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4日)(上)

(2008-01-05 00:00:16)
标签:

素不相识的客人

上冻的水管

感性理性悟性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4日)(上)

成蹊

    上午在忙忙碌碌中一晃而过,午休过后,又开始思索今天博客的题材了。我跟其他的法师开玩笑说,我现在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今天的博文写完了,不知明天的题材在哪里。心里基本上一片空白,便随意打开以前的博文看,希望有所启发。看着看着,里边师父的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心弦:“佛法是缘起法,不能闭门造车。”是啊,既然这样,不如去外面看一看吧。

    想起来昨天义工曾与水利法师说起,山上有一段水管里边冻住了,需要整修。“不知他们是否在那里工作?”我这样想着,来到了云水堂。走到锅炉房,碰到一位从山下运柴的义工,他告诉我说:“今天比较忙,准备明天再去修,计划是用火将冰烤化。”哦,原来如此,于是又慢慢踱步向德尘居走去,一路上感受着寺院的宁静。

    据说今年是暖冬,不是特别冷,而山上特有的寒意则让人身心都很清凉。来到金龙桥边,看到河里的水早已经上冻了。虽然是暖冬,毕竟还是冬天啊。特意沿着坡下到河边,拿起木棍敲一敲河面,已经冻得很结实,看样子,至少有几尺厚了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佛法也是一样啊,贵在积累。师父随口所道都是启发人心的开示,信手拈来都是破人迷惑的文章,这是多少年甚至多少生、多少劫的积累呀。“不知今晚师父会不会回来?如果回来,还是写师父的随谈吧,师父的话,大家总是百看不厌。”

    刚从河边上来,就听见一位女居士的声音:“师父,您回来了!”我忙一转头,可不是嘛,师父今天这么早就回来了。师父一边与居士打着招呼,一边走向德尘居。我看了一眼这位居士,很年轻,好像文化层次也不低。这位居士甲还有一位同伴,年龄也差不多。

    进了屋,师父与居士寒暄了几句。跟我想的不一样,居士甲是第一次来龙泉寺,而且好像也不是与师父约好的。她本人在软件公司工作,同时也在北大国学研究班进修。本来她就要回去了,却刚好碰到师父,看来她的福报不小。

    居士甲说道:“师父,不知为什么,我只要来到寺院就特别开心,我去哪里也没有去寺院开心。我到寺院我的感觉就是回家。”

    师父说:“说明你有佛缘,佛缘深厚。寺院本来也就是家嘛,心灵的家。寺院是人们心灵向往的地方,心灵的归宿。”

    居士甲:“佛门讲缘份,我觉得就是这样,象今天本来没想到能见到您的。以前去见其他的很多大德也是,都没有人介绍,全是靠缘分。”

    师父问她:“你学佛多久了?”

    “已经五六年了。虽然不是很精进,但无论生活、心情都是一年年好起来。特别是零七年,真的是很多事情能看开了。”

    师父又问:“那你平常怎么修?”

    “师父,我喜欢禅宗,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看林清玄的散文,感觉里边禅的味道比较多。我把一位法师讲的‘六祖坛经’VCD看完,其他的话没记住,只有一句话印象深:缘起毕竟空。我就在想,任何事情,无论是世俗的事情还是佛家的事情,最后都是空的。”

    师父接道:“不是最后才空,当下就是毕竟空。不是到最后,缘起的本身就是毕竟空,当下就是空。”

    “谢谢师父。”不知居士对师父的话是否有所感悟。

    居士又提到,来到这里对这边的义工感觉很好。大家都是笑脸相迎,十分亲切,让人感觉很温暖。居士问师父:“我们寺院这里是什么宗?”

    师父还是那个答案:“我们这里没有宗,学大乘佛法。”看她们有些不解的样子,师父又指着送给她们手里的博客书,笑着说:“你把这个看完,好好总结一下,看是什么宗。”

    师父又问了问她们平常工作的一些情况,居士甲说她很想能为佛教多做一些事情,特别是想在四十五岁退休,全力投入佛法。她说:“我现在每天必做的功课是抄写心经,坚持一年多。另外,我还会每天念三千遍圣号。念了两年多之后,感觉自己的心能定下来一些,抄完心经以后,我每天的心情也非常好,这是我每天能感受得到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4日)(上)

   

    后来,师父让我带着她们去德尘居的佛堂拜佛。从佛堂出来,居士听说再过几十分钟就要做晚课了,便希望能够参加。我也很随喜她们的发心,就征求师父的同意,先带居士在寺院又转了一下。当我们回到德尘居的时候,看到师父带着水利法师和法师乙从月亮门出来,师父说,要去上冻的水管那边看一看。因为写博客的责任在身,我便请居士先去上殿,自己从师父一行后面赶了上来。

    “师父,您以前认识她们吗?”从一开始,我看师父对她们的态度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所以有点奇怪。

    “没有见过。”师父回道。

    水利法师旁边说:“师父看谁都熟。”

    师父说:“你不能讲:哎呀,我不认识你。别人能找到你总是有缘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4日)(上)

   

    我笑了,一边跟着师父走,一边想起昨天的那位客人来。他们虽然都学历不低,但明显是两个类型。昨天的那位很理性,今天的则是比较感性了,言谈话语之间,都是围绕自己的心情在说的。师父的步伐相当快,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到了上冻的水管旁边。师父近前仔细看了一下,一边听水利法师分析这里上冻的原因。我在旁边拍了几张师父的照片,又照了一下水管,再看大家,已经随着师父往回走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4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4日)(上)

   

    跟着师父往回走,心里还在想着昨天和今天这两位不同类型的客人,同时琢磨着昨天晚上师父对一些法师和净人的一段相关开示。

    师父当时说:“读书人比较容易理性。理性重的人,悟性往往比较差。悟性好的人呢,理性也往往会差。人有感性,有理性,有悟性嘛。感性主要是凭感觉,比如有些人非常敏感。象小孩子就特别敏感,比我们很多大人还敏感。但敏感的人不一定有悟性,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那样做,他也讲不清楚。有些感性的人,对他稍微说一句话,做个什么动作,他就会有很多的非理作意。理性的人,他就想自己脑筋里有的事情,他不容易受别人影响。他就自己想,比如佛法是如何如何,自得其乐。”

    讲到这里,师父提高声音对大家说:“所以,要开悟!”

