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11日)(上)
成蹊
昨天早晨缘念的时候,一进斋堂的门,发现净人的队伍壮大了。仔细一看,这几位新人虽说不上是很熟悉的面孔,但也不算陌生。他们当中,有的之前在参与博客书的编辑工作,有的修了很长时间的水库,有的则一直在大寮当义工。法师们宣布,这几位新净人正式进入内院,并逐个向大家做介绍。每介绍完一个人,都会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再看众人的脸上,洋溢着的是热情与笑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乙班班导法师把班上同学留了下来,做一些安排。虽然是从义工身份转为净人,但新人们承担的工作很多还是依旧,就连住宿的房间也基本上没有变。不过,法师说,房间太脏了,要好好打扫一下。于是宣布,所有的乙班同学,十点以后都到新净人的房间帮忙做扫除。之前,则是由他们把个人的东西先收拾一下。另外,班委负责帮忙新人到库房领生活用品。
班导法师这几天咳嗽得比较厉害,在他的寮房中,我建议他要多注意保暖。谈到了这些新的净人,他说,这些净人很优秀,他们的生命中有一种很纯的东西。他还说,现在整个乙班的风气越来越好,很多事都已经不用他操心。比如,虽然几天不去管,却发现他们的房间、被褥都收拾得很整洁。几位年纪小的净人变化很大,甚至让他感到吃惊。比如有位之前比较淘气的小净人,现在已经相当调柔了。现在他在管理花,非常用心,有时会连续几个小时在花盆旁修剪枝叶,还很懂得带动居士一起去做。
“因为无常,所以才会越变越好”,我想起了师父的这句话。我也清楚,班导法师的教导和关心功不可没。
拿着相机来到了新净人的房间,库头法师正在这里给每个人登记所需要的物品,他总是有这种主动服务的精神。打量了一下房间,空间倒是很不小,不过床上的东西横七竖八,地面上有不少的泥渍,很多箱包、衣服、鞋子摆得到处都是。有人告诉我,床底下塞了很多的鞋子,都是办完法会之后有人落下的。还有很多物品,谁也说不清是谁留下的。
新净人开始收拾,我和其中一位净人甲聊了起来。跟他算是最熟,因为在僧众厨房做事的时候,他正好也在云水堂大寮做义工,彼此有不少接触。印象中,他是一个很朴实、很真诚的人。
净人甲来龙泉寺的因缘很“偶然”。07年元旦,他来看一位在山上当义工的朋友,那时,净人甲甚至还没有信佛。之前,他在做营销工作,算是比较自由,觉得山上蛮好,就先留下来。没想到,一年之后,他竟然会选择出家。
我问他,进内院是一个什么心情。
他说,就好像是在做梦一样。
我又问,什么时候决定出家的呢?
原来,六月十九的法会之后,他曾经下山去见一些以前的朋友。这些人中,不乏一些事业上很成功的人士。在来龙泉寺以前,这些人所过的生活,曾经是他非常羡慕的,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可是,我发现这些以前自己羡慕的生活,对我已经失去吸引力了。”他说。
与一位朋友谈话的时候,这位朋友力劝他打消继续学佛的念头。在他看来,净人甲已经“堕落”了,失去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梦想。可是净人甲却觉得,也许堕落的另有其人。他觉得朋友的生活,其实是身不由己,也谈不上有真正的快乐。他与这位朋友很早就认识了,那时候,净人甲在经营一个歌厅,朋友常去找他。
“哎,那时候为了生活,真是造了很多的业。”提起那段日子,他显得有些不堪回首,“现在呢,要好好消业。”
他还说,后来他也希望能有一些高尚的追求。为此,他参加了一些社会上比较高级的培训。培训结束的一段时间,他也感觉有不少的长进,但时间长了,却依然故我。他说,那还是因为缺乏环境的原因。另外,他更体会到,以前所认为的高尚,不管表面上讲得多美好,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自己,是有“我”的。
“可是,你看师父,他哪有‘我’呢?”他这样说道。
我又跟净人乙谈了一会儿。很巧,净人乙在决定出家前也在做生意。经过努力,他也赚了一些钱,得到了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
“虽然得到了,可是觉得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净人乙感叹。
透过慢慢接触一些佛法,他更发现,在世间“轮回”下去,不可避免地要造很多的业,这些拿佛法的业果来看,就很可怕了。虽然有时候他也觉得可以在世间发菩提心,但是真正面对境界的时候,却很难把握住自己。
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在世间有时候度人不成,反被人“度”了。没有了环境的保护,不但已有的内心烦恼难以去除,反而会增加不少新的尘垢。
与他们两位谈完,回到寮房,又想起师父那次对一位发心出家的居士做过的开示:
师父:“很好,出家就要早点,否则就来不及了。”
居士:“是,我感觉现在已经太大了。”
师父:“现在还可以。佛29岁出家,你30岁出家。”
居士笑了笑,接着说:“这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对病苦有一些切身的感受。”
师父:“病苦只是现世的苦乐。现世的苦乐比较容易解决,佛法是要解决长远的问题。”
居士又说:“最近在思维不同的生命状态,有一些心得。每天上班的时候挤地铁,见那些地铁上的人看着报纸,很空虚的样子。上班的时候也是一样,不忙的时候大家就上网,谈一些人我是非,很无聊。”
师父:“世间就是这样子,每天都是轮回。人没有信念,生活就很琐碎。”
