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学随笔(上)

(2008-05-01 00:00:55)
标签:

理念课

结合缘起

观察实践

培养信心

如理依师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修学随笔(上)

——陪贤甲法师见骨干义工

                ( 4月30日上)

 

法师中午要见几位山上骨干义工,讨论一些与师父理念课相关的事情。法师很慈悲,让我和贤乙师也一同参与,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学习,了解师父开设理念课的缘起,深刻体会师父建立教法的悲愿与关顾现实缘起的智慧。

 

修学随笔(上)

 

用完午斋,我们随法师去接待室,路上遇到一位女居士,一看到法师便很欢喜地打招呼:

“您是贤甲法师吧?”

估计她曾来过龙泉寺,与法师见过面,并且结下很好的善缘,今天再次见到法师,自然就很欢喜。

“呵呵,是!不错,还记得!”法师一边说,一边走向接待室。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微笑着问:“最近工作找到了没有?”

“咦?法师还记得!已经找到了。”这位居士对法师还能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状况感到很惊喜。

“就是啊!多来寺里,多拜佛,好好祈求,情况会好起来的!”

“祈求法师能忆念我!”等我们快到接待室了,她又追上来,很真诚地向法师祈请道。

“呵呵,佛菩萨会忆念你的!”

听到法师的吉言,这位居士流露出幸福的神情,恭敬地合掌问讯,以表达自己的感恩。

来到接待室,义工们起身迎接法师,法师请大家坐好以后,开门见山说明此次讨论的主要目的:

“召集大家过来主要是谈谈下一阶段与师父理念课相关的一些事项。大家工作都很忙,我们1230结束,尽量不影响大家午休。”这是法师一贯的风格:务实、灵活、高效。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的一句话,却透露出法师对现实缘起的悉心关照。之后,法师带大家作前行缘念,也就是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念诵三遍皈依发心偈。缘念结束,法师并没有直接趣入主题,而是出乎我们意料地指出刚才大家在念诵的时候出现的一个问题:

“刚才大家合掌的时候有没有按照我们课上的提示去做?我看有的同学都快将掌合到自己嘴唇边了。”法师一边说一边示意。

经法师这么一提醒,随即就有同学惭愧地说:“唉!又忘了!”

“由这么一个细节就可以认识到,要想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不容易!”法师淡淡地说。尽管法师面带微笑,我们却从这短短的话语中得到深刻的警醒。

从同学们的一致反映中了解到,大家从法师带动的理念课上得到比较大的受用,身心两方面都获得显著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法师的教授容易在生活中实践和落实,进而比较容易转心。我也认同这一点,从刚才的细节中亦可略见一斑。很多情况下,法师要讲什么,要做什么,是不确定的,是要观待当时的现实缘起而安立的,而在这些缘起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对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因为一直有这样的关照,所以他对他人内心苦乐感受的心是能够很敏锐地洞悉的。记得法师曾经说过:“好的交流其实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去听对方的‘言’,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对方的‘言’中的‘心声’。如果能经常这样做,慢慢地就能观察和感受到一些细微的缘起。”像刚才这么一个简单的情节,实际上背后的用意是很深远的。

很多时候,大家在一起相处不能和乐,事情不能顺利成办,都源于我们这颗心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对人、对事的恭敬。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现实世界中人的信心没有培养起来,对于从人那里所得到的教授教诫不能忆念执持,更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实践,因而身心不能为善法所摄受,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恶法、无记法相应的状态中度过。像刚才合掌缘念的时候,我们内心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只要静心反省一下就能观察得到。可能我们会说,反省的结果是觉得自己在至诚恭敬地向佛菩萨祈求……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是不一定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佛菩萨的信心,并不是单靠思维和想象就能得到长养的,而是主要是因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展现出来的功德,逐步建立起来的。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我们会发现法师具备很多的功德;法师自己也曾说过,他真正对佛法产生坚定的信心,对师父在汉地建立佛法的愿景产生坚定的信心,也只是在最近不到两年时间里,近距离亲近师父、承事师父的过程中才慢慢建立起来的;同样,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如何才能让自己对佛菩萨的信心、对佛法的信心不断增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慢慢培养我们对法师的信心,进而慢慢培养对师父的信心。这种信心的培养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做到的,而是要真正地发愿向法师学习,学习他是如何依师的,学习他是怎样实践师父的教授的。记得法师曾经谈到他带动理念课的用意,主要是“希望大家依师的水平提高一个台阶”,“希望将大家带到师父身边去”,而实际上法师也是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法师经常会在课上课下与我们分享他与师父之间是如何应对的,他是如何向师父学习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法师背后的良苦用心,可能还会觉得法师是在炫耀自己,如果真的这样作意,那我们的“污器”之过也真是够严重的了。了解了这份用心,眼前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发愿好好实践法师给我们的教授,因为这些都是经他自己印证过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应相信,法师所给的教授都是应我们的根器,而绝对不是说我们的根性条件都很好,而法师刻意把我们看得很低,偏偏给我们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才能去理解和践行的教授,诸如敲门、关门等。如果骨子里面这样认为,那么对法师的这些教授就会轻忽;即便不是这样认为,因为习性的力量使然,也很难去实践、落实。像刚才合掌缘念,面对着法师,我们都很难提得起正念说当下我应该怎么做,那平时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正式开始讨论之前,这么“简单”地提醒一下,实际上是在点破我们的现行,让我们知道当下的心理状态是散乱的,至少是没有安住的。这实际上也是在帮助我们认识和去除我们听闻中的“覆器”和“污器”的过患,让我们在后面半个多小时内能做到“如理听闻”,而正这是“趣入佛法的先导”;否则,就会认为当下的讨论与学习佛法无关,很难提得起兴趣,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心力就会低沉。

