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3日)
成蹊
昨晚师父突然发来短信:“明天随我去福建。”
不过自己也不觉得突然,因为几天前,师父曾向我要过身份证上的资料,根据以前的经验,断定是要外出了。
这次作前行准备不像前几次,弄了半天还没有眉目,当晚就把自己随行所需要带的学习生活用品,准备好了。
早上7:45分我们准时出发了,师父说:“咱们先到中佛协,九点钟国宗局叶局长来拜年。”
去佛协的路上,师父说:“昨天大家研讨的还不错。”
我:“是,大家发言很积极,至少能够交流彼此的意见。”
师父:“我这突然又走了,某甲法师怎么样?”
我:“这种境界不小,他很认真准备法会,本想您会在龙泉寺过年,没想到……”
师父:“之前他写博客三个月,有不少受用,后来又让他负责编书,编完书他正心力有些低沉,又让他负责法会。”
我:“他法会做的很用心,今年节日气氛很好,适应居士的心理。”
师父:“让他体会无常!”
我:“体会无常,只有在自己身上亲自发生才能体会到比较深。”
师父:“某乙法师进步很大?”
我:“是的,他昨天研讨时还是第一个发言,很积极。”
师父:“考虑的很全面,到位。”
我:“这说明他去想了,不然他是说不出来的。他讲话也比较沉稳。进步确实大。”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八点,我们的车还刚过北清路,我心里有些着急,怕迟到了。因为师父参加活动一贯的风格是守时。我想开车的小刘也会有同样的心情,不过他开车还是相当的稳。再看师父,却表现得泰然处之,毫不在意。这一定是一种既把握缘起又不被其束缚的自在、洒脱。
小刘毕竟是开车的老手了,八点半我们准时到达中佛协门口.
小刘说:“只用了55分钟。”.
我赶紧插嘴道:“这次很快呀!”
“因为有你在车上坐着。”师父紧接着说。
“不敢,不敢!”我赶忙应道。
因为到佛协门口车子开的很慢,我一边说话,一边开车门准备下车。
师父笑了:“还没到,看来不能夸奖,散乱。”
我惭愧的点头:“是…是…。”
九点十五左右,叶局长一行到达中佛协。一诚长老身体不方便,师父等佛协的领导作为代表早已在天王殿等候。
一下车,师父就与局长亲切握手、合掌,问好。
我已经接触局长几次了,对他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都是相当佩服。
比如,他说:“我作为宗教局长,对几个宗教都要平等对待。”
因为叶局长也先后来过好几次了,这次也就免了介绍寺院,大家开门见山,直奔客厅。
因为客厅里是地毯,进去都有换鞋或者把自己的鞋上套上塑料袋。大家到了门口,工作人员看是领导来了,又这么多人,一时套塑料袋比较慢,就有人说:“不要套了,直接进屋吧。”
“要守规矩。”其中一位领导说话了。
身教胜于言教呀,令我佩服。内心自然也就发起想学的心。
大家坐定后,叶局长发表讲话给大家拜年,然后一诚长老讲话,接下来是师父作补充的发言。




在听的过程中,我左右看看,左边坐的都是宗教局的各位领导,唯独我一个出家人在大家后面。再看对面,全是中佛协的领导及几个寺院的方丈执事。我感觉到自己坐的地方不对。这么没有观察力,连为人处事的基本礼节都不懂。于是悄悄地,一边拍照一边移到对面去了。
之前本来计划接待完了就马上坐MF855的航班直达厦门。我问师父:“是否通知对方接机?”师父想了一下说:“不急,万一时间有变化,就不好。”
了不起,师父代人着想的心随时都能够起现行。
活动刚刚完,小刘说:“大和尚,飞机晚点,现在改到下午六点起飞。”
当下让自己感受到,师父的智慧所展现出来的高度的洞察力,真是有先见之明!佩服!师父还充分给弟子演示了“诸法无常的道理。”
晚
六点十分我们终于正式登机了,二十一点多到达福建厦门。
龙泉寺里
中午用过斋,和负责居士管理的某甲法师一起向云水堂走去。天气很晴朗,虽然气温不高,但那温暖的阳光,拂面的清风,分明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气息。澄清湛蓝的天空,阳光下松柏装点的群山,加上寺院特有的清净,本应让人的心十分明朗;可想到南方的灾情,出门在外的师父,却又有些不是滋味儿。
金龙桥上,不仅两边的护栏挂了灯,桥头上还有一个彩灯门,上面悬挂了不少的小灯笼。出了庙门往云水堂走,沿着路的两边也挂上了红灯笼,给寺院平添了很多节日的气氛。临近新居士楼,看见楼下有义工还在忙着继续做这些装饰。
“灯笼代表什么?”我问。
“代表吉祥。”某甲法师立刻回答道。
“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我合掌默默地祈祷。
这些吉祥的装饰,是本次春节法会的召集人,某乙法师推动的。师父最近也赞叹他,发心做事比以前更加积极主动。
到了云水堂新楼的一层,某甲法师先带我进入一间大的宿舍。屋里陈设很简单,床板一个挨一个组成通铺,底下则是用圆凳子支撑,上面已经铺好了床褥。
“条件很艰苦啊。”我说。
“即便是这样,还是不够住啊。某乙法师慈悲心很重,他考虑到参加法会的居士都很想住在寺院里,所以尽一切可能为大家想办法。像这间其实本来是教室,某乙法师跟我商量,答应让他改为宿舍了。不过,后来他又要把我们的博客留言编辑组的房间也要去,我当然不肯答应。后来,他连找了我几次谈,我说什么也不让,当时争执得很厉害。”某甲法师向我介绍缘起。
