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乡村教堂的普及想到的

(2008-03-29 00:00:27)
标签:

基督教

传教

乡村教堂

宗教本土化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由乡村教堂的普及想到的

(3月28日)

 

    “摄影家似乎多从中国化的西教、异化的西教的角度来处理他的题材。然而据弟子看来,正是看似四不像的本地化,才使得耶教的普及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乃至一夜间如草遍地般发生。”

    读着宋居士给师父的信,当看到这段话时,我很想知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的具体传播速度,而随信一同寄来的渠岩《信仰空间——乡村教堂纪实》摄影作品集中给了我答案——根据全球基督教调研中心的数字表明,中国从1949年建国以来,基督教人数从最初的90万人增加到1.1亿,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一万的速度增加。

    身为一名出家的佛弟子,这些数字多少有些令我吃惊,也带给自己一种紧迫感。那么,宋居士所说的“本地化”又是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一点,渠岩在《信仰空间》中这样说:

    “乡村的教堂建筑中包含有诸多的中国各地的民俗因素。……他们把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神话传说、主观理解等都直观反映在了教堂建筑上。西方的基督教本土化的特点比较显著,在一些乡村的教会活动中,教民唱的圣歌只有少数是歌颂主的,其他的颂歌都是弘扬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曲调大多是根据中国流行民歌改编的。他们在教会活动中所宣扬的却都是教人们向善互爱、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价值。”

2008-03-26_00001_tn.jpg

 

 2008-03-26_00003_tn.jpg

 

 2008-03-26_00002_tn.jpg

    看来,在传教的手段方面,乡村教会无疑是很讲究“善巧方便”的,而这种本土化的善巧与基督教传教士的热忱配合,使其在乡村的传教活动很有吸引力。在这方面,美国学者裴士丹等通过相关研究得出结论:基督教的本土化、民间信仰化是其能在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叶小文局长也曾撰文提出,中国的基督教很注重与“信命运、敬鬼神、祭祖先等宗法性民俗信仰观念”结合。

    当然,基督教在中国乡村得以迅速传播肯定不止是这些原因。《信仰空间》提到,中国很多乡村的广大群众,尤其是“老弱病残群众”在世俗社会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怀,遇到困难时也“缺乏有效的解决渠道”,所以不可避免地寄希望于宗教的力量。而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方面,基督教堂发挥了不少作用,在渠岩去过的山西、安徽和江苏等地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教堂”。

    也就是说,许多农村的广大群众之所以选择信基督教,带有比较强的实用和功利目的。夏磊在《对一个皖中村庄基督教传播过程的研究》一文中,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对这种信教心理做了剖析——

    杨先生是杨村的一位传教士,1987年,他在家乡由于很偶然的因缘接触了基督教。当时一位姓刘的教徒对他说,只要信基督教,向主祷告,就可以治好困扰他的头疼。而且,祷告不用花一分钱,即使无效也不吃亏。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通过祷告真的让自己的头疼减轻了。后来,祷告让家里丢失的一头小猪自己跑了回来,更让他觉得“基督教的确很有用”,从而正式入教。

    渐渐地,杨先生的信仰越来越坚定,并成为一名很有热情的传教士。在九十年代以后,他发现当时农村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很多年轻人没有书读,也没有工作,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这个时候突显出来了,很多人看不起病;养老问题也开始出现,很多老人因为子女的不孝而变得精神压抑……”

    针对这种情况,杨先生在传教中主要采取这样几个策略:第一,将他体会和见闻到的入教的种种好处向村人述说;第二,首先选择那些在生活中面临困难的人进行劝导;第三,“告诉对方信教不像烧香拜佛那样花钱,只要经常参加聚会并向主祷告就可以了,而且还可以随时退教”。

    到1995年末,该村的3000居民中,正式和非正式的基督教信徒大概有200位。其中:“50%左右的人是因为生病而信教,20%的人是觉得无聊、为打发时间而加入,20%的人是因为对现实不满、为寻找寄托而信的,还有10%的人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信的。”

    由这些材料看来,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注重现实的,基督教充分利用了民众这种普遍的心理,在解决人们的现实需求方面下功夫,果然卓有成效。而且,与佛教相比,基督教的教职人员与民众走得更近,传教热情更高,教义更简单直接,这都是其在吸引人心方面的优势所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基督教在中国乡村的流行对佛教的发展有不少启迪作用。首先,了解众生实际的需要和根器,施以有针对性的引导,才能让高深的佛法变得易于接受,走入寻常百姓家。事实上,“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本来就是佛菩萨度化广大众生的方便。“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观世音菩萨,其广大灵感也绝对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生活的众多困难。理念上的资源并不缺乏,关键是要有许多人实际去做基础的传播方面的工作。

    而在本土化方面,其实应该是佛教的优势。自汉朝传入以来,佛教早已成为中国化的宗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轮回、因果等观念在民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地藏菩萨本愿经》曾经非常流行,这也跟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有很大关系。只要能有力地加强自身建设,并且让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应机的佛法,佛教对中国民众的吸引力肯定不会输于基督教。

    读宋居士的这封信,看渠岩的《信仰空间》,了解基督教的传播现状,最大的体会还是师父常说的“责任”。“佛法二宝,赖僧弘传”,作为一个现代的出家人,对佛教、对众生、对历史,都有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宋居士信末的一段期许之语,或许是对这种责任的很好注解:

    “何日神州再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呢?窃思圣教重光自当有望,因为有大心勇士如大和尚者心系有情,不舍夙愿,立志刚毅,重建教法,狮吼大千,同时,也有众多佛子共铸圣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