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17日)(下)

(2007-12-18 00:00:51)
标签:

人文/历史

开示要点笔记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1217)(下)

成蹊

附件:《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开示要点笔记

    『引言』:来到寺院的目的是什么?——学佛法,信仰佛法。
    一、什么是信仰佛法?
    1、『认识』:终极信仰
    ——它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外在表现的功夫而已,做做样子,装装门面。
    ——它是完整的、系统的、究竟、彻底的一种心态,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信仰。
    ——首先是对我们所信仰的究竟的目标、宗旨的一种信仰,
    ——就是对终极的信仰,最终目的的信仰。
    ——这种终极的信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的,必须要有经验来做指导,做引导,
    ——它不纯粹是理性的,也不完全等于是理性的。
『师父教诫』:对佛法究竟目标的信仰,它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
    2、『认识』:何谓经验?
    ——就是过去的人曾经通过佛法的修行,证悟、成佛。
    ——这种经验累积下来,传递下来,等流下来,等等。
    ——也就是说,这些经典以及各种各样的注解,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对所信仰的对象,终极目标能够升起信心,巩固信心,让自己的信心不会减弱,不会减退。
    ——这一点就是非常的关键、非常的重要——『师父教诫』
    3、『我们在信仰上的问题』:
    ——虽然名为佛教徒,名为三宝弟子之一,但是,自己对佛法所信仰的内涵、目标内心不明确、迷茫、不清楚,这样下去不容易产生动力。
    ——我们最后的目标认识不清楚,最大的心愿不清楚,就谈不上信仰佛法,来学佛。
    『师父策励』:因为学佛,我们要成佛,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的修行,也是能够成佛的。
    二、为何学佛?如何学佛?
    1、为何学佛?
    ——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烦恼、业、苦恼、障碍,所以更要认真去学习。
    2、如何学佛?
    『认识』:大家一起学习非常重要。——共学!
    『两类经验』:
    ◎文字记载的经验(经典、著述上面、理论上面的经验)。
    ——这是代代祖师大德,传承祖师的努力,流传、保存下来。
    ◎实际修道的经验。
    ——这是辈辈出家法师根据佛法来实践、来修炼、修心,在修道方面经验的传递、积累。
    『认识缘起』:一个时代一个时代问题的根源一样,但问题的表现方式不一样。
    ——法师、同行道友在信佛、学佛的过程中也有经验。
    ——这些经验是自己修行过程中的累积,是这个时候经验的累积。
    ——它更具指导性、指导我们现在问题的解决。
    三、如何认识自己内心的问题?
    1、了解别人"认识自己
    『问题』:对人、对事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看不穿、看不透。
    『认识』: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每个人内心的起心动念,每个人行为的造作不一样。
    ——所有人的原因都可以归咎到人的心,都可以归到人的心与佛法相应不相应这一点上。
    ◎为什么要去了解和理解别人?
    ——了解别人,就是了解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对别人不了解,不理解,也就是对自己不了解,不理解。
    ——别人有的问题,我们也会有。
    ◎如何去认识了解外在的人、事、物?
    [标准]:根据佛法的原理去认识、根据佛法的道理去看待,去检验,依法来判断来衡量。
    [心态]:自己当下内心的状态是不是非常平静、非常祥和,没有起伏,非常自在?
    内心出现的都是一个非常明了、清明、圆满的状态,这样我们对外在事情才能了解分别清楚。
    ◎了解认识什么?
    ——我们能对别人问题看得比较清楚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过去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问题。
    ◎达到何种认识程度?
