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8日)

(2008-01-09 00:00:02)
标签:

接见居士

答疑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8日)

成蹊

    下午,几位客人来向师父请教问题。

    居士甲:“我在打坐的时候,心里在念佛,感觉有电流从背后到脖子,有时候会停留在头顶上。有人说出这样的觉受会不太好,我也怕出什么偏差,所以后来就把打坐停下来了。不晓得……”

    师父:“你不用去太在意它啦。不在意,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太在意呢,这种境界就会越来越多。打坐用功都会有一定的觉受,这是正常的。平时的心都是在躁动的状态,真正心静下来就会有一些觉受出现的。”

    居士乙:“平常我们有些人在听录音带,学习道次第。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些人就很想出家。我是觉得他们可能是没学透、想逃避问题才出家。我自己总想,有出离心不一定要出家吧?”

    师父:“这也没那么严重。首先现在学道次第的人很多,不一定有多少人想出家。其次照佛教的观点,出家也是一件好事情。另外呢,出不出家这在于人的引导,不在于学什么经论、学什么法。比如有大德用《四十二章经》来引导,很多人也想出家。”

    居士乙:“我们是不是要读很多的经,才知道哪一本跟自己相应呢?”

    师父:“这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么多经怎么读得完?学习佛法重要的是要去实践,没有实践的话,读来读去,佛法也读不透。”

    居士乙:“我们有人在读《金刚经》、《六祖坛经》,但生活中运用很困难,还是会起烦恼啊,发脾气啊。虽然不容易运用,但又觉得经很好,想放又放不掉。”

    师父:“这也很正常,就因为这样才要坚持学。你要转凡成圣,走上坡路总是不好走的,是不是?”

    居士乙:“有时候感觉佛法的对错不容易把握,比如什么是精进,什么是执着。”

    师父:“精进是一种善法,执着是一种烦恼,这肯定是不同的。”

    居士乙:“另外有时候有一些境界,比如会做一些有预见性的梦,白天真的发生了。”

    师父:“做梦也是一种烦恼了,没有什么意思。”

    到目前为止,对客人的问题,师父回答得都很简短,声音也不高。说实在的,我在旁边感觉气氛有点儿闷。正这样想着,师父突然提高了声音说:

    “修行、学佛法必须要有一个环境,否则是很困难的。就像在世间的时候,我们读书要有读书的环境,生活、工作都要有相应的环境,修行的环境也是一样。因此很重要的,就是要去营造一个修行的环境,能够让大家在修行上面得到进步。领头的人要带头营造这种环境,才能够让大家受益。犹如一个学校一样,里边的校长以及后勤、教务、行政各部门都要去做很多工作,否则学校的运作、学生的学习就得不到保障。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过去无论在印度还是汉地、藏地、南传,寺院里都有很多的出家人在修行用功,因为佛法要靠很多人去传承,不能只靠一两个人去传。你看世界上面一些有名的大学,都有很多的学生,所以它才能够持续下去。一个寺院也是一样,必须要有相当的规模,并且要一代一代不断有人进来学,佛教才是有希望的。如果只有少数人在自己学,就显示不出来佛教的作用,乃至佛教的存在都体现不了,更不要说长期的发展了。”

    师父这段开示“不请自说”,我在旁边一边记,一边思索师父话中的含义,也偶尔观察客人们的反应。看大家的表情,好像有点似懂非懂的样子。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8日)

   

    师父继续讲下去:“所以无论居士、出家人都要培养这种观念,这样再来到寺院就比较容易相应。如果没有刻意去营造这种氛围,那么由于依报被破坏了,人的正报也持续不下去。正报是不能离开依报的,依报正报不二。人不能离开环境,环境又是靠人来营造的。现在很多人喜欢一个人学,不去管环境,到后来自己也学不进去、学不好。把环境搞好,人的心情就舒畅、心态就健康,自然而然修行的层次也容易提高。所以,要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面来认识修行的概念,以及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环境的重要,我们长期跟着师父学习,已经是有很多的串习,所以较容易理解师父话里的含义。可是,这些客人对于师父的话,能听懂吗?即使师父的每一个字他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他们了解师父的“密意”吗?我有点儿替客人担心了。

    看起来,我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师父讲完这段话之后,客人们不知如何反应,大家沉默了好一会儿。还是师父率先打破沉默,谈了几句轻松的话题。之后,刚刚负责接待的法师丙又提示客人可以继续问问题,谈话才得以继续下去。

    居士乙又问:“我们看博客的感觉,师父虽然是八宗并宏,但对唯识方面谈得比较多。我们呢,接触的多是禅宗和净土,对唯识方面很不熟,不知怎么能够把所学与唯识结合在一起?”