    有位净人问:“那悟性比较高的是不是两者要结合呢?”

    师父:“那当然,悟性比这感性和理性都更高。要达到悟性,必须以经历作为基础。人要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顺境逆境当中磨练自己的心。要不,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六年苦行呢?他一开始在皇宫里边,最后又苦行。”

    净人:“那这个苦行还是有意义的了?”

    师父:“那肯定,他对这个生命会有作用。所以我们这个庙里面也是一样,需要一些境界来磨练磨练。不然,人时间长了就会麻痹。时间长了,天天只有乐受,没有苦受不行。所以既要苦,又要乐,又要不苦不乐,是不是啊?”

    想到当时的这些开示,好像懂了,又好像还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我又请问道:“师父,您昨天谈到了感性、理性和悟性,能不能再请您详细谈谈?”

    师父:“感性是靠人的感官,理性是靠思惟。悟性呢,是从这个事情上面有很多的联想。”

    “哦”,我一边应着,一边思考。

    师父继续说:“比如以我们亲近善知识来讲,亲近善知识就能培养人的悟性。善知识引导弟子,要契理契机,随顺缘起;而我们弟子去亲近善知识,就要寻找一种得到启发的机会。弟子有希求心的话,内心才会有所收获,得到开悟的机会。师弟之间能够做到这样,才能够真正相应。如果我们内心里面没有这种希求的话,我们听到的文字、听到的道理,它最多只是在知识和道理的范畴,就没办法‘悟’。因为你自己的心没有启动,即便说天天在一起,因为你没有去作意,没有去希求,就没有这样的因缘和机会,得不到加持。”

    法师乙:“所以不能对善知识做凡庸想啊。”

    师父:“是啊,没有希求,你自己内心里觉悟的大门是紧闭的,没有开启。”

    听到这里,内心很受警策。这段时间由于写博客的原因,跟师父在一起比较多,固然经常会得到很多师父的加持,但也有时候感觉内心比较麻木。特别是只有师父和我两个人的时候,甚至会内心一片空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现在听师父这么一说,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法师乙又说:“所以强调依师是很重要的啊。”

    “是啊”,师父接着讲,“这样他时时刻刻就会去注意呀,去留心、用心。慢慢地,在一些很小的事情上,他就能够觉悟到很多东西,能够感悟人生。通过依师,他内心里边智慧的源头就有了。这个开关、阀门打开之后,内心里边很多的东西就涌出来。”

    “也就是说,智慧与悟性的层次与感性和理性有关,但又超越它们?”我问道。

    师父回答:“这肯定会超越了。至于关系,你悟出来之后,再通过理性去表达,通过语言和理论来组合,然后人家听了以后,内心里边再产生感触。知道吧?”

    “哦,是这样啊。”我尽量跟上师父的思路。

    师父又说:“社会上不学佛法的人,听起来可能也很感动,但人的情绪就控制不住,最后不能自已。”

    我们几位弟子都笑起来。

    师父也笑着说:“他会讲,‘太感动了,太感动了!感动得受不了了!”

    “太感动有什么问题吗?”法师乙问道。

    师父说:“物极必返,他太感动,有一天如果不感动了,他就很苦。人到了高处就会走向低处。人的情绪提得很高,然后又退,自己的心就不容易把握,就很苦了。比如,两个人本来很好,关系到一定的点,再退下来,心就比较难过了。”

    “是不是世间很多为情感所困的人都是这样?”我问。

    师父点头:“是这样。情感的体现是方方面面的,比如你对这个事情有兴趣,忽然没有兴趣,这也是种情感。情感包括对事的情感、对物的情感、对人的情感,情是无处不在的。”

    法师乙:“佛法讲情是要净化的啊。”

    师父:“所以有情最后归于无情,‘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在情和无情上,都能够悟到很多智慧。”

    这句话比较难懂,我沉思着。

    师父却不容我多想:“你不要刻意说‘我要感悟人生’,你就悟不出来,要有一定的方法。比如你在学校里边,有个问题要去问老师,你就会很注意老师是怎么讲的,这样下来你慢慢去想,就会有很多启发。老师话里头的意思和话表面的意思不同,是不一样的。什么叫话表面的意思?就是说走路就是走路,穿衣就是穿衣,吃饭就是吃饭。佛法里也讲走路、穿衣、吃饭,就看你怎么悟了。”

    “所以说,能否升华到悟性的关键还是靠老师啊?”我说。

    师父:“那肯定了,自己的心都是放任自流,它很难有系统性、有方向性、非常明确地去缘。”

    我想,佛法的确是缘起法:要把“车”造好,不只是不能“闭门造车”,更需要找一位会造车的师父教才行啊。

 

图片新闻:

    很快又将有几位新的净人入住内院,由于房间紧张,师父亲自带领几位执事法师到几个房间现场调研,商讨最合理的方案。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4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4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