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25日)

(2007-12-26 00:00:59)
标签:

师父回来

居士心得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25日)

成蹊

今天本来是西方人过的“圣诞节”,不过很多中国人也越来越喜欢过这个“洋节”了。很多人会和亲朋好友聚会,以至于这一天的饭馆和一些娱乐场所都要提前预定才可以排得上。工程法师告诉我,他以前在世间,每逢这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子”,各方面的朋友都要照顾到才行,而且会一直“狂欢”到很晚,挺累人。
    龙泉寺还是很平静,看不出“洋节”的热闹来,与平时不太一样的,则是云水堂新楼电脑室又多了几个新面孔。原来,他们大都是在外企工作,今天放假有时间,所以特意跑到山上来做义工,度过一个没有狂欢而有法喜的“洋节”。
    师父的“洋节”恐怕最是特别了。他今天是凌晨一点起的床,做一些佛法的闻思修习后,到了两点四十八分,台湾当地发生了轻度的地震,别人在睡梦中没有察觉,只有师父感觉到了。到了五点,师父踏上了归途。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从南到北,在晚上六点多,师父回到了龙泉寺。
    当我进到师父屋中,看到师父一边倒上热水,一边匆匆忙忙打开电脑看当天的博客,好像根本就不知道疲倦似的。我和某甲法师在旁边,跟师父谈谈最近寺里的一些事情,当谈到云水堂新楼楼梯的工程进度时,师父马上说要去看看。我们都劝师父休息休息,可师父却说没事,而且说到就做,穿上衣服就出门了。菩萨的心力,真的是令人难以想象!
    师父先带着我们到居士新楼,看了一下楼梯的进度,又到各屋去看装修的情况,还特意打开卫生间的水龙头检查有没有水。从楼里出来,师父又到锅炉房转了一圈,听义工介绍锅炉运转的情况、使用的燃料多少等等。我在想:“当一个寺院的住持,可真不容易,要操心这么多具体的事情。”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5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5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5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5日)

 

