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4日)(下)

(2008-01-05 00:00:44)
标签:

师父开示

要点笔记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4日)(下)

成蹊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一、终极信仰·无限生命

1、『认识』:“终极信仰”与“无限生命”二者的关系

——很好地认识“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对无限生命将会有着极其重大的帮助;

——我们对无限生命的概念不容易真正建立起来,自然而然对终极信仰也就会若有若无,不会那么明确。

◎『观察』:河流的流动

——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想到的:无常·无限

 

2、『我们的问题』:

——我们看到一样东西,看到一个事物,我们不容易与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不容易联想起来。

——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更多的情况下是考虑说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

——不能很准确、很全面、很深入去了解一样事情它的本意,它的作用。

——我们对“无限生命”这样一个深奥的命题认识不清楚。

 

3、『无明的原因』:

——对一般人来讲,没有那么深的智慧去认识,去觉悟,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

——答案也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无限生命存在的这样一种状态,时时刻刻、不知不觉,被无法穿越的自我之所蒙蔽——我执!法执!

——很容易对外在那些五光十色、虚伪不实、眼花缭乱的外在现象以及生命的现象所迷惑。

——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花大量的时间、主要的心力去考虑如何拥有现世利益以及眼前的得失。

——把自己的生命花在考虑眼前利益得失,自然而然我们内心里面那些烦恼的沉渣就会泛起。

——烦恼沉渣泛起的时候,无限生命的状态,无限生命这样一个深刻、深奥的命题就会被掩盖、消失了,不会有动力了。

                                       

二、如何看待五欲,如何看待亲情?

1、『如理认识』:“五欲境界”与“世间亲情”

——五欲境界,如梦如幻,不是永恒存在的,也不是无限存在的,只是暂时存在的,是无常的。

——五欲境界本身并不存在好恶的问题,好跟恶是在人的心,就是自己的心好乐在哪里?

——亲情也是如梦如幻,人生百年,终有一别,不可能永远在一起,最终都要别离。

2、『反思对比』: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远离五欲、割爱辞亲呢?

◎凡夫:追逐五欲,觉得五欲的境界是快乐的,所以会拼命追逐,然后来满足自己内在的欲乐。

◎世尊:出家为了要求解脱,为了要救度众生,佛陀内在的愿望不以五欲的获得为快乐,为主,而是以拯救天下苍生,普度众生为快乐、乐事。

◎外道:修无所有定,仅仅是克制自己的烦恼,让它不出现,犹如搬石头压草。

◎佛教:要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来做功夫,来做文章,来对治。和外道的无想定不一样。

 

三、我们内心在凡夫位置上,如何来把握?

1、『破邪见·立正见』

『误见』:学佛法的人对待五欲的境界,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贪心),不应该会有这样的念头。

『邪执』:很多人一开始用压抑的办法,让这个心不起这个念。采取一种克服的办法、克制的办法,就是我们的心故意有意要去克服它。

『师父破邪见』:

——实际上这些贪心,这些想法会一直出现。

——心念不在这里产生作用的时候,那我们就变成一潭死水,我们心就变成没有作用,就死了,死心。心一死,那就很难解救。

『后果』:时间一长,我们的心就会影响我们的脑、我们的心脏,甚至会影响我们人的身体上面的细胞,我们人的整个的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认识自心』:

——我们的心本来就像大海一样,所有的心念就犹如波浪一样,

——就是如何来训练我们的心,而不是说让我们的心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不可能的。

——一面对境界的时候,内心里面的这些念头又会汹涌澎湃,力量又会非常强,那么只有经过慢慢来调伏,一点一点来调伏。

 

2、『我们的问题』:心一直在攀缘

◎ 攀缘』:就是我们对自己所缘到的这个境界,内心里面不能平静如水,一直在这里动摇。

——我们可能因为某人的某一件事,某人的某一句话,某人的某一个动作去不掉,影响我们的一生,影响我们的一世,影响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修行,他不知不觉就会有那样子的一个力量在支配自己。

——你对别人有这样的想法,别人未必知道,别人未必会有同你一样的想法;

——你对别人有这样强的一种执著的观念,别人未必跟你一样;

——你对别人可能会有很深很深的误会,这种误会一直深埋在自己的心里,而被你误会的人反而自己不知道,不会说和你是一样的,也就是,不是相等的。

◎『师父指斥』:

