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学随笔(下)

(2008-05-01 00:00:59)
标签:

师父大愿

法师体认

善巧落实

强猛发心

修学模式

谱写历史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修学随笔(下)

——陪贤甲法师见骨干义工

                 ( 4月30日下)

 

为了化解大家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错误的作意,法师又补充说明这件事情背后所隐含的深远用意。现在之所以对大家要求越来越严格,实际上意味着僧团把义工和居士当成自家人进行培养,已经将提升和改善大家的生命状态提到日程上来。无论我们将来能不能出家,师父对义工和居士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大家学修有成。在目前的因缘条件下,培养一批优秀的说法师,对弘扬教法的大局而言是很重要的。将来山下居士主要还是要到寺里来学习佛法,但因为居士上山的时间和自身学习的层次等都不一样,可能会分出不同的班次,这些班就要靠我们这些长期得到僧团摄受的义工来带动。大家可能会担心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宣讲佛法与世间的演讲不同,讲法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并不是超人的口才和精湛的演讲技巧,而是重点分享你实践佛法以后内心的受用和体会,靠着自身这份真实的受用和体会,就能够真实地利益到他人。像现在上师父理念课,让大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持,督促大家写回馈心得,其实都是在累积将来帮助他人、利益他人的资粮。

听了法师的这段话,内心很受触动。一方面体会到师父希望拉拔每一个弟子、帮助每一位信众、救度每一个如母有情的悲愿;另一方面感叹于法师对师父的悲愿体认之深以及落实方法之善巧。由于种种原因以及复杂的现实因缘,佛教的现状是很不景气的,其中很严峻的一个问题,就是僧才培养方面缺乏完整的学制,优秀的僧才极度缺乏。正是因为这种状况,师父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汉传佛教修学体系。随着龙泉寺僧团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应的一套完整的僧才培养体制已经初现雏形。这样一种体制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为核心,以“僧团带动义工、义工带动居士、居士带动非信众”这样“层层带动”的模式予以推行。法师说以后的法会可能也会主要由义工来带动,让义工直接面对信众、引导信众。透由这样的承担,一方面策发义工们广大、勇悍的发心,快速累积广大的福德资粮;另一方面也策发义工们对佛法的希求心,快速累积广大的智慧资粮。

 

修学随笔(下)

 

因为这样的安立,实际上是为义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有助于培养他们宽广的心胸格局,为以后深入学习大乘佛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普通的居士、信众来说,这样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与出家法师的之间的差距相对较远,由法师直接摄受会存在比较多的困难。而义工在此方面就有独特的优势,义工毕竟没有出家,还没有完全脱离世俗的生活环境,比较容易体会普通居士学修中间出现的问题,比较容易与他们有共同语言,容易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就整体而言,义工对佛法的信心要比普通信众强,对佛法的行持力量也相对强一些,这样在与普通的居士分享修学体会的时候,自然会更深入一些,无形中就会对居士渐渐形成一种摄受。但要真正做好这一点,也需要两方面的配合。

首先是义工要克服怯懦心理,对自己要充满信心,正像法师说的:意乐上并不是安立为演讲,也不是要教导别人什么,而是分享学习和实践佛法的心得。其次,对普通信众而言,也需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觉得只有从法师那里才能得到法上的受用,而是要意识到:在整个修学体系中,义工在起着联结普通信众和僧团之间的纽带的作用,通过向义工学习,就能慢慢培养起对佛法的信心,培养起对僧团的信心以及对师父的信心。这样,僧团也才能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修,不断提升在教、证方面的整体修为,才能真正起到住持佛法的作用。通过这样层次鲜明的逐层带动,大众才能慢慢形成向上仰望的希求心:不了解或不信仰佛法的人,因为感受到学佛居士内心的调柔和快乐,会对佛法产生好感;普通的居士,因为感受到义工对三宝的信心、对佛法的好乐及其自身行持的力量,希求从世俗的生活中渐渐超脱出来;义工则因为感受到出家法师由于坚定的道心和清净的持戒所造就的超凡脱俗的品质,而发愿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样僧团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僧才涌现出来。正法僧团建立起来了,圆满的教法也就能够住世,而这恰恰是对众生最大的饶益。这是善知识最希望看到的,也是佛菩萨最希望看到的。我们如果都能在各自的缘起点上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照法师在课上的引导:“实际上我们就是在为建立教法作贡献”,这样就能最快速地累积到广大的依师乃至成就终极目标的资粮。

