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24日)(上)
成蹊
上午的活动是随团参观日月潭,师父曾经去过,所以这次就没有随团前往,一个人在华严寮听佛法开示的录音。其实,一大早就听见师父的房间里传出来录音的声音,是一位大德的讲法录音。真的很佩服师父拥有强大的修行动力,即便是出访在外,仍然不忘学习,我想,任何成就都不是偶然,也不是侥幸得来的。人生宗旨的明确与笃定为内因,由此而产生无穷的精进力和实践力为加行,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果报。这是任何一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必备的一种人格特质吧。
日月潭是令不知多少人神往的胜地,今天终于有缘一见,搭坐游艇与它接触的时候,才觉得日月潭真的很美,我相信这是此地众生的善业所感。
因为它的山清水秀,碧波荡漾,不禁使我沉思这到底是什么善业所感呢?师父常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正不二,拥有好的增上环境,说明这里的众生有一种共业,内在清净的共业,《瑜伽师地论》中说:“因杀生故,外所得器世界中,饮食果药皆少光泽势力,异熟及与威德并皆微劣,消变不平生长疾病,由此因缘无量有情未尽寿量非时中夭,是名杀生增上果;……若器世间众果尠少,果不滋长果多朽坏,果不贞实多无雨泽,诸果干枯或全无果,如是一切名不与取增上果;若器世间多诸便秽泥粪不净,臭处迫迮多生不净臭恶之物,凡诸所有皆不可乐,如是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若器世间农作行船,世俗事业不甚滋息,殊少便宜多不谐偶,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妄语增上果;若器世间其地处所,丘坑间隔险阻难行,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离间语增上果;若器世间其地处所,多诸株杌、荆棘毒刺、瓦石沙砾枯槁,无润、无有池沼、河泉干竭,土田咸卤丘陵坑险,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粗恶语增上果;若器世间所有果树果无的当,非时结实、时不结实、生而似熟,根不坚牢势不久停,园林池沼多不可乐。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绮语增上果;若器世间一切盛事,年时日夜,月半月等渐渐衰微,所有气味唯减不增,如是一切是贪欲增上果;若器世间多诸疫疠,灾横扰恼怨敌惊怖,师子虎狼杂恶禽兽,蟒蛇蝮蝎、蚰蜒、百足、魍魉、药叉诸恶贼等,如是一切是瞋恚增上果;若器世间所有第一胜妙华果悉皆隐没,诸不净物乍似清净,诸苦恼物乍似安乐,非安居所非救护所非归依所,如是一切是邪见增上果。”这是不善业的增上果,反之,即是十善业的增上果。从日月潭的碧波中,就可以看到这里的居民内在的德行修养,总体上应该是非常不错的。
有关日月潭的资料显示:日月潭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是台湾八景中的绝胜,也是台湾岛上唯一的天然湖泊,其天然风姿可与杭州西湖媲美。湖面海拔740米,面积7.73平方公里,湖周长35公里,平均水深40米。潭中有一小岛名珠仔屿,亦名珠仔山,海拔745米。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一弯新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日月潭本来是两个单独的湖泊,后来因为发电需要,在下游筑坝,水位上升,两湖就连为一体了。潭中有一个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故名珠仔岛,现在叫光华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如日轮,南半状似上弦之月,因名日月潭。旧台湾八景之一的“双潭秋月”就是由此而来。
日月潭之美在于环湖重峦叠峰,湖面辽阔,潭水澄澈;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七月平均气温不高於摄氏二十二度,一月不低于摄氏十五度,夏季清爽宜人,为避暑胜地。