居士:“现在一般人都是拜金。”
师父却说:“想拜金,在世间也拜不到金。人家都得到庙里面来贴金。”
旁边的几位法师和居士都很开心得笑了。
师父接着说:“出家以后可以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在社会上面就很困难了,没那么多时间。业余造的业不是以佛法为主,而是以世间的事业为主。你现在三十岁,出家以后学二十年,可以出来弘法;如果是社会上,再干三十年该退休了。出家可以面对自己的生命,弘扬佛法,建设人间净土。”
十点多钟再去看的时候,新净人房间有很多人正在打扫。乙班班导法师披着披风,在指挥着大家。看起来,他的身体还是很不舒服,只是强打着精神。在他的安排下,大家干得很有条理:整理床铺的,擦窗台的,清扫地面的,分工明确。环顾整个房间,已经与刚才有很大不同,大扫除已经初见成效。焕然一新的环境里,将要开始焕然一新的生活。
房间的尘垢去除了,人的心情就很不一样,感觉很亮堂、清爽。如果心的尘垢去除了,又会是怎样的清净与光明呢?
中午的时候得知,班导法师发烧了,三十九度多。在师父的指示下,常住送他去医院治疗。我知道,在指挥大家打扫房间的时候,由于门窗大开、温度低,再加上呆得时间比较长,他的感冒又加重了。
不过我也知道,因为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所以他不会后悔。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过,临终才不会后悔呢?
今晚,北大国学社的社长带着不少对国学感兴趣的朋友来拜见师父,谈话基本上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进行。
专门从事艺术工作的客人甲问:“我想知道,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师父:“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佛的境界,所以很难描述佛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当然,在经典上有相关的描述,但一般我们通过读经典也只能进行一些推理。我们凡人的世界中,很多的观念都是对立的存在,而佛的世界却不是这样。另外,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快乐是跟我们的业力有关系。就好像猫狗、牛羊和人所需求的东西是不一样,这都跟业力有关。”
客人甲:“我接触很多的艺术家,他们阅读佛经之后,想要用自己的画笔去描述自己心中的那个佛陀的世界。”
师父:“那只能说我们可以描述自己对佛法的体会,要描述佛的境界则是很难的。悟是有深有浅的,我们的体悟可能是非常有限的。佛法是一种境界,只有自己达到那种境界才能体会得出来。我们如果用道理表达叙述,那也只是一种推理、逻辑的层面,真正的境界本身是难以叙述出来的。比如一幅画,必须把画给人拿出来看,否则,你很难用语言来叙述画的境界。即使看了画,每个人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又比如故宫,你如果没去过,再怎么谈故宫如何美,也是挂一漏万。那种美的感受,是要用全身心来感受,而不是通过语言。佛菩萨境界也是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杯水有多热,你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要去喝了才知道。而且,即使同样温度的水,每个人的感受还不同——有人认为正好,有人则认为太烫了或太冷了。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世间事物的描述,主观的成分是很大的。”
客人甲:“也就是说,每个人去体悟佛法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师父:“是这样。我们可以透过佛经,慢慢去悟入、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但是不容易悟得透,也许只了解一点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样,要真正把它讲清楚也很不容易。我们可能用现代的语言去把它概括成几条,里边就有很多主观的色彩,不容易反映全貌。我们概括的几条,可能自以为这几条对我们最有用,但到底是不是最有用呢,甚至我们有没有用它呢,也很难讲。”
客人甲笑着说:“就好像一份新年礼物一样……”
师父:“上次有人跟我说起一件事,摄影家协会搞了一次摄影的比赛,并在之前进行了培训。但是结果,一些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人得奖了,培训的人反而都没有得奖。为什么呢?因为本来这些摄影家的水平很高,经过培训之后,反而有很多条条框框,产生不了灵感,拍出的作品都很机械。所以当我们太强调一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会被这个概念束缚死。”
客人乙问师父:“自己也看了很多佛法的书,懂得一些道理,但是发现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对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您觉得怎样去实践佛法,怎样去修比较好呢?”
