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15日)(下)
成蹊
《师父对北大学生开示及答疑》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今天本来也是我们山上共修的时间,刚好北京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的一些同学上山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佛法的问题。
到寺庙里,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听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一句话:你内心里面有没有缘到佛法?那究竟佛法是什么?在庙里听到的佛法同我们在学校的课堂上听到的课程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一样的话,寺庙跟学校就没有界线了。寺庙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寺庙。如果学校跟寺庙一样的话,那也没有必要有寺庙或者说没有必要说有学校。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对佛经理解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是诠释学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来诠释佛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佛法常常讲,凡夫、圣人,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转凡成圣,从凡夫的心成为圣者的智慧。凡夫的心要把它变成菩提心,菩提心发起来之后,才能够开智慧,开大智慧。佛在世的时候,声闻有两种,一种是趣寂声闻,就是专门以证阿罗汉果为目的,也就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小乘;还有一种,是回小向大的声闻,就是大乘,回心转意。先学了小乘的佛法然后再回归到大乘,这种声闻发了菩提心以后要成佛。
凡夫所听到的、所学到的、所接触到的知识,跟佛陀告诉我们的佛法智慧,不同点在哪里?知识的结构以及知识的内涵,是有限定性的;智慧,是无限的,没有限定性的,就是它没有固定的、没有局限的。那么限定和不限定差别在哪里呢?限定,就是局限住了,无论是它的时间也好,空间也好,数量也好,都受到局限。所以在寺庙里面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生命无限。生命无限就是它没有固定性,它不受到范围、时间的约束、限制。
为什么说人的生命可以无限呢?因为我们的概念常常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心是有限的,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所谓有限就是有限定性,就是我们脑筋中的概念、名言、思想,把自己限定住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没有限定性的事物、没有限定性的人、没有限定性的生命。
佛法常常讲要发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那么无量从哪里来体现呢?就是要对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够有慈心,都能够有悲心,都能够有欢喜心,都能够有平等心。这就很不容易做到了。我们可能对少数人或者特定的一些人,喜欢与他接触,希望与他同住,看到他高兴,有问题我们愿意去帮助他。这就是我们有限定性了,被有形有相的,被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种种观念局限住,所以就不是菩萨的境界。
学佛法就是要不断来拓宽我们思想的范围。思想会支配我们的行动、身语的造作,我们做种种事情的意义、功德,其根源都来源于我们的思想。我们常常听到说,前途无限光明。那么前途无限光明,就说明不可限量。
同样,人的生命也是这样的,它是没有局限的。而实际上我们自己把自己脑筋当中那些知识的概念,甚至一些错误的概念,一些不完整、不系统、不究竟的概念,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虚妄分别——把它当成是真实的东西。比如说,馒头能不能吃呢?我们常常说:“馒头是能吃的。”实际上我们是说“我们能吃馒头”,而馒头本身“不能吃”别的东西。但是我们往往说馒头能不能吃的时候,一般都会说“能够吃”。
我们就是这样认为一个东西有什么意义的。但实际上我们所认识的意义跟表面上的现象,以及这个现象的名言是配不上套的。刚才谈到了馒头能不能吃的问题,比如说这个馒头发霉了能不能吃呢?肯定是不能吃的,吃下去就会有问题。或者说有过敏的人,也不能吃馒头,他吃下去也会有问题。
