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缆搭建的道场(2/3)——博客法门心得体会

(2008-10-12 00:00:19)
标签:

佛法

博客法门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光缆搭建的道场(2/3)

——博客法门心得体会

(10月11日  下)

 

    过了不久,贤丙法师让我放下手中整理歌曲曲谱的工作,开始整理、校对2007年的部分博客文章,准备编辑新的系列文集。

    9月30日中午,在流通处门口遇见贤丙法师。他告诉我:“师父让你整理完《博客文集》,然后进僧团。”情理之中的两件事情,就在这个寻常的秋日的午后突然一齐涌来,而我却没有充分的准备,其个中滋味颇有些难以言状——一方面,感恩师长的不弃,总是创造种种因缘,运用种种善巧,耐心地等待着如我这般难调难教的弟子慢慢地成长;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犹如少小离家、漂泊半生的游子,怀着多年来挥散不去的乡愁,终于踏上归程,将要回到久别的心灵故园。

    我怀着有些急切的心情问道:“师父准备什么时候出书呢?”贤丙法师告诉我:“如果进展顺利,争取在年底以前印刷出来,这样可以在新年期间或者明年奥运会这样的场合作为礼品广泛结缘。”我期待着新的系列文集早些编辑完成、付梓发行,却又感觉编辑时间方面有些压力,希望能安排得从容些,将这几册文集以最理想的状态呈现出来,以不负师父与僧团的重托。

    贤丙法师做事的风格是雷厉风行,诸多重任在身却总是举重若轻、应对自如;.而我则不然,或许是自身习气的缘故,抑或是多年来职业经历的影响,在世间做事时就有些完美主义的习气,在寺里做事亦是如此,凡事尽可能做到至少自己满意为止,若有必要可以不惜时间代价。十多天过去,文集的编辑规划尚未落笔,只是在贤丙法师的指导下,继续整理文字素材、酝酿文集整体架构、联络参与编辑的同行,并与负责编辑《网友评论》部分的某寅居士探讨关于评论部分如何定位等整体架构层面的问题。我们知道师父准备编辑出版《博客文集》、《网友评论》与《博客留言》三个系列,并分别成立了编辑组,各由一位法师指导其具体运作;然而对于为何决定将网友评论从文集部分独立出来,感到甚为不解。因为我们无法想见,将网友对文章的评论与感言提取出来作为素材进行重新整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是否会因为离开了博客文章的背景和语境,而让读者不知所云;或者由于在编辑的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介入与引导,而让读者的理解偏离原有的意旨。探讨的结论是“对于此点可否斟酌”,并将我们的疑点写在《网友评论》编辑组的规划之中。

    10月中旬的一天,早斋过后,贤丙法师问我:“编辑规划写了吗?其他两个组都已经写完,交给师父了。”我知道自己念知力较差,关于写规划的事情,法师事先没有明确指示要写,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限;自己虽也觉得有必要做出规划,但同时知道师父对于文集的事情相当重视,而编辑工作是一项不大不小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诸多方面的资源,且时间较紧,故而有必要酝酿得成熟一些,乃至与其他编辑组交流、协调之后,再做出较为详尽的规划。结果仍如以往许多时候一样,只是在脑中有一篇未完成版的规划“存档”。后来回想起来,觉得又是自身的习气使然。

    曾经有师友数数提醒我要突破自己,也曾经感叹自己习气的坚固与修改习气之不易;同样认识到,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因为有种种的执著。有些时候靠一己之力无法走出泥沼,惟有靠师友的拉拔方能得以出离其中。因为贤丙法师这一句话的“加持”,迟迟未能动笔的编辑规划,竟然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

 

    《博客文集编撰规划》的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一、《博客文集》编辑的意义;二、编辑规划,包括取材、架构、篇幅、风格等方面的整体定位及相关细节等;三、参与编辑人员的情况;四、具体操作日程规划,分为五个阶段;五、当前工作进展情况。

其中《博客文集》编辑的意义有三。

    其一,为师父开通博客的意义。古德云:文以载道。千百年来,三藏典籍是佛法赖以保留和传扬的重要载体,具体有印刷品、写经手卷、摩崖石刻、碑刻等;今天师父开通博客,利用现代传媒,将佛法大众化、生活化,是为开历史之先河,应当今众生之机,广布法缘之举;亦是师父建教、弘法、立僧的重要工具之一。