在回来的路上,师父问我们:“某乙法师在哪里?”
    我们也不太清楚,他总是忙这忙那,来无影去无踪的。
    师父笑着说:“我们的庙里如果没有出这样一个人物,那就很麻烦。”
    某甲法师赞叹:“他很发心啊!”
    我却说:“不过好像也很少听您正面肯定他。”
    师父:“问题归问题,做事归做事,很多事都是他做的。”
    我:“他很用心的。”
    师父:“用心是一方面,每天他会不断找事情做。如果没有提醒,他会干过头的,干出毛病了。呵呵”
    我笑着说:“对治法。”
    师父:“想用手机,我不准他用。要不然,很多人都找他!”
    原来是这样!我才明白前几天某乙法师向师父申请手机被拒的原因,当时师父跟他讲了一通用手机的过患,我当时还挺纳闷儿:别的执事法师不是很多都在用吗?现在才知道,师父这样做的用心和善巧!
    我和旁边的某甲法师都会心地笑起来。某甲法师说:“他的责任心很强,大家愿意找他。”
    师父:“他不仅责任心强,而且他的执行力也强。你有没有责任心很难讲,得要去实践才证明你真有责任心。”
    一起跟着的小净人这时候说:“他不带电话我们很难找到他。”他经常值班接电话,看来对某乙法师的忙碌深有体会。
    师父:“如果很多事情堆在那里,没有人去处理,当事人就会观过,人就没办法凝聚。有些人固然是思想认识不清的问题,有些则是生活的一些层面需要人去关心。有人去关怀关怀,人们的心就安了。有时候你跟人讲一些大道理,对方不一定能听进去。就好像肚子饿的时候,你跟人家讲佛法,他觉得吃饭更要紧。”
    不知不觉间又回到了德尘居,进了屋,师父继续为我们开示:“为什么经论上讲‘分别知诸法’呢?加行智、后得智,都是一种分别智,只有根本智才是无分别智。什么是分别智?比如人家需要什么东西,你要去分别。这种智慧是善于去分别诸法:这个是色法,这个是心法、心所法,这个是色法里边的什么法……都能看得很清楚。”
    我:“是不是大小乘智慧的差别也在这里?”
    “小乘行者灰身灭智,不去度人了。大乘菩萨要度人,就要去分别了。大乘与小乘的愿心不同。”师父又指着墙上的佛像说:“比如这个佛像,你要能讲出它的做工好在哪里,别人就服气你,你就容易度众生。所以菩萨为什么要学五明呢?道理也在这里。”
    这时候,师父要某甲法师为他剃头,我在旁边继续问道:“过去某乙法师提出要做建筑方面的事情,您为什么不让他做呢?”
    “他如果去做建筑了,其它的事情谁去做呢?”
    我说:“您是说博客书的事情更需要他吗?”
    师父:“就是说,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去做什么,就是我们人的价值之所在,而不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什么很高的目标,然后你非要去干不可。这样人就会有执着。因为你这个目标不切合实际,实际上面不需要我们去做,而且因缘也不具足,你去做的话可能会起反作用,甚至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
    接下来,师父又说明,不是博客书的事情别人没有能力做,而是某乙法师能发起这个心,做很多组织人力的工作。
    我说:“其实我在当居士的时候跟他常在一起,那时候就很佩服他了,我觉得他有菩萨的精神。”
    师父:“他是做事菩萨,不休息菩萨。这个时候刚好需要做事的人。”
    我和某甲法师又笑了起来。
    师父又提起了一件事:“你看他还想把《感悟人生》VCD修改修改,我都没发这个愿,呵呵。这个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他就能发起这个心来。”
    我:“他确实太勇猛了。”
    师父:“你看现在还有这么多事要做呢。而且这个文字的事情不像体力活儿,做一点少一点,文字工作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但是深不见底,非常不容易。他就敢去做,敢去负责。”
    某甲法师也赞叹:“确实了不起。”
    师父:“所以我就讲,不要老想着未来我做什么,要多想我今天能做什么,明天能做什么,这才切合实际。”
    我想起“打乒乓球”的比喻,赶紧接球:“那您不是讲要做规划吗?”