但是我们常常在这些支离破碎的、非常有局限的一些概念当中,认为它是正确的。所以会引发我们许许多多的麻烦和烦恼,就是无法正确去了知事物以及事物存在的规律性。佛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我们看到一个人,看到佛菩萨的圣像,不仅仅是看到外表的一个形象而已,我们要更加深刻去领会到形象当中所存在的意义和内涵。
《金刚经》讲,“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为何说佛法又不是佛法,怎么才是名为佛法呢?就是语言文字上所表达的这些佛法概念,不是真正佛法的内涵。只有用我们的心去领会,去觉悟语言文字里边的境界,才叫做佛法。反过来说,我们不能在语言文字上悟到它的无限的意境,我们所获得的答案和结果就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智慧开了,就有悟性,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那么,读世间的书籍也能够体会到佛法,也能够体会到苦、空、无常、无我、无相等。反过来说,我们没有拥有佛法的智慧,可能我们去看佛经也会当成文学作品,只看到它知识的结构。因为我们把它理解成一个有限定性的概念。这就是知识跟智慧的不同,就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不同。
在世间法当中,名言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名言的作用,它的坏处也是很大的,同样一句话,会让人家高兴也会让人家起烦恼。比如说你这个人身体很好、很强壮、很有力气,我们常常讲,你壮得像一头牛一样,你听了很高兴。那如果有人同你说话,你理解不了,对方会说“对牛弹琴”,你可能就会气得要死。同样把你比喻成一头牛,但是,有时候说你是牛你就高兴,有时候说你是牛你就不高兴。这就说明名言本身没有固定的意思,看你怎样去领会了。领会到在说你身体好,犹如牛一样强壮,你听了就高兴;说你对牛弹琴,你这个人很愚蠢,你听了就不高兴。
那么,佛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平等观,平等的观念。对牛弹琴也好,壮如牛也好,这个境界,在人的心里是有起伏的。我们缺乏平等观,是因为我们的心安住局限在一个阶段,安住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安住在事物的某一点上。我们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心观察外在事物变化的、动态的这样子的一个过程。就是说,我们的心不能执着于哪一点,应该平等观察。我们人有生、老、病、死。一棵树,有播种子的时候,有发芽的时候,扎根的时候,开花结果的时候,应该要平等观察到每一步都是很重要的。种子很重要,土壤很重要,叶子很重要,根部很重要,花很重要,果很重要,都很重要。但是,我们不容易看到花很重要,种子很重要,根很重要,叶子很重要,我们只会认为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很重要。这棵苹果结了五百斤,你看了很高兴;收成只有五十斤,心里就不高兴、不痛快。因为一般人容易注重结果,不注重原因,不注重行为,不注重过程,不是以一个平等心来看待。只是说,对我有需要的,对我有用的就重视,就特别的关心。对我们有用的,对我们有帮助事物的出现,是需要很多因素的,需要重视整个过程。不会无缘无故天上就掉一个苹果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不可能,无缘无故,我们就开了大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我们就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很有成就的人、很有道德的人。这些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要成为可能,它需要的是整个过程。我们能够把整个过程当中的每一步、每一点,都知道它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点上面不要发生问题,在这一点上面不要出现漏洞,在这一点上面需要好自为之。那么,这个就是佛教的平等观。
平等观不是说搞得善恶是非不分叫做平等观。如果搞成善恶是非都不分的话,人容易变成白痴了。但我们常常说无分别、平等观,就是一样,大家都一样,那就是对佛法的误解、极大的误解,不是一般的误解,也就是没有真正看懂佛经。
名言是怎么产生的?是我们想心所产生的,是人去分别、想象产生的。比如我们看到一尊佛像,看到前面一盆花,分别那是一盆花,是什么花,是一尊佛像,是什么佛像。然后,他的脑筋当中就出现了这些名言、概念。所以名言是从人的分别产生的,英语也好、日语也好、汉语也好,都是人的分别心产生出来的,这些文字都是人去把它创造出来的。
