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节有感
(6月7日上)
开眼界 广心胸
知师愿
感师恩
韩国的浴佛法会在外在形式上带有较多世间的色彩,所呈现的面貌与中国佛教有较大差异。记得去年初到韩国,去寺院拜佛时,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一些外相上去分别、比较,以自己的知见去看待这种差异。但是这次的浴佛法会上,当我和众多虔诚的韩国信众一起至诚恭敬地浴佛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佛教在韩国不但普为社会大众所接纳,而且在主流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韩国社会都发挥着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从佛诞日在韩国被定为法定假日,以及受邀出席法会的各界嘉宾来看,韩国佛教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和对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应该与政府的支持、认可,以及同社会各阶层、其他宗教保持良好的交流有很大关系。对此,我内心无比随喜和赞叹,不禁深深感慨,世尊一生说法49年,他的教法至今已流传2500多年,饶益了无量众生。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宗派传持、弘扬教法所呈现的面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在哪里看到教法被弘传,看到有这么多众生被饶益,蒙佛恩泽,都是令人倍感欣慰的。

顺应缘起,兼容并包
身处其境,我对师父建立教法的理念也有了些切身的体会。“我们对其他的人、其他的宗派都要尊重,你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其它的寺院、宗派、法师也在建立教法,但建立的过程不同,承担的事情不同,呈现的面貌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尽管有如此多的不同,但整个佛教是一体的,不可以讲只有自己能够代表佛教,别人不如自己,或说别人不对。”的确,在当今中国佛教正在复兴的状况下,我们需要的是整合,而不是分别,更不是对立。虽然佛教在不同地区、不同宗派所呈现的面貌有所不同,但这只是缘起的不同。同为佛子,佛陀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导师,我们向佛、学佛之心无有差别;大家都是在各自的缘起上传持佛陀的教法,建教、弘法之心无有差别。面对差异,我们更需要的是互相随喜,互相借鉴和学习,践行佛陀的教导。传持教法、弘扬圣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共同的责任。韩国佛教所展现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参加这次浴佛法会最大的感受就是开阔了眼界,这使我想起楞严法会结束后下山时,水利法师对我的加持“出去走走好,开阔眼界才能打开心胸”。我想,师父总是能站在深广的缘起上,高屋建瓴地抉择问题,这应该也是与师父看得多、想得多、与人交流多、眼界开阔有很大关系吧。所以,法会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佛教的国际交流到底对于教法的传持和弘扬有什么意义?师父每年参加那么多的国际佛教交流活动,其深意又在何处呢?
站在深广因缘的角度理解佛法
记得师父说过:“站在深广因缘的角度看自己和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自己是很不一样的。”
“现在这个时代,不可以从宗派的角度去看佛法,那样太狭隘,要从整个时代、整个世界的意义去看”。当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增强,从佛教的缘起观来看,整个世界众生的共业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信仰缺失、道德危机、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众生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必须依靠宗教,依靠佛法的力量,从净化人心做起。那么在这样的时代因缘下如何去建立教法,广弘佛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此,师父曾说过“现在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教法)更难做,但也更好做,对时代脉搏必须把握得非常准。”我自己的一点思考是,全球化趋势的确使众生杂染的共业变得非常强大,但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所推动的国际合作、交流与对话也更加频繁,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竞争格局,融合中求发展正取代对抗式的竞争成为时代的潮流。正如师父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关于《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发言中所谈到的,以文化软实力为重要内容的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新趋势。如何利用这一大事因缘,提升佛教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全世界广弘佛法,传播正法之音,这应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所以,师父在各种国际活动中多次提出,我们必须淡化宗派观念,加强佛教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与其他宗教的沟通对话,共同来面对和化解社会矛盾、消弭纷争、净化人心,共同来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的和平。
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我们观顾到的缘起是不同的,对问题的把握和抉择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和群体所做的事业在外相上呈现的面貌就会存在差异。所以师父说“对人和事,要从整个时代、整个历史看,不是从眼前看有没有意义。现在佛教要整合资源,对外树立佛教形象,对内培养人才,才能因应时代挑战。”这也许就是师父不辞辛劳地奔忙于各种法务交流活动的初衷吧,因为师父心心念念都是教法的建立,都是佛教的兴衰。
佛法是缘起法,所以我们建立教法也要把握缘起,顺应时代特点。我体会,这也是师父为我们抉择要依靠团体修行的主要原因。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呈现出组织化的特征,也就是要依靠共业的力量。我们要成办广大的佛法事业也必须依靠体系架构完备的组织,佛教的不断推广更要靠共业。我理解,师父提出“三系整合,八宗并弘”的建教理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因缘下,对整个佛教何去何从所做出的智慧抉择。当前教法衰微,命若悬丝,在这个因缘不断变化的信息社会,唯有通过宗派融合来整合资源,凝聚共业,中国佛教才能振兴,佛法才能广弘。我们只有最大范围地凝聚起善法的共业力量,树立起佛教的整体形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向社会传达佛教慈悲济世的情怀,努力去利益更广大的众生,才有可能扭转和净化末法时代众生杂染的共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依正不二,只有共业的环境改善了,教法建立的基础宽广了,教法的延续才有希望,这样我们才能跟着师法友的团队长久地走下去,生生增上,乃至成佛。
把个人学修纳入到佛教整体建设之中
参加完浴佛法会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不去了解佛教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不能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不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和把握整个世界的共业潮流,那我们就很难对师父建立教法的理念,对佛法事业开展的思路,以及师父带领我们团体所走的大乘增上生道路产生真正的信心,并生起定解。同样地,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自身的缘起,不能从无限生命的角度来看待成佛之路,来抉择此生的修行,那么就很难对团体生起真正的信心,在团体中就会定位不明,难以安住当下,也很难“把个人学修纳入到佛教整体的建设中去”真正落实到当下的承担中。
我越来越深信,当下我们在走的路和将要走的路,就是师父以他无限深广的悲愿和洞彻缘起的智慧为我们抉择的成佛之路,这就是从善知识心续中开显出的道次第……(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