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12月17日)(上)
成蹊
下午,北大国学社的几位成员来拜访师父,此行目的主要是礼聘师父为社团的名誉顾问。一见面,客人就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并把聘书呈给师父。某甲是社团的第一任社长,给人的印象是很谦虚和气,据他介绍,师父是社团聘请的第一位名誉顾问。北大国学社是北大传统文化社团中人数最多的,活动包括读书沙龙、讲座、参访旅行以及各种形式的社员聚会,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今天特意来向您送聘书,也是希望我们将来和您在国学方面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某乙说道。某乙人看起来很精神,脸上也很有正气。他已经从北大毕业,目前在政府部门做公务员,同时也在社团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
“这些都可以探讨。”师父笑着说,“佛学也是国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某甲指了一下刚刚接待他们的法师,说:“刚才我们听这位法师介绍,龙泉寺很多沙弥净人在背《四书》,我们觉得特别好,因为儒家是学佛的基础。”
师父:“对,他们背《四书》、《老子》、《唐诗三百首》等等,这些都快背完了。”
某甲:“希望通过我们的社团活动,能够引导更多的同学接触佛学,接触这种人生最大的智慧。”
师父:“是啊。对一个人来说,家庭、学校、社会、寺庙都是能接受教育的场所,功能不同。这些教育也有各自不同的手段与方法,最好能连成一体,形成互补。另外人对于生活的要求也比较多样化,对于宗教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再有,龙泉寺开放以前就有很多的大学生来这里爬山,现在正好可以到寺庙来参加活动。”
某乙:“对,凤凰岭也是近十年首都大学生经常来的旅游场所。”
师父:“是。我们龙泉寺要建成出家人修行、教育、弘法、育僧的场所。与其他很多寺院不同,这里僧人以学修为主,大部分时间都要修行、看书、研究经论。另外对僧团来说要形成比较和睦的氛围,建立一种能使僧团和合的模式,大家都像兄弟一样。对于出家的人员,我们也要进行比较严格的考察。前两天我们这里有人在外面跪着求剃度,跪了好几个小时,也有人为求剃度刺血写经,很虔诚。现在的情况,道风比较好的寺庙人就多,一些大都市周围的庙人却很少,问题也多,这就形成鲜明的反差。”
某乙:“我们看到你们正在规划建容纳人数较多的大殿。”
师父:“你看有些教堂都容纳几千人,北京佛教的建筑容纳人却很少,很难适应时代需要。如果办一个法会,没有一定人数,也体现不出宗教事业的一种繁荣昌盛。长期以来在露天做法会,也不好向人们交差,整个佛教没有大的讲堂,显出我们的观念非常落后。所以我的想法是要建设佛教的‘教堂’。”


接下来,某丙(一位企业家)请师父谈谈新殿建筑风格的理念。师父介绍,希望新殿能把传统佛教精神与时代精神、高科技结合,并把中外的建筑风格完美结合,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新殿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要发挥弘法的功能,而并非只是供奉佛像。
师父说:“寺庙必须弘法,才可能从心灵上影响社会大众。否则,如果只是变成旅游观光或者烧香许愿,会越来越庸俗化,让人们觉得佛教是迷信。”
师父举了一些佛教界存在的商业化、庸俗化的做法,比如要信众交很多钱换取烧头香、撞大钟,师父认为这些都是歪曲了佛教的本意,会败坏佛教。
师父又说;“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心里的烦躁不安,追求内心宁静。但他不想修炼内心,只是想依赖菩萨保佑,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某甲说:“其实我们应该在心里烧香,烧戒定慧的香。”
师父:“其实我的看法,只要你心诚,不关是哪天去烧,都是烧头香。如果心不诚,只是想第一个烧香求菩萨多保佑,菩萨怎么会有分别心呢?菩萨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能因为你第一个来,就特别保佑一下。”
某丙:“我也看了很多商业化的寺庙,觉得如果继续这样做下去,佛法的弘扬也很成问题。”
师父:“所以我主张‘商业退出庙门’,佛教就清净了。如果天天经商,僧人怎么修行?就好像学校里学生,如果总是做生意,怎么可能学习好?”