    师父:“未来的事情要想,现在的事情也要做。现在做的事情,过去已经想清楚了,所以现在才做。一般人的问题是,目标经常变来变去,那就说明你没有宗旨。有愿心的人就是,你发了这个愿之后,就一直往下干。如果你遇到一些困难就退了,那有什么用?‘菩提愿心,永不退失’!愿心是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一切艰难险阻都能够过去。比如我常常讲,什么叫打妄语?发了愿你不照自己的愿去做,算不算打妄语?啊?”
    我:“是,发愿不做,变成佛菩萨面前打妄语。”
    师父:“是啊,天天念‘为利众生愿成佛’,有没有去做?而且,你这个菩提愿发了以后,具体在做的过程中,不是说我自己要去做什么,而是这个时候大家需要我去做什么。这样你做的就可以落实,这也是缘起的道理。因为缘起无自性,外在的一切可以不断组合,但是我们的心愿是不变的。外在的事相是可以变化的,但是人的愿力是不变的。”
    我:“师父,能不能请您具体讲一下‘别人需要我做什么’的意思?”
    师父:“要把我们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整个佛教中去。如果你没有这样去融入,就体会不出来,体会不出来我要做什么。那么,佛教需要我去做什么,众生需要我去做什么呢?从根本上来讲,众生需要佛法,因为佛法才能对治烦恼,烦恼对治了业才能清净,才能够解脱,才能够成佛。那我们内心怎么样才会有佛法呢?我们本身有很多的业障、烦恼障、所知障,问题非常的多,那怎么办呢?我们自己要去修行,要去破这些障碍,破这些执着。怎么破呢?要通过集资粮。集资粮的过程中,要么对着佛菩萨供养礼拜等等,要么对着众生修布施等等,内心缘到的都是一些清净的东西,这样内心中执我、执法的心就放掉了。破我执就是认为我做的东西都必须对我有利,破法执则是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这都是执着,会让我们被卡死。我们讲净罪集资,在这个过程中我执法执就淡化,内心就清净,业障消除、智慧开发。内心有了这个智慧以后,才能度众生。度众生完全是靠智慧,而不是靠讲道理。我们内心中有戒定慧,有了智慧,才能破众生的烦恼。”
    师父最近经常提到要体会“别人需要我做什么”,原来还有这些很深入的内涵。特别是师父最后一段的开示,感觉特别针对自己的问题,尤其要好好体会和实践。今晚的“洋节”过得真是幸福啊。
《我家住在山脚下》居士心得
    首先向师父禀告:我姓赵,今年26岁。家住在凤凰岭山下梁家园村。家里信佛人不多。我姨奶奶的小女儿姓王,她在我上初中时就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了。我爷爷身体不好,她就给爷爷送来很多书,有《大悲咒》、《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还有一些关于佛教的书。由于爷爷那时已读不了书,所以我有空会看一看,可能信佛的起源从那时起的,很喜欢经书。后来同村的周姨送给我一本《地藏菩萨本愿经》,记得当时高兴欢喜得不得了,像是长那么大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回家用了一个星期读完的,当时上学,是每天晚上趴在床上读的。(现在想起真是罪过,对经书不恭敬。)那时读完一遍经书后就对地藏菩萨很恭敬,对着经书上的像在床上给菩萨磕头。不久爷爷就去世了,给爷爷守夜的那天晚上用了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读完了整本《地藏经》。由于之前刚读过一遍,就觉得给去世的人读这本书会很好,姑姑那时还说我真棒、了不起。我当时没啥感觉,只想着爷爷在我读完经后肯定会升到天上去,会解脱了,不会像生前偏瘫在床几年没有自由这么的苦。从那晚开始我一年都没有吃肉,不想吃,看到肉就恶心。一年后又大吃起来。但从那时起就很恭敬甚至是依赖“地藏菩萨”。遇到什么大小事就在心里祈求菩萨。记得有次去小姨奶奶家玩儿,看到有很多佛菩萨像摆在客厅,其中有好几张“地藏菩萨”像,B5纸那么大的,平放在供桌上,姨奶看我瞧半天说送你一张吧,都是你姑姑拿回来送我的。我当时特高兴。拿回来就放在我书桌的玻璃板下了。之后好像没过几年同村的周姨送我一本《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笔记上写他的父亲得了偏瘫,他就在菩萨像前发愿今后不再吃肉,希望父亲能好起来,结果他父亲真的好了。我当时很震撼。由于爷爷去世没多久父亲大人也跟爷爷一样得了偏瘫。所以当时立即跪在我书桌的“地藏菩萨”像前发愿,我从今日起不再吃肉希望爸爸身体能健康如初。