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菩提心了吗?

(2008-04-05 00:00:34)
标签:

菩提心

居士心得

文化

分类: 俗众弟子
 发菩提心了吗
(4月4日 上)

 

对于每一位真正学佛、趣入大乘道的同修来说,这既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深广话题,也是一个需要恒久精进证悟的过程。
    相信不少同修都背过《广论》上这句话:“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惟为利有情。”
    《华严经》讲到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时说:“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 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能焚烧一切罪业。
    师父在去年春节的华严法会上开示,也反复说过,我们学大乘道,我们要成佛,就需要发菩提心。
    今年元旦师父开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句话:烦恼就像草一样多,对治一个又长出一个,你不可能一个个对治,发菩提心能帮助你对治所有的烦恼。
    既然发菩提心的功德如此殊胜,谁不想发呢?
    今年春节的华严法会上贤甲法师带领大家诵经、研讨,当抛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和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
    法师相好庄严,那如菩萨般的笑容如一阵清风在大家心里拂过。他说,大家刚才都诵了《华严经》这一卷的内容,弥勒菩萨首先赞叹了善财童子的种种功德,然后以二百二十一个精彩绝伦的比喻,赞颂了善财童子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发菩提心具有如此殊胜的功德,那么大家发菩提心了吗?” 法师抛出这个话题,勾起了大家的善法欲,接着又说,“发了菩提心的同学请举手。”
    佛堂里坐满了来自各地的同修,三分之一的人陆陆续续地举起了手。男女老幼,各种各样的手,有的举得高高的,有的半缩着,在佛堂的灯光下,显得有些孤单,不是那么的自信、有力。
    我记得,去年春节法会,第一次听师父有关发菩提心的开示,当时只是朦朦胧胧、一知半解的,觉得学佛就应该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了,我也要发。这颗种子算是在心里埋下了,可是经过一些催化、验证,还是迟迟发不了芽,连造作也很难。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面对家庭的矛盾,烦恼如猛火烧心,无法化解,上山预约了贤乙法师请他点化。在烈日炎炎的停车场,法师从捐赠贫困地区的衣服堆里出来,满头大汗,听完我的倾述,诚恳地说,您的慈悲心还不够,更不要说发菩提心了!法师一针见血,让我猛醒、难忘,也让我从此明白了遇事当时时反观自心,而不是要求别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
    所以,这样的场合,法师提问发菩提心了吗,我敢举手吗?
    果然,贤甲法师说,那大家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了,应受一切人天供养,“五欲”——名、食、财、色、睡是否都去掉了?对自己的业果是否已经了了分明?将来去哪里是否已经清楚了?对“三界火宅”是否升起了强烈的出离心?对一切如母有情是否发起了饶益众生的慈悲心?
    如此一连串的发问,给了刚才举手的人一盆冷水。贤甲法师继续说,太虚大师曾说,汉地佛教“教在大乘,行在小乘”,声闻僧和菩萨僧不以形象来判断,而是以发心来判断。他说,检验是否发了菩提心,要看是否有出离心,是否有救人之心。
    我和大家拿这两把尺子一量,立马泄了气:“差得远,差得远”。
    贤甲法师接着再来一声棒喝:大家“未得谓得”,就是打妄语啰?打妄语是会有恶报的啰?
    这当头一棒,让许多人面面相觑,背心发凉。
    都知道年纪轻轻的贤甲法师作为师父的侍者和助手,在僧团既是依师的典范,又是威仪第一,我本来学佛时间短,孤陋寡闻,今天也算是长见识了,法师的辩才如此殊胜,让人叹服!
    “既然学佛,不发菩提心不行,说发了菩提心,也不行。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一位一袭灰色居士装的中年女士一脸迷惑,她的疑问代表了很多人的声音。
    面对大家的疑问和希求,贤甲法师提议一起研讨,他说,发菩提心很重要,以后当有人问起这个问题时,您可以说在“学发菩提心”。法师真是善巧啊!
    大家踊跃提问,法师耐心解答。我也举手向法师请教:我平时对父母、婆婆尽量关心、体贴,解决一些他们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这样是否可以帮助自己以后发菩提心?法师说,可以,但现在还只是在“学发菩提心”阶段。
    那么怎样才能发菩提心呢?
    法师告诉大家发菩提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修七因果,一种是修自他换。
    阿底峡尊者在《修心七要》中提出,七因果是从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修意乐、修增上意乐进入菩提心,且在修“知母”以前,须先修四无量心,其中又以“平等舍心”为主,才能于一切怨、亲、非怨非亲的有情,都容易生起“知母”等心。
    关于修自他换,法师当时没有详细开示。回来以后,我查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呼一吸间如何观想的“自他交换”法,据说是菩提心修炼的最根本重要的法门,但因为没有善知识的指点,坚持不下来,自己也不敢盲修瞎练了。
    怎样的状态才是发菩提心?大家目前都还没证到这种境界,但我们都希望法师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户,让我们领略一下菩提心的光明胜境。大家祈请法师能否描述一下,于是,贤甲法师给大家讲了一件事情。
    去年的一次法会三步一拜仪式上,法师默默地站在队伍的旁边,发现那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一边跪拜,一边用眼睛看着他,那眼睛里充满了求救、委屈和绝望,她合十跪拜从法师的身边走过,但是还不停地回头用那样的眼神望着法师。法师当时读懂了她眼睛里的意思:好不容易遇到了佛法,可是你们又救不了我,我还是只有孤独地走向死亡的深渊……“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我在心中发愿:将来我一定要建慈善医院,建养老院,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贤甲法师的声音柔和、带磁性,但当时我们分明感觉到一股穿透人心的能量。我想,这样的悲心和愿力,就像师父所说的,是与佛法相应、与圣道相应的,是非常光明剔透、非常清净、非常圆融的。正如经论上说,“智者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就能遮止无量罪业的恶行。”