 

修学随笔(上)

 

作了简单的提示以后,法师谈到目前理念课要推动的一项工作,就是规范课下阅读。这个问题是基于前几节课讨论的结果而安立的。在《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一文中,师父谈到:当我们对完整的修学佛法的次第认识不清楚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毛病就是“随便拿一本经,看一个法类,自己去用功。”法师在课上引导说这就是“任遇所缘,即便修习”的一种行相,这种做法的危害非常大。经论中有云:“……善所缘境,定不随转。……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师父在文章中的分析其实还隐含了另外一种过患:因为经论看多了,无形中会形成很多知见,因而“喜欢自己根据经论去看待和判断善知识讲说的道理如法不如法。”师父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我们面对善知识的时候,内心一直在评判善知识,一直在错误的分别当中,这其实是一种很粗猛的“我慢”相。“我慢高山,法水不入”,有这种慢心在,善知识所讲的法就不能进入我们内心,心就不能和法相应,烦恼便得不到调伏,智慧也便得不到开启;而反面的过失,比如我执和法执却在不断地增长。或许正是因为看到这样种种危害,师父很早的时候就提到要将寺院管理规范化,其中就包括阅读书目的规范化,但因缘一直没有成熟;直到前段时间法师在常住乙班积极推动,这件事情才慢慢得到落实,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像法师所说的那样,阅读书目的规范化,能够使我们“思想不会混乱,知见容易统一,相续容易稳定”。由于目前师父理念课是僧众和义工在共同修学,而且绝大多数的义工对规范阅读的举措普遍认可,法师便希望进一步针对义工推广阅读书目的规范化,进一步落实师父对大家修学的要求。

关于如何具体实施,法师简要地介绍了僧团的管理办法:就是将个人持有的书籍,除了修学常用的经书,还有自己的笔记本等,其余的全部交由常住统一管理,或送交图书阅览室;平时自己的课外阅读,就按照指定的书目一本一本地借阅;如果要看书目以外的书籍,就要提出申请,经法师同意才可以阅读。大家对这些做法还较容易接受,没有太大的异议,只是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落实的问题,比如图书储藏空间的规划、图书借阅与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及图书管理专业人员的设立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展开积极讨论,也提出了一些简单可行的解决方案。法师说:真正落实图书阅读规范化,刚开始大家可能会不习惯,这也是我们的习气在起作用,对治习气要下点决心。

法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其实自己以前也是非常喜欢看书的,各种各样的书都看,经常到流通处留意最近有没有进什么新书,借来以后一两天时间就看完了。后来师父就建议他不要随便看书,看什么书要经过师父同意。有了师父的教诫,自己随便看书的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但有一次趁师父出国的机会,法师偷偷地借了一些杂书想好好地补一补,结果就在看书的时候收到师父的一条短消息:“贤甲!不要乱看书!”把他吓得以后再也不敢随便看书了。现在法师已经养成了非常好的读书、学习习惯,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么一个听起来似乎很轻松的小故事,法师是在向我们透露:纠正一种不好的习惯、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从自己的角度,要有足够决心和耐心;从外护环境的角度,要依靠好的师友环境来监督和策励。其实,师父对于我们的情况都是很清楚的,但师父总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因为我们和师父的业缘还不到,自身的条件还不具足,师父也不会像加持法师那样来加持我们;等到有一天能像子路那样“闻过则喜”,能很欢喜地接受同行的意见和批评,又能像颜回那样“不迁怒,不二过”,认真修改自己的毛病和不足的时候,我们也就差不多够条件领受师父的加持了,那时候自己的成长一定会像法师那样迅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奔波的身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