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21日)(上)
成蹊
“师父,这次出去,别人送给您的东西我都拿过来了,您看怎么处理?”早上来到师父的房间问道。
“去去去,别啰嗦。”师父正在给别人写一幅字,我的问题可能不太合时宜。
后来一想,这次跟着师父到外边,已经好几次被批评为啰嗦了。我体会师父的意思,很多时候,我没把大事小事分清楚。最近发现师父有时候对我说话的语气不太客气,这倒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事情。喜的是这说明跟师父的业缘近了一些,师父肯指出自己的一些问题;忧的是体会到自己的毛病确实很多,需要好好努力。师父曾说,如果跟着善知识时间长了,不用点严厉的语气弟子不容易进步。我的亲身感受是,师父的严厉口吻容易让自己印象深刻。
去把那些东西拿给侍者法师后,师父跟我说:“某甲(师)的总结写得很不错,准备发到博客上去。这次大家的总结中,他和某乙写得最好。而且某乙写了一万多字,某甲(师)写了五千多字。”
我:“写了这么多?等我回头看看,好好学习一下。”
师父:“他们两个文化程度都挺低,但是这段时间的进步很大,总结写得最好。所以我说,人将来成不成就是很难讲的。”
我问:“那您能不能看出别人将来的成就?”
师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有的人,看起来好像不太可能成就,但是会变成可能。而有的人,本来可能成就,最后变成不可能。”
师父的语气很平淡,但我听起来却感觉很警惕;越来越发现师父的话都有禅机在里边,尤其是一些针对个人的点拨,更是有很多深意。
接着师父的话,我问道:“关键还是要看个人努力吧?”
师父说:“主要是发心,还有信心。”
某甲师不到二十岁,目前是沙弥,在僧团中负责财务工作,也是乙班的班长。他工作上踏实肯干,背书也很用功,师父经常督促他。某乙是净人,就是那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作者,砖头法门、水库法门的修炼者。他们共同的特点,对师父交代的事情很努力去做,有着不打折扣的信心。比起他们来,我的问题是自己的想法太多,对师父的话总要按照自己的理路去评判一番。
这次跟着师父出去也是一样,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甚至有时候师父直接给交代了,还是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有一次离开尼泊尔旅馆之前,和师父一起去前台结算上网费用,服务员把价钱报出来以后,我拿着港币和美元去看换算表。师父说:“你直接给他钱就行了,他会帮你算的!”我却很犹豫,还想去查,当时就被师父训了几句。后来按照师父说的办法去做,果然没问题。现在想起来,很多事情上对师父的话缺乏信心。
想到这里,我说:“这次出去,感觉很多事情都做得不好,要总结的地方不少。”
师父问:“你是不是整天都在想着怎么写博客?”
“嗯,差不多。”我答道。
师父说:“缺乏反省。”
的确,这十天来无论在路上、参加活动还是晚上住宾馆,想的最多的就是博客相关的事情,对于自身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的反省就比较忽视。尤其是,有这么多时间跟着师父,但忙忙碌碌下来,很少主动去向师父请益,错过了难得的机会。有时候跟师父单独在一起,师父说我问的问题经常是不相干的事情。回头一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在佛法上的反省太少,以及由此造成的内心散乱。
下午,某丙和某丁法师为乙班的净人上了一堂课,主要引导师父关于出家的一些开示。我进去得晚了一些,某丁法师正在依着他整理的一份材料进行讲解。他是比较早来到龙泉寺的一批法师,以前记录、整理了师父的很多开示,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今天,他特别提到当初为何有这个发心——
“以前自己其实也不能经常接触师父,和师父比较远一点。比较早期的时候,有不少出家同学和居士对师父信心不足,对师父讲的话不是很重视。我当时觉得,师父在支撑这个道场很不容易,应该体谅师父,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认识师父的功德。因为这个心,我就在师父讲法的时候比较详细地记录,然后整理出来给大家看,让大家由此能多了解师父的功德和理念。有时候办法会师父讲开示,我整理完笔记之后还要做科判,然后贴出来提供大家学习。后来有因缘陪师父到西藏,我也特别用心地写了文章。因为这种发心,感觉自己净除了很多罪障,与师父的因缘拉近了很多。后来有机会到佛协去,跟师父就非常近,感觉业就是这样转变的,通过自己的发心、造业来改变。”

