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同师共学(1月13日)
成蹊
今天,国际佛教大学协会的首届执委会议正式举行,地点则是在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位于曼谷的老校区。进了大门,按照规矩我们把鞋子拖在门口。在二楼的报到处,大家签名之后领取材料和设备。令我们赞叹的是,此次会议特意准备了中文和泰文两种同声传译,显示了比较高的组织水准。


朱拉佛大校长是此次会议的主席,他在大约九点钟入场后,首先就向坐在右侧上首的师父热情问候,并笑容可掬地向大家致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亲和力强、心地善良的人。在会议秘书简单介绍同声传译设备的用法及会议的流程之后,大会按照既定的流程开始进行。


会议的第一项就是全体起立,面向主席台旁边的佛像,合掌做礼敬三宝的唱颂。虽然由于语言的障碍,不能跟着大家一起唱赞颂,但却被那种庄严优美的声调和大众的虔诚之心所感动。
大家重新坐定,此次会议主席、朱拉佛大校长达玛帕克撒博士开始致辞。他说,第三次卫赛节庆祝活动在朱拉佛大举行,收到很好的效果,促进了世界佛教的交流。他意识到,学校对于佛教的发展十分重要,有必要找一个平台,继续关于佛教教育的工作,而国际佛教大学协会的成立就能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他还说,今天的执委会议能否成功的主要条件,来自于会议成员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大学加入了协会,但也有很多的人并不知道这个协会的存在,所以单靠少数的大学难以成功,有必要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国大学来加盟。

接下来是介绍与会的执委员,除了主席之外,副主席有师父、来自日本的奇诺以及越南佛教大学代理校长李汉唐。其他的理事,则有中国台湾的净心长老、印度鹿野苑的撒坛长老、美国西来大学宗教系主任依法法师以及来自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印尼的多位法师或学者。
上午会议的第四项,是由秘书介绍协会的章程。他介绍说,协会的宗旨是为会员提供相互交流、学习与合作的平台。具体的交流形式,一是可以在会员大学间交换培养学生,二是可以派访问学者到其他大学参与教学与研究,三是也可以在教学管理、学术研究等领域展开更多的合作。他还特别提到,协会的会员之间应该彼此争取承认对方文凭的资格。关于会员的资格,一共分为三种。正式会员是秉承着佛教的精神,教育学生和开展学术研究的佛教大学或佛学院。准会员是有佛教研究的其他大学,并有资格授予学位。附加会员则指,教授佛学或从事佛学研究,但不授予正式学位的机构。这三种会员,各有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另外,秘书也谈到了会费的问题,特别是收纳会费的理由。
下面进行上午流程中的最后一项,各位执委就协会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由师父发言:
“这次,中国佛教代表团来到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受到盛情的款待,在此谨代表中国佛教代表团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我们听到,朱拉佛大校长以及执行秘书对于国际佛教大学协会首次执委会议的筹备情况作了很好的介绍,让我们对协会的组织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大家聚集一堂,进行认真的探讨、磋商,贡献各自的智慧和看法,对于将来进一步完善国际佛教大学协会,非常有意义。

“现在世界各个宗教,各种文化都在发展,佛教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现在的迅速、多变、复杂的时代当中,如何彰显佛教的智慧、慈悲、圆融,普度众生的思想和做法,显得非常重要。就是说,每个宗教和宗教的组织都要发展,而怎么样发展,各个国家、地区、佛教组织都有各自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今天,我们就佛教大学、佛学院的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讨论。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环节。中国有一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能不能快速、很好地培养佛教事业的接班人与传播者,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
“我们来参会以前,在国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所以这次来提供了五所院校参加协会:中国佛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福建佛学院以及四川尼众佛学院。这五座佛学院在中国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较大,并且办学有一定经验,同时代表了三大语系。我们把这五座佛学院提交到国际佛教大学协会,由此也可以说明中国佛教协会的重视程度。但我们也仅仅是开始,今后如何更好发挥组织的作用,就需要执委会更加认真的讨论和研究。
“‘万事开头难’,一个组织也是如此。我们今天已经有一个好的开端,共同坐在一起就此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中国佛教界、中国佛教协会非常重视自己国内佛学院同各个国家地区的佛教组织进行交流,比如教科书互换,刊物互换,学者、学生也可以定期、不定期的交流。就犹如中国同韩国、日本在1995年就建立了友谊纽带,三个国家每年都举办大会和预备会议,就佛教发展的情况互通信息,并且每一年确定一个主题进行探讨,每年都会互换修行体验僧,以及开展相关的佛教活动。而每年大会的主题,则都是之前执委会来确定。所以我想,国际佛教大学协会怎么把这个组织做得更加实在、具体,需要做更多很好的研究和探讨。我作了这个简短的发言,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谢谢大家!”
各国代表的反言都很积极,也坦率地提出自己对于协会发展方向的看法,甚至是对于一些章程中内容的质疑。根据大家的发言,大会的执行秘书总结了如下大家关心的问题:
1、 如何促成大会决定能够更有效地得到实施,是否需要举行各成员大学领导的高峰会议。
2、 国际佛教大学协会与各个国家的佛教协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3、 国际佛教大学协会能否协助关于佛教传统语言的学习,比如汉语、巴利语、藏语等?
4、 能否建立有关各成员大学的教学大纲及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和传统书籍的形式进行共享?
5、 佛教学位课程的标准化问题,比如,能否在协会内互相承认学位资格?
6、 关于交换学者、学生、刊物的问题,从哪里开始实行?
7、 在协会的平台中,有关佛教研究的范围应包括与心理学、科学、法律等学科的对话。
8、 如何能让秘书处更有效地工作
9、 在西方比如欧洲、美国,如何更努力地传播佛教?
10、 能否定期出版协会的刊物?
11、 应多长时间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
12、 关于成员问题:个人或者非大学、学院的机构能否成为协会会员?