潭东的水社大山高逾二千公尺,朝霞暮霭,山峰倒影,风光旖旎。潭北山腰有一座文武庙,自庙前远眺,潭内景色,尽收眼底。南面青龙山,地势险峻,山麓中有几座寺庙,其中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唐玄奘的灵骨。泛舟游湖,在轻纱般的薄雾中飘来荡去,优雅宁静。并且日月潭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大青溪边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社妹。他们靠捕鱼为生。他们非常勤劳,织网捕鱼,做浮筒钓鱼,钻进深潭里的石岩底下摸鱼。日子过得很舒心。
有一天,太阳像往常一样在天空中照耀着,他们钻进溪水中捕鱼。忽然,轰隆一声,大地震动了,河水也震动了,在水底下看不见东西了。他们急忙浮上水面,啊!太阳不见了,天地一片漆黑。
到了晚上,月亮出来了,夫妻俩趁着月光,在大门口补鱼网。忽然又听到轰隆一声,地面上的石头和房子都跳动起来。月亮一瞬间就不见了。天地一片漆黑。从这天起,天上没有了太阳,也没有了月亮,天地间黑茫茫一片,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不久,田里的禾苗变得黄白黄白的,长不起来了。山上的树木也低垂着黄白黄白的叶子,萎萎缩缩。花不开了,鸟也不叫了。虫子都在哭泣,家家户户在唉声叹气。大尖哥坐在溪边瓮声瓮气地对水社妹说:“这种日子怎么过呀?”水社妹顺手抓了一块石头抑下溪水里说:“不光我们俩口子难过,所有人的日子都难过啊!”大尖哥说:“太阳月亮一定落到地上来了,我想去寻找它们,要回我们的光亮。”水社妹说:“好啊,让我们俩一起去吧!”
小夫妻俩拿起大火把就往大山深处走去。
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妇女弓着背设精打采地在锄甘蔗地,地边烧起一堆柴火。水社妹间问:“请问,你为什么这样没精神呢?”这位妇女叹了一口气说:“没有太阳,没有月亮,种了地也是白种,什么也长不出来呀!”大尖哥说:“你在这里好好锄地,我们去把月亮找回来!”
他们又往前走看到了一个小伙子点着火把在放牛,懒懒地躺在地上不起身,还唉声叹气的。大尖哥说:“请问,你为什么叹气呀?”小伙子看了看天说:“这还用问吗?太阳没有了,月亮没有了,牛没草吃,人也没法活了。”
水杜妹说:“你好好看牛吧,我们一定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
他们继续往前走,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走过了一丛丛的深树密林。可是就是看不到太阳、月亮的影子。火把熄了,又点上,点上又熄了。终于有一天,他们走到一座大山上,望见远远的地方亮一阵黑一阵,黑一阵又亮一阵。小夫妻看到了希望,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太阳和月亮一定在那里了。”他们拿着火把连跳带跑地朝着光亮的地方走去。
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老爹坐在草屋门口抱头唉声叹气。小夫妻走到老爹身旁,和他谈了起来。
老爹爹说:“前面不远,有个深深的大潭。潭里有两年恶龙,一条公龙,一条母龙。一天,太阳走过天空,公龙飞跃起来,一口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过天空,母龙也飞跃起来,一口吞食下肚。这一对恶龙,在潭里游来游去,把太阳和月亮一吐一吞,一碰一击地,像玩大珠球一样。你们看,潭里面不是一亮一黑吗?那就是它们只图自己好玩,却没想到千千万万的人没有太阳和月亮,日子过不下去呀!”大尖哥说:“老爹爹,我们打起火把,爬山过水,就是专门来夺回我们的太阳和月亮,让千千万万的人过好日子的。”老爹爹说:“恶龙凶猛得很,太阳和月亮都能吞下,你们一对小夫妻能行吗?”水社妹说:“相信我们,一定行的!您放心吧。”说完,小夫妻打起火把又朝前走去。
走到大潭边了,看见两条大大的恶龙正在潭里吞吐太阳和月亮,碰得咚咚响。大尖哥和水社妹伏在潭边大石头上,观察两条恶龙的动静,并轻轻地商量着怎样杀死恶龙,怎样夺回太阳和月亮。恶龙的嘴巴大大的,只要舌头轻轻一伸,就可把他俩卷进嘴里。从力量上看,他们决不是恶龙的对手,怎么办呢?这时,大石岩下面冒出烟来。他们低头下望,大石岩下有个深深的岩洞,烟是从岩洞中飘出来的。大尖哥说:“这岩洞一定通到潭底恶龙住的地方,我们钻进去看看。”
洞里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并且有霉湿的泥土气味。他们走了很久很久,越往里走,洞越宽大。忽然,发现前面有火光,再走进去一看,啊!原来是一间厨房,一个白发婆婆在灶边煮饭呢。他们看到老婆婆慈眉善目,绝不会是坏人。大尖哥走过去问道:“老婆婆你好,你在这里煮饭呢?”老婆婆这才发现有两个年青人站在她的面前,她急忙放下锅铲,过去抓住他们的手说:“啊!孩子,我许久没有见到人了!你们叫什么名字?”