    ——能知道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来排除这些原因。那我们内心的功夫就比较深。
    ◎了解别人"认识自心
    ——我们要解决别人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内心着手;
    ——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在自己内心着手。
    ◎帮助别人"自他不二
    ——众生平等,你的问题也就是我的问题。
    ——我们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有经验,有方法、有能力,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也有能力去帮助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2、认识外境"认识自心
    『问题』:
    ——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外求都是不对的,向外攀缘都是不对的;
    ——如果老认为这个问题是别人的,也是不对的;
    ——我们内在里面有情绪,都是不对的;
    ——内在里面有情结,那更是不对的;
    ——内在里面对人对事有一种非常固定的看法,就是一种执著。
    『认识』:
    ——所有的人都是众生,好跟坏,就是善跟恶,外在行为的结果都是业感的。
    ——他为什么会造善恶?就是内心跟佛法相应不相应。
    ——学佛不一定会有很多很好的境界,遇到一些不好的境界,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你内心是一个什么境界,那么你对外在就会跟什么境界去相应。
——当我们不容易同三宝、同佛法、与同行善友相应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内心还有烦恼,内心还有污浊的地方。
    ——我们相应不相应,自己会非常清楚,相应就是佛法,不相应就是世间法。
    『师父策励』:对方染污的时候,业不清净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时候,我们去帮助的时候,我们去引导的时候,我们去着力的时候,我们去用法的时候。
    四、修学中如何依师依友,感得善知识的摄受?
    『心态』:信心的问题
    ——愿不愿意得到别人的帮助。
    ——愿不愿意相信别人对我们修行过程中经验的分享。
    ——能不能相信同行善友告诉我们的佛法对自己的身心是有用的,有利的。
    『问题』:
    ——常常会觉得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需要找一个非常高量、非常高量的人来指导自己。
    『缘起』:
    ——我们自己不可能有那种条件,即使有的话,实际的指导作用也发挥不出来。
    『认识』:
    ——佛法都是讲因缘,讲因果,世间,出世间都是因果。
    ——因为我们什么问题,它才会感得善知识对我们问题的解决。
    ——同行之间的问题恰恰都是比较相似的,比较雷同的,最能够受益,我们常会忽略这一点。
    ——有因才能感得同外在的缘去结合。我们学佛法的人,有这种希求心、对法有种的希求,就能够感得到外在的善知识、同行善友的缘。
    ——人跟法相应了,这一点的相应更是在自己学佛过程中更加具体的、更加切身的一种引导和指导。
    ——经验方面的传递必须要有实际的经验,必须要有实际的境界,也就是真正过来的人。
    『方向』:
    ——修行功夫不断在长进,内心的状态不断在改变,内心越来越微细,越来越清明,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智慧慈悲越来越强,资粮越来越具足,自然而然我们就能够感得更加好、更加高的善知识对我们的指导。
    五、如何认识我们在修学佛法上的进步?
    1、对佛法的信心的培养
    ——当一个人能够体验到世间上面种种的成就,名誉、地位、财富、魅力,所有的这一切不是作为自己生存的目标,不足以引起自己的兴趣的时候,我们真正对佛法的信心才能够培养起来。
    2、走向更深的生命层次
    ——我们如果对世间上面种种的成就没有真正的兴趣或兴趣越来越淡,不把它作为自己生存追求的目标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层次才能引向更深,我们生命层次的深处有着一个更高的渴求,也就是需要一种精神上面的价值和意义。
    3、修学比较上路的体验
    ——内在里面那种宁静、安详、自在、和谐、快乐常常都会拥有的,
    ——他所散发的也是这样的一些氛围和气息,这些氛围和气息又能够影响和感染周边的人。
    ——我们不断也会受到熏陶,得到佛法的利益跟快乐,慢慢自己内心也就越来越宁静、祥和、健康向上。
    4、 对佛法体会比较深入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人,这些行为是如此相同、如此的美妙、如此的清净、庄严的时候,那么我们对佛法的体会也就比较深。
    『师父教诫』:我们对自己周围这些人与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的价值的认识非常重要。
    5 、修行走上更高的层次
    ——非常不容易的,它是内心里边一个实际的功夫。
    ——如果没有真正去发心、去用功、去努力,有可能你会留级,也可能你学十年,还是一年级。
    六、如何看待佛法与世间法善恶的差异?
