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2日)(上)

(2008-02-03 00:00:49)
标签:

鼓掌

戒律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同师共学(2月2日)(上)

成蹊

    先发布一个消息:2月3日下午5:00,凤凰卫视中文台《文化大观园》将播放四十五分钟对师父的采访,2月4日上午9:00重播。

    前两天晚上的甲班比丘讨论,由某甲法师主持。他的态度很认真,风格也很有特色。一方面几乎对每个人的发言都做一个总摄,归纳出其中的要点,另一方面则积极运用“鼓掌法门”来带动会场气氛。

    每次有人发言后,他不仅自己带头鼓掌,也号召大家一起来这样做。其实,平常上课发言,很少有听到鼓掌的声音,也许是很多法师都比较喜欢“静”的缘故吧。一开始,虽然某甲法师大力提倡,还是有不少法师静坐如恒。

    “请大家配合鼓掌,鼓励发言的人,这也是一种随众啊。”某甲法师锲而不舍地鼓动着。

    “鼓掌有益身心健康。”有法师笑着帮腔。

    “是啊,拍手健身治百病。”这位法师可能认为诙谐的语气更容易为人接受。

    经过这样不懈的努力,每次发言后加入鼓掌行列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最后,气氛真的是越来越热烈,发言也越发积极。

    曾经听一位自己很尊敬的法师谈过,出家人最好不要用这种鼓掌的方式。甚至他说,因鼓掌而欢喜,本身就有烦恼的心在里边,是要去对治的。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认识,自己一开始也不愿意鼓掌。可是,后来心中忽然现起师父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法无定法”。

    师父曾说:“如果佛陀说,什么法一定是大乘,什么法一定是小乘,什么法一定是善法,什么法一定是恶法,凡夫众生很容易在外在去取相,在外在去寻求。实际上所有这些善、恶法,大、小乘法,也都是从我们心里当中去区分的。如果我们发了大乘心,这个法就是大乘法;如果我们是小乘心,那么你就是小乘法;如果我们起烦恼,就是恶的;如果是我们智慧现前,无漏法现前,它就是善法。”

    师父的开示熏习多了,慢慢也尝试着以师父的方式去思惟。其实,鼓掌本身不一定有什么善恶,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心态。目前甲班上课的状态,气氛不够活跃,大家比较喜欢内修,不太注重把自己的想法去与大家分享。因为比较缺乏沟通,僧团的很多事情也不容易推动。在这种情况下,某甲法师提倡大家鼓掌,有他特别的用心在里边。而且,即使不谈事情本身的对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鼓掌也是对主持人一种很好的配合。师父也说,在一些事情上能够放下自己的见解,配合别人,本身就是修行功夫的一种体现。

    昨天晚上的讨论中,很长时间花在为明年戒学班的运作提建议上。有法师提出,学戒的一个困难是觉得戒律比较枯燥、乏味。针对这个问题,某乙法师谈了他的经验,引起我的注意:

    “提起对戒律的热情与好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了这种热情,学习才比较有乐趣。另外,要将学戒当作和学佛一样的重要,因为本身戒律就是佛法很重要的基础与补充。比如在戒律中,像皈依、业果、无常的内涵,很容易体会。太虚大师也说过,通过持戒可以培养信心:对佛陀的信心,对佛法的信心。另外我有一个体会,就是不一定要跟着大家上课的进度,可以经常拿起律典提前看一看,当作一种乐趣。甚至说,学习戒律最好能像读小说一样乐此不疲。”

    某乙法师平常在推动僧团的学戒、持戒方面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一方面,他的行持好,内心调柔,且对人很有慈悲心,也很注重戒律的持守。另一方面,他十分主动地去钻研律典,已经读过不少戒律相关的著作。大家平时有谁对戒相不清楚,想要决疑,最常找的人就是他。此外,每半月诵戒,几乎总是某乙法师先把自己犯的一些小罪忏悔清净,再帮助别人忏悔。

    在昨天的讨论会上,听他透露这些心得,使我很感兴趣。作为戒学班的一员,我有时候也对一些繁复的戒相觉得枯燥,知道他却能够乐在其中,便很想进一步学习他的经验。于是,今天下午带着问题,我又敲响了他的房门。

    “能不能谈一谈您对于学戒的兴趣具体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尽管很忙,但代人着想功夫很高的他,还是欣然答应接受我的请教:“学戒过程中,兴趣也是慢慢在增长,对戒律里面出离的内涵、佛陀的慈悲都有体会。特别是对慈悲心的体会,更加强烈一些。”

    “对慈悲心的体会,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呢?”

    “体会比较强的是什么呢?佛陀制戒之后,又会根据因缘不断地开。比如刚开始是一抟食、一座食,后来开成早上可以吃粥。因缘则是因为佛陀看到一些比丘的身体不好,不能够适应太严苛的饮食方面要求。”某乙法师的语调非常柔和,也让人感受到他的慈悲心。也许,他通过学戒能强烈体会到佛陀的慈悲,跟他自己这方面的特质有很大的关系。

    “是,像‘百一物’也是后来开的。”我想到了一个相关的例子。

    “另外,一般人看到犯戒的果报严重,会感到很害怕。但实际上,佛陀在戒律当中也谈到忏悔的方法,只要真诚地想改,对着三宝、僧众发露忏悔,很多罪不难除灭,这也体现佛陀的大悲心。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某些本来应该对着大众忏悔的罪,如果是上座长老犯了,佛特别开许他们可以对着一个人或者自责心忏悔。这是因为佛陀考虑到,如果对着大众发露忏悔,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讥毁,觉得上座怎么还这样,对整个僧团也不利。当然,这样做的前提还是犯戒的上座能产生真实的惭愧心,发愿不再做。”

    “那么,对于一些很细致的戒相方面,您不会有什么枯燥感吗?”