大尖哥说:“我们是在溪边捉鱼的一对夫妻。她叫水社,我叫大尖。老婆婆,你为什么在这里呀?”老婆婆摸了摸满头的白发,流下了眼泪,她说:“我年轻的时候,住在山腰上,一家人过着快快乐乐的日子。有一天,我正在后山上锄甘蔗地,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只见两条粗大的恶龙在半空中用尾巴向地上一卷,就把我卷到这个深深的山洞里。从此以后,我每天要替恶龙煮饭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不晓得过了多少年,只知道自己头发全变白了,圆润润的脸庞变成了一张皱睑。”老婆婆讲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什么,说:“孩子!你们快出去吧!恶龙在潭里玩腻了,就会回洞里吃饭的,它们见到你们必然要一口吞下去。快走吧!”大尖哥说:“恶龙吞食了太阳和月亮,地上的人们很难生活,我们特地来杀死恶龙,夺回我们的太阳和月亮。”老婆婆说:“孩子,这是好事,可是你们两个人怎能杀死恶龙呢?”水社妹说:“您好好想想,一定有办法!”
老婆婆想了想说:“我年轻时就被恶龙抓到这里为它们煮饭吃了。有一次,我曾听到过公龙和母龙在吃饭时候的谈话。母龙骄傲地说:我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龙啊!公龙说:我们就怕阿里山底的金斧头和金剪刀。若是有人把金斧头和金剪丢下潭里,金斧头会自动地劈开我们的脑壳,金剪刀会自动剪断我们的喉咙。那我们就完蛋了。母龙慌了起来,说:我们赶快去把它们毁掉吧!公龙说:不要紧,它们埋在深深的山底,没有人晓得。就是晓得了也没本事挖得出来呀!孩子,你们要想杀死恶龙,夺回太阳和月亮,只有到阿里山脚挖出金斧头和金剪刀才行。”
大尖哥说:“老婆婆,我们一定能挖出金斧头和金剪刀。等我们杀死恶龙,再来接你。”老婆婆给他们一把大锅铲,一把大火叉说:“这是龙的东西,你们拿去挖山吧,大概会比锄头好用。”他们到了阿里山脚。大尖哥用火杈凿地,水社殊用锅铲挖土。不晓得过了多少日子,在山脚底下挖出了一个深深的大洞。忽然洞里轰隆一声放出了红光,金斧头和金剪刀出现了,小夫妻好欢喜啊!