    一听客人提出这个问题,我心里很起劲,因为知道师父对唯识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于是,我打起精神,洗耳恭听——

    师父笑着说:“三藏十二部都离不开唯识啊。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佛法都跟人的心有关系,无论禅宗、净土宗……,最后都要归结到人的心。离开人的心,人都没有了,还学什么佛法?唯识就是要‘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这就是唯识的基本道理。关键呢,就是我们要怎么转,唯识恰恰是告诉我们如何转。凡夫的境界,是一个什么心态,是一个什么心相;圣者又是什么样的心态和心相;然后,如何去转,这些在唯识里都有很详尽的说明。所以,唯识就是一个修行用功的方法论。”

    很奇怪,类似这些道理,自己也曾在其他地方看到过,甚至也听师父谈过一些,但今天听起来就格外的欢喜。其实,自己虽然懂一点唯识的名词,但一直没有敢深入去学习。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听说唯识很不好学,相关的典籍很深奥,另一方面也是怕学不好变成在文字上转。可是,今天听师父简单几句话一讲,竟然生起了一些对于唯识的好乐之心,觉得唯识的道理,其实是很亲切的,完全是对修行的最好指导,完全可以在对境时用得起来。

    不容我多想,师父继续开示:“另外,唯识告诉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个世间,这也很关键。别的宗派的著作,很多都是根据唯识的叙述进行引用,比如天台、华严、甚至律宗等等,它们的名相许多来自唯识的说法。”

    居士乙又问:“那唯识有很多的名相,怎么去掌握呢?”感谢这位居士,我也很关心这个问题。

    师父:“名相本身不止是词汇。凡夫面对境界是靠名相来分别的,能分别的是心,所分别的是名与相。我们真正分别的,还是自己的心相,而不是外在的事物。比如我们看到水仙花,看到水杯,我们分别的不是这些外物的本身,实际上是分别这些物在自己心里的‘相’。茶杯是一个色法,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他取的‘相’是不一样的,安立的名言也不同。也就是,每个人的智慧、烦恼有差别,他分别的结果也不同。所以佛法不是研究物本身——那是科学的范畴,佛法是要解决由于物引起我们内心的问题。我们看到外在的东西,就会起分别,觉得好或者不好;好的呢贪着,不好的就嗔恚、远离,这样的心都是不平等的。事实上,我们的心不是直接缘到境的,我们透过六根来缘六境,产生六识,在六识上会有名和相的分别。唯识谈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自证分是识的体,见分就是我们能够缘取外在境界的这种作用,然后我们看到以后、听到以后的这些境界的影子就是相分,见相二分就是能缘所缘。这是唯识的‘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呵呵。”

    我听得似懂非懂,不过欢喜的感觉还是在。我发现,由于师父证量的加持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这些佛法的名词好像不再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了。

居士乙还有问题:“我在一次做事情的时候,好像心突然打开了,很多烦恼能放下,不知是什么原因?”

    师父说:“佛经上告诉我们,要如实知自心嘛。实际上我们对自心很不了解,我们心的潜能实际上是无有穷尽的,所以为什么说要‘开发自性的宝藏’,原因就在这里。我们不能如实了解自心的本性,所能感知的都是一些虚妄的心。我们看到的实际上只是自己身体的影子,我们了解的只是自己内心上面业的影子,而不是真正了解心相。我们造了业以后,内心会有各种苦乐舍的感受,这些感受遗留下来,才为我们了解到。比如喝茶、吃饭、聊天之后,会有一种感觉留下来,这就是造业以后留下的影子。但我们自己的本心是如何,别人的心是如何,我们就了解不到了。我们所了解的都是一些有为法,是心的一种惯性。什么叫惯性呢?比如,只要有形有相的东西,在镜子中都会出现。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外在的东西在心中会有反映。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反映呢?我们就认识不到了。所以,要慢慢剔除我们内心的尘垢,我们的自性光明才能够显发。自性光明一显发,我们对外在的看法自然就不同了。如果内心有很多的无明烦恼尘垢,就犹如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看的都是自己观念所夹杂的结果,不能真实地了知诸法。”

    今天的谈话从头到尾,我感觉师父所讲的都让客人很不容易懂。我心底里其实有个疑惑:佛法不是讲对机吗?师父为什么不讲一些更对他们根机的法呢?和师父一起送走客人之后,我就向师父提出了自己的这个问题。师父笑着跟我们透露,其实他有些话故意没有说得很明白,是要让人去慢慢体悟。

    师父这么一说,我好像对什么叫“应机”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本来理解的应机,就是善知识专门挑弟子爱听的、能马上理解的去说。固然,很多时候问题讲清楚了,是能让人明白一些道理,这样慢慢熏习,也能确立一些知见。可是,只有这样才叫应机吗?懂道理并不代表内心的体悟,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虽然弟子不能全部马上听懂,但如果善知识能引起弟子的兴趣、引发弟子去探索,激发弟子的“疑情”,不是更好的一种应机吗?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8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