    “不感觉枯燥啊。”他摇摇头,好像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因为这都是在讲一些持犯方面,影响很大。如果犯了会堕落,持好会有功德,这很有意义啊。既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怎么会感觉枯燥呢?”

    “嗯。就是说,还是要思惟胜利和过患。”

    “对。还有一点,我学戒的动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别人持戒。别人有疑问,心里就会忧恼、不安稳;我能够帮助他解决困惑,他就会非常欢喜,重新得到安稳的快乐。”

    “自己也能够净罪集资,是吧?”

    “是啊。这样就感觉非常有意义,因为能够帮助别人啊。受戒之前,也曾听过一次法师开示《沙弥律仪》,其中谈到:‘吾观末世苦,破戒为第一。’破戒之苦是末世最大的苦,而要想忏悔,就要找清净比丘忏悔。我当时听了很受触动,立刻在心里默默地发愿:‘我将来要清净持戒,帮助别人忏悔。’因为有这个因缘,我后来就比较重视,也愿意帮别人忏悔。”

    听到这里,某乙法师的利他心令我很受感动,也体会到,如果有心,身边善友的很多功德都非常值得自己学习。

    某乙法师又说:“后来我更体会到,在一个僧团里边,如果自己犯了戒,又不能解疑,不能找别人忏悔,一直这样闷着,对内心的伤害会非常大。这样到后来,要么对三宝失去信心,要么对自己失去信心,最后就破罐子破摔了。这问题很严重的。所以越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能够帮别人,作用非常大。”

    自己也的确听说,一些道场的僧人因为学戒不够善巧,不但没有让内心越来越欢喜、清净,反而会退失道心,乃至舍戒还俗。因此,很能理解某乙法师话里的含义。

    “学戒过程中还有什么比较大的体会吗?”我继续请教。

    “对了,看到关于保护僧物的相关戒条内容,对我触动很大。律典中谈到,如果你看到僧众的物品在外面风吹雨淋,很可能坏掉,而你想:‘这不是我用完放在外面的,而且我又不是执事’,因此就不管,那就会犯戒。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后来我就比较积极,看到外面有什么东西没收拾,会主动提醒别人收拾。以此类推,很多僧团的事情,虽然要考虑组织运作,不能一味乱管,但在心态上会更主动关心。”某乙法师又谈到他的另一个学戒体会。

    “就是说,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面对,而且能够举一反三。”

    “是,如果能够举一反三,学戒就会变得很有意思。比如在一条触恼僧众的戒律中,对一个凡夫僧团触恼的罪,比触恼一百个阿罗汉(而未组成僧团)的罪更重。由这个因缘,我后来对僧众集体的事情就很重视。比如做内务,当时干的人很少,但我想到可以承事僧众,干起来既卖力,又欢喜。”刚来僧团的时候,的确经常看到某乙法师一个人默默地在扫地、擦地、整理垃圾,做很多这方面的事情,却不知他有这样的心路历程。

    “就是说通过学戒,对‘僧’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啊?”

    “对啊,就很愿意付出,护持僧众。另外上课也不敢迟到,因为这也是恼僧的事情。”这一点,他在前几天的讨论中提出来过,对大家的影响也很好。某乙法师接着说,“对大家也比较容易观功念恩,不会观过。不然的话,你觅出这条罪,想忏悔却找不到人。他虽然有种种的过失,但某条戒不犯,就可以对他忏悔,他就成为你的依靠。”

    “皈依僧。”

    “是啊,学戒就比较容易体会到‘皈依僧’的那种内涵,看到僧的功德。我的理解,不是说佛硬要给别人定个规矩,对佛来讲,即使提婆达多总是害他,佛也把他当成善知识;正因为僧团需要戒,佛才去制。每次有人犯了新的过失,都是僧众向佛提出,佛才观察缘起,规定以后不可以再这样做,因为这不利于僧团的和合,不利于正法久住等等。佛也说‘我在僧数’嘛,佛对于僧团是非常重视的。像毕陵伽婆蹉在僧众诵戒的时候打坐,佛就说不行,你要过去。还有,如果有人负责为僧众晒卧具,结果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打坐入定,佛说,犯戒!所以说不能讲‘我要修行啊,不管僧众的事情了’,这样是不行的。”

    “真是这样,戒的功德就是‘摄取于僧,令僧欢喜……正法久住’,很美啊。”我被他与法相应的心感染,越听越欢喜,“这样看来佛世的时候对团体的概念就很重视,并不是说我们今天才强调这个概念。我们的团体,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僧。狭义的僧是出家众的部分,广义的僧又包括了外围护法的居士,包括很多具有共同理念,愿意共同增上的人。这群人透过师长、法和各种如法的规矩去摄受,才能够不断产生欢喜心,在佛法上勇猛增长,令正法久住世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