——这个就是我们凡人的一种心,凡夫的一种心态,凡夫内心的一种问题,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

——我们内在里面种种杂草很多,我们自己也能感受到,贪欲的草、嗔恚的草、愚痴的草、怀疑的草等等。

——这些草不是说我们一次两次拔掉了它,就没有了,我们拔一千次一万次都拔不完,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拔除,没有从草的种子、草根把它挖掉,没有把它的种子去掉。

 

3、『对治烦恼』:

◎面对问题:只有面对这些攀缘的心,把它慢慢慢慢去淡化,去纠正,我们才能够以智慧、以慈悲去面对外在的境界。

◎实修用功:必须要有一个真正的实修,这些实修就是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上做功夫。

◎历事练心:通过这些境界来磨炼自己内心,通过外在境界把我们内在的根本烦恼、随烦恼,种种烦恼的种子,让它引发出来,然后去对治。

『对境检验』:

◎境界:跟人接触,跟人相处,跟人打交道,要办一件事情的时候,人家不理睬你那一套,不听你那一套,人家不接受。

◎检验:哪个时候,你起不起烦恼?我们有没有慈悲心?我们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戒律?

『师父教诫』:我们在这些境界上才能真正去体现佛法,去落实佛法。

 

四、修行即修心;智慧断烦恼

1、『修行·修心』:

——我们的心清净、圆满,没有一点点的执著,没有一点点的染污,我们的心非常非常的有力量。

——内心非常的清净,清澈见底,犹如一面镜子一样,清净无垢,本性完全没有染污的。

——我们内心如果有起伏,如果有动荡,那么我们的力量就会受到影响,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并且对其他的人和事也会有坏处。

——我们来净化这种不干净的水,净化我们自己有烦恼、有染污的心,那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而不是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能够净化的,要长时间的用功,长时间的努力,还要有佛法正确知见在做指导。

 

『师父法语·心的境界』:大海的水可能非常平静,没有一点波澜,但是万吨巨轮它都能够承载得起,就是虽然平静如水,但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它的力量就蕴含在平静当中。

 

2、『学佛法·断烦恼』

『我们的心相』:我们内心当中无有穷尽的,绵绵密密的,心心念念的,非常深细的烦恼在起作用,“剪不断,理还乱”,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你断除不了。

『认识』:烦恼与智慧

——烦恼跟业,它本身也是无有形相的,他也是人的内心当中的一种力量,一种不好的力量,一种不好的障碍、症结。

——智慧如金刚,可以说就是佛法的代表,般若智慧如金刚一样能够断我们的烦恼。

『对治烦恼』:

——要用佛法智慧的宝剑来斩断我们烦恼跟业的种子,一刀两断,而不是拿石头把草压住。

——只有真正靠智慧,才能够解除我们烦恼跟业的障碍,智慧才能够把我们的心转过来。

——真正有一种很强的智慧的力量,才能够摧毁烦恼跟业这样一种障碍或种子,才能够把它连根拔起。

『增长智慧』:

——佛法启发我们的悟性,我们的悟性得到启发以后,我们的智慧才能够成长起来,才能够增长,我们智慧增长起来的时候,这个烦恼跟业才能够得到消除。

 

五、对境观心·莫向外求

1、认识色身·观照自心

——我们对自己的血肉之躯的认识,也需要靠佛法的智慧来认识。

——我们人的身体也是受我们人的心在支配,这个心跟智慧跟烦恼跟自己的业又有关联,

——我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它都是因为心在主导我们的身体,不是身体本身有什么对和错,好与坏。

——对跟错,好跟坏,有没有问题都是在心这个症结上,而不是在外在的境。

——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境,也是一个境界,我们心所缘的一个境界。

 

2、认识自心·莫向外求

『问题』:

——我们心情不舒坦的时候,内心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去责怪别人,责怪外在的环境

——非常容易觉得我们做不好,做失败,都是因为别人的原因,都是因为其它的原因。

——常常会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成就了,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事实』:

——我们成功跟失败,主因都是自己的,根本原因都是在自己。

——外在的境界,外在的人事物都是一种缘分而已,它是第二位的。

『原因』:

——外在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不管是有形相的,或者是没有形相的,它都是短暂的。

——你心去缘它的时候,是那个时候存在的一种特点,而事实上外在的境界,外在的人、事、物又在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化,无量无边的变化,这些都是因果的一些现象。

『体悟』:

——外在的事情是无常的,这样我们的心就不会被外在的境界束缚,我们的心就不会太在意外在的得跟失,是跟非,成功跟失败。

——唯有如此,我们的心才能用在佛法的观念上,我们的心才能够用到佛法的学跟修上。

 

3、解脱在自心

◎为什么要解脱?

