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5日)
成蹊
师父与几位法师继续关于感性、理性、悟性的话题。
师父:“感性和理性的区别,再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农民,你一来他就知道你这个人好不好。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心里有一种感性的感觉,他不是靠理性推理的。理性的人呢,他会通过和你讲话来分析你语言中的一些信息。”
我:“那悟性又是如何超越感性的呢?”
师父:“悟性就不在于现实生活当中这些利益的关系,这些已经不在话下了。就像那位儒学院的人讲的:我没有感觉痛苦,也没有感觉什么快乐。”
我:“那说明他已经有点悟性了是吗?”
师父:“还是有一点,呵呵。感性和理性都是在现实社会的一种层面,比如利益、功过、是非这些范畴,还是在有为法的范畴当中。悟性的东西已经超出了有为法的范围,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当然就比较高了。佛教归根结底就是要启发人的悟性,尤其禅宗就特别重视。就像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悟性高的人在一切境界当中都会有很高深的体悟。”
我:“禅宗就是怕大家在理性当中绕不出来,所以要提倡‘直指人心’的开悟是吗?”
师父:“单纯研究教理,如果搞不好,就变成跟研究科学一样了。就是说,庙里面也得有人懂学术,但是如果都搞这个,那这个庙也不成庙。我总是主张,我们要研究教理,应该是学习我们当下需要的部分,否则穷其一生你也研究不完的。你要把一个宗派搞清楚,都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说,你要把一个宗派祖师的著作看懂,都很困难。”
法师甲:“那我们最低下限应该读多少书呢?”
师父:“没有一个什么最低下限,这是因人而异的。你有悟性的话,随手的经书拿来看,体会的境界都很高。没有悟性,你读到最后,还是在文字上面绕,还是‘入海数沙徒自困’。”
我:“悟性一方面靠善知识,另一方面是不是福报、资粮也得够,罪障也要净除才行?”
师父:“这是肯定的。罪障不除,你自己心里就有障碍,你天天老想着自己,那怎么会有成就?学佛法本身就是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己,放下自己的观念,放下自己的执着。你老想着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怎么可能有大成就呢?都是我执不断在增长。”
听了这段话,我又一次被师父的智慧“击中”了。为什么呢?因为对于这个问题,师父的回答跟我预期的答案有很大的不同。在我的概念中,所谓罪障无非是指杀盗淫妄这些恶业,可是师父却一下子指出问题的核心——我执。其实,我执不就是一切罪障的根本吗?为什么师父对于我的问题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呢?想来还是因为自己的我执、我见比较重,所以师父又借此机会来点醒。我不由地再次为师父的善巧和因人施教的过人能力所折服。

师父继续开示:“有‘我’就有生死啊。‘我’本身就是一个代号,它实际上面是‘莫须有’的东西。”
我们都笑起来,感叹“莫须有”这个词用得真妙。
我又想起一件事情:“师父,佛菩萨是无处不在的,是不是通过跟佛菩萨的交流,也比较容易产生悟性呢?”
师父:“那当然了,这样心的境界就会不同了。”
“师父,我越来越觉得您过去生肯定是一位禅师。”我这句话绝对是有感而发。
师父:“禅和教也是一体的。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嘛。”
我和法师甲一起笑着接道:“律者佛身。”
师父又说:“过去苏东坡有首诗:‘若言琴中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斗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听说过没有?”
我们几位都摇头,表示没听说过。师父又用白话给我们翻译了一下。
法师甲:“这是讲声音是众缘和合、无自性的吧?”
师父:“就是。它表示一种境界啦,这首诗的境界比你去听这个琴声的意境更高。你说这个声音从哪里来?他就让你去体会、去悟啊。”
法师甲问:“有悟性的人多不多呢?”
师父:“悟是一种境界。不同的人,他所悟到的境界不一样。禅宗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麻木的人,既没有多少感性,又没有理性和悟性,人就过得很难受。”
我笑着说:“以前有人评论,说我们见闻觉知的文章缺少一种空灵的气息,呵呵。”
师父:“你太注重这个结构篇章,悟性的东西就不容易体现出来;另外,境界的东西本身也很难用语言来组合。境界又高,语言又要美,这个非常不容易。你看印度祖师造的论,跟中国祖师写的注解和造的论就很不一样。印度的论,无论《俱舍论》还是其他的论,都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中国祖师写的东西往往比较有一种意境,一句一句的注解比较多,让你去悟。”
我听到这里,感觉到师父开示的角度又有所不同,忙问:“那像天台、华严一些大祖师写的东西,也是这样吗?”