法,就不是从分别心所产生的,并且是不固定的,是指整个的过程。法是什么呢?佛陀在世的时候,外道问佛陀,你一生讲些什么法呢?佛说:“我说缘起。”法就是缘起。缘起法,有因有缘,因缘和合。我们人活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人成就不成就,地位高不高,也是因缘和合,这就叫做缘起法。缘起法,我们的心又如何来观察、来通达缘起法?这很重要。我们常常讲要善观缘起,但怎样来善观缘起,怎样来观察缘起,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众生不能离开名言来了知佛法,所以佛陀要说法,我们要看佛经,看VCD,就是必须透过语言文字这种名言的概念,才能够了解佛法是什么意思。反过来说,没有语言文字,打比讲我也不说话,你们也不看经,你们坐在这里,肯定体会不出法佛来。除非你是再来人,如果不是再来人,是一个凡人的话,肯定没办法了知到佛法。怎么能够了知到佛法?我们就要讲话,或者说要看经,如果你看不懂,就需要请人为你解释,然后慢慢才有办法入门。
讲佛法的目的、说话的目的、听经的目的,是要让你了解佛法,而不是让大家掌握概念、掌握知识。说佛法、听佛法,是整个治病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所谓治病,我们听起来好似很不好听,换一种说法,就是对治我们内心问题的整个过程。一个人生病,生病有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什么病?需要吃药,需要治疗,最后病好了。一个医生,必须要了解病因、病相,以及病人的症状,怎么吃药,怎么治疗,整个过程都要了解,才有办法为人治疗。反过来说,要治疗我们自己内心的毛病,要掌握整个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够与佛法相应,不然,我们听到佛就是佛,法就是法,僧就是僧,听到三宝就是三宝,治不了我们的病。我们把经拿出来念一段,也治不了病啊。为什么治不了病呢?因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没有办法进入到佛法的境界里去。如果能够进到佛法的境界里去,我们的烦恼就能够得到调伏。
众生要了解佛法靠名言,但是又被名言所绑住。众生要了解佛法,要学习佛法,需要靠外在种种的形象,比如说佛菩萨的形象,寺院种种的庄严形象。但是外在种种形象的出现,又容易引起我们种种的分别心。每到一个庙,就会看到这个庙大不大——到这里看这个庙很小了(大家笑)——这个庙庄严不庄严,这个庙里边的设备齐不齐全,这个庙里边出家的法师多不多,香火旺不旺,这个庙里边的法师修行不修行,这个庙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庙钱多不多等等,就会一直在取相,容易去关心这些与自己修行无关的事情。所以佛说要无相,所谓无相,不是说这个相不存在,是说你不要去执着这个相。你要是执着这个相,佛法就学不进去了,就着相了。要么就着名,要么就着相,那就不是在学佛法了,就是在这些名相上面兜圈子了。就是要去了解,去掌握,去拥有这些名跟相,从世间上面的名跟相转化到佛教里面的名跟相。
常常讲,我们要防范五欲六尘,各种各样的境界,染污的境界,清净的境界。染境界、净境界,其实,都是根源于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内心有烦恼,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都会生染心。我们内心清净,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看到什么境界,都是清净心。比如说,我们有一件事情想不开,内心里非常的难过,天天想来想去也想不开,不知道怎么办,束手无策,也很痛苦,这个时候,如果旁边的人,同你说一句话:“某某啊,我们到外面去散散步吧。”“某某啊,我们去逛一下街吧。”你即刻会说:“不去。”或者把对方骂一通,这都是有可能的。旁人又劝说“你要去吃饭”,你就会说“我不吃”,他说“不吃不可以”,你说“不吃关你什么事”。这是肯定的,不管谁来,都会这样子对待。但如果说缘法,我们内心非常平和,非常平等,非常清净,即便是一个嗔心很重的人,一个非常凶恶的人来跟你捣乱,你也会很客气地跟他讲,很虚心,很谦卑,很柔和跟他交谈。这就是慈悲心,清净心。
但是,我们非常容易认为,清净、染污是外在的,不是我们的心,而实际上恰恰相反。清净、染污在我们的心,只要有烦恼,不管是什么烦恼,都是染污。贪烦恼是染污,嗔烦恼也是染污,我慢烦恼也是染污,怀疑烦恼也是染污,邪见烦恼也是染污,懈怠也是染污,懒惰也是染污,都不是好东西。
有一个学校的老师,天天给人家讲课。讲课的时候,他准点上课,准点下课。一分也不多,一分也不少,大家问这个老师,为什么你这么准点呢?他说不准点会犯戒,因为他学佛法。人家说犯什么戒呢?他说多上一分钟,占用别人的时间,没有经过大家同意,是不是犯盗戒?少一分钟,讲课的时间没有满,是不是也犯盗戒?所以,看你怎么来认识戒律。你认为偷一块钱才叫偷盗,那么你不准点,算不算偷盗呢?所以起心动念是很重要的。每个人认识都是不一样的。佛法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诸法的体性、佛性不会受名言的影响。也就是,你给它安立很多的名言,法性不会增加,给它减少很多名言,法性也不会减少。《般若心经》里面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所有的名言都是假设的,都不是真实的。包括一切佛经的文字,都是假设的。要让我们去悟,如果悟不了,那么一本佛经就跟世间的书籍一样。但是拿世间的书籍,悟不出佛法的道理,所以我们要读佛经。反过来说,功夫到一定的程度,你看到世间的书籍也跟看佛经一样。书里谈到生住灭,谈世间上面种种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这里边能够悟到无常,悟到痛苦,悟到世间上面的种种的不真实的境界。
