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24日)(上)
成蹊
“感恩!”
我总觉得,某甲法师的这两个字快变成口头禅、顺口溜了。所以,当我早上擦完地,在水池旁洗着抹布,听到他这没头没脑的“感恩”,有点没好气地回了一句:“感恩什么?”
“佛法修学到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就是感恩!”他毫不犹豫,以意味深长的口吻回答我。
顿时愣住了,不知再怎么接下去。是啊,佛菩萨的境界,不就是无尽的感恩吗?大悲心、菩提心的发起,不就是因为感恩如母有情的恩德吗?佛陀甚至感恩生生世世与他作对的提婆达多,所以才能成就慈悲智慧的圆满啊。
“高啊!你现在对佛法的体会可不得了,这样吧,你把自己的感想写篇博文,我帮你发上去。”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真正的佛法,都是从心底自然流露。我现在随口所说,都是滔滔不绝的佛法,你有没有看“龙泉日记”里的文章,最近我的开示可不少啊!”他的语气有点诙谐,但也并非都是夸张。
看来,某甲法师是真的开发智慧了。
最近,某甲法师承担的事情很多。他既要带动新戒比丘学习戒本,又要给山上义工和周末上山的居士上课,还要负责居士管理。关于新居士楼家具的购买、房间的分配、室内的布置等等,他都一一设计方案,再向师父请示。最近编辑组出现了一些问题,他更没少做大家的工作。
法师在依师方面的行持也让人佩服。最近有次在师父房间,因为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好,师父严厉地呵斥他。我和另外几位法师都噤若寒蝉,且本能地想逃跑,却看某甲法师面不改色,平静地听取师父的教诫。等到其他法师离开,他又继续向师父请益,丝毫没有受到打击的痛苦,只有领受加持的感恩。
“万善根本从师出”、“承担才能成长”,从他的身上又一次体会到这些内涵。
接受他的建议,学习了最近的“龙泉日记”。法师的开示精彩,贤融的文笔很棒,从中反映出常住义工那边的状况也是越来越好了。又想起工地法师介绍,昨天刚到了新家具,于是欣然往云水堂走去。
恰好在新居士楼大门外又碰到了某甲法师,真是佛菩萨的安排,正好请他帮我介绍一下整个新楼的布局。他满口答应,兴致勃勃地带着我在楼里转开来。从一楼到二楼,一个房间又一个房间。只要是没锁门,他都要一一进屋满怀热情地详细介绍。想必因为在这里投注了太多的心力,因此才有这么大的热忱吧。


一楼以义工住宿为主,二楼则主要用来学习、办公。这也是师父的意思:一楼光线比较暗,适合休息;二楼明亮,宜于学修工作。
住宿条件比以前大为改善,长期义工保证每人有单独的床铺,且二人共用一个衣柜、四人共用一张书桌。在购置家具的时候,执事法师们对买铁床木床拿不定主意,师父说,木床虽然贵一些,但给人的感觉比较温暖。具体到房间的细节,也设计得很人性化。按照师父的意思,为保证个人的空间相对独立,以衣柜把床铺自然地隔开,这样比较有一种“家”的感觉。每个衣柜中间也是隔开的,且各自可以上锁,这一点比僧众寮房考虑得还更周到。
二楼的房间,设计有文化组、编辑组、医疗室、博文组,还有两间教室和几间客房等,许多已经投入使用。文化组搬来办公最早,师父也经常来关心,并指出最好把个人工作区用隔板隔开,使大家互不干扰。有愿必成,很快有位蔡居士发心供养了许多办公设备,实现了这个构想。师父视察的时候,还建议要在一些房间悬挂字画,增加文化气息,某甲法师正在想办法落实。
参观过程中遇到了几位义工,采访了他们的感受。
“我们福报不够,不敢用这么好的家具呀。”
单居士的话总是那么地谦虚。
“好好发心嘛!你看你付出那么多。”某甲法师拍着他的肩膀说。
其实单居士的确为常住作了不少贡献,从接水管、修水库,再到目前工地、维修,脏活儿重活儿总是抢着干。眼前生活设施改善了,也是花报成熟。
张居士拿着一张手写的“居士卫生管理条例”来找某甲法师审阅。
“我觉得在一开始,必须拿出120%的力度来执行这个事情。如果现在只是一般的要求,就会慢慢地懈怠,这么好的环境就没法保持。”
“好的,我先找人打字,然后修改完就贴出来。”某甲法师一口应承下来。
问他的感受,张居士由衷地说:“提供这么多好的设备给我们居士使用,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师父的用意,更好地修行承担,就太可惜了。连手纸这么小的事情师父都想到了,如果我们不能从内心去感恩,不能努力地去改变习气,那还在这里修什么呢?又怎么对得起这么好的环境呢?所以昨晚新家具十一点半卸完之后,我就想了很多,并且连夜把这份材料赶了出来。”
说完这些话,张居士又要去忙。他平常做事就干净利索,现在看起来更有干劲儿了。
“前天正好有机会看到内院法师的房间,条件这么艰苦,当时就觉得很惭愧,心里很不是滋味。”王居士这样说。
“你们居士之前住得很困难啊,所以师父发心要先解决。僧众那边也会慢慢改善,这需要一步一步来。”我说。
“我觉得现在是创业阶段,再艰苦也会坚持下去。得到什么好的条件,都是托师父的福。”王居士一口的南方乡村音,讲起话来显得那么实在。
看到居士这边的学修、生活、工作条件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内心也非常愉快。眼看着龙泉寺一天一天的发展,一点一点的改变,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更有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如果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修学环境,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何况自己也在其中受益呢?
下午四点多,师父回到寺里,很快就向德尘居新规划的图书馆走去。屋里刚摆进了十几个新书柜,几位净人正在擦拭。看到房间的布局,师父觉得不够妥当,于是立刻组织大家重新布置。一旦做起事来,师父的动作好像突然快了几拍,让人不容易跟上他的节奏。乃至在旁边拍照,会发现抢到镜头相当难,因为师父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两秒以上。某乙法师曾得到师父的称许:做事比较麻利,今天我便特别留意观察他。果然,师父有什么指示,他的反应相当快,比较会配合师父。而且,他也主动考虑一些方案,给师父提出建议。