师父说:“那也不好跟印度的经论去比。印度的经论,无论是《般若经》、《华严经》,还是《俱舍论》、《成唯识论》,它思惟的方式与我们古人的著作很不一样。你看《般若经》为什么有那么多重复呢?这是有用意的。就像我们走路一样,从这头走到那头,再从那头走到这头,好像看起来没意义,但是走的人不同的心态,就会赋予走路不同的意义。比如《金刚经》,为什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如果只讲一个‘无我相’的话,就会不全面。”
我这样听着,感觉好像刚才比较赞叹“悟性”的师父,又开始谈理性的重要了。
师父继续讲:“中国人写的著作,绝大多数是属于‘释经论’——为佛经做一种注解,而不是‘宗经论’。如果把经抽开,就会显得不连贯。印度刚好相反,宗经论多,水平也高。”
我问:“是不是中国人‘述而不作’的思想在这里边也有体现?”
师父:“一方面有这个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与中国人思想的特点有关系。中国文化当中比较注重‘求同’、‘圆融’。因为求‘同’和‘圆’,很多事情就讲不清楚。”
我说:“那是不是中国祖师的悟性比较高呢?”
师父:“也可能悟性比较高,但是后来的人去读,就不容易悟出来了。另外,不同的体系,也很难讲谁高谁低的,因为著作的体裁本身就不同。你看印度祖师写的东西,一句偈颂,里边的含义都妙义无穷。你也可以两个字、三个字解释,也可以组合成一句、一段,里边的内涵都很深广。而且,他们的语言内涵是很准确的,不能随便解释的。我们写的注解,就没有这个特点,往往这样解释也行,那样解释也可以,看每个人悟的功夫了。”
我:“这么说,印度人的理性更严密啊?”
师父:“绝对是严密啊,我们的这个理性方面就差点。所以说经论是佛法的源头。”
刚才还对于悟性十分向往,现在听师父又赞叹理性,新的疑惑又产生了,赶忙再问:“就是说我们过分强调了悟性,又缺乏了理性。所以还是不能偏啊?”
师父笑着说:“是啊,这里边的不一样,你好好去读,就能体会得出来。”
“而太强调理论文字,又容易缺乏悟性是吗?”我问。
师父:“对,这样也会有问题,所以要取得平衡。印度的论注重从文字上面、从理上面来发你的慧,培养你抉择的能力。而中国的祖师启发你的一种感悟、悟性,来超越。所以为什么禅宗说‘见性成佛’,它认为只要见到人的本性,就可以超越世间。印度比较注重次第去修,一步一步来,比较脚踏实地。所以这两者引导的方法不同。”
我问:“那我们怎么办呢?是不是因人而异,比如像我平常思得太多,就要多去悟?”
师父:“对,你要多去悟。那你才能超越,才能有真正的智慧。哪方面缺,就要补哪一方面。”
我“哦”地应了一声,凝神思索着师父的话。
师父:“‘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人容易畸形发展,就是损不足而补有余了,就是走偏了。”
师父喝了一口水,继续开示:“你要解决人世间的种种矛盾纠纷,你没有超越这些矛盾,你怎么来解决呢?你绝对要超越,超越你就要靠悟,不是靠说理。理大家都懂,关键要在一切的顺境逆境来启发大家悟,你一悟了,自然这些事情都不值得一提。你老来评谁是谁非,那都是世间法。”
“所以悟的基本特征是它的超越性?”我一边思索,一边问师父。
师父:“是,已经超越了。超越对立,超越事与理的对立,超越事与事、理与理的对立。这样自然而然,人的观念就放掉,执着就能放掉。”
法师乙:“直接去‘悟’会不会很危险?”