之后,法师又认真地听取了同学们关于理念课的一些反馈,比如关于座位如何调整,以及有些同学写小结时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等方面。关于第二个问题,法师的几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有些同学三月份的小结还没交上来,原因主要是不擅于写。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让这位同学口述,请其他同学发心帮助笔录,总之,不能因为遇到一些困难就不写了,要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透过这几句似乎很平淡的话,能明显感受到法师带动大家提升的强猛发心,还有积极推动同学们写小结的那份执着。法师之所以会这样执着,一定是因为看到写小结带来的殊胜好处。记得师父也曾对写回馈心得和小结给予过肯定,认为这样有助于深入挖掘一些东西,让闻法的受用变得深入、具体,让思维变得清晰、有条理,而不再是浮浮泛泛的一些感觉而已;同时,通过写回馈心得和小结,也可以比较快速地累积将来摄受他人、利益他人的资粮。法师经常给我们举一些高僧大德的例子来策励我们,他们一生往往著作等身,记录自己通过实践佛法而产生的对佛法的体悟,为世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师父也经常勉励我们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不能让佛教的这段历史成为空白。那么我们能留下什么呢?可以将寺院建设得恢宏磅礴、庄严清净,为后人留下弘法利生的道场;也可以身体力行,实践佛法,树立良好的宗风德范,让后人能追随效仿;当然更可以用文字记录我们学习佛法、实践佛法的体会,以及为改善自他生命而经历的种种心路历程。所以看起来我们是在做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是在谱写一段历史,而谱写这段历史的主人翁就是各位自己。

法师还就是否要将课程讲纲在同学中间传阅的问题征询大家的意见。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大家的反应不一,有的同学认为整理的讲纲思路太清晰、太具条理化了,本来课上还有很好的觉受,结果一看讲纲,好像这些觉受就消失了;有的同学认为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课上法师讲授的内容很灵活,内容跨度很大,感觉不容易把握主线,如果能有个讲纲参考一下,可以帮助理解,把握全局。法师也谈了他的想法:“一直没有开许大家公开传阅讲纲,也正是担心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我平时上课讲授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家的现行,因此比较能够转心,是属于‘教授型’的;而整理以后的讲纲,大家在看的时候,感觉理路比较清楚,但不容易转心,这实际上是属于‘教理型’的了,它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大家思维,平时我们听课则很难听出这样清晰的理路,感觉一大堆内容扑面而来,不容易完整地忆持。”法师几句简单的开示让人的内心一下变得很明朗。法师把“教授型”、“教理型”的讲法风格放在一起作了比较,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之后不断思维忆持这一点,觉得清楚地认识到二者的不同对调整自己的闻法状态有很大的帮助。最近因为从法师这种“教授型”的讲法风格中受益颇深,而对“教理型”的讲法风格觉得越来越不适应,甚至有排斥的倾向,总感觉是在空讲道理,不能在生活中落实,现在觉得自己应该是相当严重的污器了。经论中有讲“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真正具足弟子相的内心相状绝不是让讲法师的讲法内容和讲法风格来配合自己的味口,而是要不断调整自己的闻法状态以适应善知识所讲的法,真正做到“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记得法师以前讲过,有时善知识以世界悉檀讲法,有时以各各为人悉檀讲法,有时以对治悉檀讲法,有时则以第一义悉檀讲法。那么我们在闻法的时候,须清楚地意识到善知识到底是在以何种悉檀讲法。比如法师是“教授型”的讲法风格,倾向于以各各为人悉檀讲法,那么就要在闻法的当下不断检点我们自己内心的相状,不断结合我们的心续来听法,这样就比较容易受用,且透由此等受用,进而展开对佛法真实内涵的体认;如果法师是“教理型”的讲法风格,倾向于以世界悉檀或者第一义悉檀讲法,那么就要在闻法的过程中不断思维,体悟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样就比较容易得到法益,若能真正做到此点,自己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透由这样的思维,就比较容易去除听闻过程中粗猛的观过心态,遮止这种典型的污器行相。展开来思维,正如师父所说:“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萨的加持,都是祖师大德的加持……”也就是说,实际上佛菩萨和师长是透由我们所遇到的境界在向我们说法,而这些境界能不能现为我们学法修行的教授,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很强大的学习心态,有没有这样的慧力去辨别各种境界要告诉我们的佛法内涵。细细体会就能发现,有些境界是在以世界悉檀的方式在向我们说法,从这些境界中能体会到因缘和合、世事无常的道理;有些境界是在以各各为人悉檀的方式在向我们说法,在这些境界中可以认识并改善我们的现行;有些境界是在以对治悉檀的方式在向我们说法,面对这些境界可以净化我们内在的贪、嗔、痴等种种烦恼;而有些境界则是在以第一义悉檀的方式在向我们说法,这些境界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万法无自性的空性内涵。如果我们能随时以这种敏锐的心态来关照周围的人和事,来关照自己的内心,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法师随后对师父理念课的中心主线做了总摄:“从规范身语开始做起,调伏内心粗猛的烦恼现行,使身心寂静,奠定修习善法的基础。”法师又说:“以后学习师父的文章,也不会离开这个主线。”法师是经过对我们根性作长时间的、细致的观察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比较符合我们的现实缘起,而且这样的引导也是得到师父认可的。看起来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学到什么高深大法,但很明显,我们的生命已经实实在在地得以改善,善法欲一天一天地得到启发,调伏烦恼的能力正逐步增强,内在的欢喜心也在渐渐增长。

最后,法师带大家回向。看大家合掌的动作已有改善,法师当即给予肯定和表扬,大家的进步,已是不言而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