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同师共学(2月5日)
成蹊
时时处处都是无常。无论如何,博文责任在身,拿起相机赶到山门。
寒风中,几个人飞快地在路上推着车,嗨哟、嗨哟!赶快追上去拍照片,可惜,赶到他们身边,已经停下来了。“嗨!”最近热衷练武术的某甲法师给我摆了个Pose。
车上是此次法会要用的帐篷,今天僧众出坡任务——帮着搭帐篷。


“其他人在哪里?”看他们只有三四个人,有点奇怪。
“在锅炉房旁边的库房呢!”
一路小跑。还没出来几分钟,已经开始流鼻水了,真是够冷!
“冷不冷?”看到某乙法师正在带领大家往车上运帐篷的架子。
“浑身冒汗!”出乎意料的回答,同时手下不停。
看到这位“不休息菩萨”就长精神。真想放下相机跟他们一起干,可惜,还要拍照。端着相机就瞄准了他。






“别光拍我啊!”
“大德,您老比较上相啊,感染力强!”
博客里边他的出现率是相当的高,拿社会流行的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
或许,在佛门中该改成:有心力就会有魅力;有了欢喜心魅力更大!
“咔嚓!咔嚓!”相机的声音好像在给大家加油。
忽然,两个人各自扛着一大包东西直往楼梯上冲。
“等等我!”赶快拿起相机,“咦?怎么按不动?”
原来刚才顺手关机了。还好两人都很配合地停下来,回眸。笑容灿烂,姿势优美。
我也挺想“浑身冒汗”,便跟着他们跑起来,也好抢镜头。天越冷,好像有什么东西被激发出来,呼之欲出。
回去拿了点东西,再赶到现场,大家正在运最后一批。几个人在山门前的坡上推着车,旁边的用手扛。

“快啊,快啊!”某乙法师一边推车,一边催我的镜头。
想起前两天的那位专业摄影师蔡先生,虽然咱的技术不行,精神得有。赶紧以百米速度冲上去。
“嗯,这还有点专业精神!”
他的赞叹让我沾沾自喜,再看画面,可惜,虚了!看来最好是又有心力,又有实力啊。
材料运到,搭建工作正式开始。从无到有,在自己的手中,缘起被创造着。未来,因此会改变!
前几天和设计云水堂新楼的居士有一段对话。
“搬家了吗?”
“搬了,前几天刚搬进去的!”
“住进自己设计的楼房,感觉怎么样啊?”
“哎呀,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看他那感慨的样子,我很好奇:“怎么个不一样?”
“怎么说呢?你知道,那里以前是个鱼塘,但是现在……经过了设计阶段,再一点一点看着它修建起来,对其中缘起的体会很真切!而且,有点一切法无自性的感觉,呵呵。”
好一个缘起性空。只要发起心来,缘起就不断地组合,不断地变化。希望它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圆满……
看一位法师穿得很少:“怎么样,很冷吧?”
“身上冷,心里热!”旁边的一位沙弥马上替他回答了。
没办法,总是会被某乙法师吸引,拿起相机又跑到他身边。他正在往钢架上绑着帐篷,专注的神情让人动容。我好像也快变成他的“粉丝”了,就像他手下那些文化组的“兵”一样。
有一次,文化组的一位义工错过了早斋时间,很晚了去到大寮吃东西。讨了一碗粥之后,他就这么吃了起来。估计,他昨晚休息得很少。
“跟着某乙法师这么能干的人,你会不会感到压力?”
“不会啊,倒是觉得很有动力!”他好像觉得我这句问得很奇怪。
要知道,他们有段时间可是整天熬夜啊。这个心一发起来,真就这么不可思议?其实,某乙法师也没让他们熬夜,反而经常去赶大家回去。可是,某乙法师的心力太强,众人好像有点身不由己……
“菩萨的资粮就是这么成就的!”某乙法师的这句话让我回到现实中。
“啊?”
“那怎么成就啊?就是当下啊!是不是?”说起“当下”这两个字,他的语气加重了,而他浑身的干劲儿也都在诠释“当下”的意义。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某乙法师还是个居士的时候,有位大德曾这样评价他:“某某有两个最突出的优点。第一,志向高远,而且从来没有降低过标准。第二,非常脚踏实地!”
这样的评价,在某乙法师全力投入的神情中,在他刚才的两句话里,充分地体现出来。
“师父说过,事情一件件做,人才一个个培养!”他继续说道。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我应道。很喜欢师父经常引用的这句话。
“咔嚓,咔嚓”,又拍了好几张。
“没办法,你太上相了,逼得我不得不多拍几张,这也叫业感缘起……”
“切!”他笑着嗤之以鼻。
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法会的召集人某丙法师这时候赶了过来,和基金会的一名义工商量着什么。
“法师,您来得正好,您看我们这个帐篷要固定在哪里?”一位法师赶过去问。
“我们一个帐篷要用作粥铺,还有一个要放一些宣传用的电视啊、DVD啊什么的。得把这个帐篷搭在这里,后面不要留空隙,中间的门要留着。”基金会义工连说带比划着。
“两个不够啊。”某丙法师发话了,“我看平安面的场地也要放在这里,和粥铺在一起比较方便,再加上洗碗……”
“啊?你们可得赶快商量好,我们这里下面快没事干了,天这么冷……”
看看表,时间也不早了,不知道再弄几个帐篷是否来得及?
某乙法师这时赶过来:“怎么回事?”
某丙法师又把他的想法说了一遍。
“行!没问题!”干净、利落的回答,非常提精神。
在他的字典里,不知道有没有“困难”两个字?
“一只手拿着腿儿,一只手把上面的帐篷抬起来啊!”某乙法师指挥着。
“一边站几个人,中间那一块儿不用。”
“还是找个人扶一下吧。”
大家逐渐各就各位。
“一、二、三,起!”
三宝的事业,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发心承担,即使担子再重又有什么可怕?