“你们俩都是好心,都在为别人考虑,但所站的立场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我挺能理解他们的用心。
从房间里转出来,他又带我去其他几个宿舍转了一下:“现在一共能住下大概一百七十多人。”
“那看来还是差不少。”我在想,硬件设施对于僧团的发展还真的很重要。
从一层出来上了楼梯,看见某乙法师正站在楼下和两位居士说着什么。不用问,他这个召集人一定是在谈法会的事情。平常中午他一般都要休息,现在事情急,他只好辛苦了。


“虽然他最近很忙,但感觉他的精神状态很好,心力强。”我说。
“我体会这个名言安立很重要,把人安立在这个位置上,就不得不操心。”
我没答话,心里则在想,角色的安立当然有作用,可即便是自己的责任,也可以被动地应付过去。要想像某乙法师这样积极主动地去做,却一定还要发愿才行啊。
这样想着,心里就回忆起昨晚上师父关于这方面的精彩开示来——
昨晚师父先跟某甲法师谈居士管理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师父第二天就要离开北京去福建,节后才回来,所以与他谈得很详细。到了大概十一点多钟,某丙法师轻轻推门进到屋里来。师父看见了,马上问道:“哎,你这几天在干什么?”
某丙法师有点小心翼翼地回答:“我来给师父交一份汇报,呵呵。”
师父:“我是问你这几天在做什么,答非所问。”
“我……这几天工程的情况比较复杂。”某丙法师一边说,一边递上来一份手中的材料。
拿起这份材料,师父又问道:“那么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某丙法师:“有些施工方式比较可以省钱,但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目前我们还没有力量采用这种方式。”
师父:“你不能下这个结论啊,你怎么知道我们没有这种力量?这只是说你没有力量,不能说我们没有力量。”
某丙法师不好意思地点头:“这倒是。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有时候面对很多工程上的事情,不知怎么取舍,没有智慧去抉择。”
师父:“为什么没有智慧呢?因为散乱,知道不知道?”
“哦。”某丙法师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像小孩子在跟父母撒娇,呵呵。
简单翻阅完那份汇报,师父说:“你这里边列举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这样做有什么问题,那样做有什么问题,最后却搞不清楚该怎么办。这种处理方式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某丙法师本来坐在地板上,听到这话赶快长跪在师父面前,颇为急切地说:“对对对,师父,我就是这个问题,请您快开示!”
师父却并不急着正面回答:“你这几天都没去上课,对不对?人家都去你不去,造了不和合的业,你知道不知道?搞建筑就要和合,不能个人英雄主义,这样绝对不会成功。”
某丙法师带着点委屈的语气,小声说:“师父,我不是想搞个人英雄主义……”
师父马上接道:“不是说你想这么去搞,而是你这种习气还没有改过来。做事情,需要众缘和合嘛。我上次也跟你讲过,我其实也没做什么事情,只要让众缘和合就好。你老想着去规避风险,让别人去负责任,这怎么有可能?你要保证施工不能出问题,这才是好的,不是说出了事谁负责任的问题。”
某丙法师:“是,我们要加强管理。不过刚才谈到的抉择问题我还是没有明白……”
师父还是没有回答,却表情更加严肃地说:“没有上课本身就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你的思想就不容易跟大家相融,你心里想的别人不容易理解,而你也不容易理解别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这样今后你做的过程中,别人就不好配合你,甚至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很难跟别人一起商量。”
某丙法师低头不语,屋子里的气氛显得比较凝重。看来,师父要用他的威德力给某丙法师来一次加持。
师父继续说:“大家这几天讨论明年的一些工作,包括我们今年工作的一些优缺点,没有参与你对这些问题就认识不清楚,你知道不知道?我也看了你们写的一些总结,实际上寺院发生过很多重要的事情你们都不关心,或者你们会关心一些无谓的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根本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主观意识。拿佛教的话来讲,‘我执法执’在起作用。”
某丙法师:“这个我承认错了。不过,您刚才谈到把一些优缺点进行对比的思维方式有问题,这是什么道理呢?”
