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25日)
成蹊
“很对不起呀,我的录音笔没电了,后来的就没有录下来。”
“师父又讲了很多内容吗?”我问。
“很精彩啊!”
“关于什么方面的?”我有点后悔走得太早。
“常住车辆的管理。”
我没说话,心里却想:这个话题师父晚上谈了不少,难道后面又有什么特别的发挥?
“我以前呢,比较喜欢听师父讲一些法理开示,可现在更喜欢听师父讲具体事情的处理。我觉得,师父讲开示就好像‘化教’,讲事情则像‘制教’,在谈事情当中其实可以体会很多佛法。”他说。
这是昨晚与负责管理居士的某甲法师一段对话,当时内心挺受触动:多承担果然殊胜,这段时间某甲法师的体会是越来越多了。
昨天下午他还与我说起来,最近体会到了勇猛承担的好处:刚开始面对困难的事情,内心会怕怕的;但通过缘念师父,发心解决问题,会真正把佛法用起来。每次再向师父做汇报,可以得到很多具体的教授。发心承担——缘法——请益——继续承担……这是使他迅速成长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所谓“化教”、“制教”,简单来讲,化教是佛告诉我们的道理,制教则是要我们依着道理行持,而且是依着戒律行持。虽然这个类比不一定很贴切,但也给我以启发:师父讲“事”,正是即事显理,也为我们的行持提出具体的要求。由这个因缘触发,把昨晚听到的教授又复习了一下。
“有个某乙居士素质挺不错的,可以让他来搞电脑的管理。”某丙法师推荐道。
“这不是靠一个人的问题。我们自己要摸索出一套管理办法,讨论出一套方案,怎么来对电脑资料分类,怎么来进行日常维护等等,再由别人来具体实现。社会上一般人只懂技术,他怎么知道我们要怎么发展,我们要做什么?”师父说。
某丙法师又推荐一位居士可以当司机。
“现在一个司机都不够,有时候同时得有两三辆车出去。”某丁法师说。
“这也不只是司机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去对车进行维护。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司机和车没有固定下来,这样就比较容易出问题。”师父又说,“我们要计算一下,究竟是买车雇司机比较好,还是自己开好,或者是每次用车的时候到山下去租,这几种方式要做一个比较,看怎样才合理。我们目前还不太懂得怎么维护,车损坏得比较快;而且车一多,除了钱的问题,也容易增加危险性。”
“现在我们的车也经常送出去保养。”某丁法师说道。
“你自己要知道车出了什么问题,对方才晓得怎么保养。否则,我们自己都说不出车哪里需要保养,车开过去就走了,他怎么给你保养?他也许只是给你扫一扫灰尘,因为他又不开你的车,怎么会知道你的车有什么问题?”师父指出事情的关键。
现在再回顾师父的这几段话,比较能体会到:师父不止是谈事情怎么解决,而是希望僧团的每一个人都有更主动承担的精神,尤其是对于负有管理责任的人而言。
师父话锋一转,说:“当然我们现在每一样都做得很规范也不可能,但今后是可以做到的。就是说,要有轻重缓急,慢慢来,不能全面开花。因为我们毕竟还要学修,事情弄得太过头了也不行。在管理方面,我们同学毕竟还是经验少,要慢慢锻炼。”
某丁法师:“我们僧团还是人数少,等人数多了,分工明确就好了。”
“这跟人数没有关系”,师父立刻回道,“小庙一个人也能做好。人少事情少,人多事情会更多,这都是相关联的。随着人数增多,数学排列的方式增加,因缘的组合会更多。那时候更需要管理,否则就会呈现无序状态。”
师父又说:“正规的出车管理,必须要先填条子,几点钟去哪里,凭条子才能拿钥匙。照道理我们人数上也够了,某戊、某己……,好几个人开车。当然现在他们还有兼职,这也可以想办法解决,比如他们的工作可以换一换。一个人很能干,不能什么事情都让他做。”
“现在主要是靠发心。”某丁法师笑着说道。
师父:“发心也要有一定的度,否则人的心力、体力都会跟不上,要合理安排。如果僧团组织不好,下面人的能力就发挥不出来。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这种学的方式,如果弄不好,会变成像学校上课一样,时间到了就去上课。这样子危害很大,慢慢地心力越来越弱,最后什么心都发不起来。”
下午,几位IT界的客人来请教师父问题。
客人甲是一位居士,他首先问道:“怎么样才会有安全感?在公司总觉得把事情交给别人做不放心。”
师父:“安全与安全感是不同的概念。没有安全感未必不安全,有安全感也不一定安全。”
客人甲:“是,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师父:“你要相信因果啊,相信一切都是有因果的。世间上面很多事不是一个人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诸多因素,我们能看得到的也很有限。比如你出门坐飞机,掉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但你也不会因此不坐飞机。”
客人甲笑着说:“有时候也告诉自己,自己努力是一方面,事情成不成有很多条件。但有时候又会觉得这样想会不会太阿Q了。”
师父:“世间上面的事,本来成不成都是难说,它只是个人的一种感觉。比如房子造成了,之后慢慢又旧了。一个事情告一段落,不等于这个事情就做圆满了,就不需要改进了。你说社会上什么样的人才算成功的人?这也很难讲。可能中年时候很成功,到老年却坐监狱,所以说盖棺才能定论。”
感觉这段话很值得细细品味。

客人乙是个穆斯林,但他的心态很开放,这次也来向师父请教:“我有个关于‘坚持’的问题。我父亲曾经跟我讲,无论多普通的事情,只要能够坚持,都会变得不普通。但事实上,我会觉得坚持是很困难的,会受到种种的因素困扰,而使自己动摇。我曾经依靠一些外在的因素,来使自己做到坚持,但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使内心更加坚定起来?”