他们紧跑慢跑,一直朝恶龙住的大潭跑去。恰好公龙母龙又在潭里游来游去,把太阳和月亮吐出吞进、一碰一击的。大尖哥站在潭边大岩石上把金斧头丢下潭去。只听见“空隆。空隆”的声音,两条恶龙在潭底翻翻滚滚,浪花掀起几丈高。忽然,两条龙满头是血地伸了出来,要向天空飞去。水社妹急忙把金剪刀丢下潭去。只听见“咔嚓、咔嚓”的声音,恶龙的头沉下潭里去。一会儿,潭水平静了,一对恶龙直挺挺地躺在潭底,颈上冒着鲜血,把潭水也染红了。
太阳和月亮圆滚滚地从恶龙的口里滚了出来,在潭里一浮一沉的,好光亮啊!大尖哥、水社妹还有老婆婆站在潭边大岩石上拍手大笑。大尖哥看着浮在水面上的太阳和月亮说:“恶龙是杀死了,可是太阳和月亮还是沉在潭里也没有用呀。怎么使它们挂到天上去呢?”老婆婆想了一想说:“我听老前辈说,人吃了龙的眼珠,就会变得又高又大。你们取来吃了,把太阳月亮抛上天去吧。”大尖哥摘下公龙的两颗眼珠,一口吞下肚。水社妹摘下母龙的两颗眼珠,也一口吞下肚。忽然,他们变成又高又大的人,站在深潭里像两座高山。他们捧起太阳往天上抛。太阳在半空中飘了一会儿,又落下潭里。抛了三次,落了三次。老婆婆站在潭边大声喊:“孩子,潭边有两棵高大的棕桐树,拔来托太阳上天好啦!”两夫妻伸手到潭边,各人拔了一棵几十丈高的棕桐树。夫妻俩抬起太阳用劲抛上天空,他们急忙用棕桐树向上托着,一冲一冲的。这样,整整冲了三天,把太阳冲上天空去了。
太阳红彤彤的,像以前一样,在天空行走。地上的花草树木都活了,人们也笑了。他们又抬起月亮用劲抛向天空。他们还是用棕桐树向上托着,一冲一冲的,整整冲了一天。当太阳走往西边的时候,月亮上了天空。
晚上月亮明晃晃的,照旧在天上行走。地上的人们在月光下欢快地拍手,唱歌,跳舞。大尖哥和水社妹却爬上大潭边守着恶龙,不让它们活转过来;守着太阳和月亮,让人们过着平安祥和的日子。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后来人们把这个潭就叫了日月潭,把日月潭两边的大山叫大尖山和水社山。们非常想念为民除害的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纪念他们,每年秋天,人们便穿起美丽的衣服,拿起竹竿和彩球来到日月潭边。他们学着大尖哥和水社妹的样子,把球抛向天空,然后用竹竿向上冲击,不让球落地。后来,这种玩法被叫做“托球舞”。
故事讲完了,当然只是个故事而已,但要有所启发才可以,还是依正不二,内因外缘。刚好在中台禅寺这几天,对惟觉长老的功德有所了解和体会,受益匪浅。
午斋时,惟觉长老致辞感谢近日来诸位法师、居士的发心与参与,说的恰到好处。总结这几天长老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处处充满智慧,对各种缘起的把握恰到好处,升起信心。说到和平祈福法会时,长老说:“我们不是搞政治活动,而是真正为了世界和平,地球是一家,发生战争是非常不好的事情。”说到同源桥时,长老说:“灵隐中台是同源,大陆台湾也是同源,同样使用汉字说汉语,传承同一种文化精神。”说到花卉盆栽展时,长老说:“喜欢盆栽的人,一定不会杀人,他对植物都有慈悲心,何况对人呢?”说到文物展时,长老说:“展示这些文物不是炫耀自己有钱,而是增长大众对佛法的信心,佛法是真实不虚的。”说到教育时,长老说:“办学校不是为了赚钱,出家人已经看破了名利,不是不受财而是不贪财,我们是来自十方,用自十方,首先办道场,其次办教育,培养国家栋梁,社会精英。”
师父在听完长老讲的话之后,对我说:“你看,惟觉老和尚讲法讲的多好,很有水平。”
“好在哪里?”
“能够契理契机,还能结合佛法解决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昨天,亲近一诚老和尚时,老和尚打着手势对我说:“惟觉和尚闭关十多年。”停顿了一会,又肯定地说:“有见地!”听完这句话,让我对这两位大德都升起了很强的信心。
午斋后,惟觉长老带大家参观平时不对外开放的文物,沉甸甸的历史遗产,令众人目瞪口呆,一片赞叹。长老如数家珍般的指着一件件的文物说:“这是唐代地、这是北魏地、这是明清地……,稀世珍宝啊!价值连城啊!大家都来看看,这就是历史啊!”
走到休息室门口时,长老对我说:“你们年轻人啊,要发愿啊!”长老的眼中充满对后学的殷切期望,我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用力地点头。
长老又提高声音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发了吗?”