我拿起这份材料来看,基本上是师父几年前的开示。师父曾说,许多话他讲过了,就不会再重复讲,需要前面的同学受用了,带动后来的人。因此,这些材料是很珍贵的,今天读起来也感觉很受用。
“一出家就要发大心,而且要长时间去串习,否则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情就害怕了,无力去承担,或者是应付了事。很多人之所以不受别人欢迎,就是因为做事情被动、消极、应付。人都是一双眼睛、两只手、两只脚,虽然在知识上会有差别,但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发心与人的年龄和学问没关系。小孩子天真,没有害人的心。年龄大的人受到一些污染,往往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内心冷漠,内心硬化、钙化,学佛要慢慢净化自己内心这些污垢。像本焕老和尚、一诚老和尚这些大德,坐在那里不说话,大家都不敢乱动。这不是说靠年龄,而是靠的戒定慧功夫,这种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身心上都会散发出来。”
“一出家就应趣向菩提心,时时处处不退失,在轮回中也不迷失,不断地造善业。把心发起来,即便在轮回中,我们的异熟、等流和增上果都会好,将自己的苦解决了才能帮别人。如果不是这样发心,而是在三宝门中消耗福报、造恶业,后世就很可怕,对此道理要深信不疑。对这些深细的命题,要常思惟抉择,认识才深刻。”
“要注意生命趋向的目标、方向,希求佛的功德,身心才能解脱,福慧才能增长,也才能帮助更多的众生离苦得乐。要多思维生命的本质,不是只想个一次、两次,而是要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心起决定解,才能对佛法生起真正的信心。”
“要思维出家的胜利、在家的过患,稳固道心。世间人忙忙碌碌地过了一辈子,上一辈人是这样,下一辈人还是这样,这是一种重复,也就是轮回。祖祖辈辈重复地造恶业,苦难深重,恶业累积。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为了追求物质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消费不断增高,危机也越来越大,甚至灾难频有发生。如果福报耗尽,人的痛苦就会很大,而将来的痛苦业报更是可怕。这些都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暇满的人身,苦难也是在不断增长。”
“坚固道心是刚出家最重要的一点。刚刚出家,先不要着急修很高的法,要经常思惟暇满难得、无常迅速、三恶道苦、业果、轮回、皈依等,坚固出家的道心和信心。”
“‘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一定要跟随依止师长,目的是要丰富戒体,保护戒体不让它亏损。其次依师可以对治人的颠倒思想观念:我执、法执。事事请示,不让世俗观念一直增长,否则长时间下去,世俗的等流相续去不掉。出家后十年、二十年地下功夫,自然会清净,与戒定慧三学相应,出家这条路才走得稳。”
“因缘常会变动,任何时候都要珍惜因缘。要时刻想到共业,依靠团体的力量。一出家就应培养团体观念,关心团体的发展、壮大、成功。”
“要培养一种精神、规范、模式,分对自、对他、对众三个方面:1、对自:身心安稳,心灵提升。如果心不安稳,做事毛毛糙糙,坐卧不安,怎么心灵提升?2、对他:互相尊重,互相接纳。这是对上、对下如何相处的原则。3、对众:理念清明,共同增上。不是仅仅一个人走,而是团体共同增上,这一点很重要。对团体的理念一定要清楚,理不清,则事不明。最重要的团体是僧团,其次是外围的居士等。”
对僧团这么重要的一些开示,幸亏某丁法师能够整理出来。这些内涵,刚好配合师父早上说过的“发心、信心”去体会,很受策励。平常自己比较喜欢听一些“新”的开示,今天却意识到佛法本来就是历久弥新的,关键是如何去受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