己并不想做、不喜欢做,还是去做了;利而行之是看到利益好处才去做;安而行之,安然坦然去做。

勉而行之是广论中所讲的十种不感果的业之一。广论P138页:“增长业者,除十种业,谓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害,十对治所损。”勉而行之即是七非乐欲所作。 

2、刚才我们所作的分析属于利而行之,也就是看到好处才去做,安而行之大家还不容易体会。做一件事乐在其中是一种真实而有力量的造业意乐,造的善恶业就非常强大,大家也都曾有过乐在其中的经验。

3、观察一个人为什么会很聪明呢?

聪明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爱多闻和思惟,碰到一件事就会去思维它的前因后果,或者喜欢钻研文字、读书、背书。有的人就不爱动脑子,脑子经常处于停止运转的状态,比如午睡后可以呆坐半个小时。聪明的人不是看到利益而行,而是他形成习惯了。这样的人如果不通过佛法的引导就会容易散乱,他的身口不一定散乱,但他思惟不断,躺在那里还会睡不着,脑子一直在转,这是内散乱,修禅定的大忌。再观察长得健壮、大力具足的人,往往爱帮助别人;谦虚的人,他往往感得族姓高贵,不一定出生在高贵的家庭,但可能他读的学校很好、遇到高贵的师长。 

4、我们就要照着八因三缘去培养习惯,任运地去种因。

----有的人他不一定做很多布施,但是他宽广、慷慨的心性能让他感得大福德,福薄的人往往爱斤斤计较。

----我们调整自心,让其变成我们的习气就不会给人自私的感觉,形成习惯就能安而行之。

----所谓的意乐就是意中所乐,广论P141页:“如是八因,若具三缘,能感最胜诸异熟果。于其三缘,心清净中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

(一)   如何用心培养感得八种圆满异熟果的习气

1、大家有没有想明天我要怎样去用心?有没有想我们常为什么事而陶醉?

吃饭时我们陶醉其中,吃得香,旁边有什么人在都不知道了;打电话给别人开示时我们陶醉其中,一讲就是半个小时。我们上殿是陶醉其中还是坐立难安、痛苦不堪?

2、你要想办法看到承担事情的利益,见其殊胜,乐在其中。

修行时安住在这种状态中就是破烦恼现行,烦恼不会现起,而相应的佛法会现起,这是很殊胜的忏悔,在广论里面讲就是破现行力。比如,念佛,一句佛号念得非常专注、有味道,不会被别人的吵闹干扰影响,很专注、造的业就很真切。不但破坏现行,对治、遮止都在其中了。

3、我们做事做得越来越没有味道了,还美其名曰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是很有味道的。----做事没有意乐造的业就很微弱,还是随着烦恼习气;意乐提起来了,你的命运才真正开始改变,你乐在其中,才能体会到法喜禅悦。

----我们要让这八种因成为我们深刻的习气,这会成为我们无限生命中的保护。 

4、刚才讲大家被佛法名言束缚了,就是说大家活在名相概念中,知道不能杀生、偷盗,不能怎样,但实际上对佛法没有乐受。

(1)比如有的人虽然出家一段时间了,做梦还是梦到世间的事情,就是内心的业力没有改变、习气没有改变。

(2)又如大家在寺院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若把你放到世间几天,给你足够的钱,没有人认识你了解你,你会做什么?在寺院里呆得觉得没有意思了,让你下山你会做什么?大家自己去观想一下你会做什么。

(3)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搞不清楚、是迷茫的。觉得这里没有味道了,可能别的地方有味道,就去了,结果去了之后还是没有味道,这就是内心里面有问题,我们用外在的变化刺激让自己产生快乐的感受,就是习气没有改变、业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就要从内在去改变,让佛法从内心生起,从而产生乐受。当然,乐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有了法喜进一步修行才更加容易。

5、有同学问许多高僧大德为什么这一生开悟前的一段时间会很贫苦呢?他应该是有大福德的啊?《大智度论》中讲有几种原因:过去生以小因缘感得贫穷,这一生受这个报;他本来很有福德,因为离家,把资具都布施了,所以会暂时贫穷。

6、如果能对这八种异熟因缘生欢喜心,产生感觉,就会很欢喜地去种因。在这种状态下再去做DVD、博客书、基金会施衣、施粥等等,都会感得很好的果报。我们这样去种因、依戒定慧修行,就会比较快速进步和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