所以,一切佛法,都是根源于我们的心。禅宗常常讲以心印心,我们在庙里听佛法,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些境界,请求出家的法师、善知识为我们点拨,为我们破迷开悟,为我们指出内心的问题。因为出家的法师知道此时此刻我们内心有什么问题,所以,说的话能够对机。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自己去找经本的话,你就算把所有的经本都翻出来看,也很难对自己的症,很难对自己的机,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根机。即便说这句话是对我们的机,是对我们的药,但是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看到这个文字、经文,也跟看到世间上面的、学到的知识是一样的。所以,到寺庙里边来,学佛法不是学知识,不是学文字,就是这样的道理。
凡夫的心都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直在变化。要么高兴,要么痛苦,要么悲哀,要么快乐,要么大家在一起,要么大家分手,都是这样的心,一直在这样变化,随着因缘的不同,起着不同的心,也就是有什么因缘就起什么心。不能主宰和影响外在的事物,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产生种种的心。但是凡夫的心,恰恰因为有烦恼,心量很小,所以会有问题。佛的心量,量周沙界,三千大千世界都能装在心里。凡夫的心,普通人的心,心量小,所以他的内存就小,内存小就装不进太多的东西,没有布袋和尚那样的包容心。佛法就不一样,它告诉我们智慧,让我们这颗心可大可小。可大可小什么意思呢?大起来能够三千大千世界都包括进去,小的话,一微尘也能够看得清楚。这就要一种功夫,修行、学佛就是要获得这样一种功夫。
那么,如何来扩大我们的心量,要说一下子扩大,很不容易。打比打坐,我们坐在这里,常常是要观想,观想佛菩萨,如何如何如何。但是佛菩萨你没有见过,自然也不容易观想起来。可以这样观想,先观想龙泉寺有多大,大殿在哪里,观音殿在哪里,地藏殿在哪里,讲堂在哪里,云水堂在哪里,慢慢心量就扩大了;再观想十里长安街,百里长安街有多长,北京有多大,中国有多大,你这样观想,不知不觉心量就越来越大了。天天老想:啊呀,我怎么能够很快好起来,我怎么样能够学问多一点,我怎么样对别人好,别人才能对我好……搞得我执越来越重,心量越来越小,天天都想不开,怎么能够好得起来呢?痛苦得不得了,人缘肯定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你内心里面没有别人,内心里面没有把别人装在自己的心里,那么你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别人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感应,你讲的话就很容易词不达意。甚至内心对别人拒绝、排斥、远离。所以,你所说的话,也就是会有这样子的一些影响,这样子的一些习惯,内心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内心不敞开,怕别人伤害我们,那对方也会感觉得到,你内心不敞开,我内心也不敞开,你内心有个堡垒,我内心也有个堡垒,每个人内心都有个堡垒,就麻烦了,是不是?这就是佛法所讲的,为什么要破执着的道理,就是把内心当中种种的堡垒炸掉,种种的问题抹去,种种的执着舍掉,心胸格局不断扩大。
我们的心如果被客观的外境所蒙蔽,就会痛苦,就会有问题,就会想不开,就会被锁住,就会被限定住。反过来说,我们的心如果不被外在的人事物,种种的境界局限住、限定住,那么我们的心就超越了,我们的心就清净了,我们的心就能够在更高的一个境界上来了解和审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过程。此时此刻,我们也就知道如何用心,如何用我们的心来做事,来做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至于学佛法的目的,就是来认识我们自己的心,来开阔我们自己的心,建立我们内心无比宽广的心胸格局,来了解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是没有限定性的。那么这样的一生,这样的一个生命,就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这些就是人生的规律与现象,乃至佛法告诉我们,要怎样来了解和透视人生?这是我们佛法的一些观点。至于世间上面的观点,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谢谢大家。
(经久不断的掌声)
师父:你们有没有问题啊?还是就到这里?是不是要回去了?