师父:“只能一步一步慢慢修,而且也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没有一个环境,无论是修行、做事、做学问都很不容易。”
客人丙:“我的问题与此类似,就是说除了读佛经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很好地修行?”
师父:“当然,读佛经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办法,因为会有依据。但是佛经也需要人来解说,来诠释。”
客人丙:“佛经很多,感觉是读不过来。”
师父:“再多的经都是要归到人的心里去。也很少人能够把经都读完,有一部经能读通就会很有受用。”
客人丙:“其实作为一个佛教徒,很希望能够真正入门,但是总感觉是在门口彷徨。”
师父:“现在社会上生活的节奏,会让人的心越来越往外跑,越来越躁动,不容易宁静。而如果不能宁静下来,人就很难体会出快乐,人的感受其实都是一种躁动的痛苦。”
客人丁是一位企业家,他向师父请问,能不能把佛学的一些思想应用到企业的经营当中。师父告诉他,在好多年以前,就有一些人在企业家培训当中引入佛学的课程。现在无论国内国外,都有一些佛教的组织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当客人戊提到,他认识很多的企业家都有佛教方面的信仰,而且经常到寺庙去静修时,师父说:“不然他的内心不能得到安顿,内心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无法调适。”
客人丁:“自己在商业社会的规则当中,有时候会感觉很累。一旦进入寺庙的环境,心里就静下来,可以思考一些人生方面的问题,或者经营上面的问题。”
师父:“所以说需要一个环境,让自己放松,让自己的整个身心放松。”
客人丁:“佛学当中有没有一个什么样的思想,能够很快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好的效果?”
师父:“不是只靠思想就行的。思想是一个武器,看你怎么去运用它。”
客人甲笑着接道:“不能偷懒。”
客人己的专业是绘画,他问了一个有关专业的问题:“我的老师讲,王维是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个先河,这跟他对禅的体悟有很大关系。另一位明代的画家董其昌,他也是因为在佛学上有了很深造诣之后,画作有了很大的飞跃。中国古代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也在想,到底禅学对于艺术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师父:“这是肯定的。如果在禅修方面有了境界,表现是方方面面的。如果会写字,字就会好;如果会画画、写文章,他的画和文章也会好。在日常生活中,他所有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会有禅意的。这些都是他的禅境的一种体现方式。”
师父明天就要赴泰国、尼泊尔了,我有幸能够随行侍师。在师父见客人之前,我向师父说起自己有点感冒,今天一天都很不舒服。师父说:“你不要老想着自己的身体不好,越这样想越难受。身体本来就是四大假合的,不要太在意它。”听到师父这样讲,我其实心里有些嘀咕,但没好意思说出口:“师父,您能够靠心力来支撑身体,可是我不行啊。”
师父见客人时,在旁边照相、记录,好像慢慢也忘记了身上的病苦,乃至于现在写博客,感觉还挺有精神的。有了这种亲身的感受,对师父所说的话才有些领会:太担心、在意自己的身体,反而身心不能放松,使身体越来越糟;努力让心与法相应,心里就没有挂碍,自然身体也变好了。
善知识的一言一行都是有禅意的,不能等闲视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