    『对比"思维』
    ◎ 世间善:本质上,根据佛法的标准来判断,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善。
    ——只是一种外在的,有局限性的,局部的,并且受很多条件、因素左右、影响。
    ——这种行为或行为的结果是根据环境、条件来决定的,一旦这些条件、环境离开了,缺乏了,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善的行为。都是相对的,所以就不是究竟的。
    ——有漏善,即对某一部分人有好处,对某一部分人不一定有好处,所以好人不一定有好报。
    ——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所以不一定那么公平、那么公正,只是相对公平、相对公正。
    ◎佛法善:
    ——佛法的善,就是要让我们对终极目标建立信心。
    ——佛法的善恶跟自己的苦跟乐联系在一起,跟自己内心自在不自在联系在一起,内心安乐不安乐联系在一起。
    ——根据佛法来讲,好人一定有好报,因为佛法是从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来下手。
    『我们的问题』:我们做好人做好事,动机不纯正,附加很多的条件,并且都是在世间有漏善,有局限的善里面打转,打滚,这样,自己虽然做了很多的好事情,而往往结果自己不是很满意。
    『师父教诫』: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是从内心上面开始,去追求人生究竟的目标,圆满的善法。
    七、为什么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跟佛法相应?
    『思维』: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跟佛法相应?
    为什么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强调自己的发心,要把动机安立在菩提心这个点上?
    『关键』:就怕偏离!偏离到做的这个事情上,忽视了我们内心的把握。
    『对比』:世间、出世间做事动机的不同
    ◎在寺院:
    ——做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做事情。
    ——是要我们集资粮,也是实践法,法在自己身心的落实体现;
    ——做事情的过程在凝聚共业。
    ◎在世间:
    ——为了要成就、名誉、财富、地位,事业上面的成功以及自己在家庭社会上所肩负的种种责任的完成。
    ——这些目的不是究竟的目的,仅仅是世间的目的,
    ——世俗社会的种种成就仅仅是一个诱饵而已,如不很好对待,就会被它勾住,就会毁了自己,也会非常可怕。
    『师父破邪见』:
    ◎ 要把佛法和世间法结合起来,你想在世间上也要有成就,想佛法上面也要有成就,这是很难的事!
    ◎ 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内心当中有佛法,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会有帮助,也是能够指导的,但是这种指导是有限的,绝对是有限的,不可能说你能够圆满做到。
    ◎ 今生的好坏和人的福报,跟人的业有关系,不是说我们这辈子去努力就能够得到的。我们这辈子的努力仅仅是一个缘分而已,一个次要的条件而已,而不是主要的条件。
    『师父策励』: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主要的时间用在种正因,种成佛之因,要在这方面去思索、去努力、去造作。
    八、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自我成就?自我毁灭?
    『认识』:
    ——世间出世间都是因果,那么我们要选择一条自我成就的道路,自我解脱的道路,究竟成佛的道路。学习佛法,就是这样去选择。
    ——道次第真正在我们内心里面能够有作用的话,他一步一步做什么,绝对是非常清楚明了。
    ——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点一滴也是非常清楚、笃定的。
    ——学佛法,学道次第,就要认清楚世间上面生死轮回的因、缘、果报、过程、循环的规律。
    ——我们要出离生死轮回的规律,走上解脱的规律,走上成佛的这样一个规律。
    『行持』:
    ——身语意三业必须要符合佛法的规律、佛法的规范、符合道次第的要求,这样才有办法,我们整个的身心、所有的行为扭转过来。
    『我们的问题』:
    ——我们合起经本,依然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内心没有定解。
    ——出了庙门以后,自己也不知道去哪里;
    ——回到家里,自己也不知道干什么;
    『师父训诫』:这样叫做什么道次第呢?
    ——我们当下此时此刻都不知道干什么,那明天、明年、未来更不知会什么样子。
    ——我们当下此时此刻都把握不住,要等到明天,要等到以后去修行,这又怎么能行呢?
    ——我们此时此刻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此时此刻的境界都认识不清,要等待未来会有希望吗?