Q:阿弥陀佛,我想问一个问题:学佛法以前好像有一个条件是,有决心要改变自己。我觉得这个要求好像特别高,佛法所说的接触到的那种缘分,或者说潜意识的力量啊,我觉得我都可以接触到一点点。但是说能够发心说我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或者对自己对别人有意义的人,这个意念真的很难下。我想请问一下是为什么?
师父:这个没有为什么,一般人本来就这样子。只是说,我们现在是这样的一种状况,愿意不愿意去调整,愿意不愿意去改善,愿意不愿意不断扩大心量的问题。一般的人他就这样子一个心态,不是说为什么,因为有烦恼,就是这样子。
Q:法师您好,我也有个疑惑。就是说我觉得一般人可能是受命运支配的,基本上差不离,也就那么回事,不管自己清不清楚。如果不学佛法,可能糊糊涂涂的,但是学了之后,有些事情,比如说这个人大概这一生,可能是要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然后他现在学了佛法之后,心里有了归宿,有了皈依,但是如果这些事情再发生的时候,他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我觉得同样的这种事情,心里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然后我觉得,因为没有接触佛法之前,我也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现在,虽然以后要干什么我还是不知道,但是我想,以后发生了任何的情况,比如说,不想有女朋友,但万一真有缘分来了,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应该持何等心态来对待——假如说像命运里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谢谢。
师父:你要想知道我们未来发生事情要怎么对待,你先要训练现在发生的事情,自己要怎么对待。你想明年要干什么,那么你现在就要考虑明天要干什么,等会下课了你要干什么。你说我下课了要下山,就很清楚;如果你说我不知道,到底是下山,还是不下山,那你就很犹豫了。那个时候,有人说,这里挺好,可以留下来住,你就觉得那就住吧;另一个人说,这里寺庙,住得很无聊,我们下山吧,那你就觉得,下山就下山。人大部分的情况,都是随缘,自己没有办法,往往就是这样子。当然最好的,是我们自己的考量,比如说我们考虑,这个地方很好,我们就住在这里不走了;另外一个人说,这里很糟糕,以后再也不来了,这两种都是选择。你不知道要怎么办,其实就是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是随大流,跟着感觉走。
Q:法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您个人或者说佛教对于其他宗教,比如说基督教,对于宇宙和人的解释是怎么看的?比如说基督教就认为宇宙有一个唯一的真神,创造了一切,人也是他创造的等等。你们对这种解释,是怎么看的?您认为它是一种学说,或者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解释?还有就是我个人的一个问题。其实我很多年之前已经皈依了,但是很惭愧,没有好好遵照皈依的戒律做,该喝酒还是喝酒,该吃肉还是吃肉,当然我不是贪溺这个东西,但是就是没有顾忌,而且现在我觉得更不好的一点是,我现在开始对基督教,圣经等等这些东西感兴趣,仅仅是感兴趣,是作为知识来了解,而且也因此而引发很多的问题,宗教上和神学上的,所以我今天来,也想问大师您,您对于其他的宗教,对于人和宇宙的解释是什么样的,还有我自己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师父:基督教主张,人与宇宙的一切,是上帝创造的。这是基督教的说法,因为我们信佛教,那肯定我们有我们的解释。我们如果信他们的说法,那就变成信基督教了。一个人不可能又信基督教又信佛教。但是,我们会尊重他们的观点,而且也会好好同他们交朋友,这并不矛盾。学术上也是一样的,本身就会有种种的说法;我们人也是一样,有黄种人,白种人,也有黑人,都应该要互相尊重。
至于说佛教里面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就是讲六道轮回,在佛教里面有详尽的解释。佛教说普通的人,总认为一切事物有一个开始,有一个结束,有一个大,有一个小,有一个内,有一个外,就是因为被这些观念锁住,被这些观念限定住,就不容易想得开。我们对时间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与地上一只蚂蚁的时空概念,肯定是不一样。一只狗,它时空的概念跟我们时空的概念又不一样。一条鱼,它时空的概念跟我们也不一样。这么冷的天气,你看鱼在水里,它不用穿衣服也能活;我们人如果在水里,这个时候要冻死;鱼却是没有水就要死了,如果你把它捞起来,给它穿上衣服,一样也会死了,这是因为众生的业报不同,所以,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世界与不同的世界观。