——你被这个烦恼、无明业障捆绑起来,障碍住,我们心就不自由,不自在了,不快乐了,不健康了。

◎心何以被束缚?

——我们内心里面是我们自己的这个观念把自己锁住,我们认识上面的片面、错误、执著把自己束缚住,把自己卡住,心被卡死了,被关死了,就想不开,打不开,心量就打不开。

◎如何来解脱?

——只要把尘罩在我们内心当中的那些烦恼,那些束缚,那些捆绑的绳子,一层又一层,一条又一条,一根又一根,把它拔除掉,把它剪断,那就解脱了。

◎靠什么解脱?

——我们要来解脱这样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它要靠智慧。

 

五、如何看待无限生命中的人生?

1、无限生命·人生如戏

——如果从无限生命来看待,自己在世间上面种种的成功与失败,就犹如看一场戏,看一场电影一样。

——这个戏里头所上演的那么多的得与失,是跟非,恩跟怨,所有的曲折,所有的伤害,自然而然就无足挂齿了。

 

2、如梦如幻·应如是观

『我们的问题』:通常人就是情绪跟情绪比较容易相应,所以喜剧看得高兴,悲剧看得就悲哀。

『如理思维』:

——为什么会高兴?为什么会悲哀?高兴、悲哀都是有原因的。

——悲哀跟快乐、欢喜都是世间的情绪,苦乐忧喜舍都是五受里面的一种感受,都是需要我们去面对、解决、超越的对象。

——欢喜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也是短暂的,也是一种内心的起伏,它跟悲哀的情绪本身就是一体的两面,都是你内心当中的缺陷。

 

六、分享功德·自他不二

1、真诚分享·自他欢喜

——我们活在世间,如果能够不断去分享别人的成功,分享别人的喜悦,分享别人的经验,分享别人的快乐,能够产生一种深刻的、自他不二的共鸣,这样,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也会觉得很高兴,很喜悦,也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不会感受到痛苦,不会感受到这些成就、喜悦、快乐都是别人的,跟自己不相干。

 

2、『我们的问题』:我们很不容易去分享别人的这些成就,别人的这些经验跟喜悦。

——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师父强调』

 

3、为什么要学会分享?

『外在』:佛法的特点

——佛法是要靠法师、同行善友来传递、来体现,从这些人身上,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来诠释,来说明什么是佛法。

——佛菩萨、善知识、法师们,同行善友,这些具体的形象和境界,它本身就是佛法的写照,佛法的落实跟体现。

『自身』:我们的问题

——佛法像太阳,但我们不知道阳光对自己有多么重要,我们如何来拥有佛法的阳光。但我们可以看,可以对比那些修行的人,学佛法的人,用功的人,他们的成就,他们生命的意义。

——今生今世、在当下、眼前,只要我们能够真正有一颗心去分享,我们就能够得到利益,得到感应,得到加持。

『师父教诫』:佛法就像阳光、佛法就像雨露,佛法就像电源,我们时刻不能离开;

             我们离开就不容易生活,我们的生活就过得不好,我们的身心就不会愉悦。

 

4、分享的意义

——我们学佛法,学佛,集资粮,就是在分享佛菩萨的功德,分享善知识的功德,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分享他们的经验、福德、成就。

——我们能够分享三宝的功德,自然而然,我们自己的功德也就一天一天在成长。

——我们自己的能量比较小,我们需要有更强的、更大的能量上去承接,这样我们自己才会有更强、更多的能量。

 

『师父策励』:我们来到佛门,就是要从这些境界上去分享,我们拥有一颗分享的心,慢慢慢慢我们自己也就得到了,自己也就享有了,享有智慧、享有慈悲,享有功德,福德的资粮就会慢慢享有,就会越来越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