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1日)

(2008-02-02 00:00:08)
标签:

雪灾消弭

国泰民安

祈福法会

国法与佛法

培养人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同师共学(2月1日)

成蹊

    今天上午,中国佛教协会在广济寺举办了雪灾消弭、国泰民安祈福法会,师父在法会上开示道:

    “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一场五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席卷我国14省市,致使道路冰滑、交通堵塞、水管冻爆、停电停运、物资紧缺,不仅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至1月底,因灾死亡38人(因房屋倒塌、滑倒和溺水等原因),紧急转移安置161.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01亿亩,倒塌房屋14.9万间,损坏房屋60.2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26.7亿元。”

    “雪灾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也牵动着佛教四众弟子的心。中国佛教协会得悉灾情后,立即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佛教协会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为抗灾救灾工作做出贡献。”

    “我们高兴地看到,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各地灾情已初步得到控制和缓解。雪灾无情人有情,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积极应对灾难的考验,就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并以此为契机,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子孙后代造福!”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无论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还是其他一切诸佛菩萨,无不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一切众生犹如独一爱子。只要我们诚心祈求,必然无感不应。“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面对如母众生的苦难,我们佛弟子更应当以无我利他的精神、众志成城的决心,效学佛菩萨的大愿大行,寻声救苦,广作布施!”

    “为此,首都佛教四众弟子今天在北京广济寺隆重举行祈福法会,虔诚祈愿雪灾消弭、国泰民安,藉此号召全国三大语系佛教四众弟子发扬佛教人溺己溺、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参加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尽自己一份力量。祈福法会现在开始,恭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主法。”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日)

   

    平常不看电视,虽然有时候会上网查资料,但网上的信息太杂乱,自己一般也不愿停留太久。因此,如果不是看到师父的这次开示稿,自己对于灾情还是了解很少。没有想到,这次南方雪灾造成的损失如此严重,给人们带来了这么多的苦难。

    当然,对于出家人来说,至少在初期能与世间减少联系,一心在佛法修行上用功是很有必要的。可是,如果对于国家大事全都置若罔闻,好像既不合人情,也不符合师父对我们的期望。

    师父这段时间以来几次提到印光大师等大德的例子,他们即使在闭关期间,对于国家和佛教的事情都是非常关心的。记得以前读《印光大师文钞》时也看到过,别人供养他老人家的金钱,印光大师一方面用来助印经书,一方面也送了很多到全国各地的灾区,赈济灾民。从《文钞》的字里行间,常能体会到大师人溺己溺的精神、无比深切的悲心。印光大师能够感化那么多人,直到今天还受到如此多的信众敬仰,与他的这种精神有莫大关系。

    慈悲济世,随缘布施,本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优婆塞戒经》在讲到菩萨如何修行布施说:“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时,设多财宝亦当读诵如是医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嶮处所须若板若梯,若缘若索悉皆施之。……老小羸瘦无筋力者,自手携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花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极当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没,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净施主。”

    当然,从佛法的角度看,佛弟子可以做的功德事有很多,比如造立佛像、助印经书、设斋供僧、买放生命等等,这些也都非常值得随喜赞叹,而且应该大力提倡。可是,从社会需要、众生需要的角度来看,救灾赈济却有其特殊的价值。

    有些善事,固然佛教徒对于其功德深信不疑,可是却不一定能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甚至引来微词。相反,“解民于倒悬之苦”的慈善事业,却能引起最广大民众的认同,乃至积极参与。比如,仁爱慈善基金会与龙泉寺合作举行的衣物药品捐赠活动,不止是有众多佛教徒参加,还吸引了更多社会上的善心人士参与。而在这方面,台湾省的慈济功德会做得最为突出,他们以实际的利他行感化了很多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与好评。

    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能够多做这些社会认同度高的事情,对于树立佛教的形象、促进佛教以及寺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今天上午聆听海淀区统战部副部长刘恪和某甲法师等人的谈话,对这一点有了更深的感受。

    差不多与在广济寺的祈福法会同一时间,刘恪副部长率领统战部及民宗办的工作人员到龙泉寺进行慰问,并送来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日)

   

    刘恪副部长给人的感觉,既显得很干练,又平易近人,没什么架子。在接待室,刘恪副部长先对寺院举办法会的情况、僧众学习情况等进行了解,之后,民宗办的翟科长向她介绍:“龙泉寺在服务社会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他们每年都与一些社会团体一起举办衣物捐赠等活动。”

    某甲法师:“对,去年捐赠药品和旧衣服给河北、山西一些困难地区,还有四川的灾区。像最近的这次衣服捐赠活动,也有很多居士和社会上的人士参加,有的是从城里很远开车赶过来。”