师父:“因为你没有认识到自己要坚持的这件事情的意义,明白吗?对于你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认识不清楚,才会出现坚持不了的情况。比如说你吃饭,穿衣服,你有没有坚持?你肯定要坚持,不坚持饿得、冷得受不了。”
客人乙:“但是吃饭穿衣跟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关系。”
师父:“做事也是一样啊,精神需求。”
客人乙:“有些事情可能坚持到后来发现是错的,那怎么办?”
师父:“像守时啊、守纪律啊、讲信用啊,坚持这些事情怎么会错呢?”
客人甲:“他的意思可能是说,有些项目当时觉得很值得做,实际上却是没有前途的。”
师父:“这个跟坚持是两回事情,这是一个决策的问题。当时对行业的评估不充分,盲目作了决定。现在市场经济还不很成熟,各行业的数据不充分,决策也缺乏依据。”
客人甲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您在这么忙的情况下还能有时间修行?我们好像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大学的时候还有时间打坐、静心,现在越来越没这个时间了。”
师父:“道在日常生活中,修道就是要善护其心。”
客人甲:“自己在生活中经常会发脾气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师父:“所以要去打坐啊、念佛啊、念经啊,否则烦恼去不掉。我在过去差不多有二十几年以自己静心用功为主,只是这几年在佛教协会工作比较多。这也是一种责任,不好好干对不起自己的职务。”
客人丙:“您说打坐念经是让心灵宁静的主要方法吗?”
师父:“至少是方法之一啊。当然修行的境界不在于打坐,不在于念经,但通过打坐、念经能够提升境界。”
客人甲:“我父亲也是居士,他现在退休了,每天有很多时间修行,我挺羡慕他的。”
师父:“其实你如果真的想用功,每天还是能挤出时间来,只是要把时间合理地调配。天天挤出一个小时用功,工作也会更有效率。”
客人甲:“我们中午还谈起来,觉得小公司的成功主要靠努力,而大公司就要靠‘德’。我自己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后,也感觉再想往上走需要修心。”
师父:“是这样,‘太上有立德’嘛。”
客人甲:“所以想向您请教具体怎么做?”
师父:“可以多到庙里来念经。你看西方的基督教徒每周都要做礼拜,这样这一周都会有力量。我们佛教徒也是一样,要多到庙里来静修。”
客人乙又问:“总感觉佛教好像也在变化,那么它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师父:“佛教的精神是不变的。佛教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佛教不可能在中国一个道理,在外国一个道理。比如佛教讲无常,古今中外都是无常。佛教讲无我、涅槃、不生不灭、苦集灭道、戒定慧,这些都是永恒的真理。”
客人甲:“宗教好像都要追求一种终极的目标,尤其佛教更是如此。法师您理解的这个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师父:“成佛啊。”
客人甲:“成佛是一个宗教术语,平常人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师父:“对于平常人就是:成为一个完人。如果只是想马马虎虎地过,就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一定是最高的,没有更高,那就是完人。”
客人甲:“在同事里交流这个问题,发现挺难达成共识的。”
师父:“要建立终极目标,现代社会的人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呢?大部分人为生活所迫,整天都是工作、赚钱。有些富家子弟呢,不把钱当钱,纸醉金迷,也谈不上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修道也很不容易。富贵修道难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