    其次,为博客文章结集成书的意义。除将博文作为宝贵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保留而不致尘封乃至流失,亦可顺应传统媒体受众之希求,让更多的有缘众生获诸法益,得善知识慈悲摄受。

    再次,对于凝聚共业、构建师、法、友清净和合增上团队的意义。弟子承担书籍编撰工作,于自身而言,在承事师长的同时可密集修习依师、闻思等法类,更好地纳法于心和纳法成业;于团队而言,可增进师弟之间及僧俗之间的业缘,使之更为和合、增上,且能更广泛地吸引人才,凝聚共业,令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的力量更趋增长,故此举亦是依师建教、弘法、立僧事业之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半个多月的前期运作,第一阶段拟定的制订文集编撰规划;联络参与编辑工作同行;文字素材初步整理,包括修改文章标题、核心提示、大事记等;通读并领会博文内容,初步酝酿文集整体架构等诸方面的工作大体完成。

    10月下旬,编辑人员基本联络到位,分为数个小组,分别承担各册《博客文集》的编辑工作。文章素材亦已进行初步整理,有的确立了整体篇章架构,已经形成书稿的雏形。由于此前与各小组多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分别进行联系,不便进行多方参与的研讨,相关细节难以沟通到位,更难以集思广益,于是贤丙法师利用每周末的半天时间,召集各编辑小组同行,就《博客文集》编辑工作进行研讨、交流。

    在11月初的一次交流中,与会同行汇报了各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分享了自己总结的经验,对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与要点作了统一规范,有的同行非常用心地提交了关于博客受众的调查与分析资料;大家谈到对于《博客文集》及其编辑工作的认识,普遍表示有幸承事师长,营造共业,参与博客文集编辑工作,感到非常欢喜,也有利于自己在法上的提升;部分同行因为未能参与《博客文集之一》的编撰工作,觉得有些遗憾,此次愿意珍惜机会、用心投入。

    法师最后进行总摄,进一步对师父关于组织编辑、出版《博客文集》丛书的根本意趣进行阐释,并对前一阶段各组的承担予以肯定,对下一步工作的推展提出了一些期许;同时关怀嘱咐大家在承担的过程中调整好身心,以获得更大的提升。

参与文集编辑工作的同行,来自各行各业,也有在读的学生,虽然从事文字工作或编辑专业的不多,但大家都非常有信心。

    会上启用了编辑组的公共邮箱,作为发布信息、传送稿件的平台,也成为大家交流的论坛。

 

    在贤丙法师的指导下,文集编辑组快速地运作起来。按照既定的规划,从素材甑选、校对、润色、编辑、相关文字撰写,到插图、排版、装帧与版式设计等环节,有分工有合作地、有序地进行。

    周末的研讨、交流形成了例会机制,在编辑工作进行到相关的节点,由贤丙法师组织大家,对每册书稿的素材甑选与整合、文章标题的修改、文首提示语的提炼、篇章架构的规划、编辑体例的统一等细节逐一进行探讨。

    由于工作量大、时间较紧,师父开许山上的编辑人员利用更多的时间用于编辑工作,主要在承担的过程中学习与提升。于是文集的编辑、整理工作成为每天投入时间与心力最多的“定课”。此后的一段时间,除了上殿与用斋的时间,我几乎一直在电脑前度过。因为白天的时间不足以完成与各小组的联络、协调以及具体的编校工作,而当时寺里尚未接通宽带,白天使用无线网卡收发大量的电子邮件显然不可行,所以一般都在晚上进行,尽管如此,网速仍是不快;再则以我往日一贯的习性,亦或许是闹中取静的功夫不够,在阅读或处理文字方面,特别是遇到需要反复推敲、斟酌的细微之处,也是在晚上更能专注、更有灵感。

    为了确保体例的统一,对于已经整理出来,且经多次修订与补充的《润色校对标准》中,关于整体编辑风格、文章润饰标准、文字使用的规范、编排格式的统一、电子版与纸版的操作要点等诸方面细则作了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并发至公共邮箱中,供大家参考;待整理或已整理的文稿的传送,也主要通过公共邮箱进行,从而组成了一个形散神聚的、较具规模的编辑部。