“发了,发了。”我赶紧回答长老的话。此时,得到长老的加持吧,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感受大不一样,似乎更有力量了。昨天傍晚,师父、我还有一位法师一起漫步在中台,师父带着一点感慨的语气说:“多大的福报啊,要有真正的修行才行啊!”我应了一句说:“惟觉长老一定是证悟的高僧,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福报。”昨天只是说说,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今天就不一样了,我体会到“内充外显”的重要,长老多年隐居修行,在心性上下功夫,最终感的龙天推出,兴建道场,育僧弘法,住持圣教。
傍晚,我问师父:“我从大陆带了的水和土,还没有撒在台湾呢,怎么办比较好呢?”
师父说:“广场前面不是有座同源桥吗,你可以撒到那里啊!”我走下楼,天空飘起蒙蒙细雨,我站在桥上,至诚祈愿:愿同根同源的两岸人民,早日如这水土一样,大陆的土撒到台湾的大地上,很快就分不清哪些是大陆的土,哪些是台湾的土,水也一样,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祈愿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加持两岸人心和善,早日统一吧!
龙泉寺里
写博客对自己算作不小的一个考验,时时刻刻要缘到佛法,要对外界敏感,要熟悉师父的开示,还要不与以前的文章雷同,要……,最重要的,每天都要有一篇不短的文章新鲜出炉。这也是师父善巧方便的充分体现,他总要让弟子能有具体的所缘境,在做事中提起心力,学习和实践佛法。所以,师父颇为得意地称博文写作为“博客法门”。
其实,如果有了题材和思路,写出来并不是难事。因此,一个灵感来了,常会让我在被窝中也快忍不住笑出声来。这不,今天早斋前被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别提有多高兴,吃完饭就赶紧跑到电脑旁边去把它记录下来,生怕忘记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边构思一边敲击着键盘,转眼将近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正在投入地工作着,背后响起了“笃、笃、笃”的敲门声。我下意识地说了声“请进”,却头也不回,手也没停下来:甭管是谁、有什么事,可千万不能断了我的思路啊。
来人也不说话,径自跑到我旁边做着什么,我拿眼角余光一扫,很诧异:新受戒的某甲法师正在整理边上的床铺,可那并不是他的床啊!
“咦?你怎么过来整理起别人的床了?”我终于停下手边的工作,转头问他。
笑着回答说:“今天大出坡打扫卫生,不过有一点很特别,交换打扫!”
打扫卫生我倒是早上缘念时听说了,可并没有提到要交换打扫呀。我赶紧又问:“怎么个交换法呢?”
“净人扫内院比丘的大寮房,我们新戒过来打扫德尘居二楼,还有几位法师去打扫净人寮了。”他一边麻利地整理着我顺手扔在床上的披风,一边继续笑着回答我。
这倒新鲜!我的“职业敏感度”告诉我,这可很有新闻性!在几秒钟之内取舍了一下:刚才的灵感哪天写都行,这件事情可是“过了这村,就没这个店”了!于是,果断地把电脑关上,拿起相机就奔出屋去了。到旁边屋里一看,果然,另一位新戒法师在打扫着呢。看他的动作,显得非常认真,而又不紧不慢。这位法师平常不太说话,虽然出家时间很短,但念珠不离手,一副老修行的架势。我很佩服他内心的寂静与修行的习气,但一问他交换打扫的感想,他却说不出什么所以然:“反正不管自己还是别人的房间,就认真干呗。”嗯,这个回答倒很符合他的性格啊。
在旁边又转了转,发现楼上暂时没有其他的新戒法师过来。对了,还没采访某甲法师呢,他有什么想法呢?又转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收拾好了床铺,正蹲在地下用抹布擦着地呢。他的神情很投入的样子,擦起来很用力,让我想起“聪明的一休”里的经典镜头。



“哇,你干得很起劲啊!”我赞叹道。
“是!其实我打扫自己的房间没这么认真,呵呵。”他的声音洪亮,笑得很开心地说。
“那为什么扫别人的房间更有劲儿呢?”我追问原因。
“前一段时间的博客不是写到了吗?有人说‘在庙里干活儿比在自己家卖力多了’,我也是这个感觉,给别人做更觉得是在集资粮!”