由于大家的发言十分积极,原定上午会议在11:30结束,一直延长到11:50,许多人好像还意犹未尽。
中午吃过饭后,大家稍事休息,于下午13:00继续开会。由于上午大家提出的议题比较多,来不及进行充分的讨论,下午就临时改变了流程。在主席的组织下,大家继续就执行秘书总结的议题进行讨论。

相比于上午,下午的讨论气氛就更加热烈了。关于前面列出的很多问题,大家的意见不尽一致,甚至显得针锋相对。比如,有关建立各成员大学的教学大纲及相关信息的数据库问题,有的代表非常支持,觉得很有必要,有的则觉得可以从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当中搜索,没必要再投入很大的精力。斯里兰卡的代表则提到,在其国家当中有一些古代的书籍,包括贝叶经,应该想办法以数字化的形式加以保存,以便将来研究。还有的代表提出,有的佛教学校根本就没有网络,因此对他们来说,提供书籍形式的资料显得很重要。再如,对于成员之间互相承认学位的问题,很多代表也提出了质疑,因为不同大学有不一样的标准,一些大学还没有条件能够争取其他一些学校的认同。另外,在一些国家中,对什么学校承认学位,是教育部决定的问题,而非由大学决定。
虽然讨论热烈甚至有时候有比较激烈的争论,但大家都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共识。而主席也能够比较好地控制局面,在恰当的时机对问题做一个结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些问题预备在下一次的常规会议中讨论,而形成的决议则有:
1、在两年一次的协会常规大会之后,举行各成员大学首脑的高峰会议
2、争取邀请各国的佛教组织领导对国际佛教大学协会的支持。
3、由秘书处撰写一个有关佛教传统语言课程的列表,提供给各成员大学,并争取在国际佛教大学协会的帮助下,促成会员签署合作协定。有关的计划应该分为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两种。
4、建立一个有关各成员大学的课程和包括网址、联系人在内的相关信息的数据库。
5、为成员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获得其他大学承认。
6、每年出版一份协会的刊物。组成一个有效的编委会,对于提交给协会的学术交流会的论文,给予优先的发表。
7、暂时来说,如果执委会的成员支持一个新的成员大学的申请,这份申请就可以通过。
经过中间休息,会议继续进行,讨论原定于下午讨论的其他议题,其中的重点则是有关国际佛教大学协会2008年第二次常规大会的预备事项,以及同时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的相关问题。在这部分讨论中,大家反应最热烈、最为关心的是学术讨论会的主题,以及究竟应该定在什么时间举行。同样的,主席显示了比较好的协调能力,使讨论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并达成协议。不过,原定于15:15结束的讨论竟然一直延迟到17:00,这其中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差十分钟五点的时候,美国西来大学的依法法师向主席告假,说她之后还要去给一些年轻人发表演讲。主席没有同意,理由则是会议马上就要结束了。他说,最晚到五点钟一定结束。这时候,带着有点不信的口吻,依法法师反问了一句:“Are
you
sure(真的吗)?”把大家都给逗乐了。到了五点钟,我看看主席,好像还没有结束的意思,而依法法师倒也沉得住气。不过还好,没过几分钟,会议总算是结束了,倒也算不上“食言而肥”。
有关常规大会和学术会议的决议如下:
1、 日程:
第一、二天:学术讨论
第三天上午:学术讨论或许继续进行,高峰会议开始
第三天下午:常规大会、宣布决议
2、 举办时间
2008年9月13日到15日
3、 学术会议的主题
主题:佛教与伦理
副主题如下:
a. 佛教伦理与文学
b. 佛教伦理与社会发展.
c. 佛教伦理与心智培育
d. 佛教伦理与科学
e. 佛教伦理与经济
f. 佛教伦理与政治
另外,根据佛教伦理的主题,还决定了学术会议的重点发言人和特约发言人。
4、 组成小组委员会
a. 学术刊物的编委会
b. 关于发展佛教传统语言教育的委员会
对此次会议,师父的评价还是不错,他说,“会议比较务实,也比较正规。”自己则是感觉到,很多与会代表对于开展交流与合作是非常渴望的。印象很深的是,有人说,“像国际佛教大学协会这样的组织,早就应该成立了!”许多人不止是在会上畅所欲言,会下还三三两两地进行沟通。大家表现出来的这种热情参与的态度,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看来,在佛教的国际交流方面,前景是越来越广阔。我还注意到,大多数人都能够用熟练的英语进行沟通,自己则还需要依靠同声翻译,而翻译毕竟不能完全及时准确地表达意思。像英语这种工具,是否也需要花一番功夫加强呢?这种工具的学习,与佛法学修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呢?这是自己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朱拉佛大内的建筑



佛教大学的学僧

朱拉佛大廊内,居士向长老请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