师父终于给他解释:“站在设计者、施工者、建材供应商、寺院的不同立场,想法是不会一样的。设计者会觉得自己的图纸不能动,施工者希望能早点完工,卖建材的人希望能尽量多卖给你一些产品,寺院希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省钱。你要去权衡,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你需要有一颗善于学习的心。你看,某丁法师一开始也不太懂,盖德尘居的时候出了一些问题。可是他学得很快,到了盖云水堂,很多事情他就可以自己拿主意。”
某丙法师:“太好了。听您这么一说,我意识到自己比来比去,跟着外境转了,自己却很茫然。”
师父:“是啊,变成随业流转。”
某丙法师:“听了师父的话,我刚才好像突然明白,关键自己要去发愿,然后用自己的这种智慧去……”
师父:“这个是真的,发愿是最关键的。菩萨的初发心,中间所有的环节,到最后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据愿而来。因为业就是根据愿来开显的,如果没有愿,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心、所有的事都会随着共业转。大菩萨的愿一发,所有人的业都随着这个愿转。”
某丙法师又“哦”地一声,这次好像语气中带着恍然大悟的惊喜。我在旁边听到这里,也很感觉震撼。
师父:“凡人跟圣人的差别就在这里,圣者有这个大愿。”
“他的大愿能转众生的共业!”这时候某丙法师的声音充满了力量。
师父:“是啊,大家跟着他干,不就转过来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没有愿的人凑在一起,大家都随大流。比如,如果上课时候大家都随随便便、散乱、放逸,这种业加起来就成为一种共业。如果已经形成这种共业,就很难改。必须要一个有大愿力的人出来,大声疾呼,大家自然就随着转。你看某戊发了大愿,要搞好乙班,结果就很不错。不过,他这个愿到底有多大,能够发多久,还有待观察。”
谈到这里,看了看一直站在旁边的某戊法师,师父又笑了起来。在师父的话语和这笑声中,却能让人体会出他爱护弟子的心意。对于某戊法师,师父其实是寄予厚望,很希望他将来能成为法门龙象。正因为如此,师父总是注意避免当面过分夸奖他,而使某戊法师生起慢心。其实不仅对于他,师父对弟子们都是细致观察、因材施教的。这份用心良苦,想起来总是令人感动。
某丙法师又说:“‘愿’是动力,然后靠智慧主动地改变缘起?”
师父:“你只要愿一发出来,福德、智慧、慈悲都会生。”
某丙法师“咝”地长吸一口气,充满了喜悦之情地叹道:“啊,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已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啊。”
师父却又笑着说:“每次都好像开悟一样,过几天又不行了。”
某丙法师挠挠头:“确实。开悟一分钟,一分钟以后就迷糊了。”
“烧水的时候,水虽然开了,等到不再烧,水慢慢就又冷了。”从师父的这句话也看出来,修行的确是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某丙法师点头道:“嗯。”
师父:“一方面是发大愿,另外只要我们内心清净,本身我们是做三宝事,三宝一定会加持。”
某丙法师:“对。回去得把您的教授写下来,这样保持清醒的时间会长一点。”
“发大愿,发大愿。”透过这两句的重复,师父好像要把什么东西灌注到某丙法师心里,“然后呢,复杂的问题要简单化,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你看,搞建筑不就是照着图纸做就好了,有什么难的?”
某丙法师又笑了:“是啊,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件事情困难。”
师父:“你老想着难、难,最后就被自己吓唬住了。在佛门里边的一切,只要是做事层面的,都不难。最难的是发心,真正具体到做事的时候,都很容易,这是我的体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做事我可以找一千个人来干,但是你心发不起来,就不会有兴趣去找人了。”
某丙法师:“发心的人可以带动一千个不发心的人。”
图片报道:
早晨师父离开寺院之前,一位摄影家来给师父拍照,同学们欢喜地在旁观看。这位摄影家这几天给寺院的文化组、编辑组的义工和一些法师做了培训,不少人感觉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