原来如此!我一边琢磨着他的话,一边又跑到楼下的净人寮。几位比丘和一位沙弥正在做着一个动作:整理床下的抽屉。他们把抽屉里的衣物一件件拿出来,仔细重新叠好,再整齐地放回去。与他们一交谈,我才知道,原来交换打扫的主意是某乙法师出的。原来,他想到如果是打扫自己的房间,很多死角都会轻易放过,交换打扫则可以严格把关。好点子!
我又问旁边某丙法师的感想。他说:“挺好。打扫别人的会比较认真了。”
“那为什么会更认真呢?”
“打扫自己的标准就比较低,打扫别人的标准会提高,因为怕别人不满意啊!”
这时候,某丁法师也发话了:“哎,我也有这个感觉!而且,我觉得这才能体现咱们僧团之美呢?”
看着他们一丝不苟、心力高昂地给净人们整理着房间,我想起师父的一句话来:“利他才是生命的意义。”我的经验是,如果自己的一个行为能够真实地解决别人的苦,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困难,心力很容易提起来,内心也会有一种很大的满足感。相反的,如果做什么都是只想到自己,会使心越来越狭隘,反而会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尽管生死轮回是这么苦,但菩萨却勇猛精进地在生死中积聚资粮、勤求佛道,根本的原因也在于,当菩萨缘到众生的苦时,会激发他无比强大和勇悍的心力,超越自己对于生死轮回的怖畏。
离开德尘居,去内院办点事情,顺便又去比丘的大寮房看了看。到了十点钟,几位执事法师过来检查卫生了,于是我也跟着他们到处看看。
“心净国土净,反过来说,国土净则心也容易净,正报依报是相互影响的。”
“我刚去的台湾一个道场,他们的卫生做得非常干净,给人的感觉特别好。”
“其实师父也很重视卫生,很早就开始提了。”
法师们纷纷谈出重视卫生工作的原因。整个转下来,他们对今天的打扫成果还是很满意的,不过也担心将来如何保持的问题。看来,执事法师们很想下决心把僧团的卫生提升一个台阶了。
看转得差不多,我又回到电脑旁做博客的事情。快到十一点的时候,某丁法师进来了。
“刚才我们又去义工住的地方看了。”他也是执事法师。
“哦?感觉怎么样?”
“不容乐观啊!”他以很感慨的口吻说道。
“怎么说?”
“有的是卫生搞的不好,显得脏、乱;有的是房间本身比较差,住得太挤,衣柜也不够。”某丁法师说完,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沉默片刻,我说:“将来搬到新居士楼,应该能好不少。”
“得赶快买新家具,赶快让他们搬过去。”某丁法师的语气让人体会到他的慈心。
“是啊。”
他又说:“看他们乱倒不是觉得他们怎么样,而是自己作为一个执事,管理、督促、检查得不够,是自己没有尽心哪。”
短暂的沉默之后,他以一种很诚挚的语气继续说:“我的反省是,平常只想把自己那一摊儿搞得差不多就行了,跟我‘没关系’,我也就懒得去管。但我觉得从师父的角度,他肯定会希望弟子们能多操心啊,比如说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个寺院管理好,他就能省下精力去管更大、更多的事情了。所以我感觉自己应该更成熟一些,如果像现在这样,将来永远当不了一个寺院的住持了。总之现在感觉我们特别需要真正发心去承担。”
打板了,我们起身搭衣去过堂。自己用斋的时候也在想着今天的事情,以及某丁法师刚刚的话。用斋结束,起身去水池边洗钵,却发现几个开水壶都没有热水了。“可能是早上用完了吧。”我想。“算了,偶尔用次凉水也没关系,最多是留点儿油在钵上面。”这时候,刚好旁边有位净人也在洗碗,他看见我的动作,赶忙说:“法师,没有热水了是吗?”
