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21日)(下)
成蹊
在科学和佛法之间
内院净人
在经过近两年慎重的学习和思考之后,在科学和佛法之间,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决定要走出家这条路,并于七月下旬进入内院。这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酸甜苦辣,有时毫无着落的彷徨充斥着内心,又有时无限美好的前景吸引着自己;有时为放弃一二十年来追逐梦想的执着让自己和亲人承受痛苦,又有时为得到人世间最美好珍贵的东西而欣喜。人生是这样的矛盾,而矛盾的人生总能给人意外的收获和启发。
从小就梦想着将来能做科学家。小时候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父母高兴,大一点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到后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就是这样的梦想一直鼓舞着自己以优秀的成绩进入县重点高中,又顺利考进全国重点大学;也是这样的梦想,让自己在大学的四年过着更加勤奋刻苦的学习生活,后以优秀的成绩被保送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时,这梦想的魅力却在一天天衰减,对梦想追逐的热情也在一天天变淡。因为这种变化并非一朝一日,自己并未明显感觉到而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乃至后来意识到了,实际上也无可奈何。因为自己也不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
直到有一天一个特殊的因缘和一群人一起读《论语》,在一个宽松的氛围里交流心得,让自己重新找回了那种久违了的很纯洁很真诚的快乐。从此,读《论语》便成了自己每日生活中最吸引人的一个功课。读书日子久了,自己脑海中便常常浮现一幅幅画面:那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与一群好学的弟子在交流着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让生命得到成长的话题,师弟之间其乐融融;那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用温顺的双手揭去覆盖在迷茫的群子头顶上的阴云,让他们重见天日的光明,父子之间其情绵绵。这欢乐和温情足以让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让枯瘪的生命得到重生。自己的生命因此而涌出了一股清泉,拥有了一份生机。心境的变迁让自己有余力体味儿时以来的梦想,觉得很有趣。“科学家”应有两种意趣:一是以科学为家之意,一是靠科学成家之趣。两者仅一字之差,而意境却有天壤之别。前者乃热衷迷恋于科学如同自己的家,后者热衷迷恋于自己的家而依赖于科学;前者体验到的是精神世界的愉悦与迷人,后者品尝的是物欲世界的贪婪和执着;前者科学本身即是目标,后者科学成了手段和途径;前者努力的结果是人或许物质生活很困乏,但精神生活却会很富裕,后者努力的结果是人的物质世界在膨胀,而精神世界却贫乏。于是渐渐明白自己的症结所在。科学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当把它当作一种结果去追求时,是不可能得到的,即使得到了,也是徒有虚名,这是一开始便注定的了。
现在明白了症结,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事实上,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单从书本里,很难去获得一种生命的状态。如若不然,为什么大家都要到科学先进的国家去留学呢?看看书本不就行了吗?实际上还是需要向人学,耳濡目染,日久薰习,向那些有科学精神,能以科学为家的人学习。如果刚开始目标安立错了,是为了名利,而不是为了科学本身,那注定去了也学不好。所以实际上真正学习的,主要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眼光或者胸怀。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科学,只有具有科学眼光的人才有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只有具有宽广胸怀的人才有可能容纳丰富多彩的世界。而这种精神、这种眼光和胸怀的获得主要不是靠科学,因为科学仅是认识的对象。对文化了解越多,越感到这恰恰是靠文化的熏陶而得。所谓文化,应有其特定的含义:“文”者成就完美人格之理也;“化”者依照其理不断薰习,潜移默化以成其质也。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大科学家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度里科学往往能够健康发展。