可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行持的不好,一直没有断吃鸡蛋的缘故,觉得那不是肉,到现在也没断,还有就是肉边菜也吃,方便面带肉的也吃过。故父亲大人一直偏瘫到今日。惭愧至极,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虽然我家离寺里很近,但我是很晚才知道师父及众位法师来到凤凰岭的。我的小姨奶奶和她的女儿参加了寺里第一次办的法会。后来是她们告诉我山上经常会举办法会,还有皈依授五戒等佛事活动。已不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法会是什么时候。只记得第一次读诵《法华经》是直接进内院的南屋跟大家诵了一小会儿就中间休息了。由于当时下午要上班,所以下一卷就没有跟着诵,只在金龙桥墩上坐着听了一会儿,感觉特别宁静,心也特静,很不想走。那时什么都不懂,同村的周姨来我家问我有没有皈依呀,我说没有,她说那你参加几月几号的法会去受皈依吧,我说那几天我没空去不了,她就对我说那你就先填个表交两张照片办个证下次再参加仪式,我说这样不好,有空我会去的。后来去山上遇到发皈依表就坐下问问皈依有什么好处呀,只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我说这个皈依证你去全国各个寺院都行,不用买门票,我一听就起私心了,嘿嘿真好去寺院不用花钱了。再看旁边还有个表是受五戒的表,就问五戒都有哪些戒条啊,当时听完师姐告诉我后慢心大起,觉得很简单,说我受,她们当时很多人都称赞我真棒,我却没啥感觉,还在窃喜得到证后的利益呢。回家倒是很认真填写了表格。问妈妈要不要也填个表皈依她却说不要。我参加的是2006年5月5日的皈依仪式,当时皈依完后很多人都看到了彩虹,我也看到了,觉得太殊胜了,高兴欢喜得不得了。下山的路上还给姑姑发短信告诉她我皈依了还持五戒,感觉能遇佛法源于她,所以谢谢她,她回短信说愿法喜充满吉祥如意。师父啊,我当时太傻太傻了,居然皈依后都不知道师父就在我面前,还愚昧的想着我去哪能找到个师父呢。后来和两个小伴儿约好月底就去了五台山。那时心里有三个想法,一是有皈依证了,觉得了不起我可以不用买门票了,省钱。二是知道姑姑的师父在五台山,我也想去见见,看看能否也做我的师父。三是因为前一年跟姑姑去山西时听她的朋友说拜黛螺顶祈福很灵验,所以我也要为老爹身体健康去拜黛螺顶。就这样我们去了心中的圣地,计划在那里呆三天。早上五点多到的,找地方睡了一会儿,下午就开始去拜离的近的几个寺庙了。由于当天下午天冷又下着小雨,我第二天就发烧了,上午只硬撑着去拜了黛螺顶就急急得往家赶。跟我同行的两位却没啥事。后来遇到善友学习了佛法才意识到,我是应受此报,舍掉我眼前的善知识不要,大老远的去别地方找,真是愚蠢。
    自从皈依后寺里每次举办的法会我都去参加,多数是参加诵经,少数几次帮忙做义工。但法会不是经常有,每次法会结束后我都想又只能等下次的法会才能上山了。在参加十月底的法华法会时,我被一位好心的师兄叫去做义工,基本上三天的法会都是做义工,最后还参加了义工结行。当时在义工结行时我身边有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问我有在学习吗,我说没有,她说山上每周末都有共修,由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你也来学吧,可好了。我说哦行,有空会来看看的。之后的那个周末我没去山上,倒是姑姑去了山上,还带了几个朋友受了皈依,她那会告诉我说山上每周末都有共修,你一定要常去,很好的学习机会。下个周末我是很向往的来到寺里,也碰到了那位老人家,她说我正找你呢,给你带来了师父的光盘,再给你介绍个师姐认识,她是周日下午学习小组的承办人之一王师姐。我就这样认识了王师姐,我们互留了手机号码,她很欢喜我这个新学生的加入。后来我去了流通处,碰到闫叔,他帮我请了当时最后一本结缘的经书,那时特开心,觉得怎么都这样顺利呀,真是有缘。2006年11月19日正式参加了我的第一堂课。感恩佛菩萨。感恩师父来到龙泉寺。感恩诸位法师的拉拔。
    说到这一年多来学习的心得,我觉得很是惭愧,总觉得法没入心。到是去寺里的次数增多了,能常到流通处去帮帮忙。最近几个月才注意到师父的博客,每天都要学习看看的。对于学习,我会尽量做到不缺课,好好发愿去学习。
    再次感恩佛菩萨、感恩师父,感恩您来到龙泉寺,让我们遇到佛法,修习佛法,感恩三宝。此致
    顶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