“哦,没关系,凉水也一样的。”我已经开始洗上了。
“您等一下,我去斋堂里边拿。”说完,他就很快地去拎了一壶热水过来了。我连忙表示感谢,总算如愿以偿地用到热水了。一边洗着钵,因为下午要诵戒,我开始琢磨着找人帮忙剃头了。
上去一看,某戊法师正在给别的法师剃着头呢,眼看快结束了。我问他能否帮我剃,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我挺高兴,赶紧拿来盆儿,准备去洗头的时候却发现,好几个暖水瓶里又是都没有热水!正感叹今日运气不佳,幸好这时有人去寮房拿了一瓶过来,给我倒了一些用。那我当然就不客气喽。
刚准备开始洗,却发现旁边的几个水瓶都被人拎了起来,我一看,原来是执事法师某己!我很感叹,这段时间他真发心!经常看见他拿着扫帚在路上默默地清扫着,有时候也看见他在德尘居清扫门窗和院子。现在,他又……。看到他这个执事法师去打热水,我才观察到自己的心,为什么我想不到呢?两次看到没有热水,我都没有想过我可以去把热水打上,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不是我的事情,这是该某某或者某某管的,我只管写好我的博客就行了”。
我一下子想起来以前听说过的一句话:“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是台湾一所学校校长高振东的教育理念,他的学校毕业生非常受社会欢迎,乃至“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字样。”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
“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我在台湾办学校就是这样,如果教室很脏,我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学值日,他没有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在我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泡坏了,哪个学生看见了,自己就会掏钱去买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学生自己马上买一块换上它──这才是教育,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吃亏,我告诉你,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记住!”
当时我看到他的演讲稿的时候,感觉非常受震撼,可惜过后没多久也就忘怀了。今天,听了某丁法师的一席话,再经历了打热水这件小事,对高校长的话有更深的感触了。一个普通人和一个伟人有什么差别?一个凡夫和一位菩萨有什么差别?也许很大程度上就在“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一点上显示出差别吧。做不在自己分内的事,好像是管闲事;可是,难道佛菩萨不是最爱管闲事的人吗?如果菩萨不去管众生的闲事,只管自己的事,能够成其为菩萨,能够成佛吗?
又想起师父对比丘的一次开示中提到:“不要自己在脑袋中给自己设定了一套名相,把自己给套住了,认为‘这样才算对,这样才算好,那样都不对’。比如,你发愿“每天做一件好事”,结果真的就是每天一件好事。这个愿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这不混同于“每天只做一件好事”,这两个意思大为不同,前一个是说“至少一天一件好事,多多益善”,后一个是“每天只做一件好事,一点不想多做了”。在僧团中也是一样,你会觉得这个部的事情是我管,那个部的事情不是我管,你就有执着,设定了一个框框,这就是人的一种知见,自己给自己圈定的。”
设定分工是为了便于管理,更好地为寺院的整体服务。可是,如果变成只关心自己的“那一摊儿事”,就被局限住了,心量不容易打开。反之,如果能够积极主动,以一种更广大的心胸去关心更多的事情,一方面寺院的一切会越来越改善,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自己生命的格局,成为真实发起广大菩提心的资粮。
龙泉寺还是个年青的寺院,所有的一切也都在刚刚起步,很多方面与其他寺院比起来还有较大差距。有时候看到一些寺院做得好的地方,我会想:“如果我们也能那样该多好!”可是,基本上就停留在这样羡慕罢了,很少想到做一些什么,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接近更高的标准。其实,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付出一份努力,很多事情并不难。
像诵戒的事情也是一样。一个月以前,第一位法师用背诵的方式诵过比丘戒之后,今天下午某庚法师也同样做到了。通过这段时间精进地背诵戒本,某庚法师的身心状态很好,大家都觉得他的心更加沉静凝定,连相貌也变得更加柔和了。其实,本来按照戒腊的顺序排,不应该由某庚法师诵的,可是负责这件事情的某丁法师希望能促成比丘们按照佛制“背诵戒”的风气,所以对原来的规矩做了一些调整:比丘戒只由那些能够背下来的比丘轮流诵。这样一来,很多人跃跃欲试,主动报名;背诵戒本俨然成为一种“时尚”了。


左——相貌柔和了许多的某庚法师
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这个“博客法门”的修习者也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了。目前固然以承担写博文的工作为主,而且要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可是,这并不代表我只做这一件事情就够了,别的都跟我没关系,那也并不是师父真正的心愿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