    『选择』:
    ——选择一条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究竟成佛的路子,
    ——而不能选择一条自甘堕落,自我毁灭,堕三恶道的路子。
    『师父策励』:我们这种道路,这种方法选择好了,我们肯定会成就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它的意义就是不共世间的。
    九、如何解决无限生命中的无限痛苦和无限快乐的问题?——无限发心
    『认识』:
    ——我们需要靠无限的发心才能解决无限的痛苦。
    ——我们的发心必须是无限的,从最初的发心,要一直往下发。
    ——我们只有不断去发心,一直到成佛,不断去修行,一直到成佛,自己的福德、智慧、慈悲的资粮才能够不断得到累积,才能够从有限变成无限,达到无限。
    『思维』:为何要无限发心?
    ——无限生命在相续、在等流,我们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小非常小,微不足道。
    ——在无限生命中,我们种正因的时候,也种了很多相似因、很多恶因,得不偿失。
    ——因为得不偿失,在无限生命中,我们的痛苦只能减少一点,但是从根本上面不能解决。
    ——只能解决一部分,无限生命某一个段落里面的某一部分的痛苦能减少,但不能彻底去掉。
    『认识』:
    ——彻底去除无限生命当中的痛苦,只有成佛的正因才有办法。
    ——如果不是成佛的正因,你要来去除,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的问题』:
    ——一生时间有限,天天努力也种不了多少正因,更何况我们常常把握不住自己的内心。
    ——更多情况,我们都是一种情绪。情绪好,就容易发心,情绪不好,就不想发心,
    ——更多情况下,都是自己、他人彼此之间的一种情绪在起作用,
    ——我们与菩萨发心,还是非常非常的远。
    『菩萨发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菩萨非常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息息相关,自他不二。
    『师父策励』:世间上有种种苦难,人有种种问题,才需要我们去发心……就是因为有问题,有障碍,有局限,就需要我们去发心。
    十、如何认识、把握我们修学的缘起?
    『思考』:为什么有些人朋友非常多?为什么有些人就孤家寡人?
    『认识』:
    ——因为你能够很好地去对待别人,也就是很好地来对待自己。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慈悲心、对别人的一种悲悯心,一种体贴、一种关照,一种敏感。
    『反省』:
    ——我们如果对人,活生生的人,对自己息息相关的人都不敏感,对我们最接近的人,对我们最好的人,天天跟自己在一起的人都不容易启发我们自己的善心,那么对那些陌生人,对我们很遥远、很遥远的人,说我们要去发心帮助他,这有可能吗?
    ——自己家里的人,单位里边的人,我们自己庙里的义工,来的这些善男信女、游客,以至寺庙里的法师,在这样的一个境界里头,自己都不容易用上佛法,那是不是很不对路?
    『思维』:我们来庙里边来听课,来听佛法,是要抱着一颗什么心呢?
    『师父教诫』:
    ——你要换一个心态,你要很认真听庙里的法师他在讲什么?他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他指出的是什么问题?他讲的这些内容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有没有这样子的一些问题?自己在过去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状况?
    ——这些指导性的意见、说法对自己今后会不会有帮助?如果有帮助的话,我要把它记住,以后能够作参考,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师父破斥』:
    ——不是说,我今天来,希望我要听到什么,我要得到什么。
    ——不是说自己希望听到什么,法师讲的和我要听的不一样。
    ——不是要用经论对照法师所讲,讲佛法,不是让你来当裁判。
    ——如果这些尺度拿捏不准的话,那你到庙里边听闻就会发生很大的问题。
    『如理思维』:在寺院听闻的意义
    ——来庙里听讲佛法,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并且直指人心,直指我们内心的、人心的弱点,烦恼的问题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
    ——大家来造一份共业,来结一个善缘,这样慢慢地我们就能够走得上去,就会越来越稳,越学越好。
    『把握缘起』:
    ——从培养自己的发心方面入手;
    ——从培养自己对外在的这些人、事、物的认识来下手。
    『师父强调』:这个认识非常重要,用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正见!正见的树立是非常重要的。
    『总摄·师父法语』:信仰佛法,首要的就是对我们所信仰的究竟的目标、宗旨的一种信仰,就是对终极的信仰,最终目的的信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