    根据师父的指示,系列文集统一沿用《博客文集之一》的序言,在其后根据每册文集的具体内容各增加一篇导言,以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篇幅为三五千字。各小组同行对此反馈不尽相同:有的小组很快便发来了初稿,乃至发来了两三篇原先准备作为跋或后记的稿件;有的组进度则稍慢一些,或许是他们对自己要求较高,抑或要做好这件事情实属不易。一天上午,在金龙桥邂逅师父,问讯过后,师父询问编辑工作的进展情况,当我谈到关于导言的问题时,在这山门去往云水堂的路上,就在短短的数分钟时间里,师父即轻松自如地将撰写导言的意趣与要点作了简明扼要的开示。这又让我联想到当初我们很难理解为何要将《网友评论》规划为一个独立的系列,而当《网友评论》的文稿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终究无不信服师父最初的判断;乃至后来决定将其作为《评论篇章》分附于各册《博客文集》之中的时候,我们觉得颇有些可惜,因为各章节之间具有内在的次第与关联,将其拆分之后,若仅阅读其中的部分《评论篇章》,则难以体会其次第与整体性。我相信,对于我们当下承办的,以及将要成办的事情或事业,也许暂时不尽能够充分地理解,而在师父的心中,确是有他早已酝酿成熟的愿景,确是有一幅早已绘就的蓝图的,只是在成办的时间、方式等具体事相方面,会随顺因缘的变化进行抉择、取舍,或作出相应的调整。

 

    12月上旬,各小组基本完成书稿一校,各小组开始交叉校对,另外依据既定的规划,贤丙法师组织并协调龙泉寺僧团、山上居士、山下学佛小组、外地居士等,进行第二轮润色与校对;同时,在贤丙法师的组织与关顾下,某庚居士也开始承担运作排版组。当时的某庚居士从事平面设计与图文排版工作亦有多年,自己以前独立经营此方面的业务。去年冬天,正当《博客文集》的文字编辑与平面设计进行到一定程度,将要进入排版阶段的时候,他携带着自己的全套技术与设备来到龙泉寺,可谓因缘巧合。他驾轻就熟地承担和组织了《博客文集》系列的插图与排版工作。后来他与我一同如愿进入了僧团,继续共同承担、共同学习,成为朝夕相处的同参道友。

    书籍装帧设计工作仍由某己居士承担。她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入行多年,且素有佛缘。由于其艺术的天分、执著的精神以及不可思议的因缘,在师父的第一套开示光盘制作需要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来到龙泉寺,从此承担了师父数个系列的光盘、图书、展板的平面设计工作。从最初在团体中面对法师与同行时内心生起感动,在承担的过程中渐渐为师父的功德与恩德所感召,并且从师父的开示中找到自己多年的学修中问题的症结,直到后来对师父的事业生起笃定的信心,放下自己在世间已经开始经营的事业,将自己的心业力深深地融入到这个团体的共业之中,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经历了许多的境界,也获得了明显的提升。当师父看到她的设计方案时,赞叹道:“这做设计的人是很用心做的。”

    有几位来自山东或福建等地的同行,由于路途遥远,平日组织当地的同行一起工作,并与我们通过手机短信与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在编辑工作进展到关键的节点,以及有条件安排长假的时候,他们数度专程飞到北京,来龙泉寺与师友一起研讨、交流。在与他们平日的书面往来以及见面时的交谈中,亦能感知他们对师父信心与皈仰,以及对其佛法事业的热情与精诚。

    一件事情,乃至一项事业的成办,必然赖于诸多因缘的聚合。贤丙法师说过:“因为三宝、师长福德的感召,今后将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聚集到龙泉寺。”这一点在编辑《博客文集》的过程中已初见端倪,由最初仅仅数人直接参与《博客文集之一》的部分流程,到此次几十位同行加入到各小组,承担《博客文集》系列的编辑、整理等工作,在师父与法师的指导下,僧俗二众共同完成从素材甑选、校对、润色、编辑、撰写相关文字、插图、排版、装帧与版式设计、申请书号、书稿送审、出片打样、联系购纸及印刷事宜,直至最后托运回京的全部流程。其中也不乏职业书刊编辑、摄影师、平面设计师等资深人士前来热心参与或提供指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