以前常有疑问:科学总是不断发展,为什么文化总是那样稳固呢?一部《论语》流传两千多年不但不会被人遗忘,反而日久弥新,越发显现其魅力呢?现在看来也不难理解:通常所说的科学实际上只是人类对外在世界的种种观念看法而已。随着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变化,观念认识也会随之变化,科学也因之而变;而文化实际上是人格相对完善的人他们所分享的生命成长的经验。文化存在的意义不是要让后来人推翻它、否定它,而是让人去体验它。当你体验到了,你的人生境界也就提升了,你反过来只会肯定它、欣赏它;当你还未体验到时,实际上是没有资格否定它,理性的处理是存而不论,以期日后能有所感悟。由此而论,一个人生命提升的境界有多高,他所说的话,他所做的事影响就有多深远。有些人虽然还活着,但他从未想到过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其生命的意义得不到开显,其在不在世无有两样;而另外一些人,虽然离开我们数千年了,但仍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这就是圣贤的品格。像我们的孔老夫子就是这样的人。而这样的人,其学识的成就,其品格的完善是不是自己创新发展出来的呢?当然不是!孔子有言:“述而不作,敏而好古”。他生命提升的依凭是完全传承了古圣先贤的足迹的,是完全通过学习而得来的,这并非谦辞,而是大实话。
佛乃梵语,实为“觉悟”之意,意为光明品德完全显发,甚深智慧完全开启之生命状态。佛又名一切智智,能完全通达了解宇宙万物,是真理的持有者。引用《中庸》里的话来说:“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因而佛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无不堪为天下法则,流传至今,广为人类所传诵。了解了这一点,谁不愿意成为像佛一样的人呢?尤其是愿意探究科学探索真理的人,不是更希求这样吗?
亦有疑问:为何古代圣人有这样高的智慧,他们不发展科学造福人类呢?这也有其中的缘由。佛之所以成佛,除了具有无碍的智慧,更有一颗普利众生大悲心,希望救渡一切有情离苦得乐。一般人认为人的快乐和幸福要以舒适充足的外在物质条件为前提,于是发展科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被用来不断改善外在客观环境。佛法不排斥科学,也不否定要改善外在客观环境。但佛法认为建立在外在物质条件上的快乐并不是真实的快乐,当外在条件不具备时,人会更痛苦。所以,实际上问题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譬如身上长疮,疼痛难忍,若上缚以凉毛巾,会得安乐,但之后情况会更糟糕,若能就医吃药,就能从根拔除,自能得安乐。向外攀缘之安乐恰如缚以凉毛巾之安乐,而修习佛法之安乐如就医吃药除病之安乐。前者安乐来之容易,故为绝大多数人所希求,岂不知无形中已上当受骗,等到省悟过来时,要么已病入膏肓,要么习性使然不能自已;后者安乐来之不易,但却苦得又价值,活得有意义,生命在每天走向健康。佛陀之悲心即唯恐人类耽著小乐而不能自拔,最后愈来愈苦,不能跳脱。孔夫子亦有言曰:“人皆曰予智,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所描述的就是人们自以为聪明,实际上自己给自己设陷井,自己伤害自己的不明智行为,认识到这一点,谁还愿意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呢?
尚有疑问:为何一定要选择出家修学佛法呢?在家不也可以吗?想当初自己一想到出家,心里实在是割舍不下一些东西,比如男女感情,比如父母家人亲情,比如辛苦得来的学业和地位。实际上恰恰是自己内心割舍不掉的这些情染和耽著名利的心障碍自己不能发起真实的修道心,就好像常有外缘给自己的疮上缚凉毛巾,自己就会耽著这些快乐,攀援这些境界,而生不起看医生吃药之真实决心。到寺院出家修行,便是切断万缘,方能定下心来,认识痛苦的行相并认识痛苦的原因,学习佛法通过修行连根拔出。这是很漫长的过程,需要生生世世的努力。尽管很漫长,很不容易,却绝对有希望。因为佛已成佛,佛亦将自己成佛的方法宣诸世人,现在又遇到了这样好的僧团如法修行,一定会有希望!
以上就是弟子在抉择科学与出家时何以坚定选择出家修行之缘由,简单给师父做汇报,祈请师父指点教授!
弟子 跪白
2008年1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