某甲感叹:“师父,我觉得象龙泉寺这样的好道场太少了。”
师父:“因为身心要能安顿也很不容易,拿世俗语言来讲,要有理想,佛教是说要有愿力,才能呆得下去,否则就很无聊,会想跑掉。”
某甲:“我们国学社来过的人,都觉得龙泉寺是很圣洁的地方。另外,虽然寺院开放只有两年,但是很多居士提到也说特别好,出家人是真修行,道风好。”
师父:“也是刚刚起步了。规矩一开始就要立好,以后风气就会正了。企业、学校、寺庙都是同样的道理。”
某丙:“我希望将来每隔一段时间能来山上住两天,静一静心。”
师父:“这个可以啊。我设想将来,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我们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和修行的场地,不过来这里必须目的要明确。学习修行的内容可以很多,各宗各派都可以,方式呢可以共修也可以自修。将来我们可以给想自修的人设立一些小的关房,可以一个月、两个月乃至半年闭关自修,庙里提供后勤服务。不过要把自己计划学修的内容打报告申请,闭关之后还要写心得。对出家人来说,从净人、沙弥、比丘,然后当执事、专修,将来还可以到国内外其他道场短期参学访问,总之目的要非常明确,做到有的放矢。对每个人要为他负责,根据他的根机、年龄、素质等等培养到相应的程度。”
“这才是真正的佛教事业啊。”某丙很赞叹。
某甲说:“将来也是想让我们社的成员多来亲近这个道场。目前儒释道三家,相对来讲佛教比较兴盛,可以说佛教现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所以想让同学过来不仅学佛学,也学习整个传统文化。”
师父:“可以啊,将来这个我们可以一起做。比如我们可以办两到三天的活动,既有佛教的讲座,也有传统文化其他方面的讲座,还可以把讲座做成VCD。”
某甲:“比如学习儒家的思想,传统的艺术,中医等等。”
师父:“可以,包括要请什么老师,在什么时间段讲,我们庙里都可以配合。要有一个观念,不一定让所有人都信佛教。其实信不信也不在皈依的仪式和皈依证,不参加仪式的人不一定不护持。实际上,到了文化的范畴,只是对于这个文化是不是认同。”
某甲:“希望我们的同学来到寺庙会对佛教有好感,少部分产生信仰的人可以皈依。”
师父:“可以多一个视角,让同学们了解到出家人的生活和想法。其实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的信仰是怎么一回事,这种交流很重要,能够让大家有办法选择。否则一般人要么觉得佛教是一些神话,要么觉得佛教很世俗,要么觉得出家人不食人间烟火,种种的想法都会有。”
某丙:“是,理解上就会有偏颇。”
师父:“前一阵子在福州与一个有身份的人交流,介绍他看了一些书和碟片。看了之后,他说佛教其实就是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其实这种成分佛教确实也有,比如尊师重道就是伦理学的范畴,社会上也在提倡。另外像佛教纪念佛菩萨祖师重大的节日,这也很符合我们儒家讲的孝道的精神。寺庙的人生活在一起,能够相安无事,其乐融融,这个也很不容易,这说明佛教的教育是有效果的。”
某甲:“希望我们的同学在这里能学到一些做人的美德。”
师父:“是。这样人才能做到内心的一种自我平衡。社会、单位、个人都在求发展,这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人欲望的一种扩张。实际上人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尽管物质条件在进步,有些方面发展很好,另一些方面可能就跟不上,更何况有时候根本就不能进步。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心就不能平衡,需要另外的力量去平衡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平静、宁静。心能静下来,动的时候才会有力量。否则人的心昼夜都在动,就是躁动的状态,内心就不能清明,对事物的判断就不能清楚、准确,就是‘迷失自心’。”
某丙:“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发展了,内心应该平衡;不发展,内心也应该平衡。”
师父:“是这样,要‘吉祥如意’。现在再有钱、再有地位的人,也很难体会到‘吉祥如意’是什么意思。他总是有担心的事情,总是有不如意的事情去挂碍。”
某丙:“是,是,这个体会太深了。”
师父:“到庙里来住一住,比较容易体会到什么叫‘吉祥如意’,因为这里会没有那么多凡事挂在心头。”
某丁是一个大学老师,目前教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看起来很有儒雅的气质。他请问师父怎么能够更好地引导同学学习国学。
师父:“一个宗教或者文化,要考虑怎么样既能体现它原有的精神,又能够体现时代性。无论儒家、佛教,如果走了样,就不成其为儒家或者佛教了。所以我们既要保持原有精神,又要让大家容易接受,并且让大家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有利益和帮助。这种帮助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面,而应该也体现在人的心灵、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伦理上面。但这些方面的价值不容易用一个指数来衡量,不好衡量。”
师父还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靠儒家伦理来维系的,科举考试当中也要考《四书五经》等,自然儒家会有很多人学。现代社会基本上不考传统文化,大家就很难有动力去学。
某丁:“现在同学也有兴趣学,但书太多,不容易选择。”
师父:“问题是,大学讲课只是课堂上的教育,不管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就很难落实。只有跟整个社会各方面配套起来,才有可能落实,否则你跟他讲得再好,出了校门还是各做各的。庙里面就不同,出家人天天住在庙里面,整个的生活跟佛教的理论是一体的。佛教的精神是在我们整个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体现,我们也要做这种要求。比如佛教的戒律、清规是怎么规定,自己的修行应如何,对人、对事应该如何,都有明确的要求,还有考核。这是要靠整个的一种氛围。”