很难说,用我们现在有限的知识,就能够把宇宙人生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因为它是整个的过程,刚才讲了,它是无有穷尽的,很难说以我们有限的一些名言概念,可以把它锁住,这是办不到的事情。这样,只能慢慢去了解,我们所知道的世界,跟我们有关系的世界,然后去用功,去着力,去改善。但实际上,还是有许许多多我们未知的领域和世界存在。我觉得我们只要相信这种观点就可以;否则,时空无有穷尽,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我怎么说,佛教怎么说,也不容易让人家信服。反过来说,别人怎么说,我们也不一定会信服。这样,就不会有一个最终的结论,大家都能够肯定的这样一个答案,只能说佛教怎么讲,基督教怎么讲,科学怎么讲,我看只能这么叙述。或者说,它可以讲出这些存在的道理,它为什么这么讲,这是可以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嘛。
Q:法师,我问一个问题。就是我看一本书,《虚云大师说禅》这本书上说了一个公案:就是有一个打铁匠,他收留了一个过路的僧人在他家,这个僧人就跟他说,你收留我一晚上,我有回报。就教他一个念佛的法门,打一次铁,敲一下,念一声佛,敲一下,念一声佛。后来这个打铁匠有一天就突然开悟了。这个打铁匠好像也没有学佛法,就是光念佛就能开悟吗?这个我不太理解。您能不能开示一下?
师父:他这个打铁匠能开悟,不等于说所有的打铁匠念佛都能开悟。
Q:大师,您好。我有一个疑惑来请教一下您。就是说佛家有句话: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里有这样一个意趣,就是得清净心,本来心,达到彼岸,能够得到解脱。我有一个朋友,他左手可能伤了很小的一处,是个软组织挫伤,他去了医院,结果医生,不知是什么原因,把他的右手弄伤,他本来是伤的很小的一处。后来这个朋友又找了他,就跟他说松一下骨,这个庸医,把他的后背又弄伤。我知道这个朋友是个很有心量的,而且我也认为他有一份清净心。那么精神上的清净和客观存在的肉体的这种痛,在这种情况下成了矛盾。您认为他这种清净心怎么去消除这种痛苦呢?还有另外一个,我知道六祖说法里,认为如果得到清净心,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能不疼不痒。这种清净心怎么得到的呢?大师,您能不能解释一下这样的现象?这样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呢?
师父:这个也是很正常的。比如说医院里,不能说每个人都是神医。他药开错了,也是会有的。有时候,医生晚上睡觉没睡好,工作时用错了药,这种可能性是有的。我看报纸说一个人睡觉,睡在床上,汽车把房子撞倒,睡在床上的他,活活就被车轧死了。不能讲一个好人,就不会遇到不好的事情。你坐在马路旁边,可能就会有一些飞来祸,有时也是会有可能的。你要相信因果,相信这是前世造的业,现在感果了。你痛的时候,就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心情去理解。犹如我们吃药一样,这个药很苦,为了要治病,或者你作意药很香,很甜,那么你吃下去就不那么苦了。反过来说,你已经都伤了,这种伤,不是因为你学了佛法,内心清净引起的,这个结果因为是别人加给你,跟你内心清净是两回事情。反过来说,我们内心清净,不等于说就不会发生问题。比如说你内心清净,你是个很好人,可是你眼睛闭了走路,你试试看,一样会摔倒,是不是?
Q:大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如果说对于生活中曾经给予你苦难的人,不是你的过错的话,应该怎么对待这些人,这些事呢?
师父:这个,你就把它想成说,是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个考验吧。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逆增上缘。逆增上缘什么意思呢?就犹如我们一个人,在路上走,人间的道路,有平地,也有上坡,也有下坡,它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遇到一些逆境,在这个逆境上,能不能让我们的心灵成长,让我们内心越来越有力量,内心对人世间的种种的现象越来越有感悟。这样,所有的境界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和因缘。
好吧,今天就讲这么多。
我们作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下次再见,欢迎再来。
加载中,请稍候......