    在向刘恪副部长介绍寺院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时,某甲法师又说:“我们尽量避免商业化,像大殿门口的香都是提供大家免费供养的。”

    刘恪副部长:“听说有些寺庙可是要很多钱才能请到那种‘高香’啊。“

    某甲法师:“像一些大的法会,除了斋饭对于义工和信众免费提供,还免费做‘平安面’给所有到来的人吃。”

    某乙法师:“其实这样居士更愿意来,觉得寺院清净。”

    刘恪副部长:“而且确实能得到心灵的陶冶。”

    了解完寺院的经济情况后,刘恪副部长说:“有什么事情别客气,我们统战部和民宗部门都是为我们大家做服务的。只要我们能做的,能协调的,你们尽管提,好吧?”

    某甲法师:“好啊,很感谢。”

    刘恪副部长:“其实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太一样。我们都是为了‘和谐’。”

    某甲法师:“都是‘为人民服务’。佛教讲奉献、菩萨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刘恪副部长:“白求恩式的,是吧?所以民间对好人的评价有时候说‘活菩萨’,‘菩萨心肠’,形容一个人乐观就说‘像弥勒佛’。所以我们虽然不懂,但对宗教还是非常尊重的。人能有信仰,行为有所规范,对社会也有利,所以我们也很感谢佛教界。国家发生许多重大事件的时候,都能听到我们佛教的声音。”

    某甲法师:“是这样。”

    刘恪副部长:“而且,在维护社会的稳定,祖国的统一,特别是最近比较敏感的西藏问题上,也希望佛教界能够帮助党和政府,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宗教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尤其佛教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特别感谢大家。春节也快到了,来看看大家,刚刚聊天我们也长了不少见识,也希望各位法师们零八年吉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日)

   

    送走刘恪副部长一行人后,对“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太一样”这句话回味了许久。我觉得,如果能够以这种“求同存异”的方式去与人交往,真正有一颗包容的心,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

    这几天晚上僧众的讨论中,某丙法师曾提到师父的一段话:“作为一个庙的方丈,如果你天天看庙里的人不顺眼,绝对无法管理好。你要包容别人,允许他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够逐渐逐渐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跟其他人和部门交往也是一样,比如景区,我们都要有包容的心。所以平常管理寺庙、跟人的应对、与有关人员的关系、解决各种矛盾,我都是以‘和’的精神,以包容的心态来做出发点的。”

    这又让我想起前不久在师父丈室中的一段对话。

    某丁法师:“师父,感觉您对人的观察非常清楚。”

    师父:“出家这么久了还不清楚吗。”

    某丙法师:“师父对人心的把握真是没话说。连我……”

    师父笑着接道:“连你这么难调难伏都被调伏了。”

    某丙法师:“师父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他看问题看得很准,眼睛非常地锐利,但是不会因此产生排斥别人的念头。我呢,就不一样了。我看人,有时候也能看到别人的烦恼啊,微细的问题啊,而内心隐隐约约就会排斥,不喜欢这个人。师父有个特点,给你时间让你去改变,给你机会让你去成长,乃至创造机会让你去成长。这一点让我很感慨、感动。这样才能摄受大众。实际上我后来总结,我们这些比较早来到北京跟着师父的同学,每个人师父都在他的身上花了很多心力。给你机会,等着你成长。”

    某戊法师:“像您这个特质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还是天生如此?”

    师父:“也是慢慢培养的。”

    某戊法师:“是吗?那我们还有希望。”

    大家都笑起来。不过我总觉得,师父的这种迥超常人的宽广胸怀,也是他多生多劫修行菩萨道的结果。

    师父:“有容乃大。要像大海、虚空一样能够包容一切。”

    某丙法师:“以前在中日友好医院的时候,师父给我说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师父说,‘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出家人?你要想领众的话,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包容心。如果你一天到晚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肯定你这个方丈就当不稳,下面的人也聚不住。同样的道理,我现在带乙班也是这个感觉,就是你如果天天找这个麻烦、找那个麻烦,最后就没办法了。反过来讲,真心地去为别人好的时候,他反而会听你的话。”

    师父:“就是啊。”

    某丙法师:“像某己,现在非常听话,我一生病,他跑过来给我又端茶、又送水的。”

    师父:“某己年龄小,以前比较顽皮,经常会想他的姐姐、妈妈,依赖心很强,现在就不会了。尤其是刺血写了‘般若心经’之后,他的变化特别大。你关心他,他就很感谢你。我们整个庙里面,他就怕某丙(法师),别人他都不怕。”

    某丙法师:“你看他现在照顾花,非常用心。我从内心深处对他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觉得他今后肯定能够有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