“若能生起菩提心,对一切众生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所有的非法行就会被遮止,更何况是造不善业了。”
    我想,发菩提心的那一刻,尽虚空遍法界都散布了这样的光芒,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里,也一定有你一朵莲花。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受一切人天的供养。
    我想,那样的境界,就是师父所说的“佛菩萨的境界,就是华严的一种境界”。那样的境界,真是让人心向往之啊!
    看看师父和僧团里发了菩提心的法师们吧:师父不舍昼夜地遍洒甘露法雨,无论是在国内外的各种场合,还是每天上班的车水马龙中、出差奔波的旅途中,师父都心心念念缘着世界和平、人类福祉,牵挂着每一位众生的安乐,哪怕是网友内心的一个小小的疙瘩;“建筑法师”为众生的离苦得乐、为师父的弘法事业昼夜操劳,他的舍生忘死和勇悍承担,留给人的是切肤之痛的震撼;“不休息”法师出光碟、编博客书,带领基金会的同修为贫困地区捐赠,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带给人的是慈悲喜舍的无形力量;以苦行著名的“水利法师”,连续几个月每天带领居士上山背石头修水库,水库修好了,居士们发现他更瘦了,他却哈哈一笑:瘦算什么?又没有死,死了也没关系!还有承担全年法会召集的法师、负责山上常住义工带动的法师、周末共修讲法的法师……因为他们发了菩提心,所以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正在遐想和感动中,贤甲法师的声音又飘进耳朵:“理论上都好办,关键是一步一步地行持。”法师为我们一一分析,我们眼下是否具备了条件,目前大家对佛法的认识还存在哪些问题,对佛法有没有完整的概念,我执和法执去除了没有,与人相处好不好,对别人的善念容易不容易体会……他说,我们要培养条件,要像善财童子那样,发心广阔,培养大乘种性,如果一个人能给他人带来信心、鼓励和希望,像一缕阳光照在人身上,给人以温暖,那么,这就是够资粮的表现。
    如何集聚发菩提心的资粮?这位年轻的法师娓娓道来:第一步:树立一个人生的典范。向他学,比如,孔子的典范是周公,弘一大师的典范是蕅益大师,师父的典范是玄奘大师,我自己的典范就是师父。第二步,学习他的思想、言行。法师谈到,他了解了师父的心愿之后,每天将自己做的事情都要跟善知识启白,让自己的想法、讲话、做事都与善知识的心愿相应。第三步,效学。逐步从自己过去狭隘的知见中跳出来,站在善知识的角度去观察、了解问题,不知疲厌地承事善知识的弘法事业。
    法师最后告诉大家,善财童子成佛的心愿为什么能够一生取办?那就是他发了菩提心,并且依止善知识做得好。“一切的功德都来自于师长,我们能否把善知识的慈悲大愿印到心里去,而不是仅仅从外相上去依止。这是我们眼下要走的一步。”
    法师的话令人回味无穷。法师为大家播下了一颗殊胜的种子,我们内心会发芽、开花,结出正果来吗?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几句几乎每天都要念的“四弘愿”,平时只是浮浮泛泛的,但那天念诵时,心中的感受却有些不一般,更真切,也更有力了,也更希望佛菩萨能听到自己的心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