又赶到云水堂。拍摄了正冒着严寒焊楼梯的净人、义工,又转到井然有序、热火朝天的大寮,最后被新楼里正在创作中的一幅“善财参访文殊”图所吸引。


虽然我不懂艺术,但一看到这幅图,就被它的神韵所深深震撼。
清净、庄严、欢喜、慈祥、圆融、无碍……从菩萨的面容、姿势、神情,好像传出了无穷无尽的美妙信息。特别是那眼神,菩萨的一切精神好像全部蕴含在里面。心自然地整个融入其中,被包裹,被融化。摄受和加持的感觉,温暖与安宁……
眼前的这个人,好像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难道他就是作者?
“这幅画真是太庄严了!您画了多久?”
“有八九天了。”我真是外行,还以为是今天画的呢。后来才知道,今天这点时间仅够加一点菩萨的璎珞饰物。
“这么长时间了啊!您真是下了不少功夫!”
“法师说了,佛菩萨像就要庄严,要不就别画。”
“是在法会中用吗?”
“是啊,挂在外面作为华严法会的标志。肯定是佛菩萨加持,我也没想到能画得这么好。”
我又仔细地感受这幅画,越来越体会到它的非同寻常。
“您之前是不是做了很多祈求?”我又问道。
“是啊,某丙法师告诉我要好好祈求。他当时说,一般人画画会像自己,我就想,我可千万别画得像自己了。”
“像自己?什么意思?”
“比如一个人邋遢,画出画来也邋遢,干净的人画的画也干净。在个性上会有一种对应。”
“画如其人?”
“是啊。所以我就在大殿祈求,画出来的千万别像我,要像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相圆满。”
“后来就有灵感了?”
“对,来灵感了,然后就画。”
“最令我感动的是您画的眼睛,非常传神,让人感到一种力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是眼睛,一个是手,再一个菩萨全身的比例,比较重要。这个你看,特别饱满,”他指着中间文殊菩萨的面容,“还有这些饰物、还有善财童子。”
“是啊,都非常生动,而且有一种很特别的心力传递出来。”
“这下面是大海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一方面代表利益众生,也象征清净无为。菩萨脸部的轮廓、兜罗绵手、云彩等等都是圆的,而底下的海水就画的方正,方和圆的结合,代表一种平衡。就好像做人一样,外圆内方。”他给我这个外行讲解其中的门道。
“画的时候还祈求吗?”
“啊不,真正画的时候就静下心来全部投入,佛菩萨再加持,也得自己去画啊。”
“是不是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我想多挖掘他的一些“秘诀”。
“是的是的。我是越画越精神,不会困。就算有时候困了,稍微眯一会儿就行了。而且浑身发热,非常热,就好像进了蒸笼一样!”
“是嘛!”奇怪,我呆在这里还有点冷呢,他又没做什么剧烈的体力劳动,不知这个热量从哪里来?
“昨天晚上其实没怎么休息,就这样画下来,好像特别轻松!这几天换了好几个地方,很多人在旁边说话、做事,怕打扰我,我说:‘没事!在哪里画都行,就算在外面都行。”
“一画起来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啊?”
“没错,就好像在“定”中画一样。”顿了一下,他说,“法师,抱歉,我的时间不够用,得赶快画了啊。”
说完,他又拿起画笔,进入他的“造像三昧”之中……
与此同时,更多的僧众和义工,不也在用双手和心力完成一幅更弘大的画卷吗?
图片报道:晚上举行法会义工前行准备会,某丙法师和某丁法师前往带动。之后,前行会分为事务、法务、接待三个部门分别进行,文化部的义工则在准备除夕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