师父:“当然,个人怎么能悟得出来?个人是非常容易出毛病的,一定要靠善知识。像禅宗的善知识,他知道你是什么境界,所以可以帮助你突破你的境界。他知道你的思想境界是什么,然后引导你进入不同的一个境界。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境界,那就很麻烦了。”
我听得很欢喜,乃至有点手舞足蹈:“所以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实禅宗真的很有吸引力,我最早进入佛门,就是被这个吸引进来的。可惜,研究了半天,没研究出什么门道来。”
师父:“其实你们还是有悟性的,只是不能着急,着急就会起反作用。这绝对是需要时间的,否则一定会拔苗助长。就犹如一棵千年的古树,为什么这棵树这么好,就是因为它长了一千年。你如果当初天天给它拼命施肥、拼命浇水,它几天就死了。”
这个比喻又让我们几个会心地笑了。
师父:“所以人绝对是需要时间去修炼。经过各种风风雨雨,你才能够历练得出来。小孩子再怎么聪明,还是需要人生的阅历,否则他对于苦的体会就不深,就很难与大人比。”
向师父请益,总是有出人意料的收获。这也难怪,如果都是顺着自己熟悉的思路,也就不成其为善知识了。自己熟悉的,总是有很多的盲点存在,师父的点拨,则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图片新闻:
上午,宗教文化出版社的两位客人来访,师父与他们就宗教书籍出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谈话中,师父特别分析了宗教出版物存在良莠不齐现象的原因,以及为何道教的书籍出版数量远不及佛教,这些看法令客人很受启发。

香港慈氏学会计划协助龙泉寺建立北京的第一家“慈氏图书馆”,日前,慈氏学会捐赠的四十箱佛教书籍已经到寺了。龙泉寺将专门开辟场地单独存放这些书籍,供大众学修、研阅。图为目前负责图书管理工作的净人在对收到的书籍进行整理、编目工作。


《师父弟子博客牵》居士心得
顶礼师父:
有一次师父要带团出国,觉得师父非常忙,可是还抽出时间来观顾博客,当时内心很触动,因为06年发现师父的博客时曾非常激动,可是时间一长就有点疲。有感于师父不顾疲累观顾博客,就给师父留言谈到以上内容。师父回复说“临走给你出个题目想一想,我这么忙还来观顾博客,目的何在?”然后,就有了下边的文字。
现代人整天为外面的事相忙碌,此外,大批毒素(邪知见、恶业)进来,我们根本没有机会认识,然后无条件的暴露在其中,不知不觉去制造这种东西,相互违缘辗转的恶化。所以眼前的时代和以前不太一样,如果我们不集合众人,努力改善,就个别的处在大潮流当中,结果一定被冲走。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努力做的话,不但自己可以挺得住,而且可以产生一股力量,别小看,这影响太大、太大啦!在座各位都看见,我们办教师营,他们的心马上就振奋起来。这说明什么?因为我们努力站住,把世间一些眼看着要流失的有心人一一都就起来,这不是绝大的功德吗?何况救起来后,我们自己的力量增强了,这真是自利利他的事情。
所以,弟子体会您是在用救人的心态做博客!救人等不得,救一个是一个,而且被救的人很脆弱,您稍不留神,比如回复迟啦,说得不合我们的意啦,我们很可能就要松开您想要拉住我们的手。想起鲁迅先生说“愿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的世界里去。”您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事,很多的人是把作博客当消遣的,忙时,会打招呼说等几天再来,对您来说,做博客也好,干其他事情也好,您牢牢的把握着做事的目的:为佛教、为众生。一般我们做事会一头扎进事相里。我就想您作为团长带团出国,千头万绪都等着您安排梳理,您打个招呼说等一等再观顾,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您的悲心刹那也不愿远离苦难的众生。要有怎样的智慧和慈悲才能兼顾这许多事情啊!我想,您能够做到,是因为您的宗旨明确,是因为您“无我”。记得您曾经说过,除了对佛教有定解,其他都可随缘。法师也曾说“来去自如,和尚的心,丝毫不会被外界的东西束缚住。对他来讲,实践佛法才是生命的内涵,那些外在的东西,如同树上的叶子,该掉就掉了。”对于事情轻重缓急的判断,您不是从事相上,而是从佛法的内涵上来判断的。
我们这些远离师父的在家弟子,的确就像风中微弱的烛火,象激流中的溺水人,当我的内心苦苦挣扎时,除了您这里,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依靠。这几年走过来,至少这一点是确定的。挣扎得太苦时,也曾起过要放弃的念头,放弃之前的不甘心促使我向您求助,您助一把力,我就能再走上一段。我虽然谈不上有什么进步,但是若无三宝,若无师友,各方面的情况会更糟,至少我这种向善的企图对周围的人还是产生了一点影响吧?家人、朋友和学生是否也可以从我这里稍微感受到一点温暖善良的气息?师父,在这里,我要在您面前发誓,永不再言放弃,反过来,要追求您所说的“善良过人”。
您的慈悲与智慧,您恒久如刹那的不倦的付出,您永不停息的呼唤,您永远向我们伸出的温暖双手,沁润了我们的心灵,唤醒了我们的良知,在您的感召下,我相信无数的烛光可以汇聚成熊熊燃烧的火炬,无数溺水的人可以手拉手立起来,成为中流砥柱,在暗夜里寻找光明的人,不甘心被激流冲走的人,可以找到光明、得到救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