前几天师父指出自己眼里没有事情,所以今天我就想办法让脑筋能动起来。其实从小就有这个特点,做起数学题来很愿意动脑筋,做家事、干活儿就显得比较木,现在需要着力去对治。在旁边注意观察,并且揣摩师父的意思,对于房间布局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其实本来没有报太大的希望,没想到师父竟然采纳了,这下子可是大受鼓励,呵呵。
我在想,如果是我,可能就不容易放弃自己的方案了。内心没有执着的人,才能真正把握好缘起,为问题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安置好书柜,师父又立刻带领大家到了内院的阅览室。桌子上摆放了很多的经书,师父迅速看了一下,便指挥大家往德尘居搬,留下某丙法师负责把桌子拆掉,准备运到新的图书馆。师父微笑说:“我知道某丙对于弄这样的事情很在行。”

大家动作稍微有点慢,马上被师父呵斥:“听到了就赶快干,总站在那里做什么?”受师父的影响,众人的心力渐渐提了起来,做事的节奏也逐渐加快。
一起搬经书去德尘居的路上,某丁法师说:“现在搬过去不知道放在哪里,因为管理员还没过来。”
“先放在一边啊。书都在桌子上,你不把书搬走,怎么拆桌子?”师父又笑着说:“你怎么学的道次第?做事情都没有次第,还怎么学道次第?”

书到了,紧接着就要上架。自己还搞不清楚师父的总体思路,只有先听指挥了。有人打开盛书的箱子,有人给师父递经书,师父亲自上架。知道了师父在带领大家出坡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队伍不断壮大。
“干活儿的时候,不要讲废话!”师父呵斥道。看来,师父今天要好好给我们示现一下什么叫做精进,什么叫做勇悍了。
“如果总是拖拖拉拉地做事情,连饭钱都不够,还集什么资粮?”在往返的路上,大步流星的师父对大家说道。
“像今天这样干活儿,也不感觉冷了,身体也好了,是不是?”师父总是提倡以体力劳动来锻炼身体,一举数得。


虽然大家没有做前行,但师父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提意乐,和师父在一起做事,很自然就精神百倍。到了六点钟,本来该药石的人也不去了——师父还在这里,谁愿意离开?又干了一个小时,新的图书馆终于布置停当,水仙花也拿来装饰其中。回向的时候,大家的声音分外洪亮,看来都领受了不少的加持。
师父教诫大家:“总是动的人不容易静下来,总是爱静的人又不容易动起来。要能够动静一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样将来才能止观双运。”


收拾完新图书馆,师父又带领大家去看新居士楼。对于房间的布局,师父还比较满意,但要求某甲法师尽快搞好卫生。
某乙法师说:“这些家具看起来就比较正规。”
“既不会很豪华,也不会很简陋。既不会太落伍,也不会太时髦。”师父笑着说。
师父处理事情,很多时候体现了这种中道的思想。


晚上,师父又与几位法师谈到管理常住汽车和电脑资料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加强管理,车就会坏得很快,别人能开十年,我们可能过不了几年就坏了。这还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要培养我们爱护物品的心。物是我们的依报,依报正报不能分离。既要有对人的尊重,也要有对物的尊重。如果不当一回事,每次等到坏了再去买,这怎么能行?不一定一下子做得很完善,但要尽量往好的方面去做。”
“电脑资料也要加强管理,现在电脑存储的东西太多,可能还有病毒,有时候运行的速度很慢。要找一个资料,经常会出现找不到的情况,应该想办法做备份。要找一个懂这方面技术的人,加强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只靠行政管理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