某丁:“的确,给他们上课讲,他们也很愿意听。但他们说,‘你讲得太理想,我们下了课要找工作啊,还是没办法’,他又回到他原来的那一套东西里去。”
某甲给某丁提了个建议:“我觉得这个也并不矛盾,象韩国日本一些企业家都很提倡《四书》。象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准、日本松下幸之助等等,很提倡《论语》。你可以给他们讲这些例子。”
某乙:“还有一点。我认为学术的优秀在于其实用性,从社会需要的角度,你可以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比如企业界的高层,请他们谈一谈对《论语》的理解,谈这种理解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师父:“我觉得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大兴。目前传统文化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还不能马上很兴盛。再过十年二十年,国家的财力就已经足够强大,那个时候必须要靠文化来影响整个世界,尤其是要依靠传统文化。等那时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甚至整个世界都需要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外国人想要跟我们做生意,他就需要去了解。就像我们现在学英语,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跟国力有关系。现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一些国家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以前他们根本不会学的,这个苗头已经看到了。”
某乙:“我想将来汉语也会考级。”
师父:“所以慢慢传统文化就会普及,这个不能急,急也急不来。我们加入世贸以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非常频繁,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西方的科技我们在学习,而东方的一些优秀的东西,西方也在学习,比如中医、武术,甚至风水——过去西方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这三个,现在已经远远不止这些了。所以这跟国家的国力是相关系的。”
某丙:“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跟师父在一起,会让我们生起一种欢喜心。”
某甲:“是,很快乐。高人都会有一个‘场’的。”
某丙:“我发现,高僧大德好像都有这种自然的‘神通’,呵呵。”
师父:“这个‘神通’也没那么神了。实际上,因为我们在庙里头,不谈现世利益问题,已经超越了。如果大家在一起谈各自的利益,就不好谈。另外,出家人遵守自己这个领域的本分,不会跟其他领域发生矛盾,这也是重要的因素。宗教最重要的是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社会道德,这是宗教的本意。如果宗教也去跟其他行业争夺经济增长点,那这个宗教肯定是庸俗的,是不是?就好像科学家的本职工作就是搞科研,研究出一个项目,对国家、民族、人类就会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他天天想着做生意,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呢?各行各业都是有它的本职工作,有特定的规则才行。”

送客人上车的时候,某乙告诉我,他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二十年之内就能接近美国。对这一点,我表示很惊异,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与这样的发达国家差距还是很大的。可是他说,中国的落后是在资本时代的落后,而步入信息时代,中国又和很多国家差不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目前中国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了。如果这样说,东方巨龙的腾飞真的为时不远了,这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佛教都是很大的一个机遇。
前几天与刚去过日本的两位法师交流,他们对日本人的热情有礼印象非常深刻,一再感叹日本人的素质远超出自己想象的好。我们作为一个经济上逐渐强大起来的国家,如果文化和道德方面跟不上,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而要提高国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又必须要从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求帮助。那么,作为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的中国佛教,到底能不能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呢,能否为中国人文化及道德素质的提高贡献力量呢?这就要靠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特别是每一个负有